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提高人民币贷款利率对国家的经济的影响
(转贴)中国上调贷款利率对全球经济的十大影响
(原文标题)中国上调贷款利率影响知多少
(编者注:看这样的文章很有意思,感觉很多中国人不会想到的问题或方面,外国人都替我们想到了。难怪中国这几年在学业上突飞猛进,也是拜此所赐。)
中国人民银行(People's Bank of China)决定自2004年11月以来首次上调贷款基准利率,旨在给过热的经济降温。央行将一年期贷款利率从5.58%上调至5.85%,这加大了大多数中国企业的借贷成本。此举增加了对中国经济大幅减速的担忧,引发了周四全球金融市场的震荡。但本文著重说明的是投资者从长远角度应该了解的事情。
世界其他国家为什么关注?
中国是全球第四大经济体——按一些人的统计甚至更靠前——并仍在高速发展,第一季度的增长率为10%左右。中国的快速增长令许多观察人士担心经济过热和硬著陆的风险,如果这样,将会冲击整个世界,尤其是亚洲地区的经济。中国的增长还意味著对原油等各种大宗商品的庞大需求,此类商品的价格因此居高不下,也令美国驾车人感受到了汽油价格上涨的痛苦。
此举将使中国经济减速吗?
仅是如此的话,不会;最多只会产生微小的影响。但U.S. Global Investors旗下中国地区机会基金的投资组合经理罗密欧•达特(Romeo Dator)说,这可能是连续刹车举动中的第一次。达特称,央行官员已表示对把经济增长率降至8%左右持相当认真的态度。不过,J.P. Morgan Private Client Services的首席经济学家Anthony Chan说,中国经济可能会自然减速。
但中国在上调贷款利率的同时却维持银行存款利率不变,这最终可能会改变中国增长的内部结构,如果中国继续保持这种增长步伐的话。贷款利率上升可能降低中国的投资增长速度,而存款利率不变会遏制海外投资者利用高利率兑现的企图,减缓海外游资流入中国的速度。较低的存款利率也可能鼓励中国消费者减少存款,提高国内需求。不过,马萨诸塞州经济研究机构Global Insight旗下China Regional Service的高级分析师威廉姆•赫斯(William Hess)警告说,贷款成本的提高不利于中国消费者,就像此举不受到美国消费者的欢迎一样。
政治风险顾问及咨询机构Eurasia Group的中国分析师詹森•金多普(Jason Kindopp)称,中国缺乏明确的宏观政策机制可能导致不同部委竞相实现各自的政策目标,协调不一的反应将引发矫枉过正。金多普说,2004年就出现过这种情况,当时中国经历了短暂但猛烈的经济减速。
投资者应做何反应?
分析师表示,中国过热的经济小幅降温不会打击投资者对中国长远发展潜力的乐观看法。Lipper Inc.的高级研究分析师安德鲁•克拉克(Andrew Clark)说,近年来中国采取了大量措施给经济降温,但都没有真正奏效。克拉克称,尽管中国正在采取措施提振国内消费,但现在看来要寄希望于中国消费者还为时尚早;消费者要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力军可能还需20年的时间。
此举会损害中国的银行吗?
中国的银行短期内将会从中受益,因为它们可以从贷款中获得更高的收入,但却不必多支付存款利息。中国的许多银行都倍受坏帐的困扰。晨星公司(Morningstar Inc.)亚洲(不含日本)分析师杜塔(Arijit Dutta)说,只要增长依然强劲,银行的日子就不会难过。不过如果中国的小型民营企业——重要的贷款客户——因为贷款利率提高或经济减速而不再借贷,那么银行也会受到冲击。
此举会推高中国的汇率吗?
通常,利率上升会推高汇率。但中国政府在人为压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以增加出口,这也令美国官员和制造商大为不满。不少分析师称,此举可能显示出中国打算进一步重估人民币汇率,这是给经济降温的另一个有效途径。但分析师对中国提高人民币汇率的意愿持不同看法。去年6月,中国政府大张旗鼓地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提高了2%,但此后人民币仅升值了1%,使市场机制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分析师认为,政策制定者很可能继续非常缓慢地重估人民币汇率。Brown Brothers Harriman的高级外汇策略师尼克•本尼布克(Nick Bennenbroek)说,我们不认为此次加息是有关部门想要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的反映。
此举会影响其他货币吗?
如果中国继续采取步骤加息和提高人民币估值,那么日圆和其他亚洲货币兑美元和欧元很可能升值。
这会推动其它国家的利率走高吗?
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不过目前美国等其他主要经济体也在加息。但如果中国和其它经济体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停止加息后还在继续提高利率,那么会给美元带来进一步的压力。
中国经济减速会损害全球经济吗?
如果大幅减速,那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但目前尚未出现这种迹象。如果中国继续采取措施提振国内需求,减少出口,则加息会使经济更加平衡,降低全球贸易不平衡,可能使经济更加健康持续地增长,同时减轻美国在巨额贸易逆差问题上给中国施加的压力。
这会有助于降低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吗?
作用不大。美国与中国的贸易逆差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商品便宜,中国的商品便宜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低廉。尽管成本正在上升,但还不足以改变目前的贸易格局。与此同时,致力于保持社会稳定的中国政府会竭尽所能不让数百万出口行业的工人失业。
此举将对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产生何种影响?
如果中国央行成功实现了经济的降温,那么部分大宗商品的价格将会下跌。新泽西州Advisors Capital Management的首席投资长查尔斯•利伯曼(Charles Lieberman)说,如果经济增长减速,建筑活动放缓,那么铜等原材料的价格将受到更大,更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如果中国经济最终实现了再平衡,消费者需求开始发挥更大的作用,那么大宗商品价格则可能保持强势,甚至继续走高,因为中国的消费者仍需要大量的石油、黄金和其它大宗商品。
Mark Gongloff / Kirsti McCabe / David Gaffen / Matt Phillips / Worth Civils
香港时间2006年04月28日14:54更新
Ⅱ 汶川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
汶川地震经济损失或达1900亿
随着详细灾情逐渐浮出水面,地震在短期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正在不断加大。据有关部分机构预测,本次汶川地震可能造成逾千亿元的经济损失,国内外各机构更担心地震对中国经济带来的“余震”。
注册地在重庆的西南证券分析称,此次地震灾害造成的全部损失可能在1050亿-1900亿元之间;而据路透报道,风险评估公司AIRWorldwide表示,中国四川省发生的强烈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料将超过200亿美元。
经济增幅或减0.2%
根据昨日四川省领导公布的数字,截至15日16时,四川省地震已经造成死亡19500余人。
幸运的是,此次强震未直接袭击成都市,AIR预估成都的总资产价值为逾1150亿美元,其中仅有很小一部分投了保险。
西南证券报告认为,人员和财产损失金额可能高达750亿-1300亿元。震灾打乱了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生活,多数生产企业即便没有遭受直接损失,也可能被迫进入停产或半停产状态,持续时间可能在1-3个月之间。
西南证券认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13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受灾情影响的各类生产企业,特别是煤矿、化工厂、油气井等生产经营单位,立即停产撤人,在灾情解除前不可贸然组织生产作业”,由此造成的间接损失目前还难以量化。
根据西南证券的初步估计,相关地区的间接经济损失可能在300亿-600亿元之间。此次灾害造成的全部损失可能在1050亿-1900亿元之间,可能造成2-4季度经济增幅减少0.15-0.2个百分点。这其中未考虑到其他地区可能受到的间接影响(比如供货、销售环节影响和投资、财政支出方面的影响等)。
不过,摩根大通最新研究报告称,地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限且短暂,远不及年初发生的雪灾。
经济“余震”尚难估
AIR警告称,仍需数周才能计算出此次地震所造成的总损失。AIR称,1933年四川省茂汶县叠溪发生7.5级地震,导致大范围山体滑坡,阻断了河流。
而在汶川震区,有消息称,由于天气预报未来几天将持续降雨,当地堤坝水位可能不断上涨,并可能爆发泥石流。目前,茂县的两座水电站遭到“严重损毁”。当地政府警告称,堤坝可能决口。
新华社报道称,山体滑坡已经阻碍了北部青川县的两条江河,在当地形成一个巨大湖泊。当地已有1000人死亡,有700人被埋。此外,地震同时阻断了绵竹境内的一条河流,迫使官员们疏散居民,并在下游泄洪。
“一旦水位上涨,可能造成山体崩塌。现在迫切需要地质灾害专家到当地进行地质勘测,确定救援方案。”新华社援引青川县委书记李浩生的话说。
而中国水利部在官方网站上称,目前有关工作组已经在紫坪铺水库打通下泄通道以降低蓄水水位,并缓解裂缝大坝承压。
“如果紫坪铺水库大坝出现重大安全问题,则下游的都江堰水利枢纽及都江堰市都将遭受损失。”水利部表示。
地震加大宏调难度
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四川本地生产总值(GDP)的20%源自农业,远高于国内11%的平均水平。市场担忧,地震会进一步加大中国食品价格的上涨压力。
资料显示,四川的农业及大米产量分别占全国的6.1%及7.3%。同时,四川也是中国最大的生猪养殖基地,占全国生猪产量的11.6%。
不过,摩根大通最新研究报告称,尽管此次地震可能导致受灾地区的物价出现短期波动,但一旦震灾的影响消退,经济活动将恢复正常,部分食品价格也将随之回稳。即便是1999年发生的台湾9·21大地震,通胀也仅同比温和增长0.5%(灾前8个月已上扬0.2%),且持续时间不过两个月。
高盛经济学家梁红也表示,四川省的经济所占份额不大,且受灾严重的县大多位于边远山区。因此地震引发的短期生产损失可能非常有限。她认为,地震引发的食品大涨价现象可能只是暂时的。
但中金认为,地震造成的损失将增加区域性物价上升的压力,灾后重建会推高固定资产投资。地震可能会在短期内负面影响经济活动,因而降低央行近期加息概率和紧缩政策力度。
国金证券最新公布的名为“局部损失较大关注农产品(行情论坛)价格可能波动”的报告指出,由于目前救灾工作仍在进行,具体的破坏程度还有待评估,但由于四川在粮食和猪肉产量上居全国前列,并且农业分布比较均匀,可能会对通货膨胀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另外,地震对四川水利工程的破坏程度仍未可知。
国泰君安(行情 股吧)分析师认为,考虑到灾后重建需要国家贷款支持,因此对央行目前实行的信贷紧缩政策会带来一些变化。
外企投资将更谨慎
一些分析师认为,继今年雪灾造成运输阻塞和电力供应不足后,此次地震可能会让一些有意从富庶的沿海地区移至内陆的企业三思而后行。
资料显示,在今年的头四个月,中国的海外直接投资额较上年同期飙升逾59%,已达350亿美元。根据四川省政府数据,该省去年的海外直接投资超过20亿美元,而2006这个数字是14.7亿美元,2005年只有10亿美元。
据报道,北京GlobalInsight的大中华经理WilliamHess已表示,现在,很多企业可能会对内陆地区相对脆弱的基础设施进行更为审慎的考量。
“尽管地震属于异常事件,但依然有可能出现其他影响物流和运输等环节的干扰,而这些环节显然对制造企业极为重要。”Hess说。
不过,他同时承认这些地区将继续吸引更多资金。另有分析师认为,这次地震灾难也可能带来好的方面:现在当地可能会更加重视建筑的质量了。随着建筑标准和质量的提高,这些地区无疑具有投资机会。
Ⅲ IHS Global Insight是什么
IHS Global Insight(www.ihsglobalinsight.com)是IHS旗下的一家公司,提供最全面的国家、地区和行业层面的经济和金融资讯,在共同的分析框架下利用专业知识、模型,数据和软件的独特组合,支持规划和决策。通过全球首创的当日内完成分析和风险评估的服务,IHS Global Insight提供对市场状况和世界各地重要事件即时精辟的分析,并涵盖了经济、政治和运营因素。 IHS公司(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IHS)是针对塑造了现今商业生态的关键领域提供资讯和见解的主要来源,这些领域包括:能源、经济、地缘政治风险、可持续发展和供应链管理。全球各地的企业和政府依靠IHS全面的咨询内容、专家的独立分析和灵活的交付方式,快速自信地制定出影响巨大的决策和发展战略。 IHS公司自1959年开业至今,并于2005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IHS总部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恩格尔伍德,公司在世界30多个国家拥有4,400多名雇员。
Ⅳ global insight是什么意思
全球眼光,全球性的视野,例如,他具备全球化的眼光
Ⅳ ihs global insight提供什么服务
global insight
环球透视;环球透视机构;全球透视;全球透视机构
网络释义
global insight
1. 环球透视
2. 环球透视机构
3. 全球透视
4. 全球透视机构
Ⅵ 中国制造业
在次贷危机和金融风暴的全球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可谓是机会和挑战并存。
一方面,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机会看,美、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国家经济将金融危机重创之后,2009年经济将陷入衰退或衰退的边缘,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将势必向发展中国加速转移以对冲本土经济的不景气带来的不利影响,这将对中国制造业的成长和升级带来历史性契机。次贷危机后,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前景将更加暗淡,迫于利润与生存的压力,发达市场的制造企业将向中国加速转移生产,国内企业的产业结构升级也随之迅速提升,这必然有助于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心”地位的提升。
另一方面,从我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挑战看,中国制造业面临产业升级和转型等系列挑战:
(1)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制造业相关部门的外部需求将有所减弱,部分行业产能面临重新调整,从2008年1-9月份我国的制造业出口结构看,中国机电产品的出口仍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率,然而纺织等劳动密集型或初级加工部门的出口面临严峻挑战。
(2)目前,中国制造业生产技术特别是关键技术主要依靠国外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部分行业劳动密集型为主,附加值不高。目前,尽管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有所提高,但在自主开发能力仍较薄弱,研发投入总体不足,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缺乏世界一流的研发资源和技术知识,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不足,基本上没有掌握新产品开发的主动权。不但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而且与新兴市场国家也有一定差距,根据韩国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2007韩中公司在制造业领域的技术差距为3.8年,韩中制造公司技术差距最大的是钢铁和纺织业领域,韩国领先中国4.1年,而在电子领域,两国公司之间的差距为3.4年。
(3)产业集中度不高,组织结构有待于优化。中国制造业企业小而散,经营规模和专业化协作和国际同行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整体实力较弱,缺少参与国际竞争的"航空母舰",使中国制造业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面临着组织结构调整的艰巨任务。尤其是如集成电路制造装备、轿车制造装备、数据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等行业存在严重依赖外部进口行业的组织结构存在较大的调整空间。
(4)国际经营经验仍存在较大不足,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当前我国的制造业仍然处于粗放型管理状态,与西方发达的制造业相比,我国制造业材料消耗、能源消耗高,人均生产率和设备利用率不高,产品质量稳定性差。制造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竞争力的高低,只有制造管理水平的领先,才能保证装备制造产业的领先。要实现制造型企业的全面管理改进,必须解决制造管理这一关键性环节。即通过先进的内部生产计划及控制技术,缩短生产制造周期和采购时间,实现外部供应链的协调与优化,降低库存资金占用,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5)劣势(Weaknesses)。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靠低端产品竞争和频遭技术侵权指控的表现实际上暴露了我国企业的竞争劣势。在衡量国际竞争力的另一个关键指标“科学与技术”上,我国的排名是连续下降的:1994年是第23位,1995年是第27位,1996年是第28位,2001年是第35位,2002年是第33位。在“企业管理”指标中除“劳动成本”之外,其他指标排名都很落后,这也同样说明我国在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水平方面的落后,而科学与技术又是决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在衡量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方面,研发投入是最基本的重要指标。按照国际惯例,企业要保持生存,其研究开发费用必须占到企业销售收入的2%左右;要保证领先地位,必须占到5%以上。而在发达国家,工业企业的研究开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一般是3%~5%,高科技企业可以达到20%。据统计,1995年我国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0.18%;其中,大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分别为0.3%和0.02%。目前,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费用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2%,而“全球500强”中美国上榜企业是5%~20%。现在,约有2/3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没有建立研发机构,新产品销售额占全部销售额的比重平均只有8%。企业如此低的研究开发投入,显然难以保证有效地开展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内生增长能力。
我国不仅研发投入少,而且知识产权也少。从近几年的发明专利数量看,国内外申请也差距悬殊:1997~2001年,国内向国外申请从299件增至1,027件,合计1,949件,而国外来华申请从20,953件增至26,401件,合计90,686件,是国内向国外申请的46.5倍。含专利权的使用和转让在内的“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收支差距也不容乐观。1997~2000年我国企业出口收入从5,500万美元增至8,000万美元,合计2.73亿美元,而进口从5.43亿美元增至12.8亿美元,总计30.36亿美元,高于出口10倍。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2002年我国共有9万多项专利获得授权,但其中只有6%左右属于发明专利,其他都是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而从国际知识产权的含金量来看,今天知识产权的保护主要集中在几个发展前景看好的技术领域,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等,在这些战略性、前沿性和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产生重要影响的高技术领域中,美国、欧洲和日本拥有绝对优势,如在生物技术领域,美国拥有专利占59%,欧洲9%,日本17%。
(6)机会(Opportunities)。目前,尽管中国宏观经济同样面临周期性下滑趋势,但制造业的景气度还是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制造业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率保持在20%左右的增幅水平,远远高于美国、欧洲等制造业大国水平。因此,在金融危机的产业格局调整中,中国将强化其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并在近期内有可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据华盛顿经济咨询机构GlobalInsight预测,中国将于2009年超越美国而成为全球最大制造中心,较预期提前四年。GlobalInsight称,2008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输出中所占比例将达到17%,而美国将从2007年的20%下滑至2009年的16%。
美、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将金融危机重创之后,2009年经济将陷入衰退或衰退的边缘,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将势必向发展中国加速转移以对冲本土经济的不景气带来的不利影响,这将对中国制造业的成长和升级带来历史性契机。次贷危机后,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前景将更加暗淡,迫于利润与生存压力,发达市场的制造企业将向中国加速转移生产,国内企业的产业结构升级也随之迅速提升,这必然有助于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心”地位的提升。
(7)威胁(Threats)。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制造业相关部门的外部需求将有所减弱,部分行业产能面临重新调整。从2008年1~9月份我国制造业出口结构看,中国机电产品的出口仍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率,而纺织等劳动密集型或初级加工部门的出口面临严峻挑战。制造业各部门受金融危机冲击的程度不同,但总体上呈现外部需求减弱的趋势。
(8)中国制造业发展前景
金融危机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制造业相关部门的外部需求将有所减弱,部分行业产能面临重新调整;另一方面促使全球制造业的重新布局,在生存和利润的压力下,西方国家制造业将加速向亚太新兴市场转移,这势必推进中国产业部门尤其是制造业结构的优化。
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集中在制造业领域,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供给能力起了重要作用。当大量的跨国公司直接将生产环节转移到中国市场,他们在分享中国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低的资源优势时,我们却很难在短期内学习到他们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效率优势;相反,我们在制造领域的优势在慢慢地消失。我们虽然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但并没有形成总成本最低的优势。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应迅速做出战略调整,进一步加大自主创新和优化管理;同时,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和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获得拓展发展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