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金融的關於概念
寧波大學商學院熊德平教授在其國家社科基金研究報告《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協調發展機制與模式研究》【2005年6月通過驗收鑒定,獲優秀等級,並應邀以成果要報形式,呈黨和國家領導人,引起高度重視和作重要批示,該成果2009年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該成果出版著作《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協調發展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P66-80)】,以及論文《農村金融與農村金融發展:基於交易視角的概念重構》【《財經理論與實踐》2007年第2期,P8-13;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農業經濟導刊》2007年12期P120-126)全文轉載】中,為定義農村金融與農村金融發展,針對既有定義的缺陷,從重新定義金融概念入手,重新定義了農村金融與農村金融發展的概念,並基於該定義,形成了系統的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協調發展理論,構建了我國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協調發展的機制與模式,並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該概念及其基礎上的成果,值得農村金融理論研究、政策制定和實際部門借鑒和思考。
既有論點
進一步考察已有「金融」的定義,本研究發現,雖然,表述林林總總,重點各不相同,尚無一致認識,但歸納這些表述各異的「金融」概念便可發現,根據其視角和側重點,大致可分為「資金融通論」、「金融資源論」、「金融產業論」、「金融工具論」、「金融媒介論」等幾種類型[1],其中「資金融通論」在我國歷史最為久遠,影響最為深刻,詞典、教科書中的金融定義基本來自於此,其他的主要觀點主要集中在近幾年的學術研究中,另外一些則基本上是在「資金融通論」基礎上的延伸或擴展或有所側重。
資金融通論
認為「金融就是貨幣資金的融通,指通過貨幣流通和信用渠道以融通資金的經濟活動」(王紹儀,2002)。《辭源》(1915):「今謂金錢之融通曰金融,舊稱銀根」。1920年北洋政府「整理金融公債」中的「金融」專指通過信用中介的貨幣資金融通。《辭海》(1936年版): 「monetary circulation謂資金融通之形態也,舊稱銀根。」《辭海》(1979)則有:「貨幣資金的融通。一般指與貨幣流通與銀行信用有關的一切活動。」1986年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中把相當於本研究口徑的「FINANCE」定義為:「The system that includes the circulation of money,the granting of credit,the making of investments,and the provision of banking facilities」。可見,「資金融通論」歷史最為久遠並居主流地位[2],但深入分析發現,這一定義雖然比較准確地概括了金融的活動過程,但卻把金融的本質屬性隱藏在背後,似乎有「金融」就是金融的同意反復之嫌。
金融產業論
認為「金融是資金融通的行為及機制的總稱,是與國民經濟其他產業部門平等的產業,金融產業是指以經營金融商品和服務為手段,追求利潤為目標,市場運作為基礎的金融組織體系及運行機制的總稱(冉光和,2004,P24)。「金融產業論」對金融的界定更多的涉及到了金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運行機制和內在屬性,強調了金融是經濟系統的一個平等的組成部分,但其主要側重於從產業角度進行論證,其作用機制還只是隱含在產業的概念之中。
金融資源論
認為金融是人類社會財富的索取權,是貨幣化的社會資財;是以貨幣形態表現的,具有「存量」形態的,既聯系現在與過去,也聯系現在與未來的金融存量投入、消耗過程及相應的體制轉變;金融是一種資源,是有限的或稀缺的資源,是社會戰略性資源(白欽先教授等,2000)。該定義為金融資源的配置奠定了理論基礎,但其只注意到了金融的靜態意義,但忽視了金融過程和功能。
金融工具論
認為計劃經濟中,金融是計劃工具,市場經濟條件下則是宏觀調控手段,強調了金融的功能,卻忽視了其作用的主動性和先導性。金融媒介論的金融概念則認為金融是媒介經濟運行的虛擬系統,同樣是注重了功能,卻忽視了金融自身的獨立性。這些定義均沒有意識到金融「實際上是財產(Property)的借貸或財產的跨時(Intertemporal)交易活動」(江春,1999),「『金融』就是信用轉讓」(汪丁丁,1997)。僅依此形式化的定義是難以把握農村金融的理論內涵,並進一步透視出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關系原理的。 熊德平教授的上述成果認為: 「弄清楚金融的界說似乎是不言而喻的,無疑,這是一門學科中極大的問題:一門學科,其最高理論成就往往就凝結在對於本學科的核心范疇如何界定、定義之中」(黃達,2001,P113)。長期以來「金融是指資金的借貸活動或資金的融通活動,這已是被學術界所普遍接受的觀點」(江春,1999),但深入考察發現「對金融的定義,傳統金融理論和現代金融理論是有區別的」(冉光和,2004,P19),「存在從不同視角對『金融』所進行的規范性的論證」(黃達,2001,P113),其表述林林總總,重點各不相同,「直到今天,……,尚無普遍被接受的統一的理論界定」(黃達,2001,P45)。面對這樣的核心范疇,該成果無意也不求能論證出公認的「金融」概念,但對其內涵和外延的界定卻直接關繫到研究框架的構建基礎。成果遵循黑格爾「概念」與「理論」的關系以及哲學關於「概念」本質的認識,在綜合前人的「金融」定義基礎上,努力分析和界定出可以供生長和支撐本研究理論框架的「金融」概念。
界定「金融」的概念,首先涉及的問題是由漢字「金」和「融」組成的「金融」與英語「FINANCE」語義區別與選擇問題。黃達(2001,P3-11,44-45,113-120)和曾康霖(2002,P10-14)教授分別對二者的詞義和關系,做了詳細的、權威性的討論,其基本結論是漢語的「金融」有寬、窄二個口徑。寬口徑是:泛指銀行、保險、證券、信託及相關活動。窄口徑則把「金融」界定在資本市場運作與金融資產供給與價格形成的領域。而英語中的「FINANCE」則有寬、中、窄三個口徑。寬口徑是指:一切與錢有關的活動。不僅包含了漢語的「金融」,而且還包括了「政府財政」、「公司財務」、「家庭理財」等與漢語「金融」涇渭分明的概念。窄口徑則專指資本市場,尤其是股票市場。中口徑是指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儲蓄協會、住宅貸款協會,以及經紀人等中介服務等。可見漢語「金融」的寬、窄口徑分別相當於「FINANCE」的中、窄口徑,而寬口徑的「FINANCE」則是我國「政府財政」、「公司財務」、「家庭理財」和「金融」的總稱。由於本研究主題和任務是從「農村金融」和「農村經濟」的系統層面揭示其相互間的內在聯系,探索協調發展的機制與模式,因此,該成果將把「金融」界定在漢語寬口徑的含義上。 熊德平教授認為金融的本質蘊藏於金融產生與發展的歷史過程之中,「金融」的不同定義,實際上是具有不同歷史背景的金融現實,在不同視角和目的下的思維寫照。沿著金融與經濟關系理論的分析框架,考察金融產生與發展的歷程和當代表現,在綜合前人的定義的基礎上,該成果基於交易視角認為「金融」不論是「資金融通(monetary circulation)」的金融,還是「finance」即「Financial Market,Capital Market」的金融,其本質都是信用交易制度化的產物,是由不同的產權主體,在信任和約束基礎上,通過信用工具,將分散的資金集中有償使用,以實現「規模經濟」的信用交易活動以及組織這些活動的制度所構成的經濟系統及其運動形式的總稱。該概念可以概括為「信用交易論」。
「信用交易論」的核心要點是①金融是分工和交換的產物。不同產權主體的存在是金融產生和發展的必要條件。②所有權的分散性與生產集中性的矛盾,不同產權主體的風險能力和經營能力,以及資金的所有和所需,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不對稱分布是金融產生和發展的充分條件。前者是金融的社會基礎,後者是金融的自然基礎。③「規模經濟」的存在和產權主體對「規模收益」的追求是金融存在和展開其自身的內在動力。④在制度的有效約束下建立起來的,以心理上的信任和安全感為基礎的信用交易是金融的基本特徵。⑤全賴信用維系的金融,在促進經濟發展的過程,不斷使經濟金融化,進而使信用成為經濟發展的基礎,金融成為現代經濟的核心,經濟系統可以從金融經濟和實體經濟兩個相互融合的系統加以觀察和研究。這是金融的功能效應。⑥金融的表現形式和組織方式始終處於發展變化之中,其態多樣化、結構多元化、功能擴大化、制度規范化、組織正規化成為金融發展的外在特徵。現代金融已經發展為由資金的流出和流入方、連接這兩者的金融中介機構和金融市場以及對其進行管理的中央銀行和其他金融監管機構及運行制度和機制共同構成的,不僅可以通過融通資金、傳遞信息、提供流動性支持等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而且還通過大數定律、提供專業化服務和套期保值來有效地分散和降低風險,進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產或消費效率,與其他經濟系統具有平等交換關系的,具有核心地位的經濟系統。⑦金融不同於金融機構,金融機構是金融專業化分工的產物,是依靠專門化知識、能力和信譽,提供中介服務「專家」型組織,金融機構的價值在於其金融功能的發揮,而不是其規模大小、數量多少以及表現形式和組織方式的先進與落後。⑧金融與信用相生相伴,不僅並非貨幣所派生,而且良好的貨幣制度有賴於金融信用制度的建設與完善。[1]這種分類完全是為了概括、綜合和表述的便利,而非嚴格學術論證基礎上的學派或學術思想分類,也不代表原創者是意圖。
[2]目前國內大部分金融或貨幣銀行學教科書對金融的定義基本都沿襲這一意義的概念。
【金融學】金融學是從經濟學分化出來的、研究資金融通的學科。傳統的金融學研究領域大致有兩個方向:宏觀層面的金融市場運行理論和微觀層面的公司投資理論。
B. 西方經濟學
B. 收入—消費曲線
D. 完全無彈性
A. 石油
C. 供給量的變動
D. 低檔品
C. 消費者剩餘
A. 增加X和減少Y的購買量
A. 既定資源的配置
A. 縱向相加
C. 生產什麼、如何生產以及為誰生產的問題
C. 19世紀70年代
B. 總效用不斷增加,邊際效用不斷下降
D. 古典經濟學
A. 合乎理性人的假設
B. 完全信息的假設
A. 商品的可替代性
B. 商品用途的廣泛性
C. 商品對消費者生活的重要程度
D. 商品的消費支出在消費者預算總支出中所佔的比重
B. 具有負斜率
D. 任意兩條無差異曲線不相交
A. 消費者得知西紅柿有益健康
B. 消費者預期西紅柿價格將下降
A. 該商品的價格
B. 生產的成本
C. 生產的技術水平
D. 生產者對未來的預期
僅供參考!
C. 銀行信用 商業信用 消費信用 國家信用 它們的區別是什麼
商業信用企業之間在商品交易中相互提供的信用,其基本形式是賒銷和預付款。 商業信用的債權債務者都是企業經營者;商業信用貸出的商品資本;商業信用的規模一般與產業資本運動一致。 商業信用的局限性
(1)商業信用的規模受到企業能提供資本數量的限制。
(2)商業信用的供求有著嚴格的方向 。
(3)商業信用的期限局限——一般是短期 。
銀行信用是銀行和各類金融機構以貨幣形式提供的信用。是現代經濟中最主要的信用形式之一。 特點
(1)銀行信用是以貨幣形態提供的。
(2)銀行信用克服了商業信用在數量和方向上的局限 。
(3)銀行信用以銀行等各類金融機構為媒介。
國家信用是國家(政府)以債務人身份籌集資金的一種形式。 作用
(1)調節政府收支不平衡 。
(2)彌補財政赤字的重要手段 。
(3)籌集巨額資金的重要手段 。
(4)調節經濟的重要手段 。
消費信用工商企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對消費者提供的信用。 消費信用形式:賒銷、分期付款購買商品、消費貸款 。
(3)以金融機構作為媒介以貨幣形態擴展閱讀:
除以上四種信用之外,信用體系還有租賃信用、國際信用一共6種信用:
租賃信用是租賃公司、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通過出租設備工具而收取租金的一種信用形式。 形式
(1)金融租賃,又稱融資或財務租賃,是一種融資和融物相結合的租賃形式。多用於專用、大型設備的租賃。
(2)經營租賃,又稱服務租賃,用於通用設備租賃 。
(3)杠桿租賃,一種投資和信貸相結合的一種租賃方式 。
國際信用是國際間相互提供的信用。 形式
(1)國際商業信用:補償貿易、來料加工 。
(2)國際銀行信用,主要為出口信貸 。
(3)國際間政府信用,期限長、利率低。
(4)國際金融機構信用。
D. 什麼是流動性便利和信用便利,兩者區別是什麼
經濟學意義上的信用:借貸信用是一種以償還和支付利息為條件的借貸行為 2.信用產生的邏輯線索: 1.實物借貸 – 以實物為對象(本金、利息)的借貸活動 – 在自然經濟社會中佔有主導地位 2.貨幣借貸 – 以貨幣為對象(本金、利息)的借貸活動 – 商品經濟是貨幣借貸存在的基礎 3.市場經濟與信用秩序 – 市場經濟的基礎:誠信 – 信用秩序的維系:徵信體系 2.高利貸的經濟基礎 – 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主要信用形式,存在基礎是小生產佔主導地位的自然經濟 – 社會商品經濟不發達,貨幣獲得比較困難,而貸款的需求相對比較大。貨幣供不應求,貸者便可以索取高額利息 3.反對高利貸的斗爭 – 高利貸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破壞了原有的生產方式,但它又不創造新的生產方式 – 促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形成,積累了大量的貨幣財富,可能使高利貸資本向產業資本轉移 – 高利貸使廣大農民和手工業者破產,使雇傭工人的隊伍形成 – 高利貸喪失壟斷地位, 資本主義信用制度建立 (二)部門資金餘缺調劑:信用需求 1.信用關系中的主體及其資金狀況 – 居民個人(住戶),可支配收入減去消費與投資。多為資金盈餘,是貨幣資金的主要供應者 – 企業,內部餘缺調劑,更多依靠金融中介調劑,多為資金短缺,是貨幣資金的主要需求者 – 政府,中央、地方各級財政收支赤字需要通過信用方式彌補,一般是貨幣資金的需求者 – 國際收支,本國與他國的貨幣收支,盈餘提供對外融資,赤字需要從國外借入資金彌補 – 金融機構,自身的經營收入和日常經營支出對比可能是盈餘也可能是赤字 2.資金流量分析 – 分析基礎:Y=C+I+X-M;Y-C-I-X+M=0 – 國有企業在國外歸入政府部門,在我國歸入非金融企業部門(工商企業) – 資金流量分析不考慮部門內部的資金調劑我國資金凈流量狀況三、信用的形式(一)現代信用的形式 1.商業信用 – 工商企業之間買賣商品時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包括商品買賣行為和借貸行為。借貸行為以買賣行為為基礎,是企業之間的直接信用 – 商業票據和票據流通。商業票據包括本票和匯票。票據流通轉讓是在企業與金融機構、或有經常往來相互了解信任的企業之間進行。採取背書轉讓和貼現形式 – 商業信用的作用:潤滑生產與流通,加速資本周轉 – 商業信用的局限性:金額、方向和期限的限制 2.銀行信用 – 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以貨幣形態提供的信用 – 銀行信用的特點:金融機構作為信用媒介,是一種間接信用;借貸對象是處於貨幣形態的資金 – 銀行信用與商業信用的關系:在商業信用廣泛發展的基礎上產生了銀行信用,銀行信用的出現又使商業信用進一步得到完善 3.國家信用 – 國家作為債權人或債務人的信用,主要是債務人 – 國家信用的形式:內債和外債 4.消費信用 – 消費信用是指企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向消費者個人提供的直接用於生活消費的信用 – 消費信用的形式:賒銷、分期付款、消費信貸 5. 國際信用 – 商業性借貸:通過借貸契約形成的國際信用關系 – 國外直接投資:股權投資,直接新建企業 (二)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 1. 概念 – 直接融資是指公司企業等經濟主體在金融市場上通過發行股票、債券方式,從資金所有者那裡直接融通貨幣資金 – 間接融資是指貨幣資金需求者通過向銀行等金融機構借款的方式融通資金,而不與資金所有者發生直接聯系 2.直接融資的優點和局限性優點: – 資金供求雙方聯系緊密,有利於資金的快速合理配置和提高使用效益 – 由於沒有中間環節,籌資成本較低,投資收益較高 – 資金供求雙方形成投資關系,加強了投資者對資金使用的關注和籌資者的壓力 – 有利於籌集具有穩定性的、可以長期使用的投資資金局限性: – 資金供求雙方在數量、期限、收益率等方面受的限制比間接融資多 – 直接融資的便利程度及其融資工具的流動性均受金融市場的發達程度的制約 – 對資金供給者來說,直接融資的風險比間接融資大得多,需要直接承擔投資風險 3.間接融資的優點與局限性優點: – 靈活便利:期限、數額、利率 – 安全性高:資金所有者安全性高 – 規模經濟:借款數額與資產規模有關(三)股份公司 1.股份公司的形式: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2.股份公司與信用: ? 股份公司存在的基礎:信用關系的普遍發展 ? 信用關系的原則:有限責任,從而使股票成為廣泛的投資對象 3.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 ? 股份公司實現了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 ? 經理階層的形成思考題 1.簡述商業信用的作用與局限性。 2.簡述直接融資的優點與局限性。 第3講 利息與利率 ? 利息 ? 利率及其期限結構 ? 利率的決定 ? 利率的作用一、利息(一)利息的來源與實質 1.利息的概念 – 借貸關系中借入方支付給貸出方的報酬 – 隨著信用關系發展而產生的經濟范疇,構成信用關系的基礎 – 西方經濟學:投資人讓渡資本使用權而索要的補償(機會成本+風險) 2.不同生產關系下利息的來源與實質 ? 高利貸利息來源於小生產者、農奴、奴隸勞動創造的價值;體現著高利貸者同奴隸主或封建地主共同對勞動者的剝削關系 ? 資本主義的利息是剩餘價值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來源於工人的剩餘勞動;體現著借貸資本家與職能資本家共同剝削雇傭工人的關系,也體現了他們之間瓜分剩餘價值的比例關系 ? 社會主義經濟條件下,利息來源於國民收入或社會純收入;實質是國民收入根據國家和社會利益進行再分配的一種形式(二)利息與收益的一般形態 1.利息被人們看作是收益的一般形態 – 人們通常都利用利率來衡量收益(資料庫出錯資料庫出錯eld) – 用利息來表示收益,利息轉化為收益的一般形態 2.利息轉化為收益一般形態的原因 – 在借貸關系中利息是所有權的果實觀念普遍化 – 利息與利潤的區別在於利息是事先確定的量,而不管經營狀況如何 – 利息經濟范疇具有悠久歷史,貨幣可以提供利息早已成為傳統看法 3.收益資本化 – 任何有收益的事物,都可以通過收益與利率的對比計算出相當於多大的資本金 – 資本化是商品經濟中的規律,只要利息成為收益的一般形態,這個規律就起作用(三)利息計算 1.單利法:I=P?r ? n 2.復利法:I=P[(1+r)n-1] – 單利 I=100×5%×3=15 – 復利 I=100×(1+5%)3 -100= 15.76 二、利率及其期限結構(一)利率 1.利率是一定時期內利息額與貸出資本額的比率 2.利率表示方法: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厘,年1%、月0.1%,日0.01% (二)利率種類 1.基準利率(無風險利率)和差別利率 – 基準利率是對其他利率波動起決定作用的利率。在市場經濟中是無風險利率;市場化水平較低時,是中央銀行再貼現利率 – 差別利率是基準利率以外的其他各種利率 2.名義利率與實際利率 3.固定利率和浮動利率 4.官定利率、行業利率和市場利率(三)利率的期限結構 1、利率的期限結構同一種利率在某一時間對應不同的期限,不同期限的利率存在高低差異,形成了利率的期限結構 2、即期利率與遠期利率遠期利率,隱含在給定的即期利率中的從未來某一時點到另一時點的利率(計算公式見教材第87頁) 3、債券到期收益率與收益率曲線到期前分期支付的利息和到期歸還本金的現值與債券市價相等時的折現率三、利率的決定(一)利率決定理論 1. 馬克思的利率決定觀 – 利率取決於平均利潤率,介於零和平均利潤率之間 – 利率的高低取決於總利潤在貸款人和借款人之間的分割比例 – 利率具有三個特點:長期內平均利潤率處於下降趨勢,影響利率出現相同的趨勢;利潤率下降緩慢,利率比較穩定;利率決定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2.西方經濟學利率決定理論觀點 – 實際利率理論:強調非貨幣實際因素,如生產率與節約對利率的決定作用 – 凱恩斯的貨幣供求均衡理論:利率決定於貨幣供求,貨幣需求量基本取決於人們的流動性偏好 – 羅賓遜、俄林的可貸資金論:利率由儲蓄、投資、貨幣供求變化等因素綜合決定的: – 借貸資金需求DL=I+⊿MD ; – 借貸資金供給SL=S+ ⊿MS ; – 均衡利率條件: I+⊿MD = S+ ⊿MS ? 新古典綜合學派的利率決定論:均衡利率水平是由商品市場貨幣市場同時實現均衡的條件決定的 – 風險因素:通貨膨脹風險、違約風險、流動性風險、期限風險 – 政策因素:貨幣政策(三大工具);財政政策;匯率政策 – 制度因素:利率管製程度 4.我國利率市場化 – 先外幣後本幣 – 先貸款後存款 – 先長期後短期四、利率的作用(一)利率的基本功能 ? 中介功能:經濟主體 ? 分配功能:政府 ? 調節功能:中央銀行 ? 動力功能:企業、個人 ? 控制功能:中央銀行(二)利率發揮作用的環境條件 1.制約利率發揮作用的因素 – 利率管制,作用力大,可控性強 – 授信限量,造成信貸資金供求矛盾激化,阻礙利率機制發揮作用,扭曲利率結構和層次 – 市場開放程度,資金流動的自由度受到限制,市場被分割,利率體系之間失去聯系,缺乏彈性,作用的發揮就有了局限性 – 利率彈性,彈性大則作用明顯,反之則作用微弱(三)利率的作用 1.利率在宏觀經濟活動中的作用 – 調節社會資本的供給 – 調節投資規模與結構 – 調節社會總供求,影響儲蓄與消費行為(替代 效應和收入效應) 2.利率在微觀經濟活動中的作用 – 促進企業加強核算,提高經濟效益 – 誘發和引導人們的儲蓄行為 本章思考題 1. 利息的來源與本質是什麼? 2. 簡述利率的決定與影響因素。 3. 簡述利率在經濟中的作用。 4. 利息轉化為收益的一般形態,其主要原因是什麼?一、外匯(一)外匯的界定 1.外幣資產或支付手段作為外匯的三要素: ? 以外幣表示的金融資產 ? 國際間的結算支付手段 ? 充分可兌換性 2. 我國的規定:(1)外國貨幣;(2)外幣支付憑證;(3)外幣有價證券;(4)SDRS;(5)其他外匯資產 3. 離岸貨幣:歐洲美元等(二)外匯管理(管制) 1、外匯管理:政府對外匯收、支、存、兌進行的管理 2、外匯管制:政府對各經濟主體取得、支用、攜帶、保管外匯等行為實施嚴格限制(三)貨幣兌換問題 1、完全可兌換(自由兌換) ? 本外幣自由兌換,自由出入境 ? 居民與非居民均可持有外匯,彼此支付無限制 2、不完全可兌換 ? 經常項目可兌換,資本項目不可兌換 3、完全不可兌換二、匯率(一)匯率與標價法 1、匯率:一國貨幣折算為他國貨幣的比率,也稱匯價或兌換率 2、標價法 ? 直接標價法 :外幣×匯率=本幣 本幣為標價貨幣,本幣標明單位外幣價格 ? 間接標價法 :外幣÷匯率=本幣本幣為基本貨幣,外幣標明單位本幣價格(二)匯率制度 1、固定匯率 2、浮動匯率 ? 單獨浮動 ? 管理浮動 ? 釘住浮動(三)人民幣匯率制度 1、單一的 2、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 3、有管理的浮動(四)匯率的升貶值 1、升貶值的計算 ? 直接標價法:匯率升貶值率=(舊匯率/新匯率-1)*100 ? 間接標價法:匯率升貶值率=(新匯率/舊匯率-1)*100 結果是正值表示本幣升值,負值表示本幣貶值例如:2003年底人民幣匯率為8.28元/美圓;2004年底為8.27元/美圓。人民幣匯率變化率= (8.28/ 8.27-1)*100=0.12% 2、名義匯率與實際匯率 ? 本幣實際匯率=本幣期初名義匯率*(本國物價指數/外國物價指數)例如:2002年中國和美國的CPI分別為99.2和102.4,人民幣的名義匯率年初為8.277元/美圓,年末沒有變化;計算人民幣年末實際匯率和高估率。 ? 人民幣實際匯率=8.277*( 99.2 / 102.4 )=8.018 ? 人民幣高估率=(實際匯率-名義匯率)/名義匯率=( 8.018- 8.277)/ 8.277=-3.13% 1991-2003年人民幣名義匯率與實際匯率(五)匯率與利率 1、匯率與利率的關系 ? 本幣利率高於外幣利率,資本流入,本幣匯率升值 ? 本幣利率低於外幣利率,資本流出,外幣升值 ? 如果存在嚴格外匯管制,前者會造成外匯黑市匯率走低,後者會導致外幣在黑市上高漲 2、中美利差與匯率變化 ? 1997-1998年人民幣貶值壓力 ? 2002-2003年人民幣升值壓力中美利差與人民幣匯率高估率三、匯率的決定 (一)金幣本位制:鑄幣平價 1 .主要特徵 ? 金鑄幣有一定重量與成色(法定含金量) ? 自由鑄造、自由流通、自由輸出入,無限清償 ? 輔幣和銀行券可按其票面值自由兌換金鑄幣 2 .鑄幣平價 3. 黃金輸送點 ? 4.8665+0.03=4.8965 ? 4.8665 -0.03=4.8365 (二)金匯兌本位制與金塊本位制: 黃金平價 1. 共同特點:金幣不再自由鑄造、自由流通,只流通 銀行券 2. 黃金平價 :單位貨幣所代表的金量 (三)布雷頓森林體系下:黃金平價黃金美元本位制、固定匯率制雙掛鉤 1 美元= 0.888671克純金=1/35盎司 (四)匯率決定理論 1、國際借貸說(國際收支說) ? 英國經濟學家戈申1861年提出 ? 解釋金本位制度下匯率變動的原因 ? 流動債權大於流動債務;外匯匯率下跌;流動債權小於流動債務;外匯匯率上升 2、購買力平價說PPP ? 瑞典經濟學家卡塞爾1916提出 ? 絕對購買力平價: e = PT / PT* ? 相對購買力平價: e 』 / e = (PT 』 / PT ) /( P*T 』 / P*T) e 』 = e (PT 』 / P*T 』 )( P*T / PT ) ? 購買力平價理論的簡單評價:前提條件嚴格:兩國具備相同或相似的生產結構、消費結構、價格體系。局限性: A 計量檢驗中存在技術上的困難 B 短期看,匯率會暫時偏離購買力平價 C 長期看,實際經濟因素變動使名義匯率與購買力平價產生永久性偏離 3、匯兌心理說 ? 法國經濟學家阿夫特里昂提出 ? 人們心理判斷與預測是決定匯率的最重要因素 4、貨幣分析說 ? 20世紀70年代H.G.約翰森倡導提出 ? 基礎:購買力評價 ? 模型:e = PT / PT*=(M/KY)/(M * /K * Y *) =(M/ M * )(K * Y */ KY) 5.金融資產說 ? 20世紀七十年代興起的理論 ? 認為投資者對金融資產的選擇引起資本跨國流動,從而影響匯率變動四、匯率的作用(一)匯率變化的經濟影響 1.匯率與外貿進出口本幣匯率下降可以起到抑制進口、刺激出口的作用,改善貿易狀況。反之,不利於貿易平衡 2.匯率與物價本幣匯率下降引起國內進口消費品和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對其他商品的價格上漲起到拉動作用。匯率上升,有助於抑制國內物價上漲 ? 匯率變動對長期資本流動的影響較小,長期資本主要受利潤和風險影響。 ? 匯率變化對短期資本流動的影響較大,本幣匯率下降可能引起短期資本外流,從而進一步加劇本幣匯率的下跌(二)匯率發揮作用的條件 1.進出口商品的需求彈性、供給彈性 2.市場體系與市場調節機制的發育程度 3.匯率制度的安排選擇(固定與浮動匯率之爭)(三)匯率風險 1、風險類別 ? 交易匯率風險:涉外經濟活動中發生 ? 折算匯率風險:跨國公司會計核算時發生 ? 經濟匯率風險:對經濟長期發展產生影響 2、影響領域 ? 進出口貿易:外貿企業承擔的由於支付時間差產生的風險 ? 外匯儲備:貨幣當局承擔的儲備資產結構不合理產生的風險 ? 外債負擔:本國政府、企業等經濟主體承擔的債務貨幣升值帶來的負擔本章思考題 1、簡述人民幣實現兌換的進程。 2、匯率與利率之間存在什麼樣的聯系? 3、簡述購買力評價的內容與局限性。 4、匯率變化對經濟的那些方面產生影響? 5、匯率風險對貨幣當局有何影響?第二單元:金融體系第5講 金融市場第6講 金融市場機制理論第7講 金融中介第8講 存款貨幣銀行第9講 金融市場與金融中介的關系第10講 中央銀行 9月27日—11月8日第5講 金融市場 ? 金融市場概述 ? 貨幣市場 ? 資本市場 ? 其他金融市場 ? 金融市場國際化一、金融市場概述(一)金融市場及其基本要素 1.金融市場與證券化 – 金融市場是資金供求雙方藉助金融工具進行各種貨幣資金交易活動的場所,是提供資本、配置金融資源的要素類市場。 – 狹義的金融市場是指以票據和有價證券為金融交易工具的市場。 – 證券化是指隨著商品經濟發展,以證券發行、買賣實現的金融交易佔有越來越大的份額。 2.金融市場基本要素 – 交易對象,金融市場的交易對象是貨幣資金 – 交易主體,個人、企業、各級政府機構、貨幣當局和金融機構 – 交易工具,債權債務憑證、所有權憑證,衍生工具、外匯和黃金等 – 交易價格,貨幣資金借貸交易價格----利率、金融工具買賣交易價格----行市(二)金融工具(資產)及其基本特徵 1.金融工具(資產) – 金融工具是在信用活動中產生的、能夠證明金融交易金額、期限、條件等具體事項的書面憑證 – 具有規范的書面格式、廣泛可接受性和法律約束力 2.基本特徵 – 期限性,償還期限(兩個極端) – 流動性,變現能力(市場本身和交易主體) – 風險性,信用風險、價格風險等 – 收益性,利息、股息和價差收益(三)金融工具的收益率 1、名義收益率,票面收益與票面額之比 2、現時收益率 ,年收益額與該金融工具當期市場價格的比率 3、平均收益率,將現時收益與資金損益共同考慮的收益率例 100元面值的債券,每年利息為8元,投資者在第2年以95元買入,計算平均收益率資本差價的年收益 95×(1+R%)9=100; R=0. 57%;現時收益率8/95*100%=8.42% 平均收益率=8.42%+0.57%=8.99% (四)金融市場的功能 1. 金融市場的基本功能 – 動員儲蓄、配置資金 – 轉移、分散風險功能 – 資產定價、發現價格 – 提供流動性 – 降低金融交易成本 2.金融市場功能發揮的條件 – 完整的信息:交易決策的基礎 – 市場供求決定的價格:資金配置效率的關鍵二、貨幣市場(一)貨幣市場及其特點 1.貨幣市場貨幣市場是指以期限在一年以內的金融工具為媒介進行短期資金融通的市場 2.貨幣市場的特點 – 交易期限短 – 交易目的是解決短期資金周轉需要 – 交易工具有較強的貨幣性(二)票據與貼現市場 1.商業票據的無因性與融通票據 – 商業票據的無因性:商業票據只反映商品交易產生的債權債務關系,而不反映交易的內容 – 融通票據:由非金融公司發行的,無交易背景只是單純以融資為目的的票據 2.商業票據市場型態 – 票據承兌(市場):匯票付款人或指定銀行確認票面記載事項,在票面上作出承諾付款並簽章的一種行為 – 票據貼現(市場):票據持有人在票據到期前,向金融機構貼付一定利息所作的票據轉讓(三)銀行間拆借市場 1.同業拆借市場 – 同業拆借市場是指各類金融機構之間進行短期資金拆借活動所形成的市場 2.同業拆借市場的層次 – 銀行業同業拆借市場,銀行之間 – 短期拆借市場,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之間(四)國庫券市場 1.發行市場,通過一級自營商承銷 2.流通市場,貼現、買賣和回購交易 3.回購市場,交易雙方簽定回購協議,賣方承諾在未來某個時間將所出售證券買回。分為正回購與逆回購(五)可轉讓大額存單市場 1.可轉讓大額定期存單 – 可轉讓大額存單CD是1961年美國花旗銀行創造的一種金融工具 – 特點:不記名,可轉讓;面額大且固定;利率比同期限存款高;期限在1年內,到期前不能提前支取 2.可轉讓大額存單的發行與交易 – 發行方式:批發發行,零售發行 – 流通交易,做市商制度三、資本市場(一)資本市場及其特點 1.資本市場 ? 資本市場是指以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金融工具為媒介,進行長期性資金交易活動的場所 2.資本市場的特點 ? 交易工具期限長 ? 交易目的是解決長期投資性資金供求需要 ? 借貸和籌資規模大,滿足長期投資項目需要(二)股票市場 1、股票:股份公司發行的權益憑證,證明持有者對發行公司資產和收益的剩餘要求權(索取權)。分為普通股和優先股 2、證券交易所:一般採用公司制或會員制;通過競價方式進行交易 3、櫃台交易市場OTC:無固定交易場所,交易未公開上市的證券,交易雙方協商定價 4、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1990年11月和1991年7月分別成立;1999年12月《證券法》實施
E. 急求:08年秋《貨幣銀行學》作業4 多選題
1.ABCD
2.AB
3.ABD
4.ABC
5.BC
6.ABCD
7.A
8.ABD
9.ACD
10.ACD
11.A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