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摊余成本VS未确认融资费用VS内插法计算利率
1,摊余成本:是用实际利率作计算利息的基础,投资的成本减去利息后的金额。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 (一)扣除已偿还的本金; (二)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 (三)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 摊余成本是用实际利率作计算利息的基础,投资的成本减去利息后的金额。 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投资收益-应收利息-已收回的本金-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该摊余成本实际上相当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 摊余成本实际上是一种价值,它是某个时点上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 ①实际利率法摊销是折现的反向处理。 ②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期末摊余成本(本金)=期初摊余成本(本金)-[现金流入(即面值×票面利率)-实际利息(即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③应付债券的摊余成本(本金)=期初摊余成本(本金)-[支付利息(即面值×票面利率)-实际利息(即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④未确认融资费用每一期的摊销额=(每一期的长期应付款的期初余额-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期初余额)×实际利率 ⑤未实现融资收益每一期的摊销额=(每一期的长期应收款的期初余额-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期初余额)×实际利率特殊情况一般情况下,摊余成本等于其账面价值,但也有两种特殊情况: (1)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若仅仅是公允价值的暂时性下跌,那么计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时,不需要考虑公允价值变动明细科目的金额,此时摊余成本不等于账面价值。 (2)贷款。已经计提损失准备的贷款,摊余成本也不等于账面价值,因为其摊余成本要加上应收未收的利息。 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当日的公允价值)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差额)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差额)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期初摊余成本就是求应收本金和应收利息的现值 投资收益=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根据“新准则”第三十二条和三十三条,对于持有至到期日的投资及贷款和应收账款、满足三十三条规定的金融负债后续计量采用实际利息率法,以摊余成本计量。摊余成本的公式为: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已偿还的本金-累计摊销额-减值损失(或无法收回的金额)。实际利息率的公式为:实际利率=将未来合同现金流量折现成初始确认金额的利率。
2,未确认融资费用:账户所反映的内容,是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所发生的应在租赁期内各个期间进行分摊的未实现的融资费用,换一个角度,我们可将其理解为由于融资而应承担的利息支出在租赁期内的分摊。也可视为承租方必须向出租方支付的因融资而产生的利息,因为融资租赁本身就包含了融资的目的。未确认融资费用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应当分期计入利息费用的未确认融资费用。
二、本科目应当按照未确认融资费用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三、未确认融资费用的主要账务处理
(一)企业购入有关资产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价款、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应按购买价款的现值,借记“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研发支出”等科目,按应支付的金额,贷记“长期应付款”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本科目。
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确定当期的利息费用,借记“财务费用”、“在建工程”、“研发支出”科目,贷记本科目。
(二)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在租赁期开始日,应按租赁准则确定的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金额,借记“在建工程”或“固定资产”科目,按最低租赁付款额,贷记本科目,按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本科目。
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确定的当期利息费用,借记“财务费用”或“在建工程”科目,贷记本科目。
四、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摊余价值。
内插法是当数据表格中的数据间隔较大时,用一定的算法进行补充的做法。3,内插法计算利率:比如一个简单的正弦表,它按1°的间隔排列:Sin45°= 0.707Sin46°= 0.719
如果想知道Sin45.5°,表里没有。就需要用到插值法。
最简单的插值法是线性插值: Sin45.5°= (Sin45°+ Sin46°)/2 = (0.707 + 0.719)/2 = 0.713。59 X (1+r) -①+59 X (1+r) -②+59 X (1+r) -③+59 X (1+r)-④+59 X (1+r)+(59+1250) X (1+r) -⑤= 1000,求r比如说:59×(1+r)-1+59×(1+r)-2+59×(1+r)-3+59×(1+r)-4+(59+1250)×(1+r)-5=1000(元)每年利率的现值加期末本金现值普通年金现值的一般公式:
P=A(1+i)-1+ A(1+i)-2+……+A(1+i)-n,复利现值
计算公式:P=S×(1+i)-n
采用插值法,可以计算得出r=10%,内插法:求利率时,利率差之比等于系数差之比;求年限时,年限差之比等于系数差之比。内插法主要是用来估计利率与期限,实际上就是比例法。具体解题步骤可以参照财务管理的货币时间价值那块,一般会计考试的时候会直接给出现值系数的。
B. 长期应付款和未确认融资费用都有余额怎么办实际都不需要再付款了
未确认融资费用:就是延期付款的利息支出;
如买房现付款100万,但你是10年后付款了150万,此时相当于你购买了固定资产但未付款,产生了50万的利息支出需记入未来的10年,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 100万
未确认融资费用 50万
贷:长期应付款 150万
(2)未确认融资费用和应付债券扩展阅读:
企业除了通过借款和发行中长期债券取得货币资金购建长期资产外,还可以采用补偿贸易方式引进国外设备或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补偿贸易方式引进国外设备和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一般情况下,是固定资产使用在前,款项支付在后。
如补偿贸易方式引进设备时,企业可先取得设备,设备投产后,用其生产的产品归还设备价款。而融资租赁实质上是一种分期付款购入固定资产的形式。
这种不需要支付或分期支付货币资金就可以先取得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设备的方式,就好比“借鸡生蛋”,也是一条颇不错的生财之道。当然,补偿贸易引进国外设备和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在尚未偿还价款或尚未支付完租赁费用前,也就必然形成企业的一项长期负债。
会计科目
企业发生的长期应付款及以后归还情况的核算与监督,在会计账上设置一个“长期应付款”科目。该科目属于负债类科目,其贷方登记发生的长期应付款,主要有应付补偿贸易补偿登记引进设备款及其应付利息、应付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租赁费等;
借方登记长期应付款的归还数;期末余额的贷方,表示尚未支付的各种长期应付款。该科目应按长期应付款的种类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明细核算。
C. 会计。应付债券的未确认融资费用和溢价,折价摊销到底是怎么回事,其中的关系不是很清楚,请详细解释一下
对于溢价发行的债券,其账面价值(即实际筹集到的资金)必然会大于面值,差额部分即利息调整金额(溢价发行在贷方,因为应付债券是一项负债)。此后的核算和持有至到期投资是一个道理,贷记的利息调整金额会分期摊销(实际利率法)计入借方从而冲减财务费用(或其他科目):
借: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财务费用
贷:应付利息
究其原因,是因为筹集到的资金大于债券面值,那么实际利率必然就会小于票面利率,利息调整的摊销额也是由此而来。
折价发行情况恰好相反。
D. 未实现融资收益和未确认融资费用区别
未实现融资收益和未确认融资费用区别:
1、会计科目不同:
“未确认融回资费用”科目编号2702,科目性质为答负债类,在编制财务报表时作为长期应付款的抵减项目,即在资产负债表中,“长期应付款”项目以“长期应付款”科目余额减去“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余额和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应付款金额填列。
未实现融资收益将能够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相关支出全部由当期投资收益承担,有失配比性。在会计科目中属于资产类。
2、具体内容不同:
未确认融资费用账户所反映的内容,是融资租入资产(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或长期借款所发生的应在租赁期内各个期间进行分摊的未实现的融资费用。
未实现融资收益是指未收到租金并未获担保的部分。
3、会计处理不同:
未确认融资费用,由于融资而应承担的利息支出在租赁期内的分摊。也可视为承租方必须向出租方支付的因融资而产生的利息,因为融资租赁本身就包含了融资的目的。
未实现融资收益对预期收益就不计或少计,而且对于超过一个租金支付期未收到租金的应停止确认融资收入,其原已确认的融资收入应予以冲回,转作表外核算。
E. 什么叫未确认融资费用和未实现融资收入
你最好找本注册会计师的书《会计》——租赁章节,你看完就应该很明白了。
企业会计准则-租赁
为了便于本准则的应用和操作,现就以下问题作出解释:(1)租赁开始日与租赁期开始日;(2)融资租赁与经营租赁的区别;(3)融资租赁中实际利率法的应用;(4)初始直接费用的处理。
一、租赁开始日与租赁期开始日
租赁开始日,是指租赁协议日与租赁各方就主要条款作出承诺日中的较早者。在租赁开始日,承租人和出租人应当将租赁认定为融资租赁或经营租赁,并确定在租赁期开始日应确认的金额。
租赁期开始日,是指承租人有权行使其使用租赁资产权利的日期,表明租赁行为的开始。在租赁期开始日,承租人应当对租入资产、最低租赁付款额和未确认融资费用进行初始确认;出租人应当对应收融资租赁款、未担保余值和未实现融资收益进行初始确认。
二、融资租赁与经营租赁的区别
根据本准则第四条规定,承租人和出租人应当在租赁开始日将租赁分为融资租赁或经营租赁。
(一)融资租赁的认定标准本准则规定了融资租赁的认定标准。
本准则第六条(一)规定,“在租赁期届满时,租赁资产的所有权转移给承租人”。这种情况通常是指在租赁合同中已经约定、或者根据其他条件在租赁开始日作出合理判断,租赁期届满时出租人能够将资产的所有权转移给承租人。
本准则第六条(三)规定,“即使资产的所有权不转移,但租赁期占租赁资产使用寿命的大部分”。其中“大部分”,通常掌握在租赁期占租赁资产使用寿命的75%以上(含75%)。
本准则第六条(四)规定,“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其中“几乎相当于”,通常掌握在90%(含90%)以上。
(二)经营租赁的特征本准则第十条规定,经营租赁是指除融资租赁以外的其他租赁。
通常情况下,在经营租赁中,租赁资产的所有权不转移,租赁期届满后,承租人有退租或续租的选择权,而不存在优惠购买选择权。
三、融资租赁中实际利率法的应用
(一)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本准则第十五条规定,未确认融资费用应当在租赁期内各个期间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分摊。承租人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确认当期的融资费用。
承租人采用实际利率法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应当根据租赁期开始日租入资产入账价值的不同情况,对未确认融资费用采用不同的分摊率:1.以出租人的租赁内含利率为折现率将最低租赁付款额折现、且以该现值作为租入资产入账价值的,应当将租赁内含利率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率。
2.以合同规定利率为折现率将最低租赁付款额折现、且以该现值作为租入资产入账价值的,应当将合同规定利率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率。
3.以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为折现率将最低租赁付款额折现、且以该现值作为租入资产入账价值的,应当将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率。
4.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为入账价值的,应当重新计算分摊率。
该分摊率是使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等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的折现率。
(二)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分配本准则第十九条规定,未实现融资收益应当在租赁期内各个期间进行分配。出租人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确认当期的融资收入。
F. 不太明白摊销的未确认融资费用和长期应付款账面价值怎么计算
根据新会计准则,外购固定资产分期付款带有融资性质的,将应付款总额的现值确认为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将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和应付款总额之间的差额计入未确认融资费用,在分期付款的期限内按照实际利率法摊销。
我的理解是,固定资产的现值和实际支付金额之间的差额=未确认融资费用,长期应付款=实际支付的款项的金额。
题目中说 这项固定资产的现值为 995500
实际支付是 40万*3年+产权1000=1201000
第一年的摊销 =期初摊余价值×实际利率=995500*10%=99550
所以 年末的剩余价值为 995500-400000+99550=695050(说明,支付的400000 已包含99550,所以 加上)
第二年摊销=695050*10%=69505
所以 第二年年末的剩余价值为 695050-400000+69505=364555
最后一年 就应该倒推了 第三年摊销 1201000-995500-69505=36445
第三年年末的剩余价值为 364555-400000+36445=1000
G. 未确认融资费用到底什么意思啊求解释
“未确认融资费用”账户所反映的内容,是融资租入资产(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或长期借款所发生的应在租赁期内各个期间进行分摊的未实现的融资费用,换一个角度,我们可将其理解为由于融资而应承担的利息支出在租赁期内的分摊。也可视为承租方必须向出租方支付的因融资而产生的利息,因为融资租赁本身就包含了融资的目的。
具体到你的这个情况,一般来说,分期付款总是要收取利息的,人家公司或者银行凭什么要分期收你钱呢,大家都知道货币是有时间价值的,当然如果你不需要付那是你的本事。确实,如果按你说的500万现值470万,那差额30万就是你的收益了,这其实就是公司或者银行应该收你的。严格地来说,你也应该将这30万在5年中分摊计入收益。
H. 未确认融资费用 长期应付款
答案是正确的。
因为在期末,将各科目填列到资产负债表时,长期应付款的列报金额为扣除未确认融资费用的余额。资产负债表中看不到未确认融资费用,它是长期应付款的抵减项目。
这是对实际利率法的应用,企业采用实际利率法计提利息时应该是用长期应付款的摊余成本乘以实际利率,而长期应付款的摊余成本等于其账面价值。即长期应付款的期初余额减去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期初余额,然后乘以实际利率,而实际利率等于折现率,因此就出现了上述计算。
(8)未确认融资费用和应付债券扩展阅读:
企业发生的长期应付款及以后归还情况的核算与监督,在会计账上设置一个“长期应付款”科目。该科目属于负债类科目,其贷方登记发生的长期应付款,主要有应付补偿贸易补偿登记引进设备款及其应付利息、应付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租赁费等;借方登记长期应付款的归还数;期末余额的贷方,表示尚未支付的各种长期应付款。该科目应按长期应付款的种类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明细核算。
I. 未确认融资费用和长期应付款的会计分录哪个在前
哪个在前都一样。不过一般容易记忆和理解的话:
借:长期应付款
贷:银行存款
借:财务费用等
贷:未确认的融资费用
意思就是:先把当期的应付本金给付了,然后再把当期的应付利息给付了(即摊销数)
J. 利息调整与未确认融资费用处理方式为什么有区别
关于这个问题,我可以简单粗暴的回答各位,长期应付款是指除企业应付的长期借款和债券以外的各种长期应付款,包括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应付的租赁费,分期购入固定资产的应付款项。看我以下举的例子,如果是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应该计入长期应付款,那么545的未确认融资成本是正确的,以后支付利息时,应同时抵销长期应付款和未确认的融资成本。
所以,看到这里,如果有用心的小伙伴,你应该明白这一点,至于你之后的1205,我认为不属于购买固定资产应付的债券,因为在我们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可能是属于无知的状态,毕竟,刚开始的时候,都不懂,如果是简单的企业发行债券向银行借款,则作为应付债券处理,原理他其实是相同,但会计处理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