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么是外币报表折算差外币报表折算差额应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又称外币报表折算损益。外币报表折算损益是未实现损益,它一般不在账簿中反映,只反映在报表中。
外币报表折算差额会计处理大致有两种方法:一是作为递延损益处理;二是作为当期损益处理。递延损益处理,是指对外币报表折算的差额不计入当期损益而递延到以后各期,即将报表折算差额以单独项目列示资产负债表全以内,作为累计递延处理。运用现行汇率法折算时形成的折算差额通常采用这一方法。 当期损益处理,是指在利润表中确认折算差额,以折算差额项目单独列示。
Ⅱ 什么是外币报表折算差外币报表折算差额应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外币报表折算差额,指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把国外子公司或分支机构以所在国家货币编制的财务报表折算成以记账本位币表达的财务报表时,由于报表项目采用不同汇率折算而形成的汇兑损益。外币报表折算损益是一种未实现损益,它一般不在账簿中反映,只反映在报表中。
外币报表折算差额会计处理大致有两种方法:
1、递延处理。
在递延法下,将折算差额列入所有者权益,并单列项目反映。递延处理有利于保持会计报表有关项目原有的比例关系,便于进行财务比率分析。
2、计入当期损益。
将折算差额计入损益,列入利润表。这样做的优点是能真实反映企业所承受的汇率风险,但是将未实现的损益记入当期损益,有可能引起对会计报表的误解。
除以上两种方法外,还有一些方法,比如:将折算差额借方发生额,即折算损失,记入损益;将折算差额贷方发生额,即折算收益,加入递延,记入所有者权益。
采用现行汇率法(我国),外币报表折算差额作递延处理;采用时态法时,外币报表折算差额列为当期损益。
(2)现行汇率法折算差额扩展阅读
需要进行外币报表折算的事项主要有:
1、编制跨国公司的合并会计报表的需要
由于编制合并报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母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等的需要,因而合并报表通常应以母公司报表所用货币来表述。
2、母(总公司)公司为了考核、评价国外子公司(分支机构)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情况 ;也需要将国外子公司用外币表述的报表转换为按母公司(总公司)所用货币表述的报表。
3、在国外资本市场有证券上市交易的公司,必须按上市地区的货币对外报告。或有义务向其他国家的投资者和债权人报告财务信息。
Ⅲ 外币报表折算差额一般是正的还是负值
一、外币报表折算差额都会有正数或者负数。
主要原因是:
(1)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和负债项目,采用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折算,所有者权益项目除“未分配利润”项目外,其他项目(如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等)采用发生时的即期汇率(即历史汇率)折算。
(2)利润表中的收入和费用项目,采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折算;也可以采用按照系统合理的方法确定的、与交易发生日即期汇率近似的汇率折算。
二、根据结账前资产负债表公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当期损益(损用-,益用+),得出15500- 15950- 50= -500。
至于谁减谁,根据资产负债表观和会计六要素计算公式即可推导出来,即资产15500- 50= 15950+外币折算损益。
三、由于资产负债表不同项目采用的折算汇率不同,在折算过程中会产生差额,在合并资产负债中所有者权益项目下单独作为“外币报表折算差额”项目列示。而每年折算差额的变动则构成其他综合收益,在综合收益表中列示。
(3)现行汇率法折算差额扩展阅读:
处理方法
外币报表折算差额会计处理大致有两种方法:
(1)递延处理。
在递延法下,将折算差额列入所有者权益,并单列项目反映。递延处理有利于保持会计报表有关项目原有的比例关系,便于进行财务比率分析。
(2)计入当期损益。
将折算差额计入损益,列入利润表。这样做的优点是能真实反映企业所承受的汇率风险,但是将未实现的损益记入当期损益,有可能引起对会计报表的误解。
除以上两种方法外,还有一些方法,比如:将折算差额借方发生额,即折算损失,记入损益;将折算差额贷方发生额,即折算收益,加入递延,记入所有者权益。
采用现行汇率法(我国),外币报表折算差额作递延处理;采用时态法时,外币报表折算差额列为当期损益。
Ⅳ 外币报表折算差额对营业利润有影响吗
外币财务报表的折算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折算汇率的选择,二是折算差额的处理。折算汇率的选择问题,目前国际上有四种不同的选择方法,比较流行的是时态法和现行汇率法。折算方法的选择也会影响折算差额的处理。这些问题不仅影响资产负债表上有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金额,也影响收益表上利润的计算,影响企业集团整体或子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公允反映,因此折算差额的处理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
外币折算只是记账表述的改变,即在会计实务中改变记账凭证、账簿乃至会计报表的货币表述方式,将以另一国的货币表述的账表兑换为与之等值的某一国的货币来重新表述账簿记录和会计报表,。这种变换并没有发生实际的货币交换和应予记账的交易,,如同把外文译成中文一样,只是文字表述形式的不同罢了。因此折算不过是会计实务中以单一的等值货币来重新表示各种不同的外币金额,,并不改变所计量资产或负债等的固有价值。但在实务中,由于汇率的变动、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计量属性的不同、各项目承担汇率风险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折算后的财务报表会存在一定数额的折算差额。那么折算差额是作为损益列入损益表中还是作为权益列入资产负债表呢?我国的做法是折算差额应当在并入后的资产负债表中作为所有者权益项目单独列示,其中属于少数股东权益部分,应当并入少数股东权益项目。
我们知道,汇率的变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不由企业自行控制。或许企业可以选择签订一个套期保值合同以保护自己免受损失。但有时某些因素的影响是无法预期的,企业只能承担这种风险。因折算产生的差额无论是利得还是损失,如果数额巨大,且把它计入损益表,就完全有可能是损益表上金额最大的一个项目,有可能使经营损失变为利润,当然也有可能使利润变为损失,这就有可能误导财务报表使用人,做出错误的决策。我们不可否认。企业只要有外币交易,进行外币折算就应当有一定的汇率变动的风险。但这种风险也分为可分散的和不可分散的。比如市场因素造成的汇率变动, 可以通过远期汇率合同套期保值予以抵消。但像战争或者自然灾害或者政府的货币政策变动引起的汇率变动,企业不可能提前预测予以控制。这种汇率变动引起的折算损失,并不是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损益,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不能真正体现企业的价值。
为了如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给报表使用人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应该考虑尽量不要让折算差额影响到损益表。比如可以对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某些比率或数值分开来计算。比如净资产收益率,可以分别计算含折算差额的净资产收益率和不含折算差额的净资产收益率,而不仅仅是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其金额。这样投资者可以自行判断。如果直接以含折算差额的净资产收益率列示,报表使用人或投资者并不会知道净资产收益率高或低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折算造成的。分别列示的目的并不会改变企业的财务报表,只是想要更清楚地表达,而不至于产生误解。当然可能计算上会稍微麻烦一些。
Ⅳ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应在哪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应在“财务费用---汇兑损益”里面体现。
扩展阅读:
第一:外币报表折算差额是指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把国外子公司或分支机构以所在国家货币编制的财务报表折算成以记账本位币表达的财务报表时,由于报表项目采用不同汇率折算而形成的汇兑损益。
第二:外币报表折算差额处理方法一般有如下两种
(1)递延处理——计入所有者权益
在递延法下,将折算差额列入所有者权益,并单列项目反映。递延处理有利于保持会计报表有关项目原有的比例关系,便于进行财务比率分析。
(2)列入利润表——计入当期损益。
将折算差额计入损益,列入利润表。这样做的优点是能真实反映企业所承受的汇率风险,但是将未实现的损益记入当期损益,有可能引起对会计报表的误解。
除以上两种方法外,还有一些方法,比如:将折算差额借方发生额,即折算损失,记入损益;将折算差额贷方发生额,即折算收益,加入递延,记入所有者权益。
第三:针对我国情况
采用现行汇率法(我国),外币报表折算差额作递延处理;采用时态法时,外币报表折算差额列为当期损益。
Ⅵ 合并报表时,对子公司个别报表中的外币报表折算差额如何处理
外币报表折算差额会计分录:外币报表折算差额会计处理大致有两种方法:
(1)递延处理.
在递延法下,将折算差额列入所有者权益,并单列项目反映.递延处理有利于保持会计报表有关项目原有的比例关系,便于进行财务比率分析.
(2)计入当期损益.
将折算差额计入损益,列入利润表.这样做的优点是能真实反映企业所承受的汇率风险,但是将未实现的损益记入当期损益,有可能引起对会计报表的误解.
除以上两种方法外,还有一些方法,比如:将折算差额借方发生额,即折算损失,记入损益;将折算差额贷方发生额,即折算收益,加入递延,记入所有者权益.
采用现行汇率法(我国),外币报表折算差额作递延处理;采用时态法时,外币报表折算差额列为当期损益。也称外币报表折算差额.当企业的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和分支机构的记账本位币不同于企业的记账本位币时,在将企业的境外经营通过合并报表、权益法核算等纳入到企业的财务报表中时,需要将企业境外经营的财务报表折算为以企业记账本位币反映。
由于资产负债表不同项目采用的折算汇率不同,在折算过程中会产生差额,在合并资产负债中所有者权益项目下单独作为"外币报表折算差额"项目列示.而每年折算差额的变动则构成其他综合收益,在综合收益表中列示。
(6)现行汇率法折算差额扩展阅读
外币报表折算是对会计报表的一种处理,处理的是以外币为币种的报表,处理的目的是将其转化为以记账本位币或要求币种的报表。进行外币折算的目的主要有两个:
第一个是单纯的转化成特定币种的报表。会计报表是给有需要的进行阅读的,既包括企业的领导人员、企业的员工、政府、投资者、银行、以及其他的利益相关者。
阅读人群可能来自不同国家,语种不一样,因此阅读会计报表的习惯也就不一样,为了方便需要的人阅读,而将财务报表转化成阅读人需要的币种,这只是一种单纯的币种转换,这种方法并不会产生折算差额。
第二个是合并财务报表需要先折算外币报表。一般而说,跨国公司的总公司会设立在一个大城市,而在其他城市甚至是二线的成立会设立很多的分公司。
跨国公司在计算其资产负债情况时,需要将各个子公司的报表进行合并,这时就需要先进行财务报表的折算,以满足母公司的计算需要。这种情况下进行的折算,会打破原先各个子公司已经平衡的资产负债表,因此会产生一个差额,这个差额就是外币报表的折算差额。
Ⅶ 外币报表折算差额是怎么算的,它又与汇兑差额又有什么区别呢
外币报表折算差额的计算方法:
(1)递延处理。
将折算差额列入所有者权益,并单列项目反映。
(2)计入当期损益。
将折算差额计入损益,列入利润表。
(3)将折算差额借方发生额,即折算损失,记入损益;将折算差额贷方发生额,即折算收益,加入递延,记入所有者权益。
与汇兑差额的对比:
1、两者的产生方式不同。外币业务汇兑损益是在交易过程中或在期末采用现行汇率对外币项目进行折算产生的,而外币会计折算差额是在外币会计报表折算中产生的。
2、两者包括的损益不同。
汇兑损益既可能是已实现损益,也可能是未实现损益;外币会计报表折算差额属于未实现损益。
综上所述,外币会计报表折算差额不同于外币业务汇兑损益。
Ⅷ 外币会计折算差额和汇兑损失的区别
首先你要搞清楚,交易货币,记账本位币,列报货币之间的区别。
交易货币就是交易时使用的,假设为x
记账本位币就是在日常交易记录中使用的(详情网络)假设为y
列报货币就是你最终的财务报表是以何种币种列示的,假设为z
当x和y不是同种货币时,可能就会有汇兑损益。
那当y和z不是同种货币时,资产负债表按时点汇率,利润表按平均汇率,权益按历史汇率这算,就会导致产生外币报表折算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