① 为什么在绝对购买力平价成立的条件下,实际汇率始终为1
首先要明确绝对购买力平价是纯粹理论上的概念,他的结论就是名义利率由两国货币购买力的比率决定。(e=p1/p2)
实际汇率是用本国商品数量来直接表示的外国商品的相对比率,更确切的说,是一国商品或劳务与另一国的商品或劳务交易的比率。
你是如何得到这个比率的呢,方法就是用名义利率乘以外币再去除以本币,把先前的公式代进去就正好是倒数关系...
要理解也很简单,按照绝对购买力平价的理论,名义利率就是由购买力之比决定的,不受其他任何因素的影响,那么它就会自动调整到正确的位置,你在任何时点对他进行测量都不会有偏差...这其实是验证的关系
如果还不明白的话我们就打比方好了,如果甲乙两人,同时做运动,规定甲动一下乙也要动一下,那你无论什么时候去测量他们当然始终是一样多的。
② 绝对购买力平价的定义
1.绝对购买力平价说
认为均衡汇率决定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亦即由两国一般物价水准的相对比率来决定。假设e代表汇率,pd及pf分别代表本国及外国的物价水准,则汇率决定于:e=pd/pf
也就是home
country
price
level
/
foreign
country
price
level
只是代号不同
2.相对购买力平价说
相对购买力平价认为,汇率应随着两国物价水准的变动而调整。
相对购买力平价能够用来计算一个货币是否实际升值或贬值,只有当该货币在基准期处在均衡水准时才能帮助我们确定该货币在中止期是否低估。如果该货币在基准期已经大幅偏离均衡水准,仅仅根据相对购买力的计算很难断定该货币在中止期是否被低估。
以用变动率的方式,将上式改为:
汇率变动率=本国物价上涨率-外国物价上涨率
st
=s
0
*
(1+inflation
rate
home
)^t
/
(1+
inflation
rate
foreign)^t
这应该是还没取微分前的计算式
绝对购买力平价与相对购买力平价的关系:
如果绝对购买力平价成立,相对购买力平价一定成立,因为物价指数就是两个时点物价绝对水平之比,反过来,如果相对购买力平价成立,绝对购买力平价不一定成立,例如,基期和报告期的汇率都等于绝对购买力平价的二分之一,这时相对购买力平价成立,但是绝对购买力平价不成立。
③ 绝对购买力平价的汇率偏离
最早对中国经济实力进行购买力平价分析的是美国的克拉维斯教授。他估计1975年中国购买力平价为1美元等于0.46人民币。中国学者首先系统研究此问题的是任若恩教授。他估计1991年中国购买力平价为1美元等于1.13元人民币。易纲和范敏估计的1995年中国购买力平价1美元等于4.2人民币。可以看出,绝对购买力平价对汇率的预测往往与实际汇率偏差较大。
虽然各种测算结果都不一致,但一个共同之处是: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人民币存在被低估的情况,因此汇率应升值。这也是目前国内外主张人民币升值的学者所持理论依据之一。不过,人民币是否被低估如此之多,我们是不是应该完全按照所得到的PPP数值对汇率进行如此大幅度的调整,是个值得进一步分析的问题。
④ 绝对购买力平价的关系
如果绝对购买力平价成立,相对购买力平价一定成立,因为物价指数就是两个时点物价绝对水平之比,反过来,如果相对购买力平价成立,绝对购买力平价不一定成立,例如,基期和报告期的汇率都等于绝对购买力平价的二分之一,这时相对购买力平价成立,但是绝对购买力平价不成立。
⑤ 购买力平价(ppp)与 汇率的区别
购买力平价理论有绝对的和相对之分!绝对购买力平价说明了汇率和两国的物价水平有关;相对平价则说明汇率和两国通胀率有关!购买力平价理论是用来预测长期汇率趋势的!而汇率是指一国货币的外币价格,由外汇市场供求关系(汇率放开)决定,有即期和远期汇率之分!
⑥ 绝对购买力平价为名义汇率计算,相对购买力平价为实际汇率计算,可以这样理解不,求解释
绝对没得算,相对算的是名义。
绝对是指,law of one price适用于每个国家的“一篮子”商品的平均价格,但由于各国商品的“一篮子”内商品比重不同,所以常常无法成立。
相对就是在绝对不成立的情况下,引入inflation而构成的另一种平价。
⑦ 测算绝对购买力评价时数据应该用实际汇率还是名义汇率
名义利率一般指的是央行发布的那个利率。如果当前国家存在通货膨胀,那么本币就会贬值,存在银行里的钱在一年后就不值本应得到的那么多。比方说,我有100,在名义利率为10%的时候存入银行一年,本来应得到110快。但由于通胀的存在,物价普遍上涨了,拿到手的钱虽然还是110快,但就购买力而言已经没有那么多了,也许只能买相当于以前价值103块钱的东西。那么我们就说,实际利率为3%,而通胀率为7%。
绝对是指,law of one price适用于每个国家的“一篮子”商品的平均价格,但由于各国商品的“一篮子”内商品比重不同,所以常常无法成立。
相对就是在绝对不成立的情况下,引入inflation而构成的另一种平价。
⑧ 绝对购买力平价下汇率决定
绝对购买力平价下汇率,决定于两种货币的购买力比率。由于购买力实际上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因此两国之间的货币汇率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表示。
⑨ 国际金融简答题 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的异同
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强调,即期与远期之间的通货膨胀率差别必须等同于这个期限内汇率的差别。如果不一致,就会出现套利情况,直到汇率调整到两者一致为止。在实际应用中,计算购买力平价可以用消费者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或GNP缩减指数表示物价水平。
⑩ 名词解释。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
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之间的均衡汇率等于本国与外国货币购买力或物价水平之间的比率。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是卡塞尔在1918年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通货膨胀率和汇率变动关系时提出的一个经济学理论。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强调,即期与远期之间的通货膨胀率差别必须等同于这个期限内汇率的差别。
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的关系: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各有其使用的范围: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用来说明汇率的决定,相对购买力平价用来解释汇率的波动。
(10)绝对购买力和汇率扩展阅读:
购买力平价的释义:
而购买力的大小是通过物价水平体现出来的。根据这一关系式,本国物价上涨将意味着本国货币相对外国货币的贬值。相对购买力平价弥补了绝对购买力平价一些不足的方面。它的主要观点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将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而进行相应地调整。
它表明两国间的相对通货膨胀决定两种货币间的均衡汇率。从总体上看,购买力平价理论较为合理地解释了汇率的决定基础,虽然它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等其他因素对汇率的影响,但该学说至今仍受到西方经济学者的重视,在基础分析中被广泛地应用于预测汇率走势的数学模型。
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之间的均衡汇率等于本国与外国货币购买力或物价水平之间的比率。
公式表示:Ra=Pa/Pb或Pa=Pb×Ra
Ra:代表外国货币兑换本国货币的汇率
Pa:代表本国物价指数
Pb:代表外国物价指数
它说明的是在某一时点上汇率的决定,决定的主要因素即为货币购买力或物价水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相对购买力平价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绝对购买力平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