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等臂杠杆优缺点
杠杆的一种,动力臂和阻力臂长度相同,无具体优缺点,主要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既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
相关杠杆还有省力杠杆及费力杠杆:
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平衡时动力小于阻力,虽然省力,但是费了距离。
费力杠杆:动力臂比阻力臂短,即动力比阻力大,费力但省距离。
(1)等臂杠杆工艺过程卡扩展阅读:
杠杆原理:
(1)在无重量的杆的两端离支点相等的距离处挂上相等的重量,它们将平衡;
(2)在无重量的杆的两端离支点相等的距离处挂上不相等的重量,重的一端将下倾;
(3)在无重量的杆的两端离支点不相等距离处挂上相等重量,距离远的一端将下倾;
(4)一个重物的作用可以用几个均匀分布的重物的作用来代替,只要重心的位置保持不变。相反,几个均匀分布的重物可以用一个悬挂在它们的重心处的重物来代替;似图形的重心以相似的方式分布……
正是从这些公理出发,在"重心"理论的基础上,阿基米德又发现了杠杆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时,它们离支点的距离与重量成反比。"
正是从这些公理出发,在"重心"理论的基础上,阿基米德又发现了杠杆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时,它们离支点的距离与重量成反比。"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等臂杠杆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费力杠杆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省力杠杆
2. 什么叫杠杠原理 等臂杠杆 省力杠杆 费力杠杆 说清楚。。
杠杆原理亦称“杠杆平衡条件”。要使杠杆平衡,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的大小跟它们的力臂成反比。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用代数式表示为F1· l1=F2·l2。式中,F1表示动力,l1表示动力臂,F2表示阻力,l2表示阻力臂。从上式可看出,欲使杠杆达到平衡,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使用杠杆时,如果杠杆静止不动或绕支点匀速转动,那么杠杆就处于平衡状态。
动力臂×动力=阻力臂×阻力,即L1×F1=L2×F2,由此可以演变为F2/F1=L1/L2
杠杆的平衡不仅与动力和阻力有关,还与力的作用点及力的作用方向有关。
假如动力臂为阻力臂的n倍,则动力大小为阻力的1/n"大头沉"
动力臂越长越省力,阻力臂越长越费力.
省力杠杆费距离;费力杠杆省距离。
等臂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可以用它来称量。例如:天平
3. 等臂杠杆设计
你这样找,估计一时半会找不到实用的,好的,自己去网站下吧~目前国内知名的论文下载网站肯定是中国知网、万方等网站了,你要的论文里面应该会很全,众所周知搜索免费,但是下载是要付钱的,有点贵,但是也有办法。
我知道有三种方法可以免费下载论文:
1.在图书馆或大学校内用内网登陆这些收费网站查询资料,因为这些机构大都订购了它们的服务,你只需付上网费即可。
2.没有上述条件的,你可以在淘宝网上搜索,有卖家从事这方面生意,中国知网、万方等网站选择适合自己的,在线联系,下载,在线传你,很迅速。 你可以试试搜索“小T资料库”,价格便宜,好像是0.05元一篇。
3.就是寻找发布这种账号的论坛,通过它提供的免费账号查询资料。不过这个我感觉信息筛选比较麻烦,还有好像经常要换,比较麻烦。
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
4. 什么是等臂杠杆
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杆是等臂杠杆,如跷跷板(左右施加的力相等)
5. 常见的等臂杠杆
天平,跷跷板,
6. 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的例子
1、省力杠杆:在省力的同时,费距离。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大,而阻力(专作用点)移动的距离属小。
如撬棒,羊角锤,开瓶器,核桃夹等。
2、费力杠杆:不能省力,但能省距离。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小,而阻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大。
如筷子,钓鱼竿,镊子,食品夹等。
3、等臂杠杆:既不能省力,也不能省距离。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和阻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相等。
如天平,跷跷板等。
杠杆的分类判断条件:
1、若l1=l2,则F1=F2,这种杠杆叫做等臂杠杆;
2、若l1>l2,则F1<F2,这种杠杆叫做省力杠杆;
3、若l1<l2,则F1>F2,这种杠杆叫做费力杠杆。
杠杆五要素: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 表示。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1表示。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2表示。
说明:动力、阻力都是杠杆的受力,所以作用点在杠杆上。动力、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它们使杠杆的转动的方向相反 。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表示。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表示。
7. 等臂杠杆的介绍
杠杆的一种,动力臂和阻力臂长度相同,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既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
8. 关于等臂杠杆
杠杆的原理都是:动力臂*动力=阻力臂*阻力
等臂杠杆是因为动力臂=阻力臂,才使动力=阻力的
楼主犯了先后的理解错误,把本末倒置了
这样说你应该能理解了吧^_^
9. 等臂杠杆的简介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有这样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把地球撬起来!这句话不仅是催人奋进的警句,更是有着严格的科学根据的。
阿基米德在《论平面图形的平衡》一书中最早提出了杠杆原理。他首先把杠杆实际应用中的一些经验知识当作不证自明的公理,然后从这些公理出发,运用几何学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得出了杠杆原理。这些公理是:(1)在无重量的杆的两端离支点相等的距离处挂上相等的重量,它们将平衡;(2)在无重量的杆的两端离支点相等的距离处挂上不相等的重量,重的一端将下倾;(3)在无重量的杆的两端离支点不相等距离处挂上相等重量,距离远的一端将下倾;(4)一个重物的作用可以用几个均匀分布的重物的作用来代替,只要重心的位置保持不变。相反,几个均匀分布的重物可以用一个悬挂在它们的重心处的重物来代替;似图形的重心以相似的方式分布……正是从这些公理出发,在重心理论的基础上,阿基米德又发现了杠杆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时,它们离支点的距离与重量成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