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图所示,轻质杠杆的支点为O,在杠杆的A点始终作用竖直向上的力F,将挂在杠杆中点重为G的物体匀速提升,
如图,
动力臂为LOB,阻力臂为LOD,
LOB:LOD=LOA:LOC=2:1,
∵匀速提升重物,杠杆匀速转动,杠杆平衡,
∴FLOB=GLOD,
∴F=
LOD |
LOB |
1 |
2 |
1 |
2 |
⑵ 杠杆的支点怎么找的啊
当杠杆绕着一个固定点转动时,那么它就是支点。
支点为杠杆发生作用内时起支撑作用固定不动的一容点。支点还指事物的关键,中心。杠杆赖以支撑物体而发生作用的固定不动的一点。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一般地说,对于多值函数w=f(z),若在绕某点一周,函数值w不复原,而在该点各单值分支函数值相同,则该为多值函数的支点。若当z绕支点n周,函数值w复原,便称该点为多值函数的n-1阶支点。
(2)一杠杆中点为支点扩展阅读
杠杆的支点不一定要在中间,满足下列三个点的系统,基本上就是杠杆:支点、施力点、受力点。其中公式这样写: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这样就是一个杠杆。
杠杆也有省力杠杆跟费力的杠杆,两者皆有但是功能表现不同。例如有一种用脚踩的打气机,或是用手压的榨汁机,就是省力杠杆 (动力臂 > 阻力臂);但是我们要压下较大的距离,受力端只有较小的动作。
⑶ 杠杆支点在为什么中点处
支点在中点的杠杆在撬动的过程中两变的力矩会始终相等,这也就是为什么不怕天平两边上下晃动的原因,呵呵,惭愧
⑷ 小明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以杠杆中点为支点.(1)若杠杆左端低右端高,为使其在水平位置上静
(1)左端低右端高,应将平衡螺母向较高的一端调节,即将左边或右边的平衡螺母向右端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只有一次实验总结实验结论是不合理的,一次实验很具有偶然性,要多进行几次实验,避免偶然性;
(3)力臂等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力的方向与杠杆垂直,力臂可以从杠杆标尺刻度上直接读出来,因此第一种实验方案更方便,此时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与杠杆垂直,能从杠杆上直接读力臂;因为第一方案的动力臂要大于第二种方案的动力臂,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在阻力和阻力臂都相同的情况下,动力臂越大的越省力,所以,F1<F2;
(4)图丙中,杠杆的重心不在支点上,杠杆的重力对杠杆转动产生了影响,导致拉力F的大小比由杠杆平衡条件计算出来的数值偏大.
故答案为(1)右;(2)实验次数太少,结论具有偶然性;(3)一;能从杠杆上直接读力臂;<;(4)杠杆存在自重.
⑸ 为什么把支点放在杠杆中间
(1)杠杆重心在其支点处,杠杆重力的力臂为零,这样就减小了杠杆的自重对实验的影响;
(2)实验前应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发现杠杆左端偏高,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可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
(3)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时,多次改变力和力臂的大小主要是为了获取多组实验数据归纳出物理规律.故选项B符合题意;
(4)力臂等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力的方向与杠杆垂直,力臂可以从杠杆标尺刻度上直接读出来,因此第二组实验设计的好,此时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与杠杆垂直,力臂直接从杠杆上直接读取;
(5)图丁中,杠杆的重心不在支点上,杠杆的重力对杠杆转动产生了影响,导致拉力F的大小比由杠杆平衡条件计算出来的数值偏大.
故答案为:(1)减小杠杆的自重对实验的影响;(2)左;(3)B;(4)二,便于从杠杆上直接读取力臂;(5)杠杆自重的影响.
⑹ 杠杆支点在为什么中点处
改变力的方向
因为支点在中点的话,既不改变力的大小,也不影响力做功的距离。
⑺ 小明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以杠杆中点为支点.(1)在调节杠杆平衡时,小明发现杠杆右端低左端
(1)右端低左端高,应将平衡螺母向较高的一端调节,应将杠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端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只有一次实验总结实验结论是不合理的,一次实验很具有偶然性,要多进行几次实验,避免偶然性;
(3)力臂等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力的方向与杠杆垂直,力臂可以从杠杆标尺刻度上直接读出来,因此第一种实验方案更方便,此时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与杠杆垂直,能从杠杆上直接读力臂;因为第一方案的动力臂要大于第二种方案的动力臂,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在阻力和阻力臂都相同的情况下,动力臂越大的越省力,所以,F1<F2;
(4)杠杆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转动状态都叫杠杆平衡,所以小海的说法是对的;
力臂等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在小红的实验方案中,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力的方向与杠杆垂直,力臂可以从杠杆标尺刻度上直接读出来.而小海实验方案中的力臂不便于测量,所以,小红的实验方案好.
(5)图丙中,杠杆的重心不在支点上,杠杆的重力对杠杆产生了影响,导致测出的拉力大小都与杠杆平衡条件不相符.
(6)步骤一: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当直尺平放在刀口(支点)上,平衡后,此处为重心;
步骤二:由于原来处于平衡,将质量为M1的物体挂在刻度尺左边某一位置,则杠杆会左端下降,
所以根据F1L1与F2L2可知:在F1、L2不变的条件下,需要增加L2,L1减小,即向右移动刻度尺.
步骤三: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可知G1L1=G×L2,
即M1gL1=mgL2,
所以直尺的质量m=
M1L1 |
L2 |
⑻ 杠杆支点受力求解
情形设定:
一个坚固的三角形支点;一个物体重G,将要被撬起,作为阻力的来源,施力点在杆子的一端,一个没有质量的杆子长度是L,人的施力点在杆子另一端,作为动力撬起物体,现在研究支点在杆子何处受到得压力力最大和最小。
研究手段:
就是受力平衡
问题讨论:
1.鉴于力有大小和方向,需要进行力(动力和阻力)的分解,把有效的力合成到支点上,得到支点所受的压力。
2.支点受到的杆子的压力就是它对杆子的支撑力,这个力方向大体朝上,随着杆子的撬动,但是支撑力的方向一直垂直于杆子;另外支点处需要有摩擦力。
3.所以随着杆子的撬动,支点处所受压力会变化,无论支点在哪里。
简化模式:
保持杆子处于水平状态的杠杆平衡状态,物体的重力A(阻力)和手的压力B(动力)的方向都是垂直杆子向下(杆子是水平的),支点对杆子的支撑力C(就是支点所受的压力)的方向垂直杆子向上,所以无需力的分解和合成,那么A+B=C.现在A是不变的,B随着支点的不同(受杠杆平衡条件制约)而变化。由于是垂直方向,所以摩擦力不用考虑。
结论:
支点距离物体越近支点所受压力越小(因为省力杠杆B小),
支点距离动力施力点越近支点所受压力越大(因为费力杠杆B大),
当支点在杆子中间,因为A=B所以支点所受压力是物体重力的两倍(因为是等臂杠杆)。
备注:
在杆子不是水平的状态下,受力分析也比较简单,只是说起来比较繁琐,省略。
⑼ 支点在杠杆的中点是为了
应该是可行的,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杠杆的运用跟动力臂阻力臂长短有关系,如果不放在中点测起来会比较麻烦,放在中点以后动力臂=阻力臂,杠杆两端重物比较重力大小会方便一些
⑽ 一只杠杆一端为支点,另一端系重物为100N,在杠杆中点引一个向上的力F,则F的大小为
理论上来说
应该是200N
不过杠杆重力也得加进去
所以拉力应是大于200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