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学 科学 杠杆
阿基米德在《论平面图形的平衡》一书中最早提出了杠杆原理。他首先把杠杆实际应用中的一些经验知识当作"不证自明的公理",然后从这些公理出发,运用几何学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得出了杠杆原理。这些公理是:(1)在无重量的杆的两端离支点相等的距离处挂上相等的重量,它们将平衡;(2)在无重量的杆的两端离支点相等的距离处挂上不相等的重量,重的一端将下倾;(3)在无重量的杆的两端离支点不相等距离处挂上相等重量,距离远的一端将下倾;(4)一个重物的作用可以用几个均匀分布的重物的作用来代替,只要重心的位置保持不变。相反,几个均匀分布的重物可以用一个悬挂在它们的重心处的重物来代替;似图形的重心以相似的方式分布……正是从这些公理出发,在"重心"理论的基础上,阿基米德又发现了杠杆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时,它们离支点的距离与重量成反比。"
阿基米德对杠杆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方面,而且据此原理还进了一系列的发明创造。据说,他曾经借助杠杆和滑轮组,使停放在沙滩上的桅船顺利下水。在保卫叙拉古免受罗马海军袭击的战斗中,阿基米德利用杠杆原理制造了远、近距离的投石器,利用它射出各种飞弹和巨石攻击敌人,曾把罗马人阻于叙拉古城外达3年之久。
这里还要顺便提及的是,在我国历史上也早有关于杠杆的记载。战国时代的墨家曾经总结过这方面的规律,在《墨经》中就有两条专门记载杠杆原理的。这两条对杠杆的平衡说得很全面。里面有等臂的,有不等臂的;有改变两端重量使它偏动的,也有改变两臂长度使它偏动的。这样的记载,在世界物理学史上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编辑本段]杠杆的定义
只要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支撑点转动的坚实物体都是杠杆。
跷跷板、剪刀、扳子、撬棒等,都是杠杆。
[编辑本段]杠杆的性质
杠杆绕着转动的支撑点叫做支点
The lever is called a fulcrum being winding the center of resistance rotating
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做动力
Make the force that the lever turns be called driving force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做阻力
Hinder the force that the lever turns from being called resistance
当动力和阻力对杠杆的转动效果相互抵消时,杠杆将处于平衡状态,这种状态叫做杠杆平衡
Think that driving force composes in reply resistance when effect cancels out each other to the lever rotating , the lever will be called lever balance in equilibrium state , this state
杠杆平衡时保持在水平位置静止或匀速转动。
通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
The straight line passing the force effect point direction along the force is called the force effect line
Gleam of distance is called an arm of force from fulcrum to the force effect
从支点O到动力F1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L1叫做动力臂
L1 is called a power arm from fulcrum O to driving force F1 effect line distance
从支点O到阻力F2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L2叫做阻力臂
L2 is called the resistance arm from fulcrum O to resistance F2 effect line distance
[编辑本段]杠杆平衡条件
动力臂×动力=阻力臂×阻力,即L1F1=L2F2,由此可以演变为F2/F1=L1/L2
Power arm X driving force = resistance arm X resistance , namely L1F1 = L2F2, can develop into F2/F1 = L1/L2 from this
杠杆的平衡不仅与动力和阻力有关,还与力的作用点及力的作用方向有关。
The lever balance is connected with driving force and resistance not only , direction is connected with force effect point and the force effect.
[编辑本段]生活中的杠杆
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一根结实的棍子(最好不会弯又非常轻),就能当作一根杠杆了。上图中,方形代表重物、圆形代表支持点、箭头代表用,这样,你看出来了吧?在杠杆右边向下杠杆是等臂杠杆;第二种是重点在中间,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第三种是力点在中间,动力臂小于阻,是费力杠杆。
第一种杠杆例如:剪刀、钉锤、拔钉器……杠杆可能省力可能费力,也可能既不省力也不费力。这要看力点和支点的距离:力点离支点愈远则愈省力,愈近就愈费力;还要看重点(阻力点)和支点的距离:重点离支点越近则越省力,越远就越费力;如果重点、力点距离支点一样远,就不省力也不费力,只是改变了用力的方向。
第二种杠杆例如:开瓶器、榨汁器、胡桃钳……这种杠力点一定比重点距离支点近,所以永远是省力的。
如果我们分别用花剪(刀刃比较短)和洋裁剪刀(刀刃比较长)剪纸板时花剪较省力但是费时;而洋裁剪则费力但是省时。
1.剪较硬物体
要用较大的力才能剪开硬的物体,这说明阻力较大。用动力臂较长、阻力臂较短的剪刀。
2.剪纸或布
用较小的力就能剪开纸或布之类较软的物体,这说明阻力较小,同时为了加快剪切速度,刀口要比较长。用动力臂较短、阻力臂较长的剪刀。
3.剪树枝
修剪树枝时,一方面树枝较硬,这就要求剪刀的动力臂要长、阻力臂要短;另一方面,为了加快修剪速度,剪切整齐,要求剪刀刀口要长。用动力臂较长、阻力臂较短,同时刀口较长的剪刀。
[编辑本段]投资中的杠杆
杠杆比率
认股证的吸引之处,在于能以小博大。投资者只须投入少量资金,便有机会争取到与投资正股相若,甚或更高的回报率。但挑选认股证之时,投资者往往把认股证的杠杆比率及实际杠杆比率混淆,两者究竟有什么分别?投资时应看什么?
想知道是否把这两个名词混淆,可问一个问题:假设同一股份有两只认股证选择,认股证A的杠杆是6.42倍,而认股证B的杠杆是16.22倍。当正股价格上升时,哪一只的升幅较大?可能不少人会选择答案B。事实上,要看认股证的潜在升幅,我们应比较认股证的实际杠杆而非杠杆比率。由于问题缺乏足够资料,所以我们不能从中得到答案。
杠杆比率=正股现货价÷(认股证价格x换股比率)
杠杆反映投资正股相对投资认股证的成本比例。假设杠杆比率为10倍,这只说明投资认股证的成本是投资正股的十分之一,并不表示当正股上升1%,该认股证的价格会上升10%。
以下有两只认购证,它们的到期日和引伸波幅均相同,但行使价不同。从表中可见,以认购证而言,行使价高于正股价的幅度较高,股证价格一般较低,杠杆比率则一般较高。但若投资者以杠杆来预料认股证的潜在升幅,实际表现可能令人感到失望。当正股上升1%时,杠杆比率为6.4倍的认股证A实际只上升4.2%(而不是6.4%),而杠杆比率为16.2倍的认股证B实际只上升6%(而不是16.2.%)。
阿基米德的“理想”
阿基米德进行过力学方面的研究,并将其运用于杠杆和滑轮的机械设计。据说,为了宣扬其研究成果而夸口说:“给我一个支点和足够长的杠杆,我可把地球搬动给你们看。”虽然,他没有搬动地球,却用滑轮移动了大船。
设支点在地球外1万米处,如果一个在地球上可提起60kg的物体,则需要在支点外的1x1024km处才能搬动地球,地球质量6x1024kg.
1个天文单位为地球到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即1A.U.=1.5x108km,一光年为光在一年前进的距离,1L.Y.≈ 9.5x1012km.
· 支点在地球外10km(1万米)处,这是个难题。
· 11亿光年,远远超出了我们所在的银河系,也越过了从宇宙能得到信息的极限。
——这就是阿基米德的“理想”。
⑵ 谈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学习杠杆知识
小学生学习初三的也太强大了吧
⑶ 五年级科学杠杆是怎么样工作的优秀教案
1.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专,同时也可能包含属有解决这些的方法。
2.“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
3.教学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这类案例的搜集必须事先实地作业,并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择取有关信息,在这里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关键。
4.教学案例是指“由教师撰写,或由研究人员与教师共同撰写的叙述性的教学实践记录。”
⑷ 求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反思
在近两年的小学《科学》课堂教育教学中,深感《科学》科目教学的不容易,深知《科学》教育教学的艰难与困域。现对本人在《科学》科目的教育教学中的体会做一梳理与反思。
一、 观念滞后
《科学》是一门较为综合的对学生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非常有益的学科,但是现在有些教师(包括本人及学校某些领导在内),对此学科都当作传统中的副科目对待,导致诸多教师在《科学》教育教学中都有不严格、不规范、不认真对待态度,也导致了学生对学习《科学》此科目的马虎应付态度。同时也致使学校对《科学》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的低下,从而造成学生在整体素质的缺陷,误人子弟,殃及社会,损于国家。这是何等的严重问题!颇值得教育界的重要人士及各基层的诸多教育工作者与各领导的热切关注、支持与帮助。同时,也很值得相关的直属管理领导的认真反思。制度是否健立健全了,制定的制度是否真正落实执行了,落实的程度如何,基层的某个角落是否存在有“被遗忘的角落”,是否有弄虚作假的行为,各学校各教师是否尚存在马虎应付的心理,如何处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问题,等等。这都是需要教育直属界的领导的认真、踏实、严肃对待与落实的严峻问题,否则一切都是空话一句,一切都是假工假做假应付假态度!总之,领导、教师的新课改的教育教学观念必须要彻底、彻底的改变。
二、理念欠缺
国家对各课程的改革已实施几年,可以说国家各教育培训部门每年都进行了相关的各学科的课程项目的有计划的有系列的教育培训。但效果是不是很好,想必大家心里面都有个底。实话实说,现在我们的诸多教师都是被传统的教育教学的旧观念严重束缚着,在小学都是把语文、数学当作主科目看待,其他的都是副科目。在接受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的培训时,也存在着这样的偏科严重心理,特别是某些学校的主管领导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偏科心理,致使在接受这样的“副科”教育培训时,教师马虎应付,甚至有些学校领导明知有这样的相关的“副科目”的教育培训,而没有派相关“副”科目的教师去进行相应的教育培训,导致了教师在进行这样的“副”科目的教育教学中,观念难改,理念缺乏,教改无果,教育无望。譬如,某些教师在上《科学》的课时,只是把课文念一遍,学生在下面听一下就算了事,至于其相关的实验、活动或某种探索,一句话“学校的条件有限”就把本来是非常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事情给搪塞过去了。还有更甚者的是,有些教师为了省事,上课时,直接把本该是由学生课中或是课后去认真思考、探讨、交流或查询来解决的时事知识、地理基础常识或是政治常识等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了学生,致使学生都有了不爱思考、不想探讨,不善交流等的不良习惯。学生在学习上的创新性思维、独特的思考等能力都得不到应有的培养。这样学生就习惯了“饭来张口,衣到伸手”,于是,教师教得多“死”,学生也就学得多“死”。另外,尚有部分年级的《科学》的任教教师,对所教学科只是蜻蜓点水般地随便选了部分内容来教教而已,当然这也可能与学校安排的《科学》科目节数太少的原因有关(有的一周只一节),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不知“天南地北”,学生得到的只是零散的不系统的科学知识,怎能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怎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怎能促进新形势新课改“更上一层楼”,跨上新台阶。
因此,可以这样说,作为新时期形势下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有责任认真学习新知识与新的课改理念,彻底摆脱旧的传统教学观念、方式的束缚,用新理念、新知识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素养。同时,在工作中要有认真、负责、踏实的工作态度,这样才能适应新时期新课改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辜负国家和人民付于我们的责任,才能对得起我们的后代的子子孙孙。
三、 资源缺乏
农村乡镇小学,特别是边远偏僻的农村小学,在各年级的《科学》教育教学中,由于教学资源的严重缺乏,在教学中有许多都涉及到实验、活动或需要上网查询才能解决的各种问题,教师只能照书读书,把“复杂”的问题简单的一笔带过,把教学内容应付完毕就算“万事大吉”了。于是都形成了领导不重视,教师不认真,学生不积极的恶的连锁反应,造成了设了科目而又不重视科目的不良局面,浪费了课本、人才等资源,耽误了学生的智力、能力等培养,影响了学生的一生。同时,也剥弱了教师的教学锐气与消退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因此,本人热切呼吁上级直属主管领导、学校的主要领导和广大教师都要积极行动起来,为中小学的各科目教学,特别是所谓的“副”科目的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教育教学进行的硬件环境,为我们的新课改做好步步升高的铺垫,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整体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做好充分的准备。
总之,小学《科学》科目的教育教学,需要大家的共同热切的努力与支持、配合与合作。同时,也特别需要《科学》科目的组织教学的领导与教师要努力切实转变教学观念,用上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努力挖掘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与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尽可能地把《科学》科目教得更加科学与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