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老吉上市了吗.股票代码是多少
截至2019年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没有上市,没有股票代码。
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始创于 1828年,历经百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我国中成药生产企业50强之一,曾荣获“中华老字号”、“全国先进集体”、“广东省医药行业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和中国五星级企业等荣誉称号以及获得广州市银信评估咨询有限公司颁发AAA级信用等级证书等。
王老吉药业拥有先进的厂房设备,管理规范、获得国家药检局颁发的GMP证书。主要产品有王老吉系列、保济丸、保济口服液、小儿七星茶、清热暗疮片、克感利咽口服液、痰咳净、藿胆丸等。
王老吉清凉茶、王老吉广东凉茶颗粒、保济丸、痰咳净等都被评为“广东省、广州市名牌产品”和“中国中药名牌产品”。
王老吉药业一贯重视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公司内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约占员工总数的 50%。公司承担的“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仪技术在中草药中的应用研究与开发”项目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广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首家建成全自动立体仓库;自行研制成功具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全自动保济丸包装机,生产效率为引进的日本包装机的4倍。
(1)保济丸股票扩展阅读
公司积极与科研单位及大专院校合作,运用中药现代化最新的“三超”技术研制保济片、克感利咽口服液等新产品。克感利咽口服液因在非典期间表现出对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常见致病菌有明显抑止作用,被列为“广东省抗 SARA和流感的重点科研攻关项目”。
2005年,香港同兴药业强势加盟王老吉。香港同兴药业拥有雄厚的资本,具有超前的经营理念,管理科学、先进,特别是在中药海外销售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香港和东南亚地区拥有庞大的中药销售网络,将为王老吉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打通渠道。
王老吉药业将继续按照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路子”的目标,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把公司建设成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工业企业。
2. 第一次去加拿大留学都要带什么
马上迎来开学季,将要前往加拿大留学的小伙伴差不多也要准备行李了,美藤国际今天给大家一份最全面的出行前行李准备指南,赶紧看看吧~
需注意:很多省对携带者的年龄限制不一样,艾伯塔省、马尼托巴省和魁北克省的最低年龄是18,其余省份19。
食品、植物、动物以及相关物品
火腿和肉干等肉制品和新鲜水果((经过厂家消毒过并真空包装的肉类与热带水果可例外),植物或种子是禁止携带入境的。如果携带了,必须全部申报。为了防止生态系统被破坏,各种病菌入侵带来的损害,因此加拿大对肉制品、蔬菜、水果、植物等都有限制,建议避免携带入境。
温馨提醒:
食品最好都不要带。因为食品的种类很多,有些可以入境,有些不可以,第一次过来加拿大,保险起见还是不要带食品。一旦海关对你携带的食品产生疑问,随之而来的是大量时间上的浪费,要去小黑屋搜箱子。
药品
在加拿大,健康产品的的监管制度可能和别的国家不同。携带入境的药品必须是自用,且不超过一个疗程或90天供应量。
一般非处方药只可以携带少量入境。如果小伙伴想携带处方药入境,该药品必须是医院或药房包装、带有使用说明的原始标签、或零售包装,还有必须有医生的处方。如果没有,则需带上处方的复印件或者医生的说明。非处方药的包装,也跟处方药的要求相同(注意:处方和包装、说明书等需有英文或英文翻译)。
推崇中医的华人,可以放心携带中草药(但加国卫生部判定有毒,和限制的草药除外)。
需要注意的是,中草药是指烘干处理或冰冻的药草,并非新鲜植物或中成药,而且一定不能带有任何类似树皮的成分。因为新鲜药草和树皮一般是禁止入境,中成药属于非处方药,也有严格要求。
另外,加拿大居民,在法律上是禁止以邮寄或快递的形式,进口任何处方药。若不确定携带药物是否符合加国法规,建议出行前联系加国卫生部查证。
礼品
如果要给在加拿大的朋友带一些礼物,那么免税限额为不超过60加元的物品,但是烟酒,以及广告品不能作为礼品申报。超出免税限额的部分需要缴纳关税。
温馨提醒:
1.即便是允许入境的物品,也记得一定要申报!入关单要如实填写,不要抱侥幸心理。一旦被发现虚假报关,以后每次进关都会被查,费时费力。
2.另外,被限制入境的物品还有枪支和武器,炸药、烟火和弹药,车辆等,具体可以参考加拿大出入境官网
3. 王老吉前景堪忧
王老吉的广药集团也不是什麼好东西,先看看历史:
王恒辉一支,留守广州靖远路主持百年老铺,以「水碗」凉茶为主业。但19世纪末开始,中国大陆时局乱象环生,王老吉在大陆的生意开始日渐式微。
1911年,以葫芦招牌为记在中华民国政府获准注册;1928年後以王泽邦像和榄线葫芦图案注册。
1925年发生的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及沙基惨案,使广州王老吉生意大受打击,不但外销市场断绝,连本地生意也成问题。留守广州的贵发子孙举家迁往乡间避难,省店被迫停业。与此同时,香港王老吉的生意蒸蒸日上。
1938年,广州在抗日战争中被日军攻占,王老吉凉茶货栈全部焚毁。战争结束後,王恒辉的一女五子重返故土,商议重建。其中,大姐王宝钿及丈夫胡多文出资70%,王宝璋、王宝瑶等五兄弟共同出资30%,在靖远路恢复生产,後迁至海珠中路71至73号,并拓展两间分店:中华路(今解放路)万记王老吉、洪德路永记王老吉。王宝璋任总店的代经理,而王宝瑶管理账房,兄弟俩配合默契,生意蒸蒸日上。据王宝瑶儿子王沛成说,铺面门口都摆着两个巨大铜葫芦,里面储存的就是凉茶。每个铜葫芦内,大约可容纳100杯凉茶。每次有客人来,夥计就会从铜葫芦里倒出凉茶,盛在玻璃水杯里,每杯3分钱。另外凉茶铺里还备有仁面凉果之类的点心,供怕苦的客人搭配食用。茶铺称这种点心作「送口」,每颗一两分钱。为招揽生意,店铺门口还摆有一台进口收音机。
王沛成指,祖传王老吉凉茶的制作工艺是:药材均是提前一晚泡好,这是为了让凉茶充分发挥药效,等到第二天早上再慢火泡制。有说法称,在其他凉茶铺,为了增加苦味以表现浓度,会添加猪胆汁以次充好,但在王老吉凉茶铺,夥计最靠得住,不敢妄动,因此外界有了「老老实实王老吉」的名声。
当局没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政後,中国大陆的王老吉凉茶私人资产(包括铺面及工厂)被当局没收,归入「国有企业」。1956年,当局对私营企业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将八间历史悠久的中药厂大举合并进行「公私合营」,他们是生产神粬茶的何天福、存仁堂、嘉宝栈、康寿堂,生产外感平安茶、平安散的陈燃氏,生产午时茶的卢薛昌和生产快应茶的常炯堂,其中以固定资产和员工数目最多的王老吉命名(时年产值44.36万元,职工41人),称为「王老吉联合制药厂」,厂址迁至十三行路故衣街10号。公私合营後,每年制药厂向王家等私股持有人支付5%的定息作为分红。不过,这一定息是「一刀切」的,不论企业盈利状况如何,也不考虑私股股东的意愿。实际上,根据当时的情况,这一定息不但远低於制药厂的盈利,也低於银行当时的定期存款利息。[4]
王沛成回忆道,自己的童年到少年时代,外祖母、母亲就带着他一起用浆糊黏「王老吉」凉茶包装袋。当时他们一家人蜗居在清平路上,冷巷(即走廊)就是一家人的加工车间,生活非常艰苦。但是王宝璋和王宝瑶并没有放弃过培养儿子继承凉茶事业的努力,王沛成还记得自己小时候经常跟父亲到农村采购药材。王勇承则回忆起王宝璋带他辨药的经历。然而,他们都没能继续学习中医药学知识。王沛成说:「那个时候,想继承祖业,简直是痴心妄想。」
1965年10月广州医药行业进行了调整,中、西药厂实行分开局级管理,成立了「广州中药制药总厂」,同时为贯彻文化大革命初期当局破四旧的意思,属下企业名称开始按数字排列。「王老吉」名称被认为是为资本家「树碑立传」,「王老吉也是臭老九」,於是在1966年被改名为「广州中药九厂」,而「王老吉凉茶」也被改为「广东凉茶」。
1966年文革开始,担任过代经理和账房总管的王宝璋、王宝瑶都被定为「资本家」,收押入狱,不久被定性为「专政对象」。在同年9月,定息停止支付。定息总共支付了十年,相当於全部私股股本的50%,未经任何合法手续,私营股份被「没收」为「国有」,公私合营企业全部变成了国营企业。[5]不过後人们并没有离开制药厂。制药厂被没收後,王家老小,凡在适工年龄,都进了工厂当工人维生。後来王家年轻人都被安排「改造」。王宝璋的大儿子王勇承1966年去了农场,1980年才招工回家;小儿子王勇明主动写血书去海南岛珠碧江农场干活,先後有过大学招生、中专招生、招工回城的机会,但都因「成分问题」而作罢。
1967年,「广东凉茶」移交到顺德北滘碧江中药加工厂继续生产。
1971年,中药九厂进行剂型改革,将原90克纸袋装的大茶包,浓缩提炼成2克重,可用沸水即冲即服的「凉茶精」,出口外销时受港澳及海外华人市场欢迎。
1979年,专门生产保济丸的1302厂被合并至王老吉联合制药厂。1982年1月,经广州市经委批准,中药九厂再被改名「广州羊城药厂」。1987年8月,羊城药厂将凉茶制成颗粒冲服剂,名为「王老吉牌冲服凉茶」,方便携带和服用。
1983年2月,中共中央统战部和商业部联合发文规定:公私合营资产已属国家所有,不应退还本人。按现时的概念,即一夜之间股民股票归公,房奴房产归公。违宪的政策构成了广药集团拥有王老吉药厂实体资产的全部依据。[5]
「王老吉」商标甚至於「王老吉」凉茶的品牌,在1968年至1992年期间,亦在市场上消失。
4. 李兆基到底是卖药的还是做地产的
李兆基,1928年2月20日生于广东顺德大良。他在家中排行第四,故有“四叔”的称号。香港地产发展商,恒基兆业、中华煤气主席、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副主席。
案例:
1948年,已经做了4年掌柜,得到充分磨练的李兆基,带着1000块钱只身去到香港。当时的香港中环文咸东街,足足有二三十间金铺银店,专营黄金买卖、外币找换、汇兑等生意,业务性质跟李介甫在顺德的永生银号没有分别。初抵香港,李兆基利用他熟悉货币兑换业务的优势,在几间银铺挂单,从事买卖外汇和黄金的生意。其时正值解放战争之际,不少内地财主跑到香港,外汇兑换业务及黄金买卖生意十分兴隆。李兆基与何贤等人合作,在这场黄金大战中大赚了一笔,为其后来事业的发展奠下基石。
五十年代初,内地解放以后,英国很快承认了中国的地位,并建立外交关系。李兆基意识到香港将成为中国通向世界的桥梁,于是转行做五金生意和进出口贸易,生意十分顺手。
投身地产
当时,香港人口急增,工商业开始发展,政府和市场上的房屋兴建计划,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早就认为实物比货币更为保值的李兆基,决定向实物(地产)进军。后来李兆基回忆当年生活时曾说:“我七八岁时已常到父亲的铺头吃饭,自小对生意已耳濡目染,后来在银庄工作,令我深深体会到无论法币、伪币、金元券等,都可随着政治的变迁,在一夜之间变成废纸,令我领悟到持有实物才是保值的最佳办法。”
1958年,李兆基和冯景禧、郭德胜等八人合股组成永业公司,开始涉足地产生意。公司开办后,他们推出“分层出售、十年分期付款”的方式,面向广大中下层市民,一改过去地产业经营方式,使得生意十分火爆,所建楼宇均销售一空。
1963年,李兆基与郭得胜、冯景禧三人又将永业重组,成立了“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由年长而且拥有40%股份的郭得胜先生出任集团主席,年纪最小,拥有股份30%的李兆基则出任副主席兼总经理。
进入股市
1972年新鸿基地产股票正式上市,合作了十余年的“三剑客”也于此时分手了。分手后,李兆基分得约值五千万港元的地盘和物业,他又用这些物业于1972年底和胡宝星合作,组建了“永泰建业有限公司”。胡宝星任董事局主席,李兆基为副主席。1973年初,恰值香港股市牛气冲天之时,李兆基趁机将永泰公司上市,每股一元的股票一下子涨至一元七角,李兆基大捞了一把。之后,香港股市随世界经济衰退而大崩盘,地产业也随之陷入低谷。李兆基此时手里握着巨额现金,他看准机会,大肆压价购进土地和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