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網路金融對商業銀行造成的沖擊有哪些
網路金融對商業銀行業務的影響:
1、重新審視金融戰略,適應互聯網金融模式帶來的挑戰。互聯網金融模式的出現為中小銀行提供了與大銀行競爭的契機。如果能夠利用好這一模式,積極創新,將在一些新興業務上趕超大銀行,形成競爭力。傳統銀行業可能因為互聯網金融模式發生競爭格局的改變。一些互聯網企業已不滿足只做第三方網路支付平台,而是憑借數據信息積累與挖掘的優勢,直接向供應鏈、小微企業信貸等融資領域擴張,未來可能沖擊傳統銀行的核心業務、搶奪銀行客戶資源、替代銀行物理渠道,顛覆銀行傳統經營模式和盈利方式。
2、拓展銀行業務的客戶和渠道。客戶是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各項業務的基礎。互聯網金融模式有利於商業銀行拓展客戶基礎。2012年,全球互聯網用戶達24億人;我國互聯網用戶為5.65億人2,網購人數1.93億人3。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商業銀行可以與自身戰略結合,一方面挖掘、吸引新客戶;另一方面增加客戶粘合度,拉近與客戶間的業務關系。互聯網金融模式下,銀行傳統目標客戶群可能發生改變,傳統物理網點優勢弱化,追求多樣化、個性化服務的中小企業及個人客戶更傾向於通過互聯網參與各種金融交易。商業銀行傳統價值創造和實現方式將發生改變,能夠提供快捷、低成本服務的金融機構會得到市場青睞。
3、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有效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題。互聯網金融企業擁有大數據、雲計算和微貸技術。這三項技術可以使互聯網金融企業全面了解小企業和個人客戶的經營行為和信用等級,建立資料庫和網路信用體系。在信貸審核時,投資者將網路交易和信用記錄作為參考和分析指標。貸款對象如違約,互聯網金融企業還可利用網路平台搜集和發布信息,提高違約成本,降低投資者風險,在服務中小企業融資及個人貸款具有獨特優勢。因此,互聯網金融模式可以超越傳統融資方式的資源配置效率,大幅減少交易成本,有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4、價格發現功能,推動利率市場化。互聯網金融模式能夠客觀反映市場供求雙方的價格偏好,是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應對利率市場化的有效方式。互聯網金融作為交易平台,資金借方報價,貸方依據對流動性、風險等因素偏好選擇貸款對象,雙方議價成交,交易完全市場化。隨著利率市場化推進,金融機構不能完全依賴央行的基準利率指導,應主動在市場上尋找利率基準。互聯網模式下,金融機構可以通過互聯網金融市場利率走勢,判斷特定客戶群的利率水平。如果還能夠深入研究挖掘數據,甚至可以形成完全由市場決定的「利率指數」,從而完善貸款定價基礎。
5、加速金融脫媒。傳統銀行在金融業務往來中,主要充當資金中介的職能。互聯網金融將加速金融脫媒,使商業銀行的資金中介功能邊緣化。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互聯網企業為資金供需雙方提供金融搜索平台,充當資金信息中介的角色。從融資角度看,資金供需雙方利用搜索平台尋找交易對象,之後的融資交易過程由雙方自己完成。從支付角度看,第三方支付平台已能為客
㈡ 金融科技對銀行的影響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不管是互聯網金融公司還是金融科技企業,他們這種利用互聯網和科技手段高度融入金融業務的企業形態已經對現有的傳統金融行業造成了不小的沖擊。雖然各家銀行都在積極探索互聯網以及新技術在金融業務領域的突破和應用,但在新的互聯網金融公司面前,依然倍感壓力,銀行業轉型的路上危機四伏。
而在此之前,銀行業面臨許多懸而未決的難題。比如,在如何掘金大數據方面依然面臨窘境,整體解決方案缺失,商業化的路線不明晰;人工智慧相關的智投顧問的發展空間尚不明確?一度火熱的VR概念為何不能在金融科技領域被廣泛應用?哪些科技應用值得金融科技去追捧?為什麼科技一直在飛速發展,而銀行業卻一直處於飢渴狀態?怎樣領會金融科技的核心含義?
我們一直認為,科技成果應用於金融行業的本源應該是解決金融服務業務中的發展問題。那麼問題來了,金融科技到底要解決一個什麼樣的核心問題呢?維基網路對金融科技的釋義甚是好:金融科技,一種運用高科技來促使金融服務更加富有效率的商業模式。
從維基網路的釋義中,我們可以看到,金融科技要強調的不單單是技術應用,而是要形成一種商業模式。但它究竟如何形成模式?這種模式之中又有著哪些道理和講究呢?這就需要行業的專家和學者們更進一步的探討和交流。
在對比了中美互聯網金融與fintech的發展環境與內部機理,並與銀行同業交流了面對金融科技脫媒壓力而主動創新轉型的做法和經驗之後,中國銀行網路金融部副總經理董俊峰在專欄上撰文表示,「金融科技與銀行不是顛覆的關系,而是互為補充。」如何在互補的基礎上形成有效的商業模式,助推銀行業轉型是一個更為深刻的內容。
金融科技驅動銀行轉型
金融科技的發展不僅給銀行業帶來機遇和挑戰,也給金融科技公司帶來機遇和挑戰,機遇在於,他們的金融科技產品的特點將有機會在銀行業得以施展,實現金融與科技的互補。而挑戰在於,他們需要更加主動地接近金融市場,探查市場需求,以便更有效地支持銀行業在科技應用上的難題。因此,論壇也會有相關的科技企業就相關問題進行剖析和討論。
金融科技,在銀行業不應該僅僅是一個概念,而是一種武器,一種商業模式,解決金融與科技應用矛盾,解決銀行業戰略轉型的重要驅動力。新概念消滅舊概念只是表象,改變自己,做一個更完美的金融服務者才是銀行業真正應該關注的落腳點。
㈢ 互聯網金融對銀行沖擊很大嗎
互聯網金融對銀行的沖擊:
1、重新審視金融戰略,適應互聯網金融模式帶來的挑戰。互聯網金融模式的出現為中小銀行提供了與大銀行競爭的契機。如果能夠利用好這一模式,積極創新,將在一些新興業務上趕超大銀行,形成競爭力。傳統銀行業可能因為互聯網金融模式發生競爭格局的改變。一些互聯網企業已不滿足只做第三方網路支付平台,而是憑借數據信息積累與挖掘的優勢,直接向供應鏈、小微企業信貸等融資領域擴張,未來可能沖擊傳統銀行的核心業務、搶奪銀行客戶資源、替代銀行物理渠道,顛覆銀行傳統經營模式和盈利方式。
2、拓展銀行業務的客戶和渠道。客戶是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各項業務的基礎。互聯網金融模式有利於商業銀行拓展客戶基礎。2012年,全球互聯網用戶達24億人;我國互聯網用戶為5.65億人2,網購人數1.93億人3。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商業銀行可以與自身戰略結合,一方面挖掘、吸引新客戶;另一方面增加客戶粘合度,拉近與客戶間的業務關系。互聯網金融模式下,銀行傳統目標客戶群可能發生改變,傳統物理網點優勢弱化,追求多樣化、個性化服務的中小企業及個人客戶更傾向於通過互聯網參與各種金融交易。商業銀行傳統價值創造和實現方式將發生改變,能夠提供快捷、低成本服務的金融機構會得到市場青睞。
3、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有效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題。互聯網金融企業擁有大數據、雲計算和微貸技術。這三項技術可以使互聯網金融企業全面了解小企業和個人客戶的經營行為和信用等級,建立資料庫和網路信用體系。在信貸審核時,投資者將網路交易和信用記錄作為參考和分析指標。貸款對象如違約,互聯網金融企業還可利用網路平台搜集和發布信息,提高違約成本,降低投資者風險,在服務中小企業融資及個人貸款具有獨特優勢。因此,互聯網金融模式可以超越傳統融資方式的資源配置效率,大幅減少交易成本,有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4、價格發現功能,推動利率市場化。互聯網金融模式能夠客觀反映市場供求雙方的價格偏好,是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應對利率市場化的有效方式。互聯網金融作為交易平台,資金借方報價,貸方依據對流動性、風險等因素偏好選擇貸款對象,雙方議價成交,交易完全市場化。隨著利率市場化推進,金融機構不能完全依賴央行的基準利率指導,應主動在市場上尋找利率基準。互聯網模式下,金融機構可以通過互聯網金融市場利率走勢,判斷特定客戶群的利率水平。如果還能夠深入研究挖掘數據,甚至可以形成完全由市場決定的「利率指數」,從而完善貸款定價基礎。
5、加速金融脫媒。傳統銀行在金融業務往來中,主要充當資金中介的職能。互聯網金融將加速金融脫媒,使商業銀行的資金中介功能邊緣化。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互聯網企業為資金供需雙方提供金融搜索平台,充當資金信息中介的角色。從融資角度看,資金供需雙方利用搜索平台尋找交易對象,之後的融資交易過程由雙方自己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