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汇率佣金 > 人民币均衡汇率确定理论

人民币均衡汇率确定理论

发布时间:2021-04-29 14:31:54

① 均衡汇率是什么

均衡汇率是汇率理论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判断汇率水平是否失调及汇率政策是否需要调整的主要客观依据。我们所熟知的卡塞尔(Cassel)的购买力平价理论就是关于均衡汇率的最早理论。在我国以往的实际工作中一直是以全国进出口商品的平均换汇成本作为人民币基本汇率的调整依据,这是“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应用中的一种表现形式。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已经不再局限于商品层次上,资本流动也占据了相当的比重。另外,由于各国的实际汇率在经常发生变化,一些经济学家逐渐认识到,均衡汇率是一种动态的均衡,一些基本的经济要素如一国的劳动生产率、贸易条件等的变动也会影响实际汇率的均衡状态。因此,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领导地位受到了动摇.

②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人民币汇率合理水平研究
在汇率合理水平的研究当中,均衡汇率理论及其相关的实证模型(Williamson 1994, McDonld and Stein 1999, Montiel and Hinkle 1999)一直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很多人民币汇率合理水平的研究也都借鉴了均衡汇率的理念与实证研究方法。但是,均衡汇率的研究方法究竟是否适合中国问题的研究同样也受到了众多学者的质疑,刨除那些由于对均衡汇率不了解所产生的质疑以外,有些质疑确实会动摇将均衡汇率理论与实证模型地应用于中国问题的合理性。

尽管均衡汇率理论在应用于中国问题研究时候面临着一些缺陷,但是,截至目前还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取而代之。我们希望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对均衡汇率的理论模型做出修正,更好地贴近中国经济的特征事实,为后续的实证模型奠定更坚实的基础;2、加强对于均衡汇率模型当中所使用的经验数据的细分、整理,更好地服务于相关实证研究;3、丰富不同均衡汇率模型的研究,尤其是基本面均衡汇率模型(FEER)的研究,通过不同均衡汇率模型之间的交叉比较,为确定合理的人民币汇率模型奠定更有力的支持;4、对均衡汇率模型的批判性研究,以及确定人民币汇率合理水平的其他方法的研究。

③ 均衡汇率的测定方法

最早对均衡汇率进行测定的是威廉姆森(Williamson),他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恒等式入手,将经常项目进一步表示为国内总产出、国外总产出和实际汇率的线性函数,在线性函数的基础上可以求出均衡汇率,其测算的最大问题在于如何确定资本项目的均衡水平。 对均衡汇率的计算目前主要有下述方法
第一种是相对购买力平价法;
第二种是局部均衡和贸易方程法,其局限是仅仅考虑贸易均衡;
第三种是一般均衡的均衡汇率计算方法。
其中简约一般均衡计算方法分为大型(Williamson 的FEER)和小型(卜永祥的DLR方法)模型。
而IMF的McDonald提出了行为均衡汇率理论(BEER),对美元,德国马克在20世纪80年代的变化有很强的解释力。行为均衡汇率理论利用协整分析方法,直接估计实际汇率与基本经济因素之间的长期的稳定关系,并可进一步利用向量误差校正模型(VECM)估计短期中汇率偏离长期均衡水平的方向和大小,以及调节到均衡水平的速度。张志超利用行为均衡汇率理论对香港的汇率进行了研究。
这一方法逐渐为国内学者所采用。张晓朴在 1998年测算了人民币的均衡汇率及失调状况;刘莉亚、任若恩采用Edwards的ERER模型来测算人民币的均衡有效汇率,得到的结论与张晓朴的非常接近。秦宛顺、靳云汇、卜永祥通过对人民币实际汇率与贸易条件,中国相对劳动生产率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盈余等经济变量间的协整关系,来估计人民币的均衡汇率。探讨了人民币实际汇率,采用向量误差校正模型VECM分析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均衡汇率的偏离度。
这种方法利用协整分析技术,考虑了数据间可能存在的单位根问题,考察了数据的平稳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伪回归”的问题。利用向量误差校正模型,能分析短期中汇率对长期均衡汇率的偏离度,偏离方向,因而能对近期汇率的大致走向有一个了解,并能估计出汇率向其长期均衡水平回归的速度。这里,模型中的均衡汇率是通过寻找与经济的基本面之间具有长期稳定关系的这样一种汇率来估计得到的。
该方法可能存在几个问题:
其一,模型对异方差问题没有充分考虑,如果在汇率的决定过程中,或者说汇率的生成机制发生了变化,比如由固定汇率向浮动汇率制度变化,模型中的异方差问题是不能忽略的。
其二,就协整关系而言,变量间的协整关系可能不止一个,可能存在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相应的,人们可以估计得到两个或以上的均衡汇率值,那么,人们该以哪一个均衡汇率值为准呢?所幸的是,前述文献中所采用的样本数据都只有一个协整关系。另一方面,这样的协整关系很有可能是不存在的,这也就涉及到人们前面提到过的均衡汇率的存在性问题。因此,这种方法得到的均衡汇率,更像是一个样本问题而非经济本身的问题。
其三,在实际汇率与经济的基本面的协整关系探讨中,各种文献所采用的描述经济基本面的因素差异较大,刘莉亚、任若恩采用的是贸易条件、政府对非贸易品的花费、贸易限制与交易控制制度、技术进步、偿债率等;张志超采用的是贸易条件、资源差额、投资率、经济体的开放度等指标;秦宛顺、靳云汇、卜永祥采用的是中国对外贸易条件、中国相对技术进步率和中国对外贸易差额等指标。张晓朴采用的是贸易条件、经济开放度,政府支出占GDP的比率等指标。其协整关系是否和指标选取有关,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其四,虽然该方法说明了汇率对均衡汇率的偏离度,也对短期中汇率失衡提供了一个向均衡汇率调整的方向和大小的量度,但是,该方法并未告诉人们失调的汇率是怎样,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向均衡回归的,而这是至关重要的。

④ 人民币汇率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简单概括地讲,中国经济实力变化与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是决定人民币汇率长期发展趋势的根本原因。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外汇市场中,市场人士都十分关注各国的各种经济数据,如国民经济总产值、消费者物价指数、利率变化等。

一、国际收支状况。国际收支状况是决定汇率趋势的主导因素。国际收支是一国对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收支的总和。一般情况下,国际收支逆差表明外汇供不应求。在浮动汇率制下,市场供求决定汇率的变动,因此国际收支逆差将引起本币贬值,外币升值,外汇交易即外汇汇率上升。反之,国际收支顺差则引起外汇汇率下降。要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国际收支变动决定汇率的中长期走势。

二、国民收入。一般讲,国民收入增加,促使消费水平提高,对本币的需求也相应增加。如果货币供给不变,对本币的额外需求将提高本币价值,造成外汇贬值。当然,国民收入的变动引起汇率是贬或升,要取决于国民收入变动的原因。如果国民收入是因增加商品供给而提高,则在一个较长时间内该国货币的购买力得以加强,外汇汇率就会下跌。如果国民收入因扩大政府开支或扩大总需求而提高,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超额的需求必然要通过扩大进口来满足,这就使外汇需求增加,外汇汇率就会上涨。

三、通货膨胀率的高低。通货膨胀率的高低是影响汇率变化的基础。如果一国的货币发行过多,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了商品流通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就会造成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使一国的货币在国内购买力下降,使货币对内贬值,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对内贬值,必然引起对外贬值。因为汇率是两国币值的对比,发行货币过多的国家,其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减少,因此在该国货币折算成外国货币时,就要付出比原来多的该国货币。

四、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是决定货币价值、货币购买力的首要因素。如果本国货币供给减少,则本币由于稀少而更有价值。通常货币供给减少与银根紧缩、信贷紧缩相伴而行,从而造成总需求、产量和就业下降,商品价格也下降,本币价值提高,外汇汇率将相应地下跌。如果货币供给增加,超额货币则以通货膨胀形式表现出来,本国商品价格上涨,购买力下降,这将会促进相对低廉的外国商品大量进口,外汇汇率将上涨。

五、财政收支一国的财政收支状况对国际收支有很大影响。财政赤字扩大,将增加总需求,常常导致国际收支逆差及通货膨胀加剧,结果本币购买力下降,外汇需求增加,进而推动汇率上涨。当然,如果财政赤字扩大时,在货币政策方面辅之以严格控制货币量、提高利率的举措,反而会吸引外资流入,使本币升值,外汇汇率下跌。

六、利率。利率在一定条件下对汇率的短期影响很大。利率对汇率的影响是通过不同国家的利率差异引起资金特别是短期资金的流动而引起作用的。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两国利率差异大于两国远期、即期汇率差异,资金便会由利率较低的国家流向利率较高的国家,从而有利于利率较高国家的国际收支。要注意的是,利率水平对汇率虽有一定的影响,但从决定汇率升降趋势的基本因素看,其作用是有限的,它只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对汇率的变动起暂时的影响。

七、各国汇率政策和对市场的干预。各国汇率政策和对市场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汇率的变动。在浮动汇率制下,各国央行都尽力协调各国间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力图通过影响外汇市场中的供求关系来达到支持本国货币稳定的目的,中央银行影响外汇市场的主要手段是:调整本国的货币政策,通过利率变动影响汇率;直接干预外汇市场;对资本流动实行外汇管制。

⑤ 如何判断人民币汇率是否均衡

将其上升幅度与我国的经济增长幅度进行一下对比,应该多少知道一点了。

⑥ 决定人民币汇率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建议看一下汇率决定理论。
汇率决定理论主要有国际借贷学说、购买力平价学说利率平价学说、国际收支说、资产市场说。资产市场说又分为货币分析法与资产组合分析法。货币分析法又分为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和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
购买力平价学说:该学说认为,两种货币间的汇率决定于两国货币各自所具有的购买力之比(绝对购买力平价学说),汇率的变动也取决于两国货币购买力的变动(相对购买力平价学说)。假定,A国的物价水平为PA,B国的物价水平为PB,e为A国货币的汇率(直接标价法),则依绝对购买力平价学说:e = PA / PB。 假定t0时期A 国的物价水平为PA0,B国的物价水平为PB0,A 国货币的汇率为e0,t1时期A国的物价水平为 购买力平价
PA1,B国的物价水平为PB1,A 国货币的汇率为e1。PA为A国在t1时期以t0时期为基期的物价指数,PB为B国在t1时期以t0为基期的物价指数,则依相对购买力平价学说, 相对购买力平价意味着汇率升降是由两国的通胀率决定的
利率平价理论认为,两国之间的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关系与两国的利率有密切的联系。该理论的主要出发点,就是投资者投资于国内所得到的短期利率收益应该与按即期汇率折成外汇在国外投资并按远期汇率买回本国货币所得到的短期投资收益相等。一旦出现由于两国利率之差引起的投资收益的差异,投资者就会进行套利活动,其结果是使远期汇率固定在某一特定的均衡水平。同即期汇率相比,利率低的国家的货币的远期汇率会下跌,而利率高的国家的货币的远期汇率会上升。远期汇率同即期汇率的差价约等于两国间的利率差。利率平价学说可分为套补的利率平价(Covered Interest—Rate Parity)和非套补的利率平价(Uncovered Interest Rate Parity)。 套补的利率平价。假定iA是A 国货币的利率,iB是B国货币的利率,p是即期远期汇率的升跌水平。假定投资者采取持有远期合约的套补方式交易时,市场最终会使利率与汇率间形成下列关系:p = iA ? iB。其经济含 利率平价学说
义是:汇率的远期升贴水平等于两国货币利率之差。在套补利率平价成立时,如果A 国利率高于B国利率,则A 国远期汇率必将升水,A国货币在远期市场上将贬值。反之亦然。汇率的变动会抵消两国间的利率差异,从而使金融市场处于平衡状态。 非套补的利率平价。假定投资者根据自己对未来汇率变动的预期而计算预期的收益,在承担一定的汇率风险情况下进行投资活动。假定,Ep表示预期的汇率远期变动率,则Ep = iA ? iB。其经济含义是:远期的汇率预期变动率等于两国货币利率之差。在非套补利率平价成立时,如果A国利率高于B国利率,则意味着市场预期A国货币在远期将贬值。
国际收支学说通过说明影响国际收支的主要因素,进而分析了这些因素如何通过国际收支作用到汇率上。假定Y、Y'分别是本国及外国的国民收入,P、P'分别表示本国及外国的一般物价水平,i、i'分别是本国及外国的利率,e是本国的汇率,Eef是预期汇率。假定国际收支仅包括经常帐户(CA)和资本与金融帐户(K),所以有BP=CA+K=0。CA由本国的进出口决定,主要由Y、Y'、P、P'、e决定。因此,CA = f1(Y,Y',P,P',e)。K主要由i,i',e,Eef决定。因此K = f2(i,i',e,Eef)。所以BP=CA+K=f1(Y、Y 、P、P'、e)+f2(i、i'、e、Eef)=f(Y、Y'、P、P'、i、i'、e、Eef)=0 如果将除汇率以外的其他变量均视为已经给定的外生变量,则汇率将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变化到某一水平,从而起到平衡国际收支的作用,即: e = g(Y,Y',P,P',i,i',Eef) 国际收支说指出了汇率与国际收支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有利于全面分析短期内汇率的变动和决定。国际收支说并没有对影响国际收支的众多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与汇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并得出具有明确因果关系的结论。国际收支学说是关于汇率决定的流量理论。
资产市场说:依据对本币资产与外币资产可替代性的不同假定,资产市场说分为货币分析法与资产组合分析法,货币分析法假定本币资产与外币资产两者可完全替代。而资产组合分析法假定两者不可完全替代。在货币分析法 资产市场说
内部,依对价格弹性的假定不同,又可分为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与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

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
1976年,Dornbuseh提出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也即所谓超调模型(overshooting mode1)。他认为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调整速度是不同的,商品市场上的价格水平具有粘性的特点,这使得购买力平价在短期内不能成立,经济存在着由短期平衡向长期平衡的过渡过程。在超调模型中,由于商品市场价格粘性的存在,当货币供给一次性增加以后,本币的瞬时贬值程度大于其长期贬值程度,这一现象被称为汇率的超调。
资产组合分析方法
1977年,Branson提出了汇率的资产组合分析方法。与货币分析方法相比,这一理论的特点是假定本币资产与外币资产是不完全的替代物,风险等因素使非套补的利率平价不成立,从而需要对本币资产与外汇资产的供求平衡在两个独立的市场上进行考察。二是将本国资产总量直接引入了模型。本国资产总量直接制约着对各种资产的持有量,而经常帐户的变动会对这一资产总量造成影响。这样,这一模型将流量因素与存量因素结合了起来。 假定本国居民持有三种资产,本国货币M,本国政府发行的以本币为面值的债券B,外国发行的以外币为面值的债券F,一国资产总量为W=M+B+e'F。一国资产总量是分布在本国货币、本国债券、外国债券之中的。从货币市场来看,货币供给是由政府控制的,货币需求是本国利率、外国利率的减函数,是资产总量的增函数。从本国债券市场来看,本国债券供给同样是由政府控制的,本国债券的需求是本国利率的增函数,外国利率的减函数,是资产总量的增函数。从外国债券市场来看,外国债券的供给是通过经常帐户的盈余获得的,在短期内也是固定的。对外国债券的需求是本国利率的减函数,外国利率的增函数,是资产总量的增函数。 在以上三个市场中,不同资产供求的不平衡都会带来相应的变量(主要是本国利率与汇率)的调整。只有当三个市场都处于平衡状态时,该国的资产市场整体上才处于平衡状态。这样,在短期内,由于各种资产的供给量是既定的,资产市场的平衡会确定本国的利率与汇率水平。在长期内,对于既定的货币供给与本国债券供给,经常帐户的失衡会带来本国持有的外国债券总量变动,这一变动又会引起资产市场的调整。因此,在长期内,本国资产市场的平衡还要求经常帐户处于平衡状态。

⑦ 论文:人民币汇率均衡的实证研究

汇率均衡论

汇率研究是货币金融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方面,西方国家的汇率理论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形成了丰富的成果。相比而言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却起步较晚,‘成果很少。随着我国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汇率这种经济杠杆的作用日益重要,汇率政策已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促使我们必须重视对汇率进行理论上和政策上的研究。
在汇率研究范围内有不少问题可供选择,本文以汇率均衡为研究对象,原因有两方面:

一方面、汇率均衡研究在西方汇率理论中仍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自然也就是一个很有“挖掘”潜力的理论课题。如果我们能用科学的方法,取得不同于西方理论但又高于西方理论的汇率均衡研究成果,将是有理论意义的。

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是,迄今为止,在我国为数不多的汇率研究中,尚没有发现对汇率均衡问题进行专门研究的成果,可以说这还是一个“空白”领域。而现实是,经济发展中总存在着“均衡”运行的问题,西方国家如此,我国也是如此。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就强调经济总体和各部门之间的平衡,现在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过程更需要重视经济的均衡运行。而经济的均衡运行是由许多方面的均衡及其相互配合组成的,汇率便是其中之一。汇率均衡是保征我国对外收支平衡的重要条件,对国内经济的其他方面也将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以理论分析为前提,以中国现实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建立我们自己的汇率均衡理论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我希望在这方面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本文是在浏览了国内外关于汇率研究的大量文献和搜集了关于人民币汇率的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论述采取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分为汇率均衡一般分析(上篇)和汇率均衡特殊分析(下篇)两大部分。

主要内容如下(按各章顺序):

首先,对全文的中心议题、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及有关概念作概括说明,并对西方汇率理论中关于“均衡汇率”的研究作了一般性介绍,这些构成绪论的内容。

在上篇中,我们首先将汇率均衡纳人整个宏观经济体系中,建立了汇率这一经济变量与经济其他主要方面之间的均衡关系。这些均衡关系包括;汇率与价格水平的均衡、汇率与贸易收支的均衡、汇率与货币供求的均衡、汇率与利率的均衡、汇率与国民收人及收入分配的均衡、汇率与财政收支的均衡、汇率与资本流动的均衡。这些内容是我们论证汇率均衡的理论基础。

在阐述了汇率与各种经济因素之间的均衡关系之后。我们又将汇率均衡置于汇率政策目标下,对汇率政策进行了概括分析,得出的一个结论是:汇率均衡既是一种理想的汇率运行状态,又是一种目标体系。它应成为汇率政策的主要目标,辅助宏观经济发展总目标的实现。作为汇率政策的目标,汇率均衡具有多方面的含义。对此,我们进行了3个层次的分析,包括:内部均衡与对外均衡、局部均衡与总体均衡、短期均衡与中长期均衡。

汇率均衡不是一个静态概念,而是一个动态概念,其内容既会因汇率及各种经济变量的变化而不同,也会因汇率政策的调整而不同。汇率政策调整对汇率均衡起着决定性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于汇率政策取向上。汇率政策取向是一个带有一定主观色彩的概念,它引致汇率均衡向着某一个由政策确定的方向变化,这个方向有时是根据客观经济变化而定的,更多的时候是政府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而作出的决策。无论如何,取向性的汇率调整可能会导致汇率均衡在现象上出现一定“偏差”。但是,如果政策取向本身是正确的,是符合经济发展目标的,这种“偏差”就是汇率均衡过程中的必要形式。

在进行了宏观经济环境下和汇率政策条件下的汇率均衡分析之后,我们对有关的汇率指标作了系统性的分析。这些指标包括:购买力乎价、实际汇率、有效汇率(多边有效汇率和双边有效汇率)、实际有效汇率等,还有可以估价汇率均衡程度的基本国际收支法。它们能够从不同方面分别测量汇率的真实水平或客观水平。作为量化的汇率指标,它们可以为汇率均衡程度检测、汇率政策调整提供明确的、可行的依据。

在上篇的一般理论分析基础上,我们展开了人民币汇率的特殊均衡分析。这构成下篇的内容。

首先,对于人民币汇率均衡的特殊前提作了简要说明。人民币汇率的特殊性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经济体制的特殊性,体制的特殊性决定了汇率目标的特殊性和政策取向的特殊性,相应地,人民币汇率均衡也具有特殊的含义。

对人民币汇率的均衡分析,是从其历史回顾开始的。在第7章中,我们系统地介绍了人民币汇率的演变过程,同时对伴随人民币汇率历史变化的原因进行了评价和分析。

人民币汇率政策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经济体制的许多方面都密切相关。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80年代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汇率政策与我国贸易体制、价格体制、货币供求关系、财政税收等方面表现出日益密切的相关趋势。一方面,汇率政策对于这些方面具有了更加重要的影响或制约作用;另一方面,这些方面的步步深化改革对汇率政策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促使其在目标内容上、政策手段上都进行相应的变革。

在论文的第9章中,我们对人民币汇率的各种指标进行了系统分析,其中包括:人民币购买力平价之评价、人民币实际汇率分析、人民币有效汇率分析、出口换汇成本分析、以及对作为“平行汇率”的贸易内部结算价、黑市汇率、外汇调剂市场汇价进行的分析。人民币汇率的相关指标分析可以为我们提供官方名义汇率所不能表现出来的许多东西,可以从不同角度展示出人民币汇率变化的真实轨迹及其存在的问题。这些分析是重要的,因为它们能为汇率政策的历史评价、汇率政策的改革调整和人民币汇率的均衡检测提供现实的依据。

根据上篇理论分析的思路,我们在第10章进行了人民币汇率均衡目标分析。人民币汇率均衡是我国汇率政策的目标,它与一般理论分析下的汇率均衡具有不同的内容,就其本身而言,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也会有不同的内容。我们根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步骤划分出近期的和中长期的人民币汇率均衡目标模式。近期的均衡目标适应干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阶段,是汇率政策改革的现实选择。它取决于3个大前提: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外向型贸易发展战略,加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中长期的均衡目标是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汇率政策目标选择,对中国来说是一个较远期的目标方向。可以设想的是,中长期汇率均衡目标将是一个包含更多变量的、较宽的汇率目标区间,是由许多个近期目标区域构成的连续运行轨迹。

在论文的最后一章,即第11章,我们就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有关问题作了探索性的分析。这些问题包括:关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对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探讨;统一汇率形式、建立健全外汇市场;对人民币可兑换性的探讨。这是目前我国外汇体制与政策改革中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就这些方面提出的观点或建议是在本文对人民币汇率进行了一定研究的基础上阐述的个人观点,也是作者希望将汇率理论研究运用于现实分析的具体体现。

论文在就上述各方面进行了论证之后得出的基本结论是:

(l)汇率是宏观经济体系中重要因素之一,而不仅仅是一个“价格形式”,汇率均衡也就应体现出各个经济因素之间内在的、有机的“因果链”关系,而不只是一个汇率水平问题。由此决定了汇率均衡研究必须从汇率与各个经济因素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入手,将其纳人宏观经济体系的“大环境”中进行。

(2)汇率均衡是一种理想的汇率运行状态,从汇率政策角度来研究,它就是一种目标体系。汇率政策必须以汇率均衡为目标来确定其具体内容、手段和调整方向。而作为目标体系的汇率均衡应是全面的、动态的、多层次的均衡,它既由宏观经济发展目标所决定,又因各种经济因素和政策取向的变化而不断地得到调整。

(3)汇率均衡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均衡汇率,均衡汇率是量化的汇率均衡水平。由于汇率均衡是一个全面的、动态的概念,均衡汇率作为具体化了的目标模式也就不可能是一个“水平点”,而只能是一个由不同时间长度等因素决定的、宽域不同的、动态的、最佳汇率区间,这个目标区间就是汇率政策的“目标靶”,而且是一个可移动的“目标靶”。

(4)对于人民币汇率来说,同样存在着汇率均衡问题,只是传统经济体制的限制使得人民币汇率均衡研究在内容上、方法上都受到一些局限,对其评价也没有一致的标准。特殊的经济体制造就了汇率均衡以特殊的内容和含义。对人民币汇率均衡进行的特殊分析应着眼于目前和近期的发展,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过程中,汇率均衡已成为经济均衡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重要条件之一。汇率政策应该树立汇率均衡的目标体系,并根据宏观经济发展目标来确立其内容。为了实现人民币汇率均衡这一政策目标,改革汇率调节机制、发挥汇率的市场调节功能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汇率均衡仍需要政策取向的引导,但政策取向不应以主观决策为主,而应顺应经济发展规律,作出有利于市场经济改革的选择。

在整个论文的构思写作过程中,作者力求对汇率均衡这一题目进行有创见性的研究。指导思想有两条:一是不走西方的路子,虽借鉴它们的一些基本理论,但重在用科学的、辩证的方法形成独立的研究体系;二是将理论研究服务于现实经济生活,唯其能为我国的汇率政策和经济改革提供一些有用的东西才是有价值的。

根据这样的指导思想,本文在一些方面试图作突破性的研究,这些方面是:

(l)将汇率纳人宏观经济体系中,确立汇率与多种经济因素之间的均衡关系;由此得出了更为全面的汇率均衡概念。

(2)指出汇率均衡与均衡汇率之间存在的辩证统一关系;并提出汇率均衡作为目标体系,是一个动态可调整的特定汇率区域的论点。

(3)提出汇率均衡中的政策取向这一概念,对政策取向的特征、含义及其客观必要性进行了分析。

(4)对于西方汇率理论中出现的一些汇率指标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深人的分析,澄清了人们观念中对这些指标模糊的或错误的认识。

(5)对人民币汇率的相关指标进行了系统的应用分析,其中有些是应用国际上已有的指标模式进行的现实分析,有些则是对我国外汇体制下的特殊汇率指标进行的分析。它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揭示人民币汇率存在的偏差和汇率体制存在的问题。

(6)对当前人民币汇率改革面临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同时,不可避免的是,在全文论述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不少属于因个人理论水平所限或功夫不到而导致的不足或缺陷,也有一些是客观条件限制所致。这就使得文中有些地方没有得到更理想的发挥或更深人的论证。这些地方主要包括:

对于汇率均衡的目标模式,本文只是着重了涵义和基本思路和刻划,而没能建立起一个全面的、理想的模型;

汇率均衡理论还缺乏数量分析方法的进一步论证;

对人民币汇率的各种指标分析可能由于资料和统计数据的限制而不够全面和精确;等等。

另外,在涉及到汇率以外其他方面的论述时可能存在着一些不足甚至错误之处。所有这些都有待于本人今后通过向前辈们学习和进一步的探索来加以修正和充实。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⑧ 人民币汇率如何确定

人民币汇率,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货币兑换其他国家的货币的比例,也叫人民币汇价。现行的人民币汇率主要是人民币与发达国家货币之间的管理浮动汇率,其中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为基础汇率,人民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汇率通过各自与美元的汇率套算出来。自2005年7月21日起,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法则一:
人民币汇率变动(%)=美国物价上涨幅度(%)-中国物价上涨幅度(%)
■法则二:
人民币汇率变动(%)=美国的利率(%)-中国的利率(%)

⑨ 人民币汇率价格是如何确定的

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是即期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和银行挂牌汇价的最重要参考指标。 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实施后,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自2006年1月4日起,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于每个工作日上午9时15分对外公布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日元和港币汇率中间价,作为当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含OTC方式和撮合方式)以及银行柜台交易汇率的中间价。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形成方式是: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于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向所有银行间外汇市场做市商询价,并将全部做市商报价作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的计算样本,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后,将剩余做市商报价加权平均,得到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权重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根据报价方在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量及报价情况等指标综合确定。人民币对欧元、日元和港币汇率中间价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分别根据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与上午9时国际外汇市场欧元、日元和港币对美元汇率套算确定。 采纳哦

阅读全文

与人民币均衡汇率确定理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网上银行理财产品论文 浏览:516
别人股票涨自己的股票不涨 浏览:315
以为杠杆培育新动力 浏览:221
铁路总公司是全球最大非金融公司 浏览:792
金融服务专业属于什么类 浏览:364
基金持仓越来越多 浏览:563
杠杆系数说法 浏览:699
建信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电话 浏览:467
微金所是什么理财产品 浏览:997
铼本股票 浏览:499
pp基金官方理财下载 浏览:514
萨斯病毒股票 浏览:9
高杠杆之殇华为员工落泪事件 浏览:712
房贷金融服务费合不合法 浏览:5
11月钢管价格会回落吗 浏览:18
伊利股东刘春海 浏览:590
青岛银行理财到期后几天到账 浏览:635
银行汇率有关的实证论文 浏览:645
建华科技股票 浏览:922
光大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怎么样 浏览: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