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股权融资的主要表现形式
股权融资按融资的渠道来划分,主要有两大类,公开市场发售和私募发售。所谓公开市场发售就是通过股票市场向公众投资者发行企业的股票来募集资金,包括我们常说的企业的上市、上市企业的增发和配股都是利用公开市场进行股权融资的具体形式。所谓私募发售,是指企业自行寻找特定的投资人,吸引其通过增资入股企业的融资方式。因为绝大多数股票市场对于申请发行股票的企业都有一定的条件要求,例如我国对公司上市除了要求连续3年赢利之外,还要企业有5000万的资产规模,因此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较难达到上市发行股票的门槛,私募成为民营中小企业进行股权融资的主要方式。
股权融资-特点
1、股权是企业的初始产权,是企业承担民事责任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基础,也是投资者对企业进行控制和取得利润分配的基础。
2、股权融资是决定一个企业向外举债的基础。
3、股权融资形成的所有权资金的分布特点,及股本额的大小和股东分散程度,决定一个企业控制权、监督权和剩余价值索取权的分配结构,反映的是一种产权关系
㈡ 什么是股权融资,股权融资的方式有哪几种
一、什么是股权融资
股权融资是指企业的股东愿意让出部分企业所有权,通过企业增资的方式引进新的股东的融资方式。股权融资所获得的资金,企业无须还本付息,但新股东将与老股东同样分享企业的赢利与增长。股权融资的特点决定了其用途的广泛性,既可以充实企业的营运资金,也可以用于企业的投资活动。
二、股权融资的方式
1、吸收风险投资
2005年是VC(代指风险投资)抢滩中国的一年,各地VC纷纷在华撒下银子。2005年以来,各大VC商动作频频:软银亚洲成立一个6.43亿美元的基金,IDG在国内新设立了两笔总金额约为5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基金;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Byers KPCB 、Accel
Partner、MatrixPartner三家国际风险投资也于2005年底进驻中国。据近期清科创业推出的“2005中国创业投资中期调查报告”显示:2005年上半年共有7家企业完成新的募资,募资基金合计为16.51亿美元,为2004年募资额6.99亿美元的两倍多。从行业上看,IT企业仍然是最能吸引风险投资的行业,占到总数量的63%。2005年最活跃的是互联网,但是从金额来看还是通讯业最大。
2、私募融资
私募融资是相对于公募融资而言更快捷有效的一种融资方式,通过非公开宣传,私下向特定少数投资募集资金,它的销售与赎回都是通过资金管理人私下与投资者协商而进行的。虽然这种在限定条件下“准公开发行”的证券至今仍无法走到阳光下,但是不计其数的成功私募昭示着其渐趋合法化;并且较之公募融资,私募融资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由此成为众多企业成功上市的一条理想之路。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目前私募基金占投资者交易资金的比重达到30%~35%,资金总规模在6000~7000亿元之间,整体规模超过公募基金一倍。地区分布上,我国的私募资金又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辽宁和江苏等地,但主体地域却在动态演变。从2001年11月起,广州地区的交易量攀升很快,并已经超过上海、北京,形成“南强北弱”的格局。
3、上市融资
广义的上市融资不仅包括首次公开上市之前的准备工作,而且还特别强调对企业管理、生产、营销、财务、技术等方面的辅导和改造。相比之下,狭义的上市融资目的仅在于使企业能够顺利地融资成功。风险资本市场的出现使得企业获得外部权益资本的时间大大提前了,在企业生命周期的开始,如果有足够的成长潜力就有可能获得外部的权益性资本,这种附带增值服务的融资伴随企业经历初创期、扩张期,然后由投资银行接手进入狭义的上市融资,逐步稳固地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积累经营业绩,成为合格的公众公司。这对提高上市公司整体质量,降低公开市场的风险乃至经济的增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MBO、M&A等也是股权融资的重要形式,目前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采用了这样的一种变革方式进而融资。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是成功的必备。对于企业来说,选择适合自己的融资方式,恰当地运用融资策略是成功融资的必要条件。
㈢ 股权融资的融资渠道
股权融资按融资的渠道来划分,主要有两大类,公开市场发售和私募发售。所谓公开市场发售就是通过股票市场向公众投资者发行企业的股票来募集资金,包括我们常说的企业的上市、上市企业的增发和配股都是利用公开市场进行股权融资的具体形式。所谓私募发售,是指企业自行寻找特定的投资人,吸引其通过增资入股企业的融资方式。因为绝大多数股票市场对于申请发行股票的企业都有一定的条件要求,例如中国对公司上市除了要求连续3年赢利之外,还要企业有5000万的资产规模,因此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较难达到上市发行股票的门槛,私募成为民营中小企业进行股权融资的主要方式。
㈣ 股权融资的优缺点有哪些
股权融资的利弊:(一)风险不同对企业而言,股权融资的风险通常小于债权融资的风险,股票投资者对股息的收益通常是由企业的盈利水平和发展的需要而定,与发展公司债券相比,公司没有固定的付息压力,且普通股也没有固定的到期期日,因而也不存在还本付息的融资风险,而企业发行债券,则必须承担按期付息和到期还本的义务,此种义务是公司必须承担的,与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盈利水平无关,当公司经营不善时,有可能面临巨大的付息和还债压力导致资金链破裂而破产,因此,企业发行债券面临的财务风险高。
(二)成本不同对于筹资公司来讲,股利从税后利润中支付,不具备抵税作用,而且股票的发行费用一般也高于其他证券,而债务性资金的利息费用在税前列支,具有抵税的作用。因此,股权融资的成本一般要高于债务融资成本。
(三)对控制权的影响不同债券融资虽然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能力,但它不会削减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权力,如果选择增募股本的方式进行融资,现有的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权就会被稀释
(四)对企业的作用不同发行普通股是公司的永久性资本,是公司正常经营和抵御风险的基础。债权资本增多有利于增加公司的信用价值,增强公司的信誉,可以为企业发行更多的债务融资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企业发行债券可以获得资金的杠杆收益,无论企业盈利多少,企业只需要支付给债权人事先约好的利息和到期还本的义务。
(五)股权融资偏好对公司自身带来的不利影响股权融资偏好使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普遍下滑。经营业绩的下滑是股权融资偏好的必然结果。公司通过股权进行筹资,募集到大量廉价的资本,而公司实际的收益率却增长的缓慢,因此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和股权收益率逐年的下降。公司通过股权融资获得资本并没有给公司带来理想的高收益率,反而导致了公司整体业绩的下降。股权融资政策同时也不能起到对经营者的约束及发挥代理激励作用,公司通过债券融资,债务人一般都会对经营者的行为进行约束,经营者同时也面对着经营压力,如果经营者经营不善则会面临着还本付息的破产压力。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法律出版社《新编金融法小全书(第五版)》
㈤ 企业股权融资方式有哪些
融资方式即企业融资的渠道。它可以分为两类:债务性融资和权益性融资。前者包括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和应付票据、应付账款等,后者主要指股票融资。债务性融资构成负债,企业要按期偿还约定的本息,债权人一般不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对资金的运用也没有决策权。权益性融资构成企业的自有资金,投资者有权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有权获得企业的红利,但无权撤退资金。
㈥ 股权融资方式有哪些
根据众筹之家小编整理,共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吸收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英文缩写VC)是指风险基金公司用他们筹集到的资金投入到他们认为可以赚钱的行业和产业的投资行为。风险投资基金投资的对象多为高风险的高科技创新企业。对风险项目的选择和决策也是非常严谨。在国外,最后签约的项目一般只占全部申请项目的1%左右。
二、私募股权融资
私募股权融资(英文缩写PE)是指融资人通过协商,招标等非社会公开方式,向特定投资人出售股权进行的融资。私募股权融资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一是在融资上,主要通过非公开方式面向少数机构投资者或个人募集,绝少涉及公开市场的操作;二是权益型融资;三是私营公司和非上市企业居多;四融资期限较长,一般可达3至5年或更长;四是投资退出渠道多样化等等。
据一份权威报告显示,目前湖北省中小企业私募股权融资总规模在3000~4000亿元之间,占湖北省中小企业融资总额的50%~55%。私募股权融资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融资之首选。
三、上市融资
现在的中小板和创业板也为中小企业融资带来新的希望,但企业上市是一项纷繁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提前一到二年时间(甚至更长)做各项准备工作。他也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例如需要编写的各项文件资料就多达40种以上。所以按国际惯例,在企业股改上市过程中都需聘请专业的咨询机构帮忙运作。
㈦ 股权融资类别与主要形式
私募股权的组织形式本质上就是私募股权的公司治理机制,它是规范和约束私募股权融资活动参与者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法律架构,以期达到私募股权资本获利的目的。目前世界范围内私募股权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三大类别,即公司制、契约制以及有限合伙制。每种组织形式都具有各自的特点,以满足不同投资参与者的利益与期望。但是,有限合伙制已经成为全球私募股权的主要组织形式,约有90%以上的私募股权采用了这种形式。当然,也不是只有采用这种组织形式的私募股权才能获得较好的收益。从私募股权的存在形式上看,一般具有三种类型:其一是单纯从事私募股权投资的独立经济实体,一般称之为私募股权基金或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其二是综合性银行的直接投资部门或由其设立的从事直接投资的关联公司;其三是一些实业公司设立的直接投资部门或从事直接投资的关联公司。股权分置作为我国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制度安排,被普遍认为是导致上市公司融资行为扭曲和异化的制度根源,因此,股权分置改革试图从制度层面上“再造”中国资本市场,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制度建设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为配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顺利展开,从2005年5月中旬起,我国A股市场暂停了融资功能,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深入以及股票融资市嘲新老划断”政策的出台,为资本市场重新开启再融资闸门以及资本市场全流通提供了政策支持。《全流通背景下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研究:基于控制权的解释与证据》以全流通制度背景为研究前提,以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为研究起点,以控制权配置作为基础,构建控制权对企业再融资选择作用机制的理论框架,对全流通背景下的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进行总结,并对改善控制权配置机制,优化公司再融资行为提出了若干政策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