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是
货币兑换
1美元=6.7112人民币
1人民币=0.149美元
数据仅供参考,交易时以银行柜台成交价为准 更新时间:2019-04-01 06:152. 刚改革开放 美元汇率
1948年12月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了统一的货币——人民币。1949年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天津首次正式公布人民币汇率。四十多年来,在不同的时期,人民币汇率安排(exchange rate arrangement)有着不同的特点。
一、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币汇率安排
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前,我国人民币汇率安排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1950~1952)。由于人民币没有规定含金量,因此,对西方国家货币的汇率,最初不是按两国货币的黄金平价来确定,而是以“物价对比法”作为基础来计算的。也就是说,建国初期人民币汇率制定的依据是物价水平,这是一种比较市场化的汇率安排。
建国初期,由于国民党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恶性通货膨胀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我国物价节节上涨。如上海批发物价指数以1949年6月为100,到1950年3月则上涨至2242.93。由于国内物价上涨、国外物价趋跌的价格对比关系,根据前述政策要求,我国人民币对美元汇价由1949年1月18日1美元=80元旧人民币,调低至1950年3月13日的1美元=42000 元旧人民币,在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内,人民币汇价下调49次。至于和其他外汇的汇价,则是根据它们对美元的汇价进行间接套算的结果。
从1950年3月至1952年底,随着国内物价由上涨转变为下降, 同时,由于美国对朝鲜发动了侵略战争,大量抢购战备物资,美国及其盟国接连宣布一系列对我“封锁禁运”的措施,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必须降低外汇汇价,以利于推动本国进口。因此,根据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国汇率政策的重点也由“推动出口”改变为“进出口兼顾”,并逐步调高人民币汇价。1952年12月,人民币汇价调高至1美元=26170元旧人民币。
这一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对象主要是美国,对外贸易主要由私营进出口商经营。人民币汇率的及时调整,可以调节进出口贸易,保证出口的增长。
2.第二阶段(1953~1972)。从1953年起,国内物价趋于全面稳定,对外贸易开始由国营公司统一经营,而且主要产品的价格也纳入国家计划。计划经济本身要求对人民币的汇价采取基本稳定的政策,以利于企业内部的核算和各种计划的编制和执行。同时,由于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的确立,各国之间的汇价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持了相对稳定。再加上我国同西方工业国家的直接贸易关系和借贷关系很少,因此,西方各货币汇率变动对我国人民币汇率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在国内物价水平趋于稳定的情况下,我国进行建国以来的首次币制改革。1955年 3月1日,开始发行新人民币,新旧人民币折合比率为1:10000。自采用新人民币后,1955年至1971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直是1美元折合2.4618元新人民币。
1971年12月18日, 美元兑黄金官价宣布贬值7.89%,人民币汇率相应上调为1美元合2.2673元人民币。
这一时期人民币汇率政策采取了稳定的方针,即在原定的汇率基础上,参照各国政府公布的汇率制定,逐渐同物价脱离。但这时国内外物价差距扩大,进口与出口的成本悬殊,于是外贸系统采取了进出口统负盈亏、实行以进口盈利弥补出口亏损的办法,人民币汇率对进出口的调节作用减弱。
3.第三阶段(1973~1978)。1973年3月以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解体,西方国家普遍实行了浮动汇率制。为了避免西方国家通货膨胀及汇率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我国从1973年开始频繁地调整人民币对外币的汇率(仅1978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就调整了61次),而且在计算人民币汇价时,采用了钉住加权的“一篮子”货币的办法,所选用的“篮”中货币都是在我国对外贸易的计价货币中占比重较大的外币,并以这些货币加权平均汇价的变动情况,作为人民币汇价相应调整的依据。
这一时期人民币汇价政策的直接目标仍是维持人民币的基本稳定,针对美元危机不断发生且汇率持续下浮的状况,人民币汇率变动较为频繁,并呈逐渐升值之势。1972年为1 美元=2.24元人民币;1973年1美元=2.005元人民币;1977年为1美元=1.755元人民币。
自5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我国一直实行的是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对外自我封闭,对内高度集权,直至80年代初,国家外汇基本上处于零储备状态,外贸进出口主要局限于社会主义国家,且大体收支平衡,国内物价水平也被指令性计划所冻结,尽管人民币汇率严重高估,但它并未带来明显的消极影响。
二、改革后的人民币汇率安排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民币汇率安排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1979~1984)。1979年我国的外贸管理体制开始进行改革,对外贸易由国营外贸部门一家经营改为多家经营。由于我国的物价一直由国家计划规定,长期没有变动,许多商品价格偏低且比价失调,形成了国内外市场价格相差悬殊且出口亏损的状况,这就使人民币汇价不能同时照顾到贸易和非贸易两个方面。为了加强经济核算并适应外贸体制改革的需要,国务院决定从1981年起实行两种汇价制度,即另外制定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继续保留官方牌价用作非贸易外汇结算价。这就是所谓的“双重汇率制”或“汇率双轨制”。
1980年人民币官方牌价为1美元=1.5元人民币。从1981年1月到1984年12月期间, 我国实行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贸易外汇1美元=2.80元人民币;官方牌价即非贸易外汇1美元=1.50元人民币。前者主要适用于进出口贸易及贸易从属费用的结算;后者主要适用于非贸易外汇的兑换和结算,且仍沿用原来的一篮子货币加权平均的计算方法。
随着美元在80年代初期的逐步升值,我国相应调低了公布的人民币外汇牌价,使之同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相接近。1984年底公布的人民币外汇牌价已调至1美元=2.7963元人民币,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持平。
2.第二阶段(1985~1990)。在人民币双重汇率制下,外贸企业政策性亏损,加重了财政补贴的负担,而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外国生产厂商对双重汇率提出异议。1985年1月1日,我国又取消了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重新恢复单一汇率制,1美元=2.80元人民币。
事实上,1986年随着全国性外汇调剂业务的全面展开,又形成了统一的官方牌价与千差万别的市场调剂汇价并存的新双轨制。而且当时全国各地的外汇调剂市场,在每一时点上,市场汇率水平不尽相同。这种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存的多重汇率制一直延续到1993年底。其间,外汇调剂市场的汇率形成机制,经历了从开始试办时的人为定价到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过程。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物价上涨速度加快,而西方国家控制通货膨胀取得一定成效。在此情况下,我国政府有意识地运用汇率政策调节经济与外贸,对人民币汇率作了相应持续下调。1995年8月21日,人民币汇率调低至1美元=2.90元人民币;同年10月3 日再次调低至1美元=3.00元人民币;同年10月30日又调至1美元=3.20元人民币。
从1986年1月1日起,人民币放弃钉住一篮子货币的做法,改为管理浮动。其目的是要使人民币汇率适应国际价值的要求,且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
1986年7月5日,人民币汇率再度大幅调低至1美元=3.7036元人民币。1989年12月16日,人民币汇率又一次的大幅下调,由此前的1美元=3.7221元人民币调至当日的4.7221 元人民币。1990年11月17日,人民币汇率再次大幅下调,并由此前的4.7221调至当日的5.2221元人民币。
从改革开放以后至1991年4月9日的十余年间,人民币汇率政策的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分别实施过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与公布牌价并存的双重汇率体制,以及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存的多重汇率体制;二是公布的人民币官方汇率按市场情况调整,且呈大幅贬值趋势,这与同期人民币对内实际价值大幅贬值以及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是基本上相适应的;三是在人民币官方汇率的调整机制上,做过多种有益的尝试,如钉住一篮子货币的小幅逐步调整方式以及一次性大幅调整的方式,这些为以后实施人民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奠定了基础;四是市场汇率的机制逐步完善;五是市场汇率的调节作用在我国显得越来越大。
3.第三阶段(1991~1993)。自1991年4月9日起,我国开始对人民币官方汇率实施有管理的浮动运行机制。国家对人民币官方汇率进行适时适度、机动灵活、有升有降的浮动调整,改变了以往阶段性大幅度调整汇率的做法。实际上,人民币汇率实行公布的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即外汇调剂价格)并存的多重汇率制度。
我国人民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主要指人民币官方汇率的有管理的浮动,其基本特点是,我国的外汇管理机关即国家外汇管理局根据我国改革开放与发展的状况,特别是对外经济活动的要求,参照国际金融市场主要货币汇率的变动情况,对公布的人民币官方汇率进行适时适度、机动灵活、有升有降的浮动调整。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官方汇率数十次小幅调低,但仍赶不上水涨船高的出口换汇成本和外汇调剂价。
4.第四阶段(1994~2005)。从1994年1月1日起,我国实行人民币汇率并轨。1993年12月31日,官方汇率1美元兑换人民币5.8元;调剂市场汇率为1美元兑换人民币8.7元左右。从1994年1月1日起,将这两种汇率合并,实行单一汇率,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定为1 美元兑换8.70元人民币。同时,取消外汇收支的指令性计划,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实行银行结汇、售汇制度,禁止外币在境内计价、结算和流通,建立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改革汇率形成机制。这次汇率并轨后,我国建立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到目前为止,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趋稳,并一直保持在1美元=8.3元左右。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相继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尤其是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我国政府承诺:在2000年之前,将实现经常项目下人民币可兑换。
事实上,1994年我国已开始实行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有条件”的可兑换,并已削除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中的绝大多数限制,如歧视性货币措施或多重汇率安排已完全废除,而绝大多数经常项目交易的用汇和资金转移也不再受到限制。
1996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消除了若干在1994年后仍保留的经常帐户下非贸易非经营性交易的汇兑限制;1996年7月, 又消除了因私用汇的汇兑限制,扩大了供汇范围,提高了供汇标准,超过标准的购汇在经国家外汇管理局审核起初后即可购汇;1996年7月1日,我国将外商投资企业也全面纳入全国统一的银行结售汇体系,从而取消了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尚存的经常项目汇兑限制。
1996年11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致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将不再适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14条第2款所规定的过渡性安排,并正式宣布:自1996年12月1日起, 我国将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8条第2款、第3款和第4款的义务,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从此不再限制不以资本转移为目的的经常性国际交易支付和转移,不再实行歧视性货币安排和多重汇率制度。
2001年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郭树清指出,根据中美1998年签订的有关协议,中国承诺将扩大人民币弹性。因此,如果现在中国选择钉住其它币种或采取一揽子货币联系汇率制度,不但会违背承诺,还是一种后退。增加汇率弹性是现实的选择。中国现阶段仍将以稳定汇率为主,同时用足每日3‰的汇率浮动区间,使市场逐渐适应汇率波动。今后将采取措施,提高人民币汇率生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如有效利用银行间市场汇率浮动区间;调整银行结售汇周转头寸管理政策;进一步完善结汇制度。
三、人民币汇率安排的新阶段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05〕第 16 号文——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相关事宜公告。其主要内容如下:
(1)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2)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
(3)2005年7月21日19∶00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外汇指定银行可自此时起调整对客户的挂牌汇价。
(4)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一定幅度内浮动。
(5)中国人民银行将根据市场发育状况和经济金融形势,适时调整汇率浮动区间。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篮子货币汇率变动,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的正常浮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这一次的人民币汇率安排改革的核心是放弃单盯美元,改盯一篮子货币,以建立调节自如、管理自主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更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从此次人民币短期升值来看,这将有利于缓解国际收支失衡的巨大压力,同时,释放人民币潜在的升值压力,并能淡化人民币兑美元的国际矛盾。从长远战略来看,人民币汇率新机制的建立,将有利于推进人民币汇率安排的市场化改革进程,最终为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实现可兑换创造渐近条件。
3. 外汇汇率中间价怎么计算
简单说,是由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纠集一帮专家根据复杂的算法弄出来的,每天不同,按时公布。
详细说,看以下内容:
1. 汇率的概念
外汇汇率是用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的货币的比率、比价或价格;也可以说,是以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由于国际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往来,各国之间需要办理国际结算,所以一个国家的货币,对其他国家的货币,都规定有一个汇率,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美元等少数国家货币的汇率。
2. 汇率的标价方法
折算两个国家的货币,先要确定用哪个国家的货币作为标准。由于确定的标准不同,存在着外汇率的两种标价方法(Quotation)。
用1个单位或100个单位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叫做直接标价法(Direct Quotation)。在直接标价法下,外国货币的数额固定不变,本国货币的数额则随着外国货币或本国货币币值的变化而改变。绝大多数国家都采用直接标价法。有些国家货币单位的价值量较低,如日本的日元,意大利的里拉等,现在有时以100, 000或10, 000作为折算标准。
用1个单位或100个单位的本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外国货币,叫做间接标价法(Indirect Quotation)。在间接标价法下,本国货币的数额固定不变,外国货币的数额则随着本国货币或外国货币币值的变化而改变。英国和美国都是采用间接标价法的国家。
4. 汇率是什么怎么算
汇率:
外汇是可以互相买卖的。那么,既然是一种买卖,首先就有一个价格的问题。这就涉及到了外汇的汇率问题,汇率,就是以一国货币表示另一国货币的价格,或者说是两种货币折算时的比例。举个例子来说,比如在国际市场上,一美元可以买8斤大米,同时一人民币可以买1斤同样的大米,便可以说一美元等于8人民币,那么,在国际外汇市场上,汇率价格是如何表示的呢?
汇率价格表示方法—标价:
作为货币价格的汇率,要比普通商品的价格复杂一些,现在,国际上主要通行两种标价方法:
直接标价法:是以一个单位的外国货币表示若干本国货币的方法。也就是说,就是将外国货币当作商品,而本国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如一美元等于8.27元人民币,对于中国来说就是直接标价法。
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该收取多少单位的外国货币。也就是说,本国货币被当作商品,用外国货币的数额来表示本国货币的价格,充当了价值尺度。如1英镑等于1.6美元,对于英国来说,就是间接标价法。目前世界上使用间接标价法的国家不多,主要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
可是外汇标价并非如此简单,我们在日常看外汇标价时,常常会看到买入价与卖出价这两个名词,它们又是什么意思呢?
从事外汇买卖的银行在从事外汇交易时,因所处的立场不一样(有时是买方、有时是卖方),执行不同的外汇汇率,分为买入价和买出价。在直接标价法下,买入价在前,买出价在后。在间接标价法下,卖出价在前,买入价在后。(事实上,无论是直接标价还是间接标价,凡是高的一定是卖价,凡是低的一定是买价)例如,直接标价下,1美元等于8.17-8.37元人民币,8.17元是买入价,8.37元是卖出价。其含义是中国的银行买卖美元时,每买入一美元,支付8.17元人民币;每卖出一美元,收回8.37元人民币。每买卖1美元,赚取0.2元人民币价差。间接标价法下,1英镑等于1.50-1.70美元,1.50美元是买入价,1.70美元是卖出价。
货币价格变动—升值或贬值:
在股市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些话,“我的股票又升了”或“我的股票又跌了”。在汇市中也会听到这样一些话,“美元升值”或“美元贬值”,道理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某一货币的升、贬值是相对而言的。比如,美元对日元升值,意味着同样数量的美元可以兑换更多的日元;反之,美元对日元贬值,意味着同样数量的美元可以兑换的日元减少。
汇率的种类:
上面介绍了外汇汇率的一般知识。但在国际结算中,因具体记款的方式不同,在外汇交易中因交易的时间不同,或交割的时间不同,产生了各不相同的外汇汇率,具体有:
a、国际结算中,由于银行汇款方式的不同,产生了电汇汇率、信汇汇率及票汇汇率。
b、在一天的外汇交易中,因成交的时间的不同分为开盘汇率(开盘价)与收盘汇率(收盘价)。由于世界的外汇交易已经形成了一个24小时环球交易网。如果某市场的开盘价与上一市场的收盘价发生脱节,往往意味着世界的政治或经济发生了某种突变事件。
c、外汇交易中,因买卖交割的时间不同,汇率又分为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
d、按照汇率体系的不同,又可分为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在本章的选择性阅读中,我们会详细的提及。
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
现在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汇率体系都采取浮动汇率制度,汇率的波动由市场决定。是什么经济原则决定外汇汇率、又是什么使之改变呢?由于影响汇率的因素很多并且由于各因素之间往往交叉发生使分析起来很复杂,在这里我们只做简单枚举:
a、外汇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是汇率决定的基本因素;
b、各国利率和通货膨胀水平是决定汇率的最重要的因素;
c、一国的经济实力也是决定汇率的因素之一;
d、政治、历史和地理因素;
e、市场心理预期;等等
有关汇率的分析、预测的话题似乎永远是外汇市场上投资者十分关注的问题,能否作出正确的预测便意味着投资资产的是否增值.
分享
5. 如何查询历史汇率
若是招行外汇牌价,招商银行外汇“实时汇率”,请进入招行主页,点击右侧的“ 外汇内实时汇率”网页容查看。如需查询历史汇率,在对应汇率后点击"查看历史"。汇率实时波动,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0年6月15日,最新业务变动请以招行官网公布为准。)
6. 各国汇率是怎么定的
首先说明一点,汇率不是贸易顺差和逆差决定的
用最简单的话说,就是人们买进某种货币越多,就带动这种货币升值。(比如说人们都喜欢吃苹果,买苹果的人就多起来,使苹果升值涨价。人们都不吃橘子了,橘子卖不出去就便宜了)
人们喜欢买什么货币,取决与国家政治,舆论,媒体,金融改革等因素的影响。以下是列举的例子
1 美国在伊拉克战争进展顺利,使美国经济变好,很多人认为美圆保值,然后大量兑换美圆,使美圆升值。反之则贬值。
2 舆论和媒体的对某个国家的正面报道,也能影响人们都这个国家货币保值性的信任,使人们大量兑换此国货币,带动这种货币升值。
3 政治人物的言论:2004年欧洲各国经济衰退,各国开始质疑当年加入欧元区是错误的。部分国家甚至说要退出欧元区,使欧元猛跌。欧洲央行主席立即宣布对欧元实行坚挺策略,欧元略有上涨。
4 亚洲金融危机,通货膨胀,香港港币开始贬值,中国政府为保证香港经济,联合所有香港银行,抛掉美圆,大量买进港币,才使港币没有贬值,保证了香港经济。
5 各国对利率(银行利息)的调整,也影响汇率
6 2006年中 国 政 府说要对外汇储备进行调整,把大量的美圆储备兑换成其他货币储备,简单的说就是要卖掉美圆换成其他货币,此言论一出,美圆略有下跌,美国官员马上和中 国 政 府出面澄清,才使美圆没有跌的太厉害。
中 国对人 民 币自由兑换控制严格,所以不会使人民币有太大涨跌。所以美 国一直想把中国定为汇率控制国,而贸易逆差使美 国一直要求人民币升值,是为里保证中国出口的商品变贵,来提高美国企业的竞争力,来平衡中美贸易
7. 最初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是怎么出来的
二战后期,有40多个国家代表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公园开了一个金融会议。会议的一项核心决议就是确定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解决的就是汇率问题。
该体系确定了固定汇率制度:美元与黄金挂钩(美国国库每存在1盎司黄金,才可发行35美元货币),而其他成员国的汇率与美元挂钩。
其他货币与美元的比率,在最初是由各国财长根据本国的经济特点和发展水平而约定的。
19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随着美元在国际市场上的疲软而解体,固定汇率制度崩溃,西方发达国家转而选择了浮动汇率机制:汇率会根据双方经济状况动态变化。当一国经济较强时,汇率走高;而经济遇到麻烦或停滞,则会主动贬值。
8. 汇率是怎么定的
这个就是个比价的问题,说白了就是看哪个货币值钱。最初的时候是按照每个国家货币含金量的大小来制定的,不过现在已经几乎脱离了这个原因。现在决定汇率的因素大体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还有本国货币在世界上的需求,以及外汇在本国的供给等等。
在2005年7月20日以前,我国使用的是固定汇率制度。就是盯住美元,汇率没有相对美元来说没有变化。但是以后,我国进行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现在使用的是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就是盯住一篮子货币,在一定的空间内按照市场的供求情况波动。
人民银行按照以上因素定出参考的中间价格。
在自由浮动汇率的国家,汇率完全是根据市场情况所决定的
9. 人民币汇率如何确定
人民币汇率,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货币兑换其他国家的货币的比例,也叫人民币汇价。现行的人民币汇率主要是人民币与发达国家货币之间的管理浮动汇率,其中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为基础汇率,人民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汇率通过各自与美元的汇率套算出来。自2005年7月21日起,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法则一:
人民币汇率变动(%)=美国物价上涨幅度(%)-中国物价上涨幅度(%)
■法则二:
人民币汇率变动(%)=美国的利率(%)-中国的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