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回顾实验和探究:(1)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 研究课题 杠杆平衡条件 器材 铁架台、杠
(1)实验器材:除了铁架台、杠杆、细线外,还需要钩码;
实验步骤:1、实验时,先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平衡;
2、在杠杆两端加挂钩码,并调节位置,使杠杆平衡;
实验结论: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之比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3)让小车每次都从斜面同一位置由静止自由滑下,先后滑到毛巾、棉布、木板表面.
小车在木板上受到的阻力最小,小车运动状态最难改变.
故答案为:(1)钩码;平衡螺母;钩码;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之比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3)同一;木板.
2. (2014大兴区二模)关于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1)将如图所示的装置放在水平桌面上,发现杠杆
解答:解;(1)杠杆的左端高于右端,平衡螺母向上翘的左端移动.
(2)设杠杆的一个小格为L,一个钩码重为G,
因为,F1l1=F2l2,
所以,nG×2L=2G×4L,
所以,n=4,所以在A处挂4个钩码.
(3)若在B刻线处所挂钩码不变,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杠杆要向右倾斜,因此采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探究,要使杠杆继续保持水平平衡,则弹簧测力计应作用在支点的右端.
故答案为:(1)左;(2)4;(3)右.
3. 某同学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设计了一份探究性实验报告,报告的内容如下:(1)依次完成上述探究
(1)A、为了测量力臂大小,所以需要刻度尺;
B、调节杠杆平衡,需要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
C、F1×L1=1N×0.1M=0.1N?m;
D、最终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调节杠杆上平衡螺母使其水平平衡,此时力臂就在杠杆上,易于测量;
(3)他们只从一次是研究得出结论具有偶然性,不具有普遍性.实验结论必须在多次试验的基础上得出.
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实验结果偶然性出现.为实验结论更令人信服,应当要求实验数据的取值范围尽可能大一些,分散一些.
答:(1)A、刻度尺; B、平衡螺母;C、0.1; D、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便于在杠杆上测量力臂(读取力臂)
(3)记录数据只有一组,应多测多记几组数据.
4. 跪求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具体步骤。先后顺序分好
探究目的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器材 杠杆(含支架)、钩码盒一套、弹簧测力计、细线、和 A 。 探究假设 杠杆的平衡可能与“动力和动力臂的乘积”、“阻力和阻力臂的乘积”有关。 实验方案 设计 步骤1.调节杠杆两端的 B ,使横梁平衡。 步骤2.在杠杆的左右两端分别用细线依次悬挂个数不同钩码,(假设左端砝码的重力产生的拉力为阻力F2,右端钩码的重力产生的拉力为动力F1,)先固定F1大小和动力臂l1的大小,再选择适当的阻力F2,然后移动阻力作用点,即改变阻力臂l 2大小,直至杠杆平衡,分别记录下此时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和阻力臂l 2的数值,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步骤3.固定F1大小和动力臂l1的大小,改变阻力F2的大小,再移动阻力作用点,即改变阻力臂l 2大小,直至杠杆平衡,记录下此时的阻力F2和阻力臂l 2的数值,并填入到实验记录表格中。 步骤4.改变动力F1的大小,保持动力臂l1的大小以及阻力F2大小不变,再改变阻力F2作用点,直至杠杆重新平衡,记录下此时动力F1大小和阻力臂l 2的大小,并填入到实验数据记录表。 步骤5.改变动力臂l1的大小,保持动力F1和阻力F2不变,移动阻力作用点,直至杠杆重新平衡,记录下此时动力臂l1、阻力臂l 2的数值,并填入到实验数据表中。 步骤6.整理实验器材。 数据记录 实验数据记录表如下: 动力F1 (N) 动力臂l1 (cm) 动力×动力臂 (N
5. 初中物理杠杆实验研究和实验步骤和各部实验目的。
研究杠杠的平衡原理
6. 科学课杠杆原理实验步骤
用木棍做一个起重机 就行了 支点.主动臂.阻力臂
7. 张军做“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他把杠杆放在支架上,调节后的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所示(每一小
(1)设每个钩码的重力为G,根据杠杆平衡条件:
F左L左=F右L右
3G×L左=2G×3cm
则L左=2cm;
(2)为使杠杆平衡,可以将弹簧测力计挂在支点右侧的某一位置,竖直向上拉,使杠杆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读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3)根据F1L1=F2L2,
1.96N×3cm=0.98N×L2,
解得:L2=6cm.
故答案为:(1)2;(2)将弹簧测力计挂在右边离支点2cm处,竖直向上拉,使杠杆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读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