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資金融 > 信息不對稱如何影響金融機構

信息不對稱如何影響金融機構

發布時間:2021-03-27 18:46:13

❶ 信息不對稱會造成哪些不良經濟後果

信息不對稱指交易中的各人擁有的信息不同。在社會政治、經濟等活動中,一些成員擁有其他成員無法擁有的信息,由此造成信息的不對稱。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各類人員對有關信息的了解是有差異的;掌握信息比較充分的人員,往往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貧乏的人員,則處於比較不利的地位。不對稱信息可能導致逆向選擇。一般而言,賣家比買家擁有更多關於交易物品的信息,但反例也可能存在。前者例子可見於二手車的買賣,賣主對該賣出的車輛比買方了解。後者例子如醫療保險,買方通常擁有更多信息。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1-19,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❷ 信息不對稱如何導致市場失靈,如何解決信息不對稱引起的市場失靈

由於經濟活動的參與人具有的信息是不同的,一些人可以利用信息優勢進行欺詐,這會損害正當的交易。當人們對欺詐的擔心嚴重影響交易活動時,市場的正常作用就會喪失,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也就失靈了。

此時市場一般不能完全自行解決問題,為了保證市場的正常運轉,政府需要制定一些法規來約束和制止欺詐行為。

收入分配不公或經濟波動

由於市場存在的局限性,如果僅僅依靠市場來配置資源,會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低下、資源浪費;社會經濟不穩定,發生經濟波動和混亂;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導致嚴重的兩極分化。

解決方法

政府還需要利用利率、國債、匯率、稅收、預算等經濟調控手段來「熨平」經濟周期,使經濟導入持續穩定的發展。

制定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要以國家的宏觀目標和總體要求為主要依據,發揮財政政策的功能,促進經濟增長、優化結構、調節收入;發揮貨幣政策的作用,保持幣值穩定、貨幣供求總量的平衡。

(2)信息不對稱如何影響金融機構擴展閱讀

主要類型

條件性市場失靈

1、不完全競爭

2、外部效應

3、信息不充分

4、交易成本

5、偏好不合理

原生性市場失靈

1、收入分配不公

2、經濟波動失衡

假如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不存在,經濟運行存在無效率、不公平問題。

市場失靈的兩個主要原因為:成本或利潤價格的傳達不適切,市場不存在,如信息不對稱、外部性、公共物品,進而影響個體經濟市場決策機制;次佳的市場結構,壟斷市場的影響。

市場失靈在某些經濟體的存在通常引起究竟應否由市場力量引導運作的爭論。而這也產生要用什麼來取代市場的爭議。最常見對市場失靈的反應是由政府部門產出部份產品及勞務。然而,政府幹預亦可能造成非市場的失靈。

❸ 信息不對稱理論的主要影響


信息不對稱理論(Asymmetric Information)
信息不對稱是市場經濟的弊病,要想減少信息不對稱對經濟產生的危害,政府應在市場體系中發揮強有力的作用。這一理論為很多市場現象如股市沉浮、就業與失業、信貸配給、商品促銷、商品的市場佔有等提供了解釋,並成為現代信息經濟學的核心,被廣泛應用到從傳統的農產品市場到現代金融市場等各個領域。

❹ 信息不對稱與組織結構之間的邏輯關系

信息不對稱
行為人之間的這種信息佔有的不同稱為信息不對稱。其中要涉及到不同行為人之間發生契約關系,否則就無所謂信息不對稱

詳細資料:http://ke..com/view/41335.htm

信息不對稱對組織結構的危害以及影響:
所謂的信息不對稱,就是信息的雙方所獲得的信息程度不一樣,一方對某些信息比較了解,而一些人對信息不怎麼了解,那麼信息不對稱會對組織結構的產生什麼樣的危害和影響呢?如果信息不對稱就會對信息的弱者產生很大的影響,不如說我們在購買某種產品時,我們對產品的價格不了解,商家就可以對我們就進行欺騙,因為我們對信息不了解,所以我們就處以弱勢。

信息不對稱產生的原因、結果與治理

信息不對稱是經濟中的一種普遍現象.為什麼存在信息不對稱呢?首先,信息不對稱是人們進行專業化分工的必然要求和結果。人類社會的生產力不斷提高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分工的不斷演進。然而.分工再提高了生產能力的同時,使得人們只能了解與自己從事的工作相關的較小范圍的世界。對別的產品的了解往往只停留在使用上,和其生產者相比存在信息的不對稱。此外,分工也使得人們之間的依賴性增強、依賴性增強使得交易的進行成功與否非常重要。第二.交易者的知識是有限的。交易者知識的有限性一方面是由
http://www.cqvip.com/qk/80913X/200401/10876036.html

如何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
在一定意義上說,稅收管理的一切活動無不圍繞著信息而展開,無論是對外的徵收管理,還是內部的行政管理,無非是為取得和利用信息。稅務機關根據信息向納稅人征稅,根據信息進行內部管理。因此,從管理學的角度看,信息是稅收管理最基本的要素。

一、稅務信息化克服稅收管理中信息不對稱的基本機理

稅收管理的一切問題,不外乎包括兩個層面四種情形的信息不對稱。就總體情況而言,在稅務機關與納稅人之間,稅務機關總是不如納稅人更了解其應稅信息,因而妨礙「應收盡收」;由於一些納稅人不願花足夠的時間學習納稅知識,或者稅務當局的信息服務提供不足,存在納稅人不能及時、准確地了解納稅須知的信息,因而妨礙「應納盡納」。信息經濟學認為,信息不對稱不僅直接影響稅收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而且可能通過導致信息優勢方的「道德風險」加劇影響。

信息化使信息獲得共享性。信息的取得、傳遞可以跨越時空,信息傳遞的邊際成本接近零,從而壓縮信息不對稱的時空;信息化使信息獲得增值性,利用原生信息可以派生出新的有用信息,信息使用的邊際收益在很大區間呈遞增,從而抑制「道德風險」。

稅務信息化,使稅收管理中的信息不對稱發生根本改觀:依靠向外聯通社會信息網路,稅務機關掌握納稅人應稅信息的能力得以增強,促進「應收盡收」;依靠網際網路站、聲訊等互動服務形式,納稅人獲得信息服務和納稅服務日益充分、便捷,促進「應納盡納」;依靠內部廣域網路、信息系統,稅務機關內部高層,可以直接從基層取得信息並增值利用,在更大范圍和更深程度上掌握真實稅源,統一的信息系統保障統一執法、公平稅負。

二、稅務信息化的主要問題

1.信息的「體外循環」。主要表現為人工錄入被動取得的納稅人申報表信息,而納稅人提供基本信息、財務信息、生產經營信息不全,或未納入資料庫。這是因為社會信用體系尚未建立,對納稅人涉稅信息源的可控性還相當弱;盡管《稅收征管法》及其實施細則已對建立、健全稅務機關與政府其他管理機關的信息共享制度,金融機構、工商等部門依法如實向稅務機關提供涉稅信息等作出了規定,但由於具體操作辦法尚未出台等因素,第三方信息提供機制難以落實;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和其他有關單位的信息技術應用程度通常較低,往往以人工方式提供信息,使稅務機關錄入信息工作超負荷。這都造成稅務機關掌握的信息不完全。

2.信息甄別能力弱。表現為初次甄別即納稅評估功能弱,以及二次甄別即稅務稽查的功能弱。這是因為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形下,稅務機關難以利用第三方信息,以及納稅人信息,進行邏輯上和法律上的比較;以人工手段實施納稅評估又不足取,因為人工的納稅評估只能進行簡單的核實而無法進行大量的復雜計算;初次甄別弱必然造成二次甄別難,核實難的問題必然導致查實難。

3.信息利用「低附加」。表現為預測、決策功能弱。在徵收管理上,徵收電子化水平高於其他環節。在行政管理上,信息化局限於公文、管人、管物等事務性應用。這是因為信息利用的基本途徑是建立數量分析模型,目前資料庫中已有信息不一定完全符合模型需要;信息化建設較多地表現在技術被動地模擬人工,使技術對行政管理的影響不足;稅收管理理論與方法滯後於實踐。

三、克服信息不對稱的措施

1.貫徹落實《稅收征管法》及其實施細則,提高信息外聯度,擴大信息覆蓋面,掌握充分信息。

2.提高數據集中度,進一步增強稅務機關內部層級之間的信息對稱度,增強執法的統一性和稅負的公平性。

3.推廣「12366」納稅服務熱線,推行多元化申報和網路化繳庫一體化服務,使納稅人獲得更好的納稅服務,維護納稅人權益。

4.加強人機結合的納稅評估,實行納稅人信用等級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促進納稅遵從。

5.在有條件的地方試行開發應用決策系統,以及標准化質量管理,以稅務信息化推進稅收管理的規范化、科學化、現代化。
http://www.chinaacc.com/new/253/257/285/2006/1/ad617017163517160021275.htm

❺ 金融機構與信息不對稱有什麼關系

金融機構可以減少收集信息和監督的成本,rece the cost by econmies of scale
否則投資者需要自己收集投資信息,監督機構運作,並且有更高的交易成本,higher transaction cost。
金融機構作為中介intermediate,可以減小成本,方便投資
同時,可以作為媒介提供給投資者更高的流動性,更多的投資期限選擇 higher liquidity, as the maturity intermediate
可以比較不同的金融市場,比如發達國家和不發達國家, developed market and emerging market, 來證明金融機構的作用

❻ 說明信息不對稱對市場失靈的影響途徑

就銷售市場而言
1、企業不能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

產品不能適銷對路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企業不清楚消費者對產品(服務)需求的特徵,導致生產出來的產品(服務)無人購買;另一方面是企業沒能將其產品(服務)有效告知現實的或潛在的消費者,沒有找到該產品(服務)的有效消費者。因此,企業不能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對稱。

2逆向選擇問題

如:企業對自己生產的產品的成本、質量等信息了解充分,而消費者不擁有這些真實信息,因而無法鑒別其質量的好壞和價格的高低,在這種信息不對稱情況下,劣質產品廠商不能很好地履行其社會責任,在宣傳自己產品的時候都說自己產品質量好,將其真實信息掩蓋起來,劣質產品就會冒充優質產品,同時,消費者不能夠准確判斷信息的真偽,就會以同樣的方式來對待優質產品和劣質產品,當優質產品和劣質產品被消費者以同樣的方式對待時,價格機制失靈了,劣質產品在成本和價格上具有優勢,從而形成銷售優勢。質量好且成本高的優質產品將被逐步驅逐出市場,導致優質市場萎縮,留下的是劣質產品,這就是有名的「劣質驅逐良幣」的逆向選擇問題。由此可見,信息不對稱引發的逆向選擇問題不僅侵害了消費者利益,而且使得市場交易無法正常完成,導致了市場交易的低效率。

3消費者預期問題

消費者預期是指消費主體在採取某種消費行為或進行某次消費決策之前,對未來與消費有關的各種因素進行估價和判斷的心理活動過程。消費者以往的購買經歷會對消費者產生顯著影響,從而影響消費者以後的購買決策。在信息對稱的情況下,消費者可以購買到性價比滿意的產品,這種成功的經歷會使消費者預期保持在正常水平,從而有利於高效率的市場交易重復正常發生。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由於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市場,消費者可能會以一個較高的價格買到了一個質量較差的產品。當消費者發現其購買的產品質量與價格不符時,這種失敗的經歷就會降低消費者對市場上同類產品質量的預期水平,在下一次交易活動中將會降低願意支付的價格,使許多潛在的高效率的交易難以達成,從而導致市場交易的低效率。

4外部連帶性問題

以上研究是消費者根據自己以往的消費經驗對以後的消費決策進行調整的問題。現代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隨著通訊和網路的快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和密切,交流方式多樣化,所以,每一個消費者的消費經驗不僅對自己以後的消費活動產生影響,而且對其他消費者的消費活動也會產生影響。這種現象被稱為外部連帶性。每一個消費者在進行消費之前,不僅總結自己的消費經驗,也會將別人的消費經驗納入到自己的消費決策影響因素中。美國著名學者雷奇漢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如果企業能使「客戶跳槽率」降低1%,企業的利潤就會翻一番。管理學上有個計算公式,滿意的顧客平均會告訴三個人自己的美好經驗,但不滿意的顧客平均要向十個人訴說之後才能心理平衡。在今天的網路時代,這個數字恐怕要增長許多倍。這會使得外部連帶性的作用更加明顯,即信息不對稱會一定程度地抑制消費者需求。

5企業不了解消費者對產品使用滿意情況

消費者滿意情況是指顧客在消費相應的產品或服務之後所產生的一種心理狀態,是一種自我體驗。當企業與消費者交易成功後,產品將由企業轉移到消費者手中,企業將無法觀察到消費者對產品的使用情況,也不了解消費者對產品是否滿意,如:產品質量功能是否穩定、使用是否方便、產品是否耐用等。消費者滿意情況將會通過消費者預期效應影響其今後的消費意向,並將通過消費者連帶效應影響到其他一部分消費者的消費意向,從而對未來的市場交易情況產生影響。

❼ 信息不對稱對金融危機的影響及其影響程度

信息不對稱會產生哪些信用風險呢?首先是道德風險。擁有信息優勢的一方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故意隱瞞相關信息,造成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損害,增加了交易風險和交易成本。其次是委託—代理風險。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代理人往往會隱瞞或虛報真實情況,誤導、欺騙委託人,由此引發信用風險。再次是逆向選擇風險。即擁有信息優勢的一方隱瞞相關信息,獲取額外利益,導致不合理的市場狀態。典型的經濟學案例是關於舊車市場的分析。買賣雙方對舊車質量信息的掌握程度是不對稱的,買主按照舊車質量的概率分布,只願按預期的平均質量付錢,這樣優質舊車的市場價格就被低估了,將退出市場;而劣質舊車的市場價格被高估了,則願意成交。重復博弈的結果,市場上只有劣質舊車的買賣能夠成交。因此,信息問題有可能導致市場萎縮,導致市場上只有劣質品,甚至導致整個市場崩潰。
這次美國次貸危機實際上是一場消費過剩的危機,其中的重要原因也是市場信息不對稱。表面的市場繁榮,使銀行千方百計地向信用度極低的借款者推銷住房貸款。抵押貸款及金融衍生產品,一方面使商品、票據、有價證券等提前轉化為貨幣現款,對加速資本周轉、刺激擴大再生產起著推動作用;另一方面形成虛假的社會需求信息,導致信用膨脹,助長投機活動,從而加深了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矛盾。一旦經濟下滑,房價暴跌,泡沫破滅,便會引發消費過剩的信用危機和金融危機。

❽ 信息不對稱對你最大的影響是什麼

信息不對稱會產生哪些信用風險呢?首先是道德風險。擁有信息優勢的一方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故意隱瞞相關信息,造成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損害,增加了交易風險和交易成本。其次是委託—代理風險。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代理人往往會隱瞞或虛報真實情況,誤導、欺騙委託人,由此引發信用風險。再次是逆向選擇風險。即擁有信息優勢的一方隱瞞相關信息,獲取額外利益,導致不合理的市場狀態。典型的經濟學案例是關於舊車市場的分析。買賣雙方對舊車質量信息的掌握程度是不對稱的,買主按照舊車質量的概率分布,只願按預期的平均質量付錢,這樣優質舊車的市場價格就被低估了,將退出市場;而劣質舊車的市場價格被高估了,則願意成交。重復博弈的結果,市場上只有劣質舊車的買賣能夠成交。因此,信息問題有可能導致市場萎縮,導致市場上只有劣質品,甚至導致整個市場崩潰。這次美國次貸危機實際上是一場消費過剩的危機,其中的重要原因也是市場信息不對稱。表面的市場繁榮,使銀行千方百計地向信用度極低的借款者推銷住房貸款。抵押貸款及金融衍生產品,一方面使商品、票據、有價證券等提前轉化為貨幣現款,對加速資本周轉、刺激擴大再生產起著推動作用;另一方面形成虛假的社會需求信息,導致信用膨脹,助長投機活動,從而加深了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矛盾。一旦經濟下滑,房價暴跌,泡沫破滅,便會引發消費過剩的信用危機和金融危機。

❾ 2舉例說明信息不對稱會如何影響經濟活動的效率

外部性也稱作外部效應,指的是個體的經濟活動或行為給社會上其他成員造成影響而又不承擔這些影響所帶來的成本或利益。外部性分為正的外部性和負的外部性。正的外部性也稱作外部經濟,指的是個體的經濟活動或行為給其他社會成員帶來好處,但他自己卻不能得到相應的補償。負的外部性也稱外部不經濟,指的是個體的經濟活動或行為使其他社會成員受損,但他自己卻沒有承擔相應的成本。 外部性在現實經濟中廣泛存在。無論是正的外部性還是負的外部性,都會導致市場失靈,影響市場對資源的配置。由於外部性使得資源配置缺乏效率,在現實經濟中,市場參與者和公共部門都以各種方式對外部性進行治理,從而使資源配置達到或接近社會要求的最優水平。可以採用直接管制、稅收和補貼等方式來解決外部性問題。對於具有負的外部性的行為,可以征稅,稅額的大小應該等於該行為給社會帶來的損失。對於具有正的外部性的行為,可以給予補貼。

閱讀全文

與信息不對稱如何影響金融機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股票明細p 瀏覽:776
融資管理的啟示 瀏覽:28
傳智集團郭 瀏覽:675
威創股份金色搖籃 瀏覽:307
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不良資產處置實務pdf 瀏覽:556
2015股災做空股指期貨 瀏覽:630
盛行國際信託公司 瀏覽:407
台頭防水股票 瀏覽:961
期貨多頭資金多就漲 瀏覽:421
n岱美股份 瀏覽:188
浦發銀行向境外匯款 瀏覽:420
大同證券大智慧下載 瀏覽:485
幸福時貸金融服務外包北京有限公司電話 瀏覽:837
二輪生肖猴郵票價格 瀏覽:503
金融租賃公司可以做房屋抵押業務嗎 瀏覽:652
喜馬拉雅是哪個融資的 瀏覽:154
股價波動線主圖指標公式 瀏覽:886
股票白黃藍 瀏覽:300
恆生股指期貨實時行情 瀏覽:631
理財通基金好還是保險好 瀏覽: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