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融资信托 > 万科信托融资总融资

万科信托融资总融资

发布时间:2022-10-06 09:06:56

Ⅰ 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方式分析

中国目前房地产开发企业主要融资方式:◎银行贷款:银行贷款是房地产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房地产业的银行贷款主要有土地储备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和销售环节的住房按揭贷款等直接贷款和间接来自银行贷款的部分自筹资金。房地产企业自筹资金比例逐年提高,由2001年的24%上升到2004年末的27.4%,到2005年3月末,已达到30.1%。但其中有很大比重是房地产开发企业通过各种变通的方式获得银行贷款来充当自有资金。2004年年初以来,房地产企业自筹资金中银行贷款占房地产投资资金的比重由过去的8%左右上升到目前的9%左右。目前房地产开发企业至少有60%以上的资金是来自银行系统,融资渠道主要依赖银行。 ◎房地产信托融资:房地产信托是指信托机构代办房地产的买卖、租赁、收租、保险等代营业务以及房地产的登记、过户、纳税等事项,或者直接参与房地产的开发经营活动。2003年6月央行121文件的出台,使得房地产企业银行贷款渠道受阻,信托融资方式以“井喷”式速度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全国房地产信托融资项目近70个,房地产信托资金的数额已超过50亿元。但其中主要为“过桥”式贷款,筹资比重不大。原因是国家对房地产信托规定,每份资金信托合同总份数不超过200份,单份合同的最低金额为5万元,限制了中小投资者的加入。◎房地产基金: 房地产基金是一种集中众多零散资金,交由投资专家进行集中投资的融资方式。具体的基金融资方式有海外房产基金和国内产业基金。近几年流入中国的海外基金不断增加,例如: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成为首创置业第二大股东;万科与德国银行的合作;摩根斯坦利房地产基金与上海复地合作;荷兰的ING与首创合作等。由于受到国内政策,以及国内企业运作的不规范和房地产市场的不透明性的影响,海外地产基金在选择合作伙伴时的标准是公司的管理团队、土地储备、政府关系、发展前景等。因此,海外地产基金对于国内众多的房地产企业来讲,可以说是杯水车薪。国内地产基金的发展由于缺乏相关法律制度的规范而受到了限制。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地产基金有望成为房地产融资方式的新宠。◎上市融资:上市融资是企业获取资金,实行资本运作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房地产企业上市比较困难。据有关资料,目前我国上市的房地产企业只有七十家左右,并且存在着以下问题,房地产企业整体素质较差,历史遗留问题严重,管理层专业素质差。例如,2004年2月初,上海复地在香港联合交易所的成功上市,为其融资15亿港币。分析上海复地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储备增加,开发项目多,盈利能力好,资金周转较快等。◎房地产债券:房地产债券在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总额中的比重很小。2002年,房地产债券融资仅为2.24亿元,占全部融资额的0.02%。2003年,房地产债券融资进一步下降,仅为0.34亿元,占全部融资额的0.003%。债券融资比重小,主要原因是:一是我国对发行债券的主体要求严格。根据《公司法》,只有国有独资公司、上市公司、两个国有投资主体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才有发行资格,并且对企业资产负债率、资本金以及担保等都有严格限制。二是,我国债券市场相对规模较小,发行和持有的风险均较大。 综上所述,由于国家政策和企业自身条件的限制,银行贷款形式仍是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房地产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同时,信托融资和基金的形式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也将会成为房地产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上市融资将会成为有实力的大型房地产企业的重要融资方式。面对融资困境的房地产业的主要应对策略◎调整心态和思路,面对现实,制定多元化融资发展战略过去房地产开发商对银行信贷融资的依赖程度非常之大,常规来说,项目开发资金的至少70%来自银行信贷资金。在新一轮的洗牌过程中,谁能尽快走出阴影,积极应对,谁就将在洗牌中领先一步,抢占先机受益。◎买壳上市:房地产企业实现公司上市的良好途径同样是进入证券市场,

Ⅱ 房地产公司融资成本

按大类分,房企融资方式有股权、债权、REITs三种模式。相较而言,股权融资前期成本较低,但潜在成本并不低,对有条件的房企而言,上市是获得稳定资金的第一选择。 债权融资 具有明确的融资利率,胜在贷出速度快,不会稀释股权。而融合了债权和股权融资两种形式的REITs,目前刚刚起步,与互联网金融类似,都面向大众投资者,这为房企提供了更宽泛的融资选择,更为房企提供了低息融资的可能性。 1、股权融资:公募隐形成本低但门槛高,私募隐形成本高但灵活 1.1公司层面的股权融资:公募为主,隐形成本可用ROE衡量。房企公司集团层面的股权融资主要形式是公募股权融资。公募股权融资一般指通过股票市场向公众投资者发行企业股票来募集资金的行为,包括我们常说的企业上市(即IPO)、上市企业增发和配股(即SPO),都是利用公开市场进行股权融资的重要形式。房企通过IPO和SPO融资获得的资金,无需支付利息、偿还本钱,似乎没有成本。但要看到,投资者成为股东后,将享受股息、利润分红,还有净资产的增值收益,以及通过卖出股票套现获利。可见,与债权融资按期支付固定利息不同,股权融资的成本是“或然成本”:即成本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发生时,有高,也有低;而且形式灵活,即使企业盈利高,分红也可能较少,因为企业可以将更多利润留存,每股净资产也会上升。但不管以何种形式呈现,其代价都可以用资产回报率来衡量。考虑到净资产收益率(ROE)指标综合考虑了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净负债率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选用ROE来衡量公募股权基金的融资代价。再看小型房企,其公募股权融资的代价低至7.32%,比发债成本低很多。基于此,小型房企应该优先考虑IPO和SPO等公募股权融资形式。 1.2项目层面的股权融资:非公募为主,隐形成本可用销售净利率衡量房企项目层面的股权融资主要以非公募形式为主,包括与其它房企或私募股权基金合作,形式灵活。近年来,因房企加强项目风险把控、银行规避风险导致企业贷款困难等客观情况,非公募“股权”融资案例频频。我们认为,非公募股权融资(如与私募股权基金、房企合作)的成本可用销售净利润率来衡量。因为房企与私募股权基金、其它房企等合作方式,都是从项目层面进行合作,不用考虑企业整体的资产周转率和净负债率影响,所以只需考虑合作项目的销售净利润率即可。为此,我们选择营业净利润率近似指代非公募股权融资方式的“隐形成本”。 如果用企业营业净利润率衡量,我们发现A股135家房企非公募股权融资的“隐形成本”有以下特征:从历年趋势看,早在2010年的时候,行业非公募股权融资的“隐形成本”高达15.46%,大型房企为15.80%,那时房企选择与私募股权基金、房企合作,显然代价较高;但到2014年,行业非公募股权融资的“隐形成本”已走低至11.74%,小型房企更是低至10.10%,代价相较部分债权融资方式有优势。这也揭示了白银时代房企更多非公募股权合作,可以在减轻资金压力的同时,降低成本。 2、债权融资:政策鼓励下,债券融资成本逐渐降低 债权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借钱的方式进行融资,债权融资所获得的资金,企业首先要承担资金的利息,另外在借款到期后要向 债权人 偿还资金的本金。2014年以来,因为国家政策的支持,内房企债权融资成本开始明显下降。 2.1 银行贷款 :成本较低,但过于倾向大型房企 根据CRIC监测,2012-2014年房企获取国内银行贷款的年利率在6.15%-15%区间浮动,行业平均借贷成本约7.6%,相较大部分融资方式均有显著优势。其中,保利、绿地等大型房企银行借贷成本在6.15%-6.85%区间浮动,可见实力强的、有国企背景的房企更容易获得低息贷款。中小型房企成本在6.15%-15%区间浮动,成本明显偏高,尤其是小型房企,银行基于风险管控,很难获取。同时,房企获取国外银行信贷的成本一般在HIBOR或LIBOR基础上上浮0.32%-4.5%,具体利率跟企业评级有关。 银行贷款成本还有以下特征 1)高负债率房企借贷成本较高。如泰禾集团2012年11月向兴业银行借贷,成本在12%-15%;中南建设2012年11月向江苏银行借贷,成本为12%。那时泰禾、中南净负债率分别在164.77%、99.84%,银行基于风险的考虑,给出了接近信托的成本。但部分有国资背景的企业除外。比如保利地产2013年净负债率高达94.48%,2014年1季度更是提高至113.14%,但向银行的融资成本在6.77%,相对较低。 2)目前境外银行信贷成本比国内要低。如2015年4月龙湖地产获取的7800万港元,年息低至4.40%。主要是因为境外银行的贷款基准利率普遍较低。 2.2中期票据:成本低于基准利率,对资质要求相对较高 根据CRIC监测,2014-2015年房企获取中期票据融资的年利率在4.55%-8.37%区间浮动,行业平均借贷成本约5.36%,低于银行基准利率,较房企实际 银行贷款利率 低2.24个百分点,成本优势非常明显。其中,万招保金四家大型房企融资成本在4.55%-4.90%区间浮动,中小型房企成本在4.59%-8.37%区间浮动,可见规模实力大、品牌优势明显的房企中期票据融资成本更具优势。 中期票据融资成本还有以下特征 1)中期票据融资与 银行贷款利息 有关。2014年2月,世茂股份成功获准注册50亿元中期票据,之后发行了三次,成本都不同:2014年4月发行了其中的10亿元,年息高达8.4%,再过4个月发行的10亿元,成本降至7.6%,2015年3月发行的15亿元,成本大幅下降至6.1%。前后融资成本落差高达2.3个百分点,主要跟央行2014年至2015年3月两次降息行为有直接关系。 2)中期票据平均借贷年限长于银行贷款,期限长的成本相对较高。从已经成功发行中期票据的房企融资案例看,其平均借贷年限为4.24年,最高的是7年,最低的是3年,低于可转债(5.91年)和公司债(5.16年),但比银行信贷2-3年的短周期,明显要长。中期票据期限越长成本较高。如城投控股于2015年4月发行的两笔中期票据,期限3年的年息为4.59%,期限7年的年息5.25%,较前者高出0.66个百分点。 2.3公司债:成本接近基准利率,大额审批不易通过 根据CRIC监测,2014-2015年房企通过公司债融资的年利率在4.80%-9.90%区间浮动,行业平均借贷成本约6.74%,高于中期票据及可转债。相较银行贷款,公司债成本高于银行基准利率,但低于房企实际银行贷款平均利率。特别要指出的是,近两年大型房企没有发行公司债的案例,多以中小型房企融资为主,可能是其融资额度相对较小所致。 公司债融资还有以下特征 1)公司债融资额度过大不易通过。2013年以来,A股房企成功发行了18次公司债,最高额度是16亿元。大额公司债申请大都没有通过审批。 2)公司债融资成本也是期限越长,成本越高。如北辰实业于2015年1月同时成功发行两笔公司债,期限分别为7年、5年,融资年利率分别为5.2%、4.8%,期限长的成本要高出0.4个百分点。 2.4可转债:成本极低,发行资质高于公司债 根据CRIC监测,2013年以来,A股房企仅成功实现2例,融资年利率在0.6%-4%区间,平均融资成本2.77%,远低于其它债券融资方式。主要是因为可转债即是债券融资,也属股权融资。投资者可以接受这么低的报酬,更多是看企业股价的升值潜力,将来如果股价达到预期,就可以转成公司股份,享受分红,如果股价未达到预期,也可以债权方式无风险退出。因为投资风险低,所以付息成本也低。 我们看到,可转债除了年息低外,另外一个特征是 贷款利率 逐年递增,企业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融资来源的稳定性。 2.5信托:成本走低,不再是融资主流 根据CRIC监测,2012-2014年重点房企通过信托融资方式的年利率在5.63%-13%区间浮动,行业平均借贷成本约8.37%。从近年趋势看,2012年、2013年信托平均借贷成本均为8.6%,2014年降至6.7%。主要是因为2012年资金供应稀缺,而2013年行业大扩张对信托融资的需求上升,资金供需结构不平衡致使这两年借贷成本居高;至2014年,房企追逐中期票据、公司债等更优的融资方式,对信托的热度降低,信托平均借贷成本因此下降。到2015年4月,中天城投向华融国际信托申请2年期5亿贷款,年息为4.65%,甚至低于银行贷款基准利率,这说明信托方式融资成本也在与时俱进下降。 我们还看到,信托融资成本有以下特征 1)险资来源的信托成本普遍低于理财产品。如2012年3月,中粮地产向平安信托借款4.97亿元人民币,年息仅6.15%。而我们看到,很多信托公司向其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承诺的年回报率就高出这一水平,所以根本不可能做到这么低的水平。 2)信托成本跟房企规模关系不大。如同样在2012年3-4月,万科向华润深国投信托借款10亿人民币,年息为9%;建业地产向百瑞信托借款9亿元人民币,年息低至6.65%。 3)信托成本与标的项目关联,优质项目可获得更低成本融资。我们看到阳光城2013年3月为福建 子公司 申请6亿元贷款,年利率仅6.30%,仅高出当时银行贷款基准利率0.3个百分点;相比之下,2012年12月,阳光城为陕西实业项目向中铁信托申请3.2亿元信托贷款,年息为11.00%,较前者高出4.7个百分点。作为深耕福建的一家闽企,阳光城在厦门的优质项目普遍畅销,投资风险低,所以信托的成本也低;而陕西是阳光城新开拓城市,预期风险相对较高,所以成本也高。 2.6优先票据:美联储退出QE3后,成本不具优势 根据CRIC统计,自2010年到2015年5月,66家港股内房企境外发行优先票据118次,总共融资折合人民币2522亿元,平均借贷成本约9.15%,浮动区间为4.38%-14.00%。 境外发行优先票据成本明显受国际流动性和企业资质的影响 1)欧美量化宽松政策显著影响优先票据的总量与成本。从历年走势看,房企境外发行优先票据的高峰出现在2013-2014年,这两年也是该种融资方式成本最低的时候。但在2014年11月美联储结束QE3后,房企海外发债难度加大、成本也在快速上升。数据显示,15年前5月港股内房企实现优先票据融资合计235亿元,仅为14年全年的37%。体现在融资成本上,15年前5月平均成本为9.62%,较2014年提高了1.53个百分点;尤其是15年前5月最低融资成本高达7.5%,较2014年最低水平激增3.12个百分点。因此,在国内中期票据、公司债开闸后,房企境外优先票据融资已无成本优势。 2)房企品牌实力会影响优先票据发行的总量及成本。66家港股内房企中,位于中国销售金额榜TOP20的房企,融资总额高达1364亿元,占优先票据融资总量的5成以上,平均融资为8.60%,成本最低;其后,TOP20-50、TOP50-100、TOP100以上的房企,优先票据融资成本分别为9.43%、9.83%、10.54%,随着企业规模、实力、品牌下降,成本也在上升。 2.7债权基金:成本居于中位,但灵活度较差、亟需改善 根据CRIC监测,2012-2014年房企获取基金贷款的年利率在5.5%-12.4%区间浮动,行业平均借贷成本约8.14%,低于信托,高于银行贷款。 债权基金成本还有以下特征 1)股权与债权投资相结合的基金成本相对较低。如中南建设2014年2月通过 股权投资 与债权投资结合的方式向汇添富资本融资的5亿元人民币,年息仅5.5%,为近三年房企债券基金融资方式的最低水平。 2)债权基金成本与标的项目高度关联。如复地分别于2012年5月、12月借的基金,年息分别为7.98%和9%,相差1.02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标的项目性质不同:前者投向安全边际高、成长性强的刚需住宅项目,能够获得快速收益;后者投向生态商务社区主题地产,需要较长的时间运营发展才能获得稳定收益,基金给出的成本也相对较高。 2.8永续债券:可计入权益,成本较高且逐年递增 永续债券(perpetual bond)指一种不规定本金返还期限,可以无限期地按期取得利息的债券。 永续债券的特点: 1、利息一般高于浮动利息。 2、偿还顺序与公司股票一致,均低于一般债券。 3、会计处理上可计入权益股本,但投资者不能像普通股股东一样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和利润分配,因此永续债券可以既提高股本水平又不摊薄股东权益。 4、永续债券持有者除 公司破产 等原因外,一般不能要求公司偿还本金,而只能定期获取利息。 尽管可以视作股本,但因为永续债券具有“期限内按约定偿付固定利息”这一债权的显著特征,所以本质上属于债券融资方式。更为重要的是,房企借了永续债券后,不可能永远不还。因为永续债券超过某个期限后,成本会逐年递增,超过企业承受能力。 永续债券的成本其实不低,但很多高负债率房企钟情于这种融资方式。最为典型的是恒大地产,截至2014年末,企业永续债券总额高达528.5亿元人民币,永久资本工具占该公司权益总额的47%。一般而言,永续债券融资成本一开始略高于一般的债权融资方式,2-3年后年利率会跳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如15%-20%,然后逐年往上升,高的甚至达到25%-30%。 2.9互联网金融:房企自建渠道成本较低,通过第三方成本不低 目前房企互联网金融融资主要有2种形式 1)房企直接构建互联网金融平台,成本相对较低。以绿地“地产宝”为例,与蚂蚁金服、平安陆金所合作,年化利率在6%-8%之间,首期产品融资利率为6.4%,仅高出银行贷款利率(5.1%)20%,成本不高。同时,绿地将开放平台给中小房企,向融资方收取约0.5%-2%的管理费用,将互联网金融作为企业业务来做,进一步降低了资金使用成本。商业巨头万达基于自身庞大的客户群,也在积极构建自己的互联网金融融资平台,通过收购快钱,推出互联网理财产品,首期产品利率低至5%。但要指出,这种融资形式,投资者对房企实力要求较高,惟有实力型的品牌房企,才能吸引到大量的网民投资者。 2)房企通过第三方互联网金融平台获得的资金,成本不低。目前,国内P2P或P2B吸收“存款”的成本就5%-10%之间。典型如房金所、陆金所,分别在8%-9.5%和5%-8.4%区间。如果通过第三方P2P或P2B进行融资,成本不太可能低于10%。根据互联网金融企业雷驰金控的统计,目前国内P2B的借贷成本在14-18%,这明显高于信托等融资方式。为此,通过第三方互联网金融平台融资,比较适合急需资金周转的房企,并不适合作为长期运营的资金。 3、REITs:集信托债权融资和证券化股权融资于一身,成本略高于银行贷款 REITs融资成本可用其平均收益率来衡量。但由于目前国内REITs刚刚起步,平均收益率缺乏经验数据。对此,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境外的数据。根据机构统计,近二十年来,北美地区的REITs收益最佳(13.2%),欧洲次之(8.1%),亚洲REITs的平均收益最低(7.6%);由于欧债危机的影响,欧洲REITs收益率迅速下降至-9.2%,而北美地区的REITs依然取得12.0%的平均收益。可见,在不同时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的REITs投资回报并不相同。2014年,国内首个REITs“中信启航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在深交所挂牌转让,虽然严格限制投资房地产开发项目,主要着眼成熟物业资产的投资和管理,但REITs的正式推出意味着我国房地产证券化进入了新阶段,房地产融资有了新工具。以中信启航REITs为例,产品涉及52.1亿元投资标的,根据风险等级的不同,该产品将投资分为优先级和次级部分,按照7:3比例发行。优先级为低风险的投资人,500万元起购,预期收益率5.5%~7%;针对中高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次级部分,3000万元起购,次级预期收益率在12%~42%。

Ⅲ 中小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分析

一、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现状与渠道分析

(一)房地产资金来源现状

房地产资金现在主要来自七个方面,国内贷款,利用外资,外商直接投资,自筹资金,企事业单位自有资金,购房者的定金和预付款以及其它资金。04年1~11月,国内贷款、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来源占当期房地产开发全部资金来源的76.4%,其中直接国内贷款融资占所有资金来源的26.4%,与去年同期相比,国内贷款金额同比增长5.75%,利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10.12%,增幅很大。行业资金来源结构存在严重缺陷,银行贷款数量巨大。

图2.16 房地产行业不同资金来源所占比重

(二)本期不同渠道融资金额变化

图2.17 不同渠道融资金额变化

2004年8月份以来,房地产投资的各种渠道中,自筹资金、定金及预付款、利用外资、外商直接投资和其他资金均呈现回落趋势,而国内贷款和企事业单位自有资金在10月止跌反弹,略有增长。

(三)现有七大融资方式剖析

受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影响,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都提高了对房地产行业贷款的要求,开发商通过其它渠道融资的需求大增,面对资金的瓶颈,现行解决的途径并不是很多。

1.国内银行贷款:

银行贷款是房地产开发商趋之若鹜的主要融资渠道。虽然央行121号文件规定,银行贷款现阶段从紧,对于项目开发程度和开发商自有资金的开门槛,将大多数开发商排除在门外。但是,对于企业而言,便捷,成本相对较低,财务杠杆作用大的银行贷款有着致命的诱惑,更何况,其还债压力大等缺点还可以通过调整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的负债结构加以规避。同时,房地产信贷业务目前仍普遍被银行视为优质资产,商业银行的信贷热情丝毫未减。

2.信托项目融资:

信托是目前房地产业新兴的融资热点,从2003年到2004年,全国共发行 房地产信托163只,融资额175.8亿元。信托资金的分量远不足以支撑行业的发展,之所以大受青睐,主要是它在串接多种金融工具方面独具优势:一可以引入海外基金,二可以充分国内的产业投资信托基金,三可以以固定回报的方式,以股权投资方式进入项目公司,四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将项目公司包装上市,五可以完成项目前期建设,使项目符合银行贷款条件,对融资渠道的整合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

3.海外房产基金:

国外房地产基金看好以上海为主的中国房地产市场。摩根士丹利下属房地产投资基金RSREF、荷兰国际房地产、瑞安集团、新加坡嘉德置地等纷纷出手。目前国际资本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基金上,借财务管理公司、投资公司等形式介入。海外基金虽然前景远大,但对于如饥似渴的中国房地产来说难解近渴,更何况,现行政策和法律的障碍以及国内企业动作的不规范和房地产市场的不透明,都造成了国际资本的进入。

4.国内产业基金:

毫无疑问,利润率相当丰厚的房地产市场对证券市场上现有的6000亿元的私募基金而言,吸引力是致命的,然而,有关产业基金法律的缺位,却难以让人无视风险的存在。目前这些资金也是借财务管理公司、投资公司等形式存在,自然,在具体运作上缺乏规范,留有隐患。

5.非上市股权融资:

土地储备丰富的没有资金,资金充备的拿不到地,强强联合似乎给房地产融资开辟崭新的渠道。然而,股权投资虽然可以充实自有资金,但一般房地产企业注册资金额较小,不会轻易出让控股地位,也不甘心将大部分开发利益拱手相让,只能眼巴巴的看一场城市运营商和专业房地产开发商等实力雄厚公司的并购秀。

6.上市融资:

上市是企业获取资金,实行资本运作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企业品牌提升的良好应。然而中国证监会的《关于进一步规范股票首次发行上市有关工作的通知》让大多数房地产公司只能望洋兴叹。新规则面前,真正有实力,守规矩的开发商方可顺利上市,然而在目前开发商数量过多、信用水平普遍低下的情况下,欲通过大规模的上市解决行业性的资金短缺,并不现实。

7.债券发行:

先不说我国债券市场的规模相对较小,交投清淡,发行和持有的风险,因为根据《公司法》,发行债券主体要求严格,只有国有独资公司、上市公司、两个国有投资主体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才有发行资格,而且对企业资产负债率、资本金以及担保等都有严格限制,这同样注定了大多数房地产企业对发行债券只能好梦难圆。

总而言之,房地产融资额度巨大,单纯依靠银行贷款或其他方式都不能完全解决问题,需要进行金融产品创新组合。同时,构建房地产证券公的法律体系,尽早出台《产业基金法》,完善现有的《公司法》和《证券法》,搭建房地产企业融资领域制度平台,才能有效支撑房地产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四)房地产企业融资新动态

1.与海外基金的合作:

海外的房地产基金一改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观望态度,投资的欲望转强。目前雷曼兄弟、德国房地产投资银行、英国Grosvenor、美国凯雷、荷兰Rodamco等海外基金正在变得非常积极。上海复地已与摩根士丹利房地产基金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将合作投资约5000万美元建设“复地雅园”项目。顺驰中国控股公司和摩根士丹利房地产基金宣布合资设立项目公司,投资房地产。由荷兰国际集团和北京首创集团在海外共同募集成立的“中国房地产开发基金”在京投资的“丽都水岸”项目正式进入市场。金地集团与摩根士丹利房地产基金Ⅳ(下称MSREF)、上海盛融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项目公司,摩根士丹利房地产基金出资55%。

2.筹备赴港上市:

赴港上市将使地产公司增加国际化的色彩,通过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接轨来提升自身的运营能力,故继首创置业之后,上海复地也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顺驰与香港汇丰银行签订上市保荐人协议,也启动香港上市之旅。

广州富力地产、中山雅居乐集团06年均在港上市。北京SOHO中国、上海仲盛地产等内地知名地产商,均有意在条件成熟时到香港发行H股。2005年内地首支地产信托基金越秀城建在香港上市了,它的上市为地产融资提供了 一个新的渠道。

3.土地资金强强联合:

从华润成功入主万科之后,房地产行业大开强强联合之风。SOHO中国和华远集团签订关于尚都项目合作的系列协议。双方采用股权合作的形式,SOHO中国负责二、三期开发,华远持负责一期销售。天津泰达集团全额认购万通地产增发的3.08亿股,拥有了万通地产27.8%的股权,成为万通地产的战略投资人。

国内十余家知名房企联手打造的行业连锁的组织——中城联盟的第一个实质性地产项目也正式进入实施阶段,郑州联盟新城在郑州破土动工。

8.31之后, “收购兼并”也是一波刚息一波又起,合作开发似乎成了房地产行业有别于其它行业的特色之一。10月11日,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与招商局地产在深圳蛇口签订协议,双方各自投资675万元分别取得45%的股权,联合开发位于天津西城区的占地342.81亩的住宅项目。

(五)房地产融资渠道再添新品

1.典当融资:

典当以其快速、短期、便捷的特性,成为中小开发商的融资渠道之一,利用手上包括不动产在内的不易变现资产来换取企业所急需的后续发展资金,典当行业作为银行信贷融资的拾遗补阙,已开始显现出其灵活便捷的特性,为房地产个人投资和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全新途径。

一些手中已经有新项目开工的发展商,由于前期资金尚未回笼,银行贷款又迟迟未到位,因此短期资金压力对地产来讲也很难度过。所以为此目的而走进典当行的地产企业也在增多。以上海为例,在华联、恒隆等典当行里,各企业都在融资。恒隆典当行日前就刚刚接受一笔房产整体项目的典当抵押融资,融资协议总额度达到2000万元。“土地典当”的方式也受到许多城市开发商的追捧。

2.外资银行贷款:

外资银行放开人民币业务为国内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新添又一渠道,但外资银行普遍认为中国的房地产开发很不规范,存在风险较大,不会轻易开办房地产开发贷款业务,因此经营人民币业务对于缓解目前国内开发商融资困难的作用不大,同时外资银行对其贷款的审批和评估远比中资银行严格。

二、股权融资渠道选择与分析

(一) NASDAQ上市融资

优点:如果上市融资成功则迅速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并解决企业发展的资本瓶颈;

难点:1)从已在NASDAQ上市和准备上市的中国企业来看,均为处于行业上升阶段的高科技类公司,目前尚无中国的房地产公司在NASDAQ首次公募发行上市的案例,海外投资者对该类公司的投资兴趣与估值预期难以判断,至少尚未形成市场热点。因此,若想通过IPO在NASDAQ上市,应先与有关的投资银行和海外基金进行实际沟通,摸清自己的市场定位;2)若通过反向收购借壳在NASDAQ上市,可暂时避开行业问题和投资者预期,但买壳上市法律风险较高,需支付一定成本,而后期进行增发融资难度并未减轻,仍会面临上述提到的各种问题。

分析判断:NASDAQ上市融资成功收益最大,操作难度最高。

(二) 香港上市

优点:1)如果IPO融资成功仍可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解决企业发展的资本瓶颈,转变身份;2)地产类的行业概念不会成为上市障碍;

缺点与难点:1)香港市场对国内地产类公司估值水平较低,融资额度被降低,成本提高;2)上市审查严格、监管力度均比国内市场高。

分析判断:从收益角度而言较为中庸,但从操作角度以及短期内给公司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看不失为一个选择。

(三) 国内A股上市

优点:1)市盈率估值水平仍较海外市场高,融资成本低; 2)股权分置办法已启动,发起人股的流通性问题基本解决;3)从案例看,2004年6月,保利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的首发申请获批。其后,金地集团(600383)的增发获通过;万科A(000002)和金融街(000402)的再融资申请皆获批准,A股市场对方地产企业融资需求持欢迎态度;

缺点:1)A股市场股票未来形势难以判断; 2)审批严。

分析判断:上市收益较高,但短期内IPO不具有可操作性。

(四)私募基金

国际资本市场有大量资金,它们十分看好中国的高增长性和增长空间,非常乐意到中国来进行私募投资。 战略私募是指通过非公共市场的手段定向引入具有战略价值的股权投资者,即战略投资者。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可以帮助企业改善股东结构,同时建立起有利于上市的治理结构、监管体系、法律框架和财务制度。

其次,可以帮助企业比较好地解决员工激励问题,建立起有利于上市的员工激励制度。

第三,可以通过引入战略资本帮助企业迅速扩大规模,从而在未来上市的时候更容易获得投资者的追捧。

第四,战略投资者(特别是国际战略投资者)所具有的市场视野、产业运作经验和战略资源可以帮助企业更快地成长和成熟起来,也更有可能产生立竿见影的协同效应,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善企业的收入、成本结构,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最终带来企业业绩和股东价值的提升。

最后,比较而言,战略投资者更加着眼于未来市场的长期利益,而不像金融投资者那样往往寻求短期的投资回报。笔者一直认为,中国大多数企业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其实不是资金的问题,而依次是产权结构、治理结构、运营机制以及产业运作经验的问题。战略性私募恰恰在这几个方面都能够为企业带来直接的助益。

私募的3种模式

* 增资扩股:企业向引入的投资者增发新股,融资所得资金全部进入企业,有利于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比如兴业银行通过私募引入香港恒生银行、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资公司以及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获取资金27亿元人民币;

* 老股东转让股权:由老股东向引入的投资者转让所持有的新东方股权(当然是高溢价),满足部分老股东变现的要求,融资所得资金归老股东所有;比如,易趣在去年3月由美国最大的电子商务股份公司eBay出了3000万美元买了30%的股份,今年又花1.5亿美元买了余下股份,前提是CEO邵亦波必须留在公司服务至少5年。

* 增资和转让同时进行:可以两全其美。今年2月,当当网完成第三轮私募,老虎科技基金以1100万美元的代价入股,占到当当15.7%的股份。而IDG等当当网的老股东也顺利套现350万美元,获利3倍以上。

在进行战略性私募的时候应该着重考虑以下几类目标投资者:

第一类是全球领先的产业巨头,它们既是我们标杆也是我们的一个潜在出口,同时它们的参与对企业在资本市场的价值能够起到巨大的拉升作用。

第二类是亚洲或者港台地区急于或已经进入中国的同行,它们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

第三类是同自己有上下游关系的、或者虽然没有上下游关系但是在资源和业务上能够形成互补的境内外企业,从协同效应和多元化发展的角度看,它们可能会对募集企业有相当大的兴趣。当然私募相对于公募市盈率较低,募股价格偏低,这也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方毅,北外商学院客座教授,国内金融学院科班,澳洲新南威尔斯MBA,就学著名经济学家董辅仍攻读博士。历任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商业银行总行信贷主任、行长;95年挂职地方,谓当时全国中央党校地厅级班最年轻的学员。96年赴香港出任中国海外财务公司总经理,并担纲两家上市公司总裁,市值飙升近10倍,一时为资本市场热门。新千年赴美国继续深造,回来后出任中国西部最大证券公司主管国际业务的总裁。国内著名购并专家,一直在资本市场颇有作为。)

Ⅳ 房企表外融资术之“杠上开花”与“草船借箭”

房企江湖,财技各异,在报表层面可以不同手段加以处理,以达到 降负债 提利润 优化现金流 的目的


核心思路在于先联营,后合营,再收购,前期现金流输血阶段不并表,待现金流转正后,再收购,既能收割正现金流,还能收获规模,还有利润


本文将详细阐释两种高阶玩法: “杠上开花” “草船借箭” ,以感受表外融资术的博大精深




01 表内与表外的区别


自2014年“带头大哥”万科首次提出小股操盘概念后,关于联合开发、合并报表等逐渐成为行业网红词


开发商也纷纷效仿, 通过联合开发的模式降低权益比例,同时快速扩大规模


而一旦涉及合作项目,就会争扯到操盘权、并表权、财务管控权、条线分工等合作谈判要点


除了操盘权以外,开发商对于并表往往是讨论和谈判的焦点。因为 能否并表是体现在房企财务报表“面”上的事



首先,需要搞懂表内、表外的区别


业务边界的角度


表内业务指能够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的业务, 表外业务是指不用在资产负债表中体现 ,但是能增加自身收益的业务


会计处理上的不同


对于表内而言,必须采用复式记账,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而对表外而言,可只记一方,有的房企用收/付来分别表示表外的借/贷


其次,需要弄清楚并表的组成部分与范围


所谓的并表,是指常规的财务四张表: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以及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对于非并表方而言,仅需要反应在资产负债表的“ 对联营/合营企业的投资 ”一栏,实现的利润按照股权比例反应在合并利润表中“ 于联营公司及合营企业应占溢利中


正因如此,对于优质且能够贡献利润和现金流的项目,房企更加倾向并表诉求;而对于负债高企,利润一般甚至是亏损的项目,房企避之不及,一般会施展“财技”,将其踢出表内


所以,如果不能从某些会计专业视角去研读,那么房企的财报无异于“雾里看花”


表内繁花似锦,表外腥风血雨!



02 表外融资术—“杠上开花”


先看下表外融资术—“杠上开花”的路径模式


所谓的“杠上开花”模式,是指通过以上的流程和操作, 不仅仅实现了两个项目(项目1和项目2)的融资及资金解决方案,而且在资产负债表上还不体现任何的负债


具体步骤分解如下:


步骤一:


A公司通过入股到项目公司的方式,获取项目公司51%股权比例,对于B公司的选择至关重要,可以是关联公司或是因诉求原因容易控制的公司。从股权结构上看A公司具有并表权


步骤二:


项目公司1通过信托等金融机构通过明股实债的前融方式融资50亿元,其中10亿留在项目公司1账面,用于项目开发建设或抽至集团资金池,剩下40亿分给项目公司2


步骤三:


步骤三的操作至关重要,首先项目公司1前融来的资金用在项目公司2上,B公司势必存在抗性,所以,常规操作最好B公司是其关联或表外公司,或者B公司对A公司具有其他强诉求


上面仅仅是“移花接木”,而真正实现“杠上开花”的 关键在于如何神出鬼没地将这50亿有息负债从报表上不体现出来


首先,对于项目公司1而言,在半年报或年度报表的窗口期,可以通过金融机构的配合或者A公司与B公司签订额外抽屉协议的方式,将这给到项目公司1的10亿不体现在A公司的报表上


其次,对于借给项目公司2的40亿,因A公司并不控股,本身就不需要并表


所以,这50亿就像是化骨绵掌一样从财务报表上消失了


此之谓,移花接木而后杠上开花


03 表外融资术—“草船借箭”


所谓的“草船借箭”主要是两个角色, 草船是指目标项目(融资载体),而“箭”是指信托前融资金


在引入信托机构前,A公司持股项目公司51%股权比例,A公司并表


在引入信托机构后,通过抽屉协议约定的模式,将部分股权比例转让给信托公司,其中A公司、信托公司、B公司分别占股比35%、51%、14%,A公司不需要并表


实操层面的路径如下:


步骤一 、A公司持有项目的股权比例降低至40%


步骤二 、通过信托机构进行前融,信托公司引入,增持a项目股权至51%


步骤三 、信托融资在表外,不并表


步骤四 、按约定融资条件,信托公司退出


步骤五 、项目股权恢复原状,A公司并表,收割a项目现金流、利润和营收


把大量信托负债踢出表外,背到合作公司头上,再把现金流和利润拿回表内,所以表内很干净,财务负债很合理,金融机构授信很充足,融资成本就很低廉,以此往复


表外财技,虽甚好,但资金链一旦断裂,崩塌的可能是片雪山!

Ⅳ 房企传统融资走弱,创新融资猛增

2021开年,房企发债突飞猛进。截至1月13日共有32家房企发债,境外发债86.52亿美元(约和559.42亿远人民币),境内发债175亿元人民币,境外远超境内这是今年新趋势,但利率上则延续了过去的常态。

1月15日,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去年房地产贷款增速是8年来首次低于各项贷款增速,央行实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形成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管理规则等措施。

虽然长期看从供给侧对房地产行业进行限制已实行多年,融资冰点来临的声音不绝于耳,开发商年年喊穷,但实际上房地产行业尤其是头部公司的融资总量还在增加,只是马太效应加剧中小开发商更难融到钱,行业内资金流向朝着头部靠拢。

2021年房企更有12448亿元债务到期,首次超过万亿元,达到偿债高峰。从政策上看房企债权融资受限,债权融资整体走弱,股权融资爆发性增长。

01

传统渠道债权融资走弱

数据来源:同策研究院

同策研究院的数据也显示,流入房地产行业的资金朝着头部集中,前五家房企融资超过3700亿元,企融资利率来看,融资能力强能拿到低利率的房企性质基本为国企或者央企。

上帝关上一扇门同时也会打开一扇窗,当下看股权融资的窗口期已经来临,但这样会摊薄地产大佬们手中的股权,如何权衡利弊,才是开发商有史以来最难的选择。

Ⅵ 宝能系为什么要买万科,宝能系的资金是哪里来的

这是一场正发生的激战,评判并不容易。市场上的声音也大相径庭,支持万科的人说,宝能就是门口的野蛮人,恶意杠杆收购,不是没有问题,只是问题还没有被暴露而已。支持宝能的人说,我们按市场规则办事,谈情怀还得按市场规则办事。
本专题从多个角度为读者提供这场正在进行的“激战”各种信息和分析,其中市场关注的焦点是宝能的资金来源,本专题有翔实的调查。再就是对双方下一棋落地的空间分析。但是,我们更应看到,这个事件并非个案,险资在二级市场上越来越凶悍,在政策层面的分析本专题同样有多篇分析报道。“除了这7个资管计划,宝能系在上周末还获得数笔带有杠杆的资管计划融资批复。”自6月至今,平安银行为宝能系旗下企业深业物流、钜盛华提供了约27亿元贷款。
万科、宝能公告互相指责“口水战”背后,是已准备“上膛”的资金。
除银行信贷、债券、股权质押等传统资金来源,宝能系近期通过资管计划以1∶2杠杆融资,成为其“狙击”万科资金的主要来源。
在深圳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钜盛华”)12月15日回复深交所关注函披露,以自有资金认购资管计划劣后级后,其优先级资金来源备受关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发现,钜盛华为增持万科所设立的7个资管计划中,优先级资金较大概率来自银行理财资金。平安银行、民生银行、广发银行、建设银行深圳分行为上述7个资管计划的托管银行。
此外,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还发现,一款南方资本广钜2号资产管理计划于2015年12月14日完成备案,该资管计划初始规模30亿元。其在投资者数量、管理人、托管人、投资范围等项目上,均与此前的南方资本广钜1号资产管理计划相同。
深圳一位银行业内人士透露,除已披露的7个资管计划,宝能系在12月12日左右还获得数笔带有杠杆的资管计划融资批复。8u4法律法规网
杠杆资金或来自理财新资管计划已成立
截至12月11日,宝能系合计持有万科24.81亿股,占万科总股本的22.45%。
万科15日公告,钜盛华就其11月27日至12月4日通过7个资管计划购入万科A股4.97%股份做了披露。
公告显示,钜盛华是通过南方资本、泰信基金、西部利得3家公司的7个资管计划合计买入万科A股5.49亿股。备案信息显示,7个资管计划规模总计在187.5亿。
通过7个带杠杆的资管计划,钜盛华完成对万科的增持,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举牌资金来源,谁为钜盛华提供了优先级资金?钜盛华在答复深交所关注函中表示,增持万科所耗费的96.5亿资金中,钜盛华直接出资32亿元,优先级委托人出资64亿元。资管计划杠杆为1∶2,钜盛华认购劣后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多位银行业内人士认为,“认购资管计划优先级资金的,很可能来自于银行理财资金;一方面,银行理财急于寻找资产,另一方面,从融资角度看,银行理财成本相对较低,对于融资方而言,成本在7%左右”。根据上述7个资管计划的备案信息,南方资本旗下为安盛1号、安盛2号、安盛3号、广钜1号;西部利得旗下宝禄1号、金裕1号;泰信基金旗下为泰信1号资管计划。其中,存续期两年的安盛1号、2号、3号资管计划规模均为15亿元,由平安银行托管,均为分层交易结构,于11月24日报备;广钜1号存续期两年,规模30亿元,由广发银行托管,于11月26日报备;宝禄1号、金裕1号存续期3年,分三层交易结构,于12月2日报备,规模分别为30亿元、45亿元,均由建设银行深圳分行托管;泰信1号存续期2年,分两层交易结构,规模37.5亿元,于11月30日报备,托管行为民生银行。“一般而言,优先级资金认购行会要求资管计划托管在本行。”前述资管业内人士称。一位不愿具名的基金子公司人士透露,平安银行此前与南方资本协商相关配资业务协议,以南方资本为通道,该业务在深圳分行落地,涉及资金逾50亿元。接近于平安银行的人士确认了上述信息,但对具体数额未做回应。根据回复函,钜盛华确认了最后一次举牌动用了3倍杠杆资金,而由平安银行托管的安盛1、2、3号资管计划总规模为45亿元,相应优先级资金则为30亿元。“除了这7个资管计划,宝能系上周末还获得数笔带有杠杆的资管计划融资批复。”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资管人士称,但该人士拒绝透露涉及机构及资金规模。基金业协会报备信息显示,12月14日,南方资本旗下30亿元的广钜2号资管计划获批,托管银行为广发银行,期限2年并由两级分层机构。
该资管计划在起始规模、投资者数量、管理人、托管人、投资范围等项目上均与此前的南方资本广钜1号相同。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无法核实该资管计划是否投资于万科A股。
一位华南城商行人士表示,投资标的为万科的股票,2∶1的杠杆比例符合市场行情,同时也有私募人士分析称,优先级资金可能来自其他保险公司,即另有险资搭上钜盛华的顺风车入股万科,但目前没有证据指向任何一家具体的保险公司。8u4法律法规网
银行信贷资金驰援去年资产规模突涨数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自6月至今,平安银行为宝能系旗下企业深业物流、钜盛华提供了约27亿元贷款。
另外,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得的两份宝能系公司交易所公司债申报稿显示,截至2015年二季度末,钜盛华在各类金融机构获得总授信85亿元,其中已提用67.76亿元,未提用金额17.23亿元。截至2015年5月末,对钜盛华发放贷款最多的是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分别提供贷款21.54亿元、10.5亿元、7亿元、6亿元。渤海信托也向钜盛华融资15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得的一份金融机构尽职调查报告显示,宝能系的另一重要平台——宝能控股(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能控股”)截至2015年6月30日的金融机构借款余额194.97亿元。在宝能控股2015年获得的5笔贷款当中,仅两笔来自银行,其余则来自信托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其中来自平安信托的资金高达34.97亿,利率12.5%。来自长城资产和浙江工商信托的资金分别为18亿和9亿,成本趋近平安信托。其余两笔贷款来自平安银行和民生银行,数量分别为10亿和3.7亿。
与宝能系获得银行贷款的同时,是其资产规模的迅速扩大。
以2014年观察,钜盛华、宝能控股资产规模迅速膨胀,且存货金额都非常之大,存货和投资性房地产的庞大数量,导致了宝能系资产规模的迅速膨胀。8u4法律法规网
“资产规模的增长,有利于宝能系获得更多银行贷款。”有当地金融界人士这样评价。
以钜盛华为例,截至2015年二季度末,钜盛华总资产359.47亿,合并报表口径资产负债率41.57%。而2012、2013、2014年,钜盛华资产规模分别为85.96亿、87.43亿、283.13亿。在2014年,钜盛华实业“膨胀”了3倍多。
钜盛华资产负债表显示,投资性房地产高达172亿元,长期股权投资22.58亿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11.49亿元。资料中表述,受存货转入投资性房地产影响,投资性房地产金额较高,2015年二季度末,钜盛华存货周转率为0.01,降至历年来最低水平。
钜盛华2012年、2013年、2014年及2015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分别为1.93亿元、2.07亿元、2.92亿和6.22亿元。净利润主要来源于现代物流收入、金融投资收益等,即深业物流和前海人寿。
宝能控股存货占比亦非常之高。截至2015年5月末,宝能控股存货高达261亿。投资性房地191亿。其他应收账款101.5亿。8u4法律法规网
截至2015年5月末,宝能控股未经审计的资产总额达到706.21亿元,其中存货335.30亿元(含预付账款),存货占总资产的比例达到47.48%。总负债569.00亿元,其中金融机构负债224.92亿元。净资产137.21亿元,资产负债率为80.57%,扣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72.26%。
宝能控股2014年度实现营业收入13.58亿元(与2013年度基本持平),利润总额16.27亿元,净利润7.53亿元,主要系2014年起深圳市房地产市场火爆,宝能控股旗下的投资性房地产溢价较多所致。宝能控股过去三年(2012年到2014年)的总资产分别为246.42亿元、342.32亿元及578.48亿元。同样在2014年,宝能控股的资产规模膨胀了近1倍。
但进行尽调的金融机构认为这是宝能系优势所在,其认为:存货和投资性房地产占据了宝能控股资产的最大部分,超过75%,这符合宝能控股作为一家集物业开发与物业综合运营于一体的房地产业务集大成者的特点。相对于一般的房地产企业集团,在深圳市拥有大量自持物业的宝能控股,其资产配置及质量无疑更为优质。
此外,宝能系还通过发债获得资金“弹药”补充。
9月14日,保监会官网显示,同意前海人寿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10年期可赎回资本补充债券,发行规模不超过人民币58亿元。前海人寿已于9月29日、11月17日和12月17日分三期用完该额度,每期发行规模分别为25亿元、18亿元和15亿元,债券票息均为6.25%。
与此同时,宝能系还将“输血”通道对准了交易所公司债。21世纪经济报道获得的两份宝能系公司交易所公司债申报稿显示,钜盛华和宝能地产已分别于今年11月3日和10月20日向交易所提交“小公募”债发行申请,总额度为60亿元。但截至发稿,交易所网站上尚未有这两只债券的受理信息。

Ⅶ 恒大、碧桂园、万科、保利房地产的融资方式和产品区域

这个问题,您咨询我,咨询错人了。

你上面说的四家公司,没有一个是归我管的,他们的融资方式,我只通能过他们的上市年报来看。

Ⅷ 虎父无犬子,身家1080亿,世茂少帅许世坛扛得住60亿信托债重压


万科郁亮称,房地产进入黑铁时代,背水一战,要么死,要么活,没有中间状态。万科是国内房地产行业龙头,连董事长郁亮都不敢坐头等舱,哪个航班便宜买哪班,可见房企眼下有多难,遑论虎年“虎虎生威”了。


许荣茂、许世坛父子的世茂集团,不光是国内房企20强,也是福建房企之代表,与不少闽系同行一样,也是为债发愁。世茂少帅许世坛能否扛得住近60亿元信托债重压,将是自救成功与否之关键。



近60亿元信托债展期未定,少帅许世坛:债务整体上可控

世茂集团董事局副主席兼总裁许世坛(中)


与父亲许荣茂的稳健相比,初生牛犊不怕虎,世茂二代接班人许世坛冲劲更猛,野心也膨胀更大。


从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再到黑铁时代,国内房地产行业龙头的万科,从王石到他的接班人郁亮,一直在为行业发展周期作定义。“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世茂少帅许世坛这几年,一直在“冲冲冲”,也许想做一个敢于穿越周期的勇士;且不说他能否成功,眼下为债所逼的世茂房地产,已处于生死存亡的自救阶段了。


在世茂30岁的2019年,少帅许世坛缴出一份不错成绩单:跨入房企前十、高增长、收并购,而且是TOP10阵营中唯一一家超40%增长的房企。当时,万科在高喊“活下去”,不少房企也在“急刹车”,他无不畏惧,冲冲冲。


2019年-2022年这三年,许世坛逆流而进,“收并购”绝不手软,也令整个行业领略了这位闽系地产少帅“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开拓之锋芒,不少人惊叹其“绝非加倍努力,就有翻倍收获!”


父亲许荣茂,已经定下“百年世茂”之长青目标,对于二代许世坛来说,“我们肯定会比其他前20房企快”、“未来三年剑指行业引领者”这种话说出来,是需要有底气的,也要看实力的,更考验耐力,蒙眼狂奔谁不会呢?!


世茂集团董事局副主席、世茂服务董事局主席许世坛(中)


2月17日,《证券日报》报道了世茂集团60亿元信托债展期待解之消息。在此前一天的上周三下午16时,世茂集团董事局副主席兼总裁许世坛、执行董事吕翼与“中信信托深圳龙岗融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个人投资者,进行了一次线上沟通,而《证券日报》记者从相关人士获得的最新消息是“目前尚未确认展期是否成功”。


在2月16日下午召开的时长16分钟的线上沟通会,世茂执行董事吕翼称,目前该信托计划的余额为59.94亿元,即已于今年2月17日到期的12.94亿元,以及于4月和8月陆续到期的49.46亿元。世茂方面希望,分四期支付陆续到期的借款。


据报道,世茂给出的兑付方案是:今年2月份偿还本息1.82亿元,年内继续偿还本息20.08亿元,剩余的本息,即将于今年4月和8月到期的49.46亿元,展期至2023年至2024年分批还清,且不增加增信也不罚息。


换句话说,世茂给今年8月全部到期余额约60亿元该信托计划,其中约50亿元借款将延长至2024年还清。在往年,数十亿借款对许世坛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眼下房地产寒冬还没有过去,又如现在的天气一样遭遇一场“倒春寒”,60亿元信托债展期如果能成功,许世坛就能喘口气,如何不成,将加大世茂“自救”难度,资金链也会更为困难。


世茂集团董事局主席许荣茂


在2月16日下午的线上沟通会上,许世坛向信托计划投资者表示:“公司的债务整体上是可控的。”他安抚投资者称,公司的资产质量较好,正不遗余力评估经营状况。他还透露,世茂正与一些国企、央企探讨合作方案,与深投控、中建投等国企、几家AMC机构有在洽谈,为深港国际中心项目引入战略投资者;许世坛表示:相信不久后,项目会加大回款速度和力度。


相关报道及资料显示,自2021年第四季度以来,世茂集团已经采取了“自救”行动,处置了近百亿资产项目。


看来,向千亿房企目标“冲冲冲”,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想起2020年8月世茂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当时世茂期内销售、收入、利润均大幅下滑,许世坛除了表示不满意,也称未来会适当加杠杆。


深圳的深港国际中心,与世茂开发的城市标杆如上海世茂中心、厦门“两把刀”、深圳前海世茂大厦等超高层地标建筑一样,都存在资金占用大、周转慢之地产开发软肋;此外,世茂的土地储备多集中于一、二线城市,拿地成本高,而且货值多集中在几个大型综合体项目,一旦资金面遇到困难,扩张风险也会放大。


2021胡润百富榜上,许荣茂在富豪榜排名第40,上榜身家1080亿元。


许世坛不妨向万科郁亮学点焦虑意识


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


从王石的万科,到郁亮的万科,很多人总有这样的感觉,万科老拿焦虑吓唬人,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到“白银时代”、“黑铁时代”,都是他们喊的,不少人也将郁亮称为房地产的焦虑大师。


当郁亮喊出“活下去”时,很多人可能会笑他,是不是太悲观?


网上流传的万科郁亮题为“敢拼才会赢”的2022年会总结发言,除了受人瞩目的“黑铁时代”,他也谈及行业发展两大特征:一是行业进入“缩表出清”阶段,这是一场生死之战。与此前郁亮说及的“去杠杆、去金融化”不同,这次他说“ 要么死、要么活,没有中间状态。能解决过去累积下来的包袱就有开始新征程的机会,包袱甩不掉就活不下去。


二、郁亮提出了行业新发展“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即以解决老百姓居住问题为“一个中心”,房住不炒、租购并举和人-地-房匹配的“三个基本点”。


郁亮还预期,行业将有两大重要变化,即市场分化会越来越明显,行业规模开始萎缩。“靠一招鲜吃天下的时代已经结束了,现在要开发、经营、服务并重,这也是万科新的铁人三项。”


万科,成立于1984年,世茂成立于1989年,客观地说,没有太大的代差。房企头部为王,确实有许世坛说的“强者上、弱者下”之竞争态势,不过,对于世茂少帅许世坛而言,向强者学习、向先进者取经,也是修炼、夯实自己的途径之一。郁亮有焦虑意识,今后,世茂少帅在“冲冲冲”时,也别老想“大鱼吃小鱼时代”了,能不能多想一想“活下去”问题,这才是跑向“百年世茂”最佳姿势。


许世坛


世茂创始人许荣茂,生于1952年,祖籍福建石狮。他有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均早早走上事业舞台。


“世茂公主”许薇薇,生于1975年,是早年许荣茂进军上海滩的好帮手,堪称“左膀右臂”。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许荣茂创设世茂时,就在取名时将儿子许世坛纳入,故有“世茂”二字。生于1977年的世茂少帅许世坛,1991年跟随父亲去了澳洲,也在那里读书,就读于悉尼 科技 大学。1997年回国后,他一度在外面公司历练,在香港一家地产代理公司做销售员,一年后加入父亲的世茂。


昔日,许荣茂高举“三低一高”大旗,即低负债、低杠杆、低成本、高周转,走轻资产运营模式,一边利用世茂品牌积极拿地,一边也积极引入资本,出手老辣、眼光独具,但行稳致远。行业对许荣茂也有评价:“做得多、说得少、走得稳、藏得深。”


许荣茂于1999年注册了“上海世茂投资”,也就是今天世茂集团之前身,也因为“滨江模式”收获了“豪宅教父”之美誉。世茂二次“借壳上市”,也令业内领教了他运筹资本的能力。


接班是一条荆棘路,入职世茂之初,许世坛也从最基层的楼盘销售助理做起。由于许世坛是在国外读书的,父亲也担心他对中国 历史 、文化了解少,但到了2017年世茂拿下佛山两宗奇槎地块时,不少人称赞他“虎父无犬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世茂国际总裁许薇薇(右)


闽系民企,出现了不少成功的父子、父女“铁三角”传承治理。闽南人有“爱拼才会赢”精神,但与其他区域相比,观念也较传统,不过在现今 社会 ,在家业传承传统上的“男尊女卑”已经淡化了,男女在家产继承上都有份。


像“厦门首富”、恒兴集团创办人柯希平,除了让90后儿子柯佳圻早早独挡一面,且充分授权,“两千万以下的投资项目你自己做主,不用过问我”。对于长女柯岚岚,也没有“厚此薄彼”,她也出任恒大集团董事兼副总裁。


与柯岚岚和弟弟柯佳圻成为二代传承“姐弟配”一样,世茂许荣茂也让女儿许薇薇、儿子许世坛形成了二代接力“姐弟配”,父子、父女、姐弟构成经营管理“铁三角”。


比许世坛大2岁的姐姐许薇薇,34岁就出任公司总裁,很早就成了父亲冲锋的好助手,而且成绩斐然。


许荣茂做事业,有很强的成功欲,在许薇薇、许世坛身上也有这样的基因,关键是走得快也须走得稳,走得远。当年,蔡雪梅从龙湖房地产跳槽到世茂时,老板许荣茂对她说:“ 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做得最好,生不如死!




版权声明:《一波说》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

Ⅸ 房地产开发商用1分的利息筹集资金是为什么

一分的利息集资,年利率12%,你开什么玩笑啊?

民间借贷,利率早已超过10%,20%甚至30%都有可能,所以你说房产开发商用一分的利息筹集资金,简直就是开玩笑。能筹集来吗?

各家商业银行对房地产企业项目贷款都很谨慎,一般的房地产开发期根本从银行贷不了款,所以从民间融资非常正常。但利率绝对不是你说的10%,目前,年利率最起码在15%至20%之间。

房地产开发企业属于资金密型企业,些高楼大厦都是靠资金堆积起来的,所以从外部筹集资金非常正常。但由于各商业银行收紧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项目贷款政策,所以迫不得已,采取从民间融资的形式。

本人之前在房产开发企业担任财务负责人职务,融资优先考虑与基金合作,融资成本一般在年利率18%左右。但使用期限不长,一般控制在12个月之内。一般从拿到土地动工之后,需要支付工程款时借入资金,项目实现预售支付首批工程款后开始还款,一年之内还清。

不从外部融资项目,项目没办法建设,融资时间太长,资金成本太高,造成项目利润太低。所以,从外部高息借款,其实是迫不得已的事。

房地产开发公司自2012年后,银行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缩减贷款规模后,房地产开发公司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股份制有限公司都在在借年化12%左右的利息,也就是一分钱的利息。

这个一分钱利息在房地产开发项目是完全可以承受的,关键在于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城市、位置、产品规划布局、市场定价、产品定位决定利润。

一分钱的利息通常在开发项目中利润占7%左右的成本,如果开发项目的利润在25%-30左右的项目,除去利息还有18%-23%之间的利润,房地产开发公司还是可以接受的。

特别是一级房地产开发公司定位就不同了,他为了保住一级开发资质,它能确保10%以上的利润。他就不断地在全国各地寻找开发项目。以确保一年中的开发总量。确保一级开发资质不降级。

还有一级开发公司,还要社保一年的收支比例,在银行中它可以监控他的资金流水。他也可以在银行中,因为他的资金流水大还可以有相应的配额贷款。降低他的资金成本。

一年12%利息!!!

很负责讲,开发商融资募集资金太常见,哪个开发商不缺钱?都缺。

房地产是高周转行业,融钱拿地,造房子只造一半就赶紧卖,卖完了回款后再拿地,如此往复!

每个环节都需要钱,自然也有利润!如果都是靠自有资金来开发,又是现房才销售,那99%开发商都要倒了!

一般大开发商融资成本普遍不到10%!拿12%利息,那就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小开发商,成本自然高;另一种是开发商非常缺钱!再高利息都会要!

房地产开发商用1分息筹集资金,是为什么呢?小菜认为,这个利息对上班族、房奴来说,确实非常高!但对开发商融资来说,成本不算高;对比开发商项目利润的话,也是完全可以承受的。

第一、开发商1分息融资,究竟高不高?

1分息究竟高不高?

那得看对谁而言。对上班族和房奴来说,基准利率上浮30%,也就是6.37%都觉得太高了,难以承受;但对开发商而言,这个1分息,也就是12%年息,不算啥。

01、开发商融资案例

2014年,小菜团队帮一家开发商做项目融资,资金方是成都的一家实业公司,最后协议确定的年利率是18%,也就是月息1.5分。

2016年,做的另外一笔开发融资,不是纯借款,而是“垫资施工+保证金+流动资金借款”的半借款、半垫资模式融资,扣除建安成本后,折合下来的年利率大概是16%(月息1分+年上浮4个点)。

02、近几年开发商融资成本

开发商的融资成本高低,跟房企的规模、信贷政策环境和融资渠道相关。

(1)房企规模

规模越大,资金号召力越强,财务越稳健,融资成本越低。

①头部房企

从2019年上半年财报看,头部房企的融资成本普遍不高。

其中,恒大融资成本适中,达8.62%;泰禾集团的融资成本稍微高一些,达到了9.3%;万科融资成本最低,仅为6%。

②国企和央企

国企和央企虽然行业也是房地产,但更受银行等金融机构偏爱,融资成本就更低一些,大概年化4%-6%。比如,华润置地的融资成本仅为4.45%!

③中小房企

与央企、规模房企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中小房企,其融资成本普遍高于年化10%!前融通道成本普遍在16%-24%,后期项目融资成本普遍在12%-18%。

(2)信贷政策环境

信贷政策宽松,尤其是银行开发贷宽松的时候,房企的融资成本普遍行情都不算高,多数在5%-7%之间,前融通道成本多数在12%-14%,甚至10%都是能做到的。

当宏观调控加码,地产行业信贷政策收紧后,开发商融资途径减少,融资成本就大幅提升。比如,2019年7月,泰禾集团旗下公司对外发债,票面利率已达15%。

(3)融资渠道

小菜按照一般理解,融资成本由低到高的顺序说明,可能会有特殊性影响。

①银行

一般来说,银行融资来的钱是最便宜的,一般在年化5%-7%。其中,国企或央企通过银行融资的话,成本一般在年化5%左右。

②委托贷款

有高有低,全看借贷双方的关系怎么样。

开发项目比较优质,工程进度顺利,出借资金风险小,跟开发商关系密切的伙伴企业,自愿出借闲散资金给开发商,委托银行放贷。一般利率在7%左右,具体利率由双方协商。

③对外发债

一般在10%-15%的样子。

④信托

信托主要还是看市场行情、信贷政策环境和资金用途。

政策宽松时候,10%都可以拿到钱;政策紧的时候,可能就会年化超20%;再收紧的时候,给再高的利息都拿不到。

⑤民间资金

各种各样的形式都有,老板、股东、高管、员工私人借贷补充公司流动资金的都经常听说。而民间资金的上限是年化36%,法律保护线是24%!

综合本节分析,开发商1分息融资,主要看是什么规模的房企在融资?还要看是在什么时候融的资?通过什么渠道融的?但总的来说,这个融资成本不算高,尤其对中小房企而言,更属低成本资金。

第二、开发商融资用途

一般来说,不管是什么规模的房企,前融通道成本都比较高,而项目融资成本又往往要低一些。

01、前融通道

在信托融资上,针对100强房企,有两种类型的融资产品:

(1)土地保证金类

一般年化在20%-24%,且主要针对一二线城市区域,强三线的话,有时候也能做。

(2)土地出让金类

一般年化在18%-24%,房企资质条件不理想的,比如,TOP100强以外的房企,最高融资成本上限可达30%。

02、项目融资

项目融资的话,一般在年化10%以内居多。

2019年上半年上市房企的融资成本显示,融资成本在年化5%-10%的房企占据绝大多数,占比高达76.3%;其次是低于5%的,占比21%;超过10%融资成本的是极少数,仅占2.6%!

可见,开发商融资用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融资成本。怎么说呢?融资拿地或交保证金,周期会短一些,融资成本高一点,使用下来的成本也不算高。而长期使用资金的话,成本高了就受不了。

第三、开发商利润

《财富》2019年中国企业500强数据显示,共有55家房地产企业入围,数量居各行业之首;全年营收同比上年增长近2成!不管是实际营收,还是净利润,55家房企都表现不俗,体现了头部房企的竞争力。

其中,万科、保利、招商蛇口、华夏幸福、绿地控股、华侨城、新城控股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均超百亿。

从世界范围看,房地产业的平均利润率在5%左右。

我们国家的房地产行业利润率一般在10%左右,做得好的超过了20%,做得不好破产的,也不在少数,规模房企和中小房企两极分化比较严重,“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人民法院网的数据则显示,2019年全国共有528家房企宣告破产。从规模上看,这些破产房企多以三四线城市的中小房企为主。

从理论上说,1分息是开发商能承受的合理融资成本,尤其是中小房企。当然,对规模房企来说,高人多,路子多,有更便宜的资金肯定会用便宜的。

综合全文看,如果是前融通道融资,1分息的融资成本是正常的市场行情;若是项目融资的话,也要看是什么规模的房企融资?在什么时候融资?通过什么渠道融资?对中小房企而言,就算是项目融资,在政策紧张的时候,这个1分息也是比较低的。

结合房地产行业利润看,即便是这么高的融资成本,房地产业依然能保持10%左右的利润,确实还是操盘有方!大家也没必要为他们担心,市场行为嘛,存在就是合理。

一分利息,年华12%,远低于房地产企业通过其他途径融资成本

目的只有一个:活下去。这是万科喊出的口号。

自从“房住不炒”提出来以后,房地产开发公司就进入了大吃小,强吃弱的时代。现在房地产的开发建设模式已经从以前只要有启动资金拿到地,再通过银行进行开发贷款获得建设资金,等出正负零以后,再通过预售进行资金回笼的这一条资金链条已经行不通了。因为:

1、银行现在不再批开发贷,这对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自有资金实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商品房预售资金现在是政府专款账户管理,并不是直接打到开发商账户上,而是根据开发进度逐批拨付给开发商。这相当于拉长了开发商的资金链,同时也是政府为了避免出现拖欠农民工工资和楼盘烂尾等情况的一个重要保障措施。

所以,目前的开发建设模式下,对开发商的自身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些资金实力弱的以后的生存困境会更大。君不见,现在全国已经有多家房地产开发公司进入了破产程序或被兼并收购。

你所提的开发商高息筹资,存在很大的风险:

1、如果是开发商资金短缺,那么高息揽储只会加剧它的资金压力,要充分考虑风险。可以通过它的资金实力、开发规模、市场口碑等进行主观判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通盘考虑他所开发楼盘的位置、价格、区位、销售等情况进行客观的综合判断。

2、最大的风险就是:在中国除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其他任何机构是不允许高息揽储的。这点务必高度重视。


以上解答,从房地产开发建设的资金模式到高息揽储的风险提示做了全面解答,希望能够引起你重视风险意识,也希望能帮你解决问题。

因为开发商比较缺钱,而从银行贷款比较难,所以另辟蹊径,但这样你得小心谨慎,像这种集完资还不上的有不少呢。像我们这去年闹的卓达集团,就是因为集资建房,最后堵不上窟窿了,只好投案自首了,关键公司老板投案自首破产了,下边老百姓可就惨了,除了投钱的还有就是买房的,投钱集资的钱不好要回来,买了卓达房子的因为没下本让法院给封了,不让办本交易,所以吧投资需谨慎,集资风险大呀。

房地产黄金期已过面临拐点,房地产大吃小已成为事实,国家政策资金不支持直接流入房地产,所以开发商面向 社会 融资,房地资金链断裂烂尾楼也不在少数,百姓资金一分利借给开发商还是很大有风险。

房地产商以1分利息筹集资金,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开工项目按期开工建设和按期完工,防止由于资金链接连不上而影响工程进度和履约能力,并由此造成更大的损失。同时,1分利息也不是太高,应该在成本和利润可以承受的范围。只要市场销售好,快建快销,利息比同期银行高一点也是可以赚钱的。

房地产业是精算行业,一切行为都为了挣钱!一分也好,两分也罢,都是为保证利益而作出的选择,也说明这行利润高,包括后期促销政策等等,这些都是房地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全文

与万科信托融资总融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融服务月致辞 浏览:25
股份赠予需要双方的资料吗 浏览:384
全球期货业协会 浏览:396
交易系统期货 浏览:576
佣金的提取比例有没有限制 浏览:182
实时汇率查询软件大全 浏览:276
建行外汇取款手续费怎么算 浏览:948
杠杆怎么找最小动力 浏览:141
如何撤回余额宝理财产品 浏览:979
比特币跨交易所套利 浏览:973
外汇账户对账户验证 浏览:214
金融资产交易所规定 浏览:130
细分行业概念主图指标 浏览:841
房管局交易所 浏览:377
交易商持仓报告cot 浏览:166
银鼎信金融服务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52
汇率衍生品方案 浏览:19
近五日主力增减持仓在哪看 浏览:434
贵金属电脑版 浏览:287
维持仓库物品整齐的标语 浏览: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