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去杠杆为什么现在要去杠杆
私募排排网为您解答:
去杠杆:
老百姓把钱存到银行,银行再贷款给你。你增加了负债,银行增加了资产。同样别人也这么做,如此以来,少量的货币得以创造出大量的信用,金融就是这么神奇。
而去杠杆呢?就是让你减少负债,同时银行也减少资产。资产与负债同时缩减,就是咱们经常听新闻中美联储缩减资产负债表(缩表),就是这个原理。
为什么要去杠杆?
美联储已带动全球进入加息周期,中国虽然目前还没有正式加息,但很明显市场流动性已经收紧。市场的钱少了,现金流就很容易出问题。一旦这些债还不上,大量的坏账对银行来说是毁灭性的,银行如果出问题了,则会直接引发系统性风险。一环紧扣一环。
此外,根据利率平价原理,美国加息中国不加息,就会产生利差,资金为了套利,抛出人民币买入美元,人民币就会贬值,资本外流,最终导致外汇储备流失。而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泰国等小国就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来维护汇率稳定,才导致经济崩溃,血的教训历历在目。
因此国内监管层采取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变相加息,适当释放流动性的形式降杠杆,让经济不至于硬着陆。
答案转载自www.simuwang.com
2. 为何说防范系统性风险是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报道称,日前有专家表示,展望2018中国经济发展,在淡化GDP增速目标的同时,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在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上,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仍然是明年经济工作中的主要任务之一。
对于地方政府债务的快速上涨,中央也需要给出相应的措施,规范地方政府债务发行,调节税收结构,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危机。
3. 加杠杆,去杠杆,稳杠杆 什么是杠杆
杠杆的由来,初中物理学中把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版做杠杆。杠杆可以权是任意形状的硬棒。
什么是杠杆:引伸到经济学中运用到金融领域,杠杆,就是将借到的货币追加到用于投资的现有资金上;使用这个工具,可以放大投资的结果,无论最终的结果是收益还是损失,都会以一个固定的比例增加放大。
因此,“加杠杆”也好理解了,就是自有资本有限的情况下无限的增加融资比例进行负债经营或进行项目投资;当然收益或亏损也就放大了。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到超出承受范围时,比如从银行融资大量资金,就会出现系统性风险,国家调控监管部门为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就有了“去杠杆”一说,就是降低杠杆比例,以降低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随着“去杠杆”的不断推进,实体经济不断进行要素革新,优胜劣汰,优质资产价格逐渐回升,消费回升,最终实现经济的触底反弹。
当然去杠杆调控要适度,不能矫枉过正,一下把杠杆率下降太大,容易使实体经济现金流断裂,造成项目进行一半或烂尾,甚至出现企业关停,带来更大损失,也就有了“稳杠杆”一说。当然涉及金融系统产品设定很复杂,涉及诸多领域,只是凭个人简单理解进行说明,供参考。
4. 去杠杆严控金融风险对哪些股票影响大
个人认为,去杠杆严控金融风险对股票市场来说短期是个利空因素,而从长期来看,又是个利多因素。
直观地看,金融去杠杆会导致投入股票市场的金融资产量减少,投入资产的减少会导致购买力的下降,所以会引起市场的下跌。但从长期来看,去杠杆会把金融中的风险因素降到更低,使金融市场长期稳定的发展,这样来看此政策又是一个利多因素。
当然在股票投资市场中所有的因素都具有辩证性和相对性,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我们有必要看我国的股票市场政策,还有必要观察美国的以及周边市场的股票市场政策,对比分析作做出综合判断。
5. 央行会继续通过去杠杆等来防范系统性风险吗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14日在华盛顿表示,中国政府有能力和信心防范系统性风险,同时保持经济健康、稳定运行。
周小川当天在提交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决策机构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的声明中说,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结构性调整以及国际金融市场大幅波动等原因,中国金融业的潜在风险有所增加,但总体上风险可控。
IMF近日将中国经济今明两年增速预期较7月份预测值均上调0.1个百分点,分别至6.8%和6.5%。这也是IMF今年第四次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IMF总裁拉加德近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说,IMF非常欢迎中国央行近期采取的控制信贷增长的措施,继续推进这些措施对于防范金融风险很有必要。
6. 中国如何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近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发表题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的署名文章。周小川在解读十九大报告时,重点围绕当前我国面临的金融风险表现、成因及对策展开论述,着重强调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
在周小川的文章中,透露着未来金融行业发展大的政策方向,包括进一步推进金融业的改革开放,这是主动防范金融风险的未来抉择;金融监管还会进一步强化,除当前实行的加强影子银行、同业业务、互联网金融监管外,建立健全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对非法金融活动和乱办交易所等乱象严格监管,以及加强对监管干部被监管对象俘获的利益输送行为的问责也是未来监管重点;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监管协调也将进一步加强,央行将在维护货币稳定的职责上进一步维护金融稳定,这也意味着其权责进一步提升;高杠杆是宏观金融脆弱性的根源,去杠杆会持续下去,在此背景下,货币政策不会放松,将继续保持稳健中性;金融企业的公司治理将进一步推进。
此外,周小川还提及了中央和地方监管部门未来监管的几大重点领域,“一手抓金融机构乱搞同业、乱加杠杆、乱做表外业务、违法违规套利,一手抓非法集资、乱办交易场所等严重扰乱金融市场秩序的非法金融活动。”
在加强党的领导方面,周小川则强调,党的领导要同金融企业法人治理必须一体化,必须贯彻到公司治理全过程,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企业公司治理机制。
系统性风险是指金融机构从事金融活动或交易所在的整个系统(机构系统或市场系统)因外部因素的冲击或内部因素的牵连而发生剧烈波动、危机或瘫痪,使单个金融机构不能幸免,从而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系统性风险包括政策风险、经济周期性波动风险、利率风险、购买力风险、汇率风险等。这种风险不能通过分散投资加以消除,因此又被称为不可分散风险。 系统性风险可以用贝塔系数来衡量。
7. 如何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据报道,日前有负责人表示,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和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
我国杠杆率呈现“两低一高”特点,居民部门杠杆率44.8%,政府杠杆率只有36.7%,而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却高达165%。高杠杆和杠杆结构不合理极易带来经济金融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助长投机行为和短视行为,扩大债务规模和债务风险,干扰社会预期,加大政府进行有效宏观调控的难度。
2016年以来,我国金融去杠杆进程收效明显,应继续坚持,不断深化。通过创新利用公开市场操作方式,锁短放长,适时提高货币市场利率和维持流动性稳中有降,打破金融加杠杆的基础,促进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回归本源,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可持续性,防范金融风险。
8. 金融业如何去杠杆防风险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金融业成为大规模外溢效应的渠道,国际资本流动透过金融机构网络跨境交易形成的外部冲击日益显著,实行灵活汇率的国家也难免资本流动冲击。2008年面对外部冲击,欧盟内部各国纷纷“以邻为壑”,各自为国内所有银行存款提供全额担保,避免资金外流维持银行系统的流动性。“蒙代尔三难困境”理论框架受到质疑,美元作为最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美国货币政策是全球流动性周期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对国际跨境信贷流动和金融市场杠杆有重大影响,汇率自由浮动难以抑制资本流动确保货币政策独立。受流动性周期影响的经济体,从“三难困境”:无法同时实现货币政策独立、汇率稳定、资本自由流动,变为资本自由流动还是货币政策独立的“两难”选择。其政策含义是:实施宏观审慎管理,加强金融市场杠杆交易监管,切断外部冲击传导渠道,可确保货币政策独立稳定金融形势。
流动性的实质源于货币创造,第一层次是货币当局供应基础货币创造流动性。第二层次是银行以及影子银行体系通过信用扩张期限转换派生存款创造流动性。这意味货币政策能否不受干扰服务于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等宏观经济目标,取决于货币当局是否能够控制流动性来源。
从流动性供给层次看,基础货币提供的流动性要比市场内生杠杆交易衍生的流动性稳定。货币乘数代表了银行、影子银行体系等信用(债务)创造货币的程度,一定程度也表明了金融系统的杠杆水平。中国货币乘数从2011年3.79升至2017年4月的5.33,达到1997年以来的历史高位。
货币乘数高表明基础货币不足,货币供应的增长严重倚赖货币派生渠道信用创造货币,流动性更多是由债务杠杆交易提供。这类杠杆交易主要由风险偏好上升驱动,金融机构加杠杆加大同业拆借、回购等短期融资,配置公司债券、信托受益人权益(公司贷款、信托产品和理财产品)等长期限风险资产,减持优质流动性资产,导致风险资产价格上涨,扭曲风险溢价信用利差缩窄,催生资产泡沫。市场交易量增加烘托下,表面上市场流动性充裕,但这类债务杠杆交易衍生的流动性具有脆弱属性,资金流动对境内外息差、汇差极敏感。一旦出现市场压力撤资,这些流动性就可能迅速消失,刺破资产泡沫引致危机。
9. 中国有能力和信心防范系统性风险吗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14日在华盛顿表示,中国政府有能力和信心防范系统性风险,同时保持经济健康、稳定运行。
IMF近日将中国经济今明两年增速预期较7月份预测值均上调0.1个百分点,分别至6.8%和6.5%。这也是IMF今年第四次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确实,中国有能力和信心防范系统性风险。
10. 央行三连招防风险去杠杆对金融市场有什么影响
此次政策利率上调,意在抑制资产泡沫和“去杠杆”。刘东亮表示,这是央行去年开始的强力去金融杠杆、控制金融系统性风险政策的进一步体现,央行对货币政策的定调正趋向于中性偏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