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生物医药的发展
2006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依然保持在15%左右稳定的增速,生物医药企业收入增长显著但利润增长明显放缓,竞争趋向于新技术与新领域。专家表示,对于国内的生物医药企业来说,具备创新能力、拓展融资渠道至关重要。
随着生物医药产品外包的逐渐兴起,生物医药市场开始茁壮成长。但生物医药属于典型的“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长周期”行业,这些特点造就了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不平衡。由于生物技术产品开发耗资巨大、周期漫长,使融资渠道不畅的国内中小企业面临困境。
据了解,在美国资本市场中,中国生物医药企业除了以IPO形式上市之外,还出现了反向兼并、合资、外包等多种融资形式。“那些缺乏资金的生物医药中小企业,很有可能在产品未能实现盈利之前,就已经被市场淘汰了。”。
中国生物医药的原创性研究及资本市场远远落后于海外,这导致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陷入低水平重复生产和恶性竞争的局面。
对于中国生物医药企业来说,“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专家指出,鼓励自主创新,着重实现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产业化,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重点解决影响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加速发展中国具有技术基础和优势的产业领域,形成产业突破。
此外,建立良好的高科技投资市场、生物风险投资基金及独立的评估机构是生物医药产业最重要的资本基础。以企业为主导的资本流向,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以发展原创科技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生物医药研发企业,更需要具有战略眼光的投资者及政府的支持,这是发展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最紧迫的问题。
中国的生物医药投资应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结构,资金的流向以企业为目标,吸引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管理者聚集大量不同专长的科学家,在某个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向横向扩散发展。产业化成果是很多科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而公司的领导者是需要具有知识资本的管理型人才。国家已经明确地提出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科技的发展思路,使资本朝正确的方向流动,但是需要时间进行转变。而民间资本还停留在原先的概念上,仍旧以大学的科学家为中心,试图以他们为招牌吸引更多的资金。
虽然生物医药产业尚未实现盈利,但资本仍在不断涌入寻找机会。对于许多风险投资基金来说,生物医药已经成为热门的投资领域,只有那些具备创新能力的企业才会被关注。
❷ 中小型生物制药企业的融资为什么会这么难
内蒙古金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以生物制药和房地产开发为主导产业的多元化产业集团。主要成员企业包括:金宇保灵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扬州优邦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内蒙古金宇置地有限公司、内蒙古山丹羊绒制品公司等。公司现有员工1335人,是内蒙古自治区先进企业、呼和浩特市AAA级信用企业。1993年3月,内蒙古金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定向募集方式设立,总股本为4520.25万股。1995年,公司根据发展需要进行了增资扩股,公司总股本增至6200.25万股。1999年1月,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总股本增至9700.25万股,其中上市流通股为3500万股,股票简称为“金宇集团”,股票代码为“600201”。2000年12月,公司实施配股,股本增至10921.325万股。2004年6月,公司实施10转10的转增方案,总股本增至21842.65万股。2006年7月,公司顺利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意味着公司逐步进入了股本全流通的时代。截至2007年9月30日,公司总股本为28081.493万股,总市值已超过40亿元,总资产为13.47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29亿元,经营业绩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从1998年上市至今,公司经历了整整十个寒暑,按照“做生物制药全国知名品牌、房地产开发全区第一品牌”的战略目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资产重组等方式,充分利用上市公司的融资优势,不断加大对生物制药和房地产开发的投资力度,使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实现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的战略目标。
❸ 浙江生物制药公司有哪些
生物制药产业前景 创投机构看好中国生物制药领域 全球金融危机加剧,让创投机构在中国的脚步变得格外谨慎。但于北京举行的“2008ChinaVenture中国投资年会”上,以生物制药为代表的医疗领域,却被参会的创投精英一致看好。 眼光盯准生物医疗领域 虽然政府一直在鼓励创新研究,但是国内新药非常少,大部分都是舶来品。“主要还是企业资金投入方面的问题,这一点就是我们双方最重要的契合点。”百奥维达中国基金的合作人李毅在会场上这样表示。 据了解,晨兴创投和礼来亚洲2000万美元投资上海某医药研发外包(CRO)企业后,随后中国CRO企业药明康德就在纽交所IPO,并受到美国资本市场认可。 “基于成本考虑,发达国家企业将不断向发展中国家外包其非核心医药研发业务,实际上也给中国制药领域发展起到很大机会。”李毅称,礼来公司、GSA,葛兰素在内的跨国公司都在近期纷纷宣布将在上海投资建造专业研发中心。 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第三季度,医药行业成为医疗健康细分行业的重点投资领域。其投资案例数量为4起,占医疗健康行业总投资案例数量50.0%,投资金额为4963万美元,占医疗健康行业总投资金额78.8%。 创投机构也将面临高风险 与以往投资仅仅关注成长型企业不同,在生物制药领域内,创投把目光放到了一些有非常技术平台的早期企业上。“除了需要拥有优质团队外,我们只有在非常明确市场前景的情况下,才会考虑投资这样的高科技技术公司。”礼来亚洲董事总经理施毅表示。 “今年我们估计投了四个生物制药项目,整体感觉都还可以,但是风险也很大。”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人章苏阳说,“实际上,在医药健康投资成功的比例比其他行业低,从我的经验来看,投十个中大概有一到两个是非常成功的,大概两到三个扯平,接下去都是死掉。” “从国际经验来看,投资生物制药领域成功可以获得几百甚至上千倍的利润,但同时也面临巨大风险,包括资金、开发人员稳定性、管理方面的问题,”章苏阳表示,“国内市场失败的原因1/3是市场,管理占2/3。” 更倾向于海外上市 德勤的合伙人费达在接受采访时说,“考虑到市盈率、时间和再融资问题,我们更倾向于在香港、美国或新加坡上市。”他表示,公司一般都会根据行业不同选择不同的上市地点。对生物制药这种比较高技术的企业来讲,去美国上市关注度将更高,而对于做中成药的企业来讲,则会选择在中国大陆市场、香港或者新加坡上市。 已经在海外成功上市的先声药业集团,其首席财务官赵志刚也谈到,应选择公司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大的区域上市。“不过市场在国内的企业,选择亚太地区上市会更好一点。”他说。 华登国际董事总经理王一敏表示,整体来说,药品在美国上市需要保持好几年的稳定成长才会被认可和认购,因此如果药品在国内能够持续保持相对好的估值,也可以选择在国内上市
求采纳
❹ 医药生物的中国生物制药行业——在希望中前行
随着近二十年的发展,中国生物制药行业已成长为我国医药工业中的后起之秀。到目前为止,我国在生物制药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生物制药产业的初步格局已经形成。
一、创新能力分析
1、基础研发实力世界Top10
像美国一样,中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基础由大学和公立研究机构的研究活动奠定,两者的研究项目都是在政府资助下完成。资助渠道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等。从其成立至今的20多年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每年对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资助都占其资助总额的三分之一左右。在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中,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重点实验室数量在7大科学领域中居于首位,占总数的23.5%。由科技部推行的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中,生物技术占民用领域经费总额的四分之一以上。
近年来中国在生物制药领域的基础研发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在发表论文数量和被引用次数方面,中国排列前十,中国科学院也是美国以外唯一入选发文数量前十的研究机构。
2、怎样看待中国生物制药行业的创新能力
虽然中国生物制药领域在基础研发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但从企业层面,行业研发水平给大多数投资者的印象是“仿制”,对于这一点,我们认为:
(1)技术创新具有“阀值效应”,当前中国生物制药企业还不具备这种规模
根据创新经济学的观点,技术创新遵循“阀值理论”,即只有当研发资源集中到一定程度才能使研发成果稳定输出。众所周知,新药研究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过程,我国生物制药企业普遍规模小,销售收入少,即使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较高,其绝对值仍然很小,特别是在技术研发的产业化方面,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单个企业大量投入资金进行创新药研究极困难,这也是我国生物制药企业原创研究少、仿制产品多、产品重复生产的原因之一。
纵观美国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大量小型生物制药企业无法获得资金支持的情形亦比比皆是。从成功的生物制药企业发展历程来看,资本市场、风险投资、传统大型化学制药企业的积极参与是其得以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在这些方面,中国皆处于处级发展阶段。像其他新生行业的发展初期一样,对生物制药行业的实业投资往往伴随着痛苦、曲折、寂寞与忍耐,但谁会否认这是个充满希望的行业?对生物制药行业二级市场的投资亦如此。
(2)引进、消化、吸收是技术创新不可逾越的过程
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均有引进消化吸收的过程,中国作为后起国家,这一过程不可逾越,虽然中国生物制药行业是技术创新活跃度较高的行业之一,但从研发强度来看,仍然与发达国家具有不小的差距,因此,这也决定了当前生物制药行业的研发仍以仿制为主。
在生物技术药品领域,生物仿制药被定义为生物技术或生物领域不再受知识产权保护的通用名药物。从传统意义上讲,生物仿制药可以利用其品牌药已有的临床数据进行简化申报,以尽可能地缩短入市所需的时间,前提条件是其剂型、剂量与品牌药相同,且给药方式也必须保持一致。
实际上,重组药物仿制远比小分子药物复杂,与小分子药物不同的是,即使是同一个基因在同种细胞中表达并使用类似的加工方式,重组药物仿制药也难以保证与原创药完全相同,生产成本、加工过程的复杂性是主要的考虑,因此,对于国内某些仿制药产品,比如重组人胰岛素,能够大规模产业化就是企业的技术壁垒。
二、产业化之惑
1、产业模式思考
我国生物制药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0.5%,深层次原因是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模式问题。一般生物技术科技成果的转化要经过三个阶段:研发、中试、大批量生产,国际上这三个阶段的资金投入比例为1:10:100,而我国仅为1:0.7:100,国家对生命科学领域研究投入方向主要为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投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这也是目前制约我国生物制药行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和美国一样,我国相当多的生物企业都是由大学、公立研究机构或其科研人员创办。如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在侯云德院士领导下创办和参与创办了6家生物制药企业。由于科研人员不擅长企业经营管理,企业发展存在管理瓶颈。美国最初的情形亦如此,但风险投资和传统大型制药企业在这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型制药企业或通过兼并收购,或外部联盟,或特许授权与生物制药企业合作,在资金、管理、市场营销等多个层面对其扶持。中国大型制药企业通过建立自己的研究机构或与其他生物技术公司合作来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是我国制药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融资渠道
自2002年以来,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吸引创业投资的能力急剧下降。近5年我国共有1080家企业吸引创业投资50亿美元,但生物医药产业只占融资总额的5.2%。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面临着环境、机制、法律等因素影响,还没有形成完备的体系。
我国资本市场结构亦不尽完善,但这种情形在逐渐改观,新证券法对企业上市要求修改为总股本3000万股,取消了连续三年盈利的规定,降低了门槛,有利于一些高成长性、但当前规模不大、业绩不太好的企业发行上市。
从美国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历程来看,Nasdaq市场功不可没。今年我国两会期间,尽快推出创业板提案呼声较高,虽然最终上市细则尚未出台,但创业板推出已剑在弦上,可以肯定的是,创业板的上市条件低于主板,更为灵活、宽松,这对于整体处于投入期的生物制药企业来说将是一大利好。
三、发展方向探讨
1、中国的发展模式更类似美国
比较各国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模式,中国更类似于美国,理由有下:
(1)从研发水平和产业化程度看,中国整体处于美国的第一阶段,即“采用基因工程的加工技术来生产蛋白质”阶段,但是中国在某些技术领域如药物分子设计方面已经发展到第三阶段,走在了世界前列,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治疗型乙肝疫苗。与美国类似的是,中国存在大量脱胎于科研单位的小型生物技术公司,发起者和管理层多为科研人员出身。从欧洲和日本的情况来看,欧洲在生物技术基础研发方面相对美国落后,欧洲的生物技术创新多由大型公司内部的研发团队进行,这点与美国独立小型公司的形式差异较大。而日本在基础研发方面更弱,生物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在发酵方面。
(2)从国家创新体系的情况来看,美国一直对科研机构的基础研发投入较大,高度重视,这也是美国能够率先取得突破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对生命科学基础科研亦非常重视,对该领域投入列各学科之首。
2、重组蛋白药品仍占据主流,个别领域将有所突破
我们将生物制药企业主要分为两大类:“采用基因工程的加工技术来生产蛋白质”的企业和“将基因和分子生物学领域先进技术作为研究工具”的企业。前一类以Amgen为代表,后一类Genentech是典型。
(1)采用基因工程的加工技术来生产蛋白质
未来5-10年中国生物制药领域仍将以重组蛋白为主流,这与世界生物制药领域的发展趋势吻合。这类药物的研发方向可以分为三大类:跟踪型研发、改进型研发、原创型研发。跟踪型研发可以是完全模仿或新适应症的筛选;改进型研发可以通过重组融合、重组改构、化学修饰等途径使现有产品在安全性(副作用更小)、有效性、长效性(半衰期延长,减小剂量和使用次数)等方面优于原有制品;原创型研发则是建立在新基因和新分子作用机制的基础之上。在研发品种选择上,“重磅炸弹”产品仍将是主要的研究起点,这并不完全归因于国内生物制药企业“一哄而上”,从世界范围来看,对现有“重磅炸弹”蛋白药品进行改造是一大发展趋势,比如Amgen的“五朵金花“之一Aranesp实际就是Epogen的长效品种。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是生产能力的提高。不仅在中国,世界范围内生物制药行业生产能力不足已经成为重组药物发展的瓶颈。生产能力不足导致生产成本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业化,换个角度说,在生产能力方面具有优势就是壁垒。
(2)将基因和分子生物学领域先进技术作为研究工具
这一类范围较宽,从产业化角度和国内现状考虑,主要指靶向性药物,包括治疗型单抗和治疗型疫苗领域。靶向性药物开发将是未来生物制药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国内单抗药物发展迅速,上市的单抗药物有11个,其中我国自行开发的有6个,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有5个。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的注射用鼠源性抗人T淋巴细胞CD3抗原单克隆抗体是国内自行研制最早批准上市的抗体;北京百泰生物与古巴合作开发的I类癌症治疗新药“重组人源化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商品名:泰欣生)是我国批准的第一个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第四军医大学、成都华神联合研制的美妥昔单抗注射液(商品名:利卡汀)是全球第一个用于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药物,也是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体类药物。
国内在治疗型疫苗领域方面最值得期待的成就是治疗型乙肝疫苗,请投资者参阅我们的报告《揭开治疗型乙肝疫苗的面纱》。像当初的治疗型单抗一样,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该领域的研发一直在争议中前行。不可否认,这类技术以其优异的治疗原理将成为未来生物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这其中也许有波折,投资者亦要承担较大的风险。但回头看看生物制药行业短暂的发展历史,争议、波折、风险总是相生相伴,但是谁又能阻挡这个行业前进的步伐?唯有在大浪淘沙的行业前行过程中,仔细研究并分享行业/公司的成长。
❺ 浅谈下中国生物制药的发展前景~
中国生物制药产业前景
创投机构看好中国生物制药领域
全球金融危机加剧,让创投机构在中国的脚步变得格外谨慎。但于北京举行的“2008ChinaVenture中国投资年会”上,以生物制药为代表的医疗领域,却被参会的创投精英一致看好。
眼光盯准生物医疗领域
虽然政府一直在鼓励创新研究,但是国内新药非常少,大部分都是舶来品。“主要还是企业资金投入方面的问题,这一点就是我们双方最重要的契合点。”百奥维达中国基金的合作人李毅在会场上这样表示。
据了解,晨兴创投和礼来亚洲2000万美元投资上海某医药研发外包(CRO)企业后,随后中国CRO企业药明康德就在纽交所IPO,并受到美国资本市场认可。
“基于成本考虑,发达国家企业将不断向发展中国家外包其非核心医药研发业务,实际上也给中国制药领域发展起到很大机会。”李毅称,礼来公司、GSA,葛兰素在内的跨国公司都在近期纷纷宣布将在上海投资建造专业研发中心。
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第三季度,医药行业成为医疗健康细分行业的重点投资领域。其投资案例数量为4起,占医疗健康行业总投资案例数量50.0%,投资金额为4963万美元,占医疗健康行业总投资金额78.8%。
创投机构也将面临高风险
与以往投资仅仅关注成长型企业不同,在生物制药领域内,创投把目光放到了一些有非常技术平台的早期企业上。“除了需要拥有优质团队外,我们只有在非常明确市场前景的情况下,才会考虑投资这样的高科技技术公司。”礼来亚洲董事总经理施毅表示。
“今年我们估计投了四个生物制药项目,整体感觉都还可以,但是风险也很大。”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人章苏阳说,“实际上,在医药健康投资成功的比例比其他行业低,从我的经验来看,投十个中大概有一到两个是非常成功的,大概两到三个扯平,接下去都是死掉。”
“从国际经验来看,投资生物制药领域成功可以获得几百甚至上千倍的利润,但同时也面临巨大风险,包括资金、开发人员稳定性、管理方面的问题,”章苏阳表示,“国内市场失败的原因1/3是市场,管理占2/3。”
更倾向于海外上市
德勤的合伙人费达在接受采访时说,“考虑到市盈率、时间和再融资问题,我们更倾向于在香港、美国或新加坡上市。”他表示,公司一般都会根据行业不同选择不同的上市地点。对生物制药这种比较高技术的企业来讲,去美国上市关注度将更高,而对于做中成药的企业来讲,则会选择在中国大陆市场、香港或者新加坡上市。
已经在海外成功上市的先声药业集团,其首席财务官赵志刚也谈到,应选择公司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大的区域上市。“不过市场在国内的企业,选择亚太地区上市会更好一点。”他说。
华登国际董事总经理王一敏表示,整体来说,药品在美国上市需要保持好几年的稳定成长才会被认可和认购,因此如果药品在国内能够持续保持相对好的估值,也可以选择在国内上市。
❻ 生物医药企业的融资主要集中在哪些阶段
据移动信息化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全国投融资1789起,内医疗健康行业容投融资事件共53起,仅占3%。要想解决生物医药行业整体发展问题,首先就要突破行业内创新型企业的融资难题,但是由于产品创新走在了资本和市场的前面,大多数投资机构由于专业范畴所限,在没有销售数据和财务数据的支持下,很难看懂初创期项目的价值和前景,因此生物医药类中小企业的融资始终是个难题。
“希望一个专注技术的科研专家同时要懂市场,要懂资本运作,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就算这位创业者是个学习能力特别强的人,愿意花时间来彻底搞懂资本运作的关键问题,他也可能会因此耽误时间而影响公司发展的效率。”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孵化器公司总经理李一平说。
❼ 我国医药行业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生物产业是指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组织工程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制造和生产生物制剂的产业。而生物制药则主要包括可以用于疾病预防、治疗、和诊断使用的基因工程药物、血液制品、疫苗、诊断试剂以及组织工程等。
由于生物制药是基于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相关原理设计,能够解决传统医药不能解决的深层次的问题,在重大疾病的治疗和重大疫情的预防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医药及生物科技领域的私募融资蓬勃发展,2020年融资金额超107亿美元。IPO融资总金额超过147亿美元,45家医疗行业相关企业中,化学制药和生物制品企业占12家。2020年我国医药及生物技术行业并购总交易金额近8亿美元。
近年来我国医药及生物科技领域的私募融资蓬勃发展,2020年融资金额超107亿美元
2020年医药及生物科技领域的私募融资蓬勃发展,2020年度共发生交易243起,同比增长超过100%;总融资金额超过107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90%;单笔融资规模约4400万美元,同比增长约42%。
—— 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❽ 杭州奕安济世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奕安济世是一家生物药业公司,致力于开拓单抗生物药治疗领域,借助从基因药物分子到工艺开发再到生产工厂的全面设计,来解决或消除抗体早期高效开发的一系列技术障碍。
法定代表人:Yining Zhao
成立时间:2016-02-18
注册资本:13592.6075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30100400059309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中外合资)
公司地址:浙江省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白杨街道科技园路2号5幢11层01-09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