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般家庭存款有多少
一般家庭存款有多少?
这个是很有意思的话题,见仁见智。我认为应该有15万元+才妥当!
不过对广大三四线城市及县城,尤其农村的家庭来说,有15万元存款有些难度,很多家庭都达不到。
但这正好说明了15万这个数,不高也不低,很多人虽然达不到,但是努力一下是能达到的。
那么,大家的家庭存款达到15万元了吗?欢迎留言说说你的看法。
Ⅱ 家庭存款比例到底多少合适
这个完全在于每个家庭的自己的情况
一般来说占有三分之一左右比较合适
但是必须实事求是的好
Ⅲ 目前的家庭存款水平多少算合格
目前的家庭存款水平多少算合格?这个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分析,主要是根据中国城市的收入来进行解释,下面的内容大家可以进行参考
三、一线城市收入很高,但是消费也较高:
我国的一线城市数量在逐渐的增加,人均的收入水平也很高。这些一线城市的工资增长率,已经比较的平稳,但是房价确实非常的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线城市的人均收入每年能够达到15万,三口之家计算收入应该达到30万,以此计算存款的水平应该达到15万元左右。
Ⅳ 能拿出六七十万存款的家庭,在现在中国家庭中算什么水平
能够拿出六七十万存款的家庭,我不说90%以上吧,至少85%以上,超过家庭。因为中国的人口实在是太多了。
Ⅳ 当今时代,家庭存款多少才算是合格呢
十万。家庭存款够十万的人,勉强可以考虑换份工作,若是不足十万,连换工作的权力都没有。
Ⅵ 一般家庭存款能有多少
1、年收入在5万以下的家庭。如果年收入在5万以下,相当于每个月的收入还不到4200元,一个两人的家庭每人的收入不到2100元。以现在的消费水平,这个收入在任何城市基本上都很难存到钱,所以自然也就基本没有存款了。
2、年收入在6万—20万的家庭。由于我国目前一个家庭的平均消费支出也就5万左右,所以在这一收入范围的家庭,已经具备了储蓄的能力。虽然全国平均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例为63.5%(1.27/2*100),但这一收入水平的家庭应该会高于平均水平,假如为70%,这样一个家庭每年可以存1.8万—6万左右。一个已经参与工作5.5年以上的家庭,存款就至少应该超过10万。如果一个家庭年入10万,工作5年以上,存款应该能超过15万
3、年收入在20万—100万的家庭。这一收入范围的家庭,应该勉强能算得上是中产阶级了吧。假如该收入范围的家庭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例刚好是全国平均值,即63.5%,那每年就可以存下7.3万—36.5万。一个家庭只需参与工作不到两年以上,存款就能超过全国家庭的平均存款了。
4、年收入在100万—1000万的家庭。这一收入范围的家庭,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例应该会小于全国平均值,假如这一比例为60%,即100元收入有60元用来消费,剩下的就可以用来储蓄。那么,这一收入范围的家庭,每年就最少可增加40万的存款,最多可增加400万存款。
最后,就是年收入在1000万以上的家庭了。这已经可以被列入富豪家庭了,对于这一类家庭,到底有多少存款实在难以估量。毕竟希财君的眼界有限,贫穷限制了希财君的想象。或许有些家庭的存款是个天文数字,也或许有些家庭不仅没有存款还背负巨额债务,这谁又能说得清呢?
Ⅶ 有多少家庭存款不足三十万的普通家庭
这位知友,据统计,如果不算不动产(房屋等),城市居民超过30万存款的要占70-80%;农村居民家庭存款基本上不会超过30万。
Ⅷ 据说大部分家庭存款80万左右
放屁!!我就穷得要死!
Ⅸ 一个家庭的现金存款应该占资产的多少比例
其实现金存款占据资产的10%左右就可以,就是应付日常的开支以及是突发情况的备用金。其余的钱财真的是可以买理财产品或者是投资等等。
这年头如果真的只是靠银行存款或者是工资的话,不饿肚子就不错了,还想发达那简直是白日做梦呢,我们家呢也属于小打小闹的理财加存款双保险,毕竟都是刚毕业没多久的年轻家庭,除了父母给予的一些资金支持,不可能有太多的存款的。我是买的银行还有网上p2p平台的理财产品。银行是城市商业银行,现在年利率在5%,比固定存款或者是活期利息那是高出很多呢。另外还有一部分放在了网上的理财平台,那里更高,但是有点风险,一般在9%以上,收益是高,但是我还是不太放心,所以放的钱不是很多。
然后呢因为是从外地定居的,今年房子又是特别的贵,其实想想前几年再买一套房子做投资就好了,这会就赚大发了。只可惜咱们没有那样的经济头脑啊,现在想着再买二套房子,有点困难啊,太贵了。
现金存款一两个月的工资或者是5万以内就可以了,基本上有什么突发事情是可以应付过来的。太多的现金放在家里也是不安全的,太多的存款只是放在银行活期存款更是不明智的。
以前上学或者是没结婚之前真的不知道理财的重要性,基本就是发了工资,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完全没有节制的。后来一经过理财了之后,就发现钱真的是能生钱的。
Ⅹ 银行业去杠杆化 是什么意思
去杠杆化”是从“金融产品的去杠杆化”开始的。金融创新繁荣时期,在众多证券化的资产基础上,产生了大量衍生结构性金融产品,如CDO、CDS等,这就是“金融产品的杠杆化”。当美国房地产价格开始下行、房贷违约率上升时,其影响首先体现在各种建立在次级按揭房贷基础上的衍生产品的价格上。这是由于杠杆化操作,衍生产品能够放大内在资产价值的变化。“金融产品的去杠杆化”就是此类衍生性金融产品市场灰飞烟灭的过程。
“去杠杆化”的第二阶段,是“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一段时间以来,不仅投资银行,连商业银行都购买了大量杠杆化的金融产品。这些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包括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和投资银行在短期资金市场(如票据)上的融资。低利率和充裕的流动性大大降低了融资成本。然而,由于投资衍生产品造成的巨大损失,迫使银行减记不良资产,并大幅减少其资产负债表整体对风险类资产的暴露。这就是“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
“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大大消弱了金融机构的中介功能。具体表现在信贷成本大幅上升,借贷条件变得异常苛刻。这使那些长期依赖金融机构,获得部分短期资金来源的各类机构投资者(如对冲基金),成了无源之水,从而不得不出售其所持资产(尤其是风险较高的资产)来保持足够的现金水平,以备不时之需(如投资者的赎回)。这就是“去杠杆化”的第三阶段——“投资者的去杠杆化”。
“去杠杆化”的第四阶段,是“消费者的去杠杆化”。投资者出售资产,加剧了各类资产(尤其是房地产)价格的缩水并产生负财富效应,这使以英美家庭部门为代表的消费者所能做的惟一选择,就是增加净储蓄,以缓冲家庭净财富的萎缩,而这只能通过减少举债或提高储蓄率来实现。以消费的放缓为代价的储蓄增加,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实体经济基本面恶化的速度和程度。
面临经济基本面的恶化,各国政府纷纷出台刺激经济的政策方案。政策的效果不仅是政府主导的支出规模的函数,而且也取决于其“乘数效应”的大小。如果要放大“乘数效应”,则要求有关政府的支出,尽量用于购买在本国制造的产品。否则,刺激效应会通过进口而“漏出”到本国经济系统之外,不能使本国经济受益。这就为贸易保护提供了堂而皇之的理由。各国政府“各扫门前雪”的结果,就是导致“去杠杆化”的第五阶段,也是其最高阶段:“全球经济的去杠杆化”,或称之为“去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