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问题,为什么罗斯福取消金本位制可以促使通货膨胀这中间的道理怎么解释谢谢大家
首先让我们要了解金本位制,所谓金本位制是指:“金币可自由铸造,银行券可自由兑换金币,黄金可自由输入输出”。在一战后的世界,金本位制起到稳定货币,促进贸易增长的作用,在当时金本位被看做是发达国家的标志,而以中国为代表的“落后国家”则主要实行银本位体制。那罗斯福为什么要放弃这一传统的货币政策呢,其实主要原因是由于大危机使原有货币政策失灵,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使美国国民收入锐减,大家普遍都感到没钱花。美国史学家阿瑟·林克等总结道:美国“国民收入从1929年的878亿美元,降为1933年的402亿美元,和生活费联系起来计算,每人收入由681美元减为495美元。薪金下降40%,红利下降近57%,制造业工资下降10%。因此,这些灾难年代的总画面,是一种除债务结构外遍地都是极端不景气的画面”这种情况的形成与胡佛政府的货币政策分不开的。因为在美国急需大量货币供应,急需大力提高广大群众购买力的时候,胡佛政府却顽固地坚持所谓“健全货币”政策,反对赤字开支,坚持救济工作由地方政府、私营企业和慈善机构负责,甚至让贫穷人自力更生,反对国家救济。这样的货币政策,只能使经济危机日益恶化。
罗斯福上台后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形势迫使其实行通货膨胀,运用联邦赤字开支以促进就业,实行救济。要实行通货膨胀,就必须摆脱金本位制的束缚。1933年4月19日,美国宣布取消金本位制,放弃金本位制使华尔街上的股票价格上升,华尔街的股票交易异常活跃,这一天所进行交割的股票总额达500万股,是过去6个多月来最活跃的一天。在这一政策实施以后,美元如预期般的实现了贬值,从而对内提高了商品的价格,起到稳定就业的作用,对外一方面由于与其他国家货币的汇率变化,美国商品保持了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力,刺激了出口,同时还在无形中减轻了美国的债务。在出口方面,1933年美国出口比1932年增加了4%,而1934年出口额比1933年增加了27%;到1935年,美国对各大洲的出口额都有不同幅度的上升,这主要是由于1933年放弃金本位及美元贬值的效果在1934年开始体现出来。《罗斯福传记》的作者弗雷德尔评论道:这样,“罗斯福就对联邦经济政策(按:主要是货币政策)造成一种重大变革,放弃了金本位的僵硬制度,代之以管理通货的灵活制度。货币主义(Monetarism)成为新政混合体的关键组成部分。”摩根有一个老搭档叫做莱芬威尔的,写信给罗斯福说:“你放弃金本位制,挽救了我国免于全面崩溃。”摩根本人也在一篇罕见的公开声明中说:“据说总统放弃金本位,我表示欢迎……看来很清楚,要扭转大萧条的局势,就要驳斥并战胜那些主张收缩通货的人。”可见罗斯福放弃金本位体制是为了应对危机带来的货币紧缩、物价下跌、就业率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刺激出口当然是美元贬值的一个重要目的,但绝非唯一目的,可以说当时放弃金本位是一种灵活的货币策略,使美国无论在应对国内局势还是纷繁的国际竞争中均拥有了广阔的空间,可谓是成功之举
2. 罗斯福新政中放弃的“金本位制”,与1971年美国经济滞涨,尼克松宣布放弃的“金本位制”有何区别
二者的区别如下:
(1)背景不同: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是当时发生了经济危机,美国经济陷入了经济危机的泥淖,以往蒸蒸日上的美国社会逐步被存货山积、工人失业、商店关门的凄凉景象所代替。86000 家企业破产,5500 家银行倒闭,全国金融界陷入窒息状态。尼克松宣布放弃的“金本位制”的背景是日益严重的美元危机。
(2)目的不同:
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是破除黄金对货币的限制,增发大量的货币,刺激经济,实行货币宽松政策。这样政府或者说美联储就可以有更多的钱借贷给需要的企业和个人,帮助经济复苏。
尼克松政府放弃美元“金本位制”,实行黄金与美元比价的自由浮动。 是尼克松针对当时美元危机所采取的措施,这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已全部丧失,美国可以实现将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功能,美元可以无限制发行。
(3)主要政策不同: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包括:整顿银行与金融系,下令令银行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的信用,并放弃金本位制,使美元贬值以刺激出口;尼克松新政主要内容:①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②对进口商品增收10%的进口附加税。
3. 罗斯福为什么要放弃金本位制
破除黄金对货币的限制,增发大量的货币,刺激经济,实行货币宽松政策。这样政府或者说美联储就可以有更多的钱借贷给需要的企业和个人,帮助经济复苏。
4. 上世纪30年代,罗斯福为什么要放弃金本位制
1929年到1939年,美国爆发了古往今来都是大灾难的经济危机——大萧条。
胡佛总统还本着保守不干预的态度诚惶诚恐的企图搞预算平衡。罗斯福则一方面批判胡佛预算平衡没做好,自己上台能把预算平衡做得更好。一方面宣城自己有办法让美国走出困境。
后来罗斯福在竞选中获得了胜利。他上台后,成立救济署等部门专门救济失业人士,同时大搞基础建设、以工代赈,成立保障体系,调查整顿金融机构等措施。
但是政府做这些救市,也是要钱的。预算平衡这个底线是保不住了。财政赤字一路高涨。同时,为了更进一步解除钱的匮乏这个矛盾。他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废了金本位制。于是美元从实体(可以兑黄金)变成了信用(依靠印刷机构政府的担保来实现)货币。这样一来,政府印钱就不用拘泥于有限的黄金了(有限的黄金,可以支持有限的纸币。但是脱钩后,纸币可以在信用和强权面前不断扩张),而是可以按需印制了。
通过让美元脱离金本位制,解放了美元。美元也可以按照政府需要开始贬值了:贬值的好处是什么?一,可以冲淡债务,减轻很多人的生存。当然这个对债权人不利。(好比你1980年找朋友借了1万;2016年你连本带息换了他5万,那时候他1万可以买套房子还有余,现在他5万拿去做个首付都捉襟见肘)第二,美元贬值,促进了美国对外贸易。不亚于搞低价折扣。第三,可以进行一次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废除了黄金证券等兑换,就使得一些原有的集中于少数人的财富被国家从最高层规划上征用出来,进行了再度分配。(这里还有个小故事,有个逃犯后来被抓到了,原因就是那时候黄金证券已经不能兑付了,而走投无路的他还企图用自己的证券去兑现)。
但是这时候,经济陷入怪圈,政府印钱救市,则行情好;政府宣布减弱刺激,则行情转坏。
这个循环很难打破,怎么办?——加入二次世界大战。
真正使得这次危机被化解,并开启了美国经济新的飞跃的起点,不是这些,而是二战。
通过加入二次世界大战,大搞战时经济制度。不但创造了需求,也使得政府全面介入,管制价格、管制生产,成了有计划的经济。通过这一大战,走出了这个阴霾。
5. 什么是金本位制,罗斯福为什么要放弃
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
换而言之,如果没有对应的黄金,政府无法超额发行货币
废止金本位制,是罗斯福新政的一项内容
当时美国正好是经济危机,说白了就是消费紧缩
这种情况下,罗斯福走的是凯恩斯学派的路线,说白了就是政府出钱,搞铁(路)、公(路)、基(础设施)建设
这种大规模建设的结果就是拉动下游行业,这样大家有钱赚了,自然需要劳动力,结果就是原先的不景气消失
但问题是钱从哪里来,无外乎两种方式,一个是收税,但当时就是萧条,根本收不上来;还有一个就是开足机器印票子,但金本位实际上制约了政府印票子
所以,罗斯福放弃的原因就是为了:刺激通货膨胀,推动经济复苏
6. 罗斯福新政 谁能告诉我 罗斯福为什么要放弃金本位
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
罗斯福放弃的原因就是为了防止美国持有的任何黄金外流。
他这样做的目的是:刺激通货膨胀,推动经济复苏
7. 罗斯福新政放弃金本位有哪些具体影响
放弃金本位,加强了美国商品对外的竞争能力。这些措施 , 对稳定局势 , 疏导经济生活的血液循环,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加强了美国金融资本的私人所有制,也加强了国家对金融制度的管理与控制。
8. 罗斯福新政的时候为什么要放弃金本位制
黄金储备不足以维持金本位。罗斯福新政就是凯恩斯主义,利用政府购买来弥补市场不足,政府要印钞票才能办这事,而,金本位限制政府印钞票数量。两者抵触,废金本位。
9. 什么是金本位制,罗斯福为什么要放弃
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
罗斯福放弃的原因就是为了防止美国持有的任何黄金外流。
他这样做的目的是:C.刺激通货膨胀,推动经济复苏
10. 在罗斯福放弃金本位制之后美国什么时候又恢复了这一制度
金本位是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界早期的经济危机中就放弃的,二战后美国因为黄金超级多,同时最主要的目的是超级有远见地要建立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因此恢复了金本位。你要么拿美元,要么拿美元按照固定汇率,1盎司黄金兑换39美元。美元的国家货币地位就是由此建立的。美国承担了义务,也得到了好处,即便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在70年代解释,世界各国再也不提金本位,美元唯一国际货币的地位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