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理解馬雲說的「 如果銀行不改變 我們就改變銀行 」
兩年前,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放出豪言:「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
這句話並沒有被許多金融機構放在眼裡,他們以為這只是一句玩笑。然而走到今天,他們也許笑不出來了,余額寶在短短5個月時間里,吸收存款超過1000億元,平均每天吸金6.6億元。而網路、騰訊、網易等互聯網企業們,也在用它們獨具吸引力的收益率搶奪著用戶。年化收益率5%、6%、6%外加5%的現金補貼,他們甚至不惜自掏腰包以搶奪市場。
相對而言,原先穩坐泰山的銀行卻面臨著存款流失的尷尬。有媒體報道稱,僅僅今年1月份,四大行存款就流失7000億元。一名在大型國有銀行工作的員工透露,原本穩坐辦公室,坐等儲戶上門的客戶經理們為了完成指標,不得不放低身段,到大街上和互聯網企業們一樣吆喝叫賣,招徠客戶。
B.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機構體系變化的原因及未來的發展趨勢
金融機構體系變化:大一統的金融百貨公司——分業經營——混業經營趨勢
原因:金融市場不成熟,監管不完善,機構內控制度有待改善、實力不強、抗風險能力弱。
有混業的趨勢是因為:國家趨勢的金融全球化,監管一體化,金融自由化,金融創新,等。
C. 我國金融機構的存款機構的變化和變化的具體原因 要求1000字,運用金融學知識
從晚清乃至辛亥革命以來,中國金融機構的存款機構主要是銀行。
中國銀行於1912年經孫中山先生批准在上海成立,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銀行之一。1912-1928年,中國銀行履行中央銀行職能,負責代理國庫、承匯公款、發行鈔票等。1928-1942年,中國銀行作為政府特許的國際匯兌銀行,積極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改革管理機制,在中國金融界率先走向國際市場,先後在倫敦、新加坡、紐約等國際金融中心設立分行。1942-1949年,中國銀行作為國際貿易專業銀行,負責政府國外款項收付,發展國外貿易並辦理有關貸款與投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2月,中國銀行總管理處由上海遷至北京。「中國人民銀行」也在全國布設網點,逐漸成為全國人民的首選存款機構。而中國建設銀行也與1954年10月1日成立,原名為中國人民建設銀行,建設銀行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決定成立後,其任務是經辦國家基本建設投資的撥款,管理和監督使用國家預算內基本建設資金和部門、單位的自籌基本建設資金。幾十年來,建設銀行為提高投資效益、加快國家經濟建設和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1950年中國銀行總管理處歸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領導。1953年10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公布《中國銀行條例》,明確中國銀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特許的外匯專業銀行。1979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中國銀行從中國人民銀行中分設出來,同時行使國家外匯管理總局職能,直屬國務院領導。中國銀行總管理處改為中國銀行總行,負責統一經營和集中管理全國外匯業務。1983年,中國銀行與國家外匯管理總局分設,中國銀行成為國家外匯外貿專業銀行。1994年,中國銀行由外匯外貿專業銀行轉為國有商業銀行。
這些變化的具體原因當然是政治原因,在當時百廢待興的經濟狀況下,也還是可以適應的。
但是隨著經濟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原有的體制不能適應蓬勃發展的經濟活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金融業的壯大勢所必然。中國工商銀行成立於1984年1月1日,而中國農業銀行的前身最早可追溯至1951年成立的農業合作銀行。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農業銀行相繼經歷了國家專業銀行、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和國有控股商業銀行等不同發展階段。1994年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分設,1996年農村信用社與中國農業銀行脫離行政隸屬關系,中國農業銀行開始向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轉變。
1986年7月24日,作為金融改革的試點,國務院批准重新組建交通銀行。1987年4月1日,重新組建後的交通銀行正式對外營業,成為中國第一家全國性的國有股份制商業銀行,現為中國五大國有大型商業銀行之一。
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在華北銀行、北海銀行、西北農民銀行的基礎上合並組成。華北人民政府當天發出布告,由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人民幣在華北、華東、西北三區的統一流通。總行位於石家莊。1949年2月總行遷往北京。在中國大陸計劃經濟時代,中國人民銀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的銀行,同時履行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的職能。
1983年9月,中國國務院決定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國家中央銀行職能。
1984年國家將商業銀行的職能剝離出去成立中國四大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後,中國人民銀行成為專職的中央銀行。1995年3月18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確定了中國央行。
D. 金融給生活帶來的變化
金融給生活帶來的變化:
銀行存款越來越少
都說中國老百姓喜歡儲蓄,中國家庭的金融資產多於五分之三儲蓄在銀行里,只有十分之一用於投資。不是中國老百姓不愛投資,國內投資市場不成熟,投資產品品種單一、收益率差異小、老百姓缺乏財富教育才是根本原因。在美國,家庭的金融資產只有十分之一存在銀行,其餘全部用於投資。美國金融市場的今天就是國內金融市場的明天。隨著余額寶、拓天速貸等P2P網貸平台、在線炒股、在線消費借貸等互聯網金融平台的的出現,國內更多的人正把投資拓天速貸之類的網貸平台與在線炒股、購買基金定投作為有比例的資產配置方式——這降低了銀行儲蓄的比率,據報道2015年年末中國的大銀行第一次出現了資產負增長,預計銀行存款會越來越少。
金融服務更安全
互聯網金融並未忽視金融的風險性,相反通過利用大數據、雲計算、風控建模等新科技正在建設更優質的金融基礎設施,互聯網金融服務將更安全。以拓天速貸平台為例,過去12個月,壞賬率為零,這是目前國內做得較好的平台之一。有些人認為P2P網貸投資不安全,其實這只是個案,或者投資的標的平台本身就是山寨P2P平台。隨著國家從2015年開始一系列監管政策的出台,以及2016年以來的專項整治活動開展,有問題的平台正在自我止損退出,P2P網貸行業正逐步洗牌,未來將更加規范。
金融服務更便捷
互聯網金融讓金融服務更便捷,這在之前想都不敢想。上世紀90年代,股票在中國蓬勃生長,股民為完成一筆交易常在證劵交易所門前徹夜排隊,而互聯網金融改變了這一切,如今坐在馬桶上,滑鼠一點就完成一筆交易。互聯網金融讓投資變得更方便,不用去銀行或者證券交易所排隊,滑鼠輕點、手指輕劃,分分鍾就完成。
金融服務惠及每一個人
傳統的金融機構注重大型國有企融資,而小微企業、個人消費被排斥在外,互聯網金融彌補了現有金融體系的缺陷,抓住小微企業、個人消費以及高收益的個人投資需求這片廣袤的藍海市場,並促使金融行業產生了風口和增量。「金融回歸初心,有了溫度和愛!」任何一種商業模式要成功應用,一定為社會、國家做了點什麼,如果只想著自己賺錢,那麼就不會成功。拓天速貸也是一樣,致力於為多領域更多人群服務。正如,經濟學家羅伯特·希勒曾所說「金融不是為了賺錢。」
E. 金融機構是如何改變其再定價缺口的大小和方向
金融機構必須與實體企業相結合,雙方保持聯系,雙方制訂好協議,這樣才能使金融機構有效的發展,
F. 徵信中心可以修改金融機構的數據嗎
不能!徵信中心其實就是個匯總中心.它功能只是將接入徵信中心的各家銀行上報的個人金融數據進行匯總.方便有需要的人或公司查看而已!
G. 金融機構在全球化下如何使改變的資本主義
首先資本主義的最主要特徵是生產資料私有制。但是隨著科技進步,單個的私人資本已經容納不了社會化的生產力,於是幾個乃至幾十個私人資本,以資本入股或發行和認購股票的形式組成的股份公司便迅速發展起來。(這就像基金,單個散戶的錢很難在金融市場上穩定獲利,基金公司收集散戶的錢集中起來投資,再分給客戶承諾的回報。)
而金融機構就是幫助股份制公司向社會民眾融資,使得更多的人來分攤公司利潤和風險。這是20世紀就很流行的方式。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也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
而今不同職能的金融機構之間的相互聯合、整合以及全球化就是在把優質實業公司的利潤和風險分攤給全世界的投資者(散戶)。從這個角度來說上市公司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資本主義企業。
這樣的回答是否是你想要的?
ps「能把問題描述清楚好嗎? 」這句也是病句- -!
H. 上雲會給金融機構帶來哪些改變
第一點能夠提升金融創新的效率,
第二點是說降低成本,這一塊來說,保守估計我們能夠比傳統的數據降低一個數量級的投入.
第三點,能夠促進業務的合作和數據共享,後面我會單獨來講大數據這一塊。
我們金融雲或者雲計算平台,未來至少能夠具備哪些能力呢?我相信它第一點是一個幫助金融行業進行互聯網創新的技術引擎,第二個是數據引擎,第三個是互聯引擎,第四個場景引擎。技術、數據、場景這些都很好理解,但互聯引擎是什麼意思呢?其實這裡面就涉及到我們自己對金融雲終局的一個思考,我們認為金融雲的終局是一張網,這網上的每一個結點都是一個金融機構,有可能是銀行、保險、證券、基金、期貨交易所,甚至也是一些互聯網企業,像P2P、眾籌、擔保、典當等等一系列,所有能夠提供金融服務的機構,都是這張網上的一個點。更多請到炎黃財經官網參看。
I. 重組通過什麼方式改變銀行金融機構的資本結構
1、資產重組是指企業資產的擁有者、控制者與企業外部的經濟主體進行的,對企業資產的分布狀態進行重新組合、調整、配置的過程,或對設在企業資產上的權利進行重新配置的過程。 2、對銀行來說,資產重組包括很多形式,具體如下: 1、內部整合,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