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資金融 > 泰國金融機構

泰國金融機構

發布時間:2021-03-28 09:49:36

1. 什麼是泰國充足經濟制度

文中指出,雖然多家經濟研究機構均預測,泰國經濟明年發展情況優於今年,但是還存在幾方面的負面影響。例如新政府的執政能力、新出台的經濟政策、美國經濟發展放緩的應變、以及全球經濟風險因素等。
預計明年政府為促進經濟持續發展,出台2008年財政預算赤字1,650億銖的政策。目前公債占國民生產總值(GDP)的38%,還有一定的擴展空間。如果明年經濟沒有大幅好轉,2009年第4季可繼續採用赤字來刺激經濟。
至於降低水電費、稅收、或增加扣稅額等推動經濟發展的措施,只要政府認真辦事,可確保投資恢復。但也要小心謹慎,提高資金使用率。
報告中指出,泰國經濟體系相當穩固和健康。雖然去年多方面認為經濟增長差強人意,僅能依靠出口帶動。但是從效率的角度看,出口攀升強勢。泰國出口以商品和服務類居多,外匯累積高於公債的4倍。如果未來出口放緩,之前的外匯儲備也足以應付各種情況。雖然通貨膨脹率開始呈上升趨勢,受高油價影響,估計未來漲價有限,仍低於競爭國的水平。本國首先要確保通貨膨脹的穩定,抑制通膨率增長過高。
受到美國經濟放緩影響,投資者紛紛轉向開發新市場,例如歐盟、中東、印度、澳大利亞及亞洲等。在交易結算上,也從原先的美元,轉為其它貨幣交易。
預估國內銀行、金融機構將增加發行債券。此外,自1997年經濟危機過後,信貸審理及管理規范標准已致力於實現國際化。
松棠認為,美國及全球經濟有可能達不到設想的水平,如果大選後經濟發展能力不足,將沖擊泰國明年經濟的增長。呼籲民眾同心協力推動經濟前進,貫徹泰皇自給自足經濟的思想,相信不會再爆發經濟危機。

2. 熱錢到底是怎麼樣造成當年泰國金融危機的

1997年7月2日,泰國中央銀行因放棄泰銖與美元掛鉤的聯系匯率制,代之以浮動匯率制而引發了金融危機,並成為亞洲金融危機的導火線。其後,泰國陷入了貨幣大幅貶值、大量金融機構倒閉、失業人口劇增以及1998年經濟萎縮10.2%的困境。
但是,泰國政府隨即推出了一系列旨在整頓金融機構、刺激內需、促進民間投資的經濟改革措施,使泰國經濟終於在1999年實現了4.2%的增長。
今年6月19日,泰國正式退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援助計劃。該組織董事會表示,他們對泰國經濟復甦情況「非常滿意」,並指出泰國經濟復甦已是「不爭的事實」。
穆迪公司對一個國家投資信用等級的評估是全球投資者投資的一項重要指南。金融危機爆發後,該公司將泰國的投資信用等級連降三級至「垃圾」級。然而,該公司6月22日宣布,由於泰國經濟全面復甦,他們決定將泰國的投資信用等級提升至投資級。
泰國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委員會日前也宣布,由於第一季度經濟表現良好,該委員會決定對今年經濟增長率的預測從4.4%提高至5%。
目前,泰銖與世界主要硬通貨的匯率基本穩定,每月的經常項目盈餘保持在8億至10億美元之間,通貨膨脹率保持在2%以內,銀行信貸也日趨活躍。

3. 泰國經濟危機

泰國貨幣危機早在1996年已經開始醞釀。當年,泰國經常貿易項目赤字高達國內生產總值的8.2%,為了彌補大量的經常項目赤字和滿足國內過度投資的需要,外國短期資本大量流入房地產、股票市場,泡沫經濟膨脹,銀行呆賬增加,泰國經濟已顯示出危機的徵兆。1997年以來,由於房地產市場不景氣、未償還債務急劇上升,泰國金融機構出現資金周轉困難,並且發生了銀行擠兌的事件。5月中旬,以美國大投機家喬治·索羅斯的量子基金為首的國際投資者對泰銖發動猛烈沖擊,更加劇了泰國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7月2日,泰國貨幣危機終於全面爆發,並由此揭開了時至今日尚未平息的亞洲金融危機的序幕。

(一) 7月2日,泰國貨幣危機全面爆發並迅速波及整個東南亞金融市場
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自1984年以來一直實施的固定匯率制度安排,改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當天泰銖即貶值20%,這標志著泰國貨幣危機全面爆發。由於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周邊國家也面臨著與泰國相似的一些問題,再加上所謂的「接觸傳染」效應以及國際投機者的不斷狙擊,泰銖的暴跌在東南亞各國形成了「多米諾骨牌效應」,貨幣風潮迅速波及到整個東南亞市場。
7月11日,菲律賓首先步泰國後塵,宣布貨幣自由浮動。菲律賓比索當天貶值11.5%,利率一夜之間猛升到25%;印尼則宣布印尼盾匯率的波幅由8%擴大到12%;一向穩健的新加坡元也於7月18日跌至30個月以來的最低點1.4683新元兌換1美元;8月14日,印尼宣布匯率自由浮動,當天印尼盾再次貶值5%;8月16日,馬來西亞林吉特暴跌了6%,跌至24年來的最低點。東南亞外匯市場的震盪,使投資者信心受挫,外資大量撤離,東南亞股市也因此低迷,泰國貨幣危機由此逐步發展成為更為廣泛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在這場金融危機中,港元聯系匯率制也接受了嚴峻的挑戰,香港特區政府採取果斷對策,成功地捍衛了港幣聯系匯率制度,但是,由於利率飆升,香港股市為此受到較大沖擊。
為了幫助東南亞國家早日擺脫危機,國際社會伸出了援助之手。7月份在上海召開了東亞和太平洋地區中央銀行行長會議,8月份又在東京舉行了由IMF主持的有關對泰國提供經濟援助的會議。為了協助泰國走出困境,IMF等國際組織和包括中國及中國香港在內的亞太一些國家和地區共同承諾向泰國提供172億美元的經濟援助。面對泰國銀行高達1萬億泰銖的呆賬以及900億美元的外債,國際社會的172億美元貸款援助顯然不能從根本上挽救泰國的經濟、金融危機,但至少增強了泰國人民以及國際社會戰勝金融危機的信心。

4. 泰國有什麼銀行

泰國的銀行分別是:泰國中央銀行、盤谷銀行、泰華農民銀行、泰京銀行、大城銀行。具體的介紹如下:

1.泰國中央銀行(英語:Bank of Thailand ;泰語:ธนาคารแห่งประเทศไทย)其前身是泰國國家銀行局,1942年頒布的《泰國銀行法》規定為泰國的中央銀行。現任泰國銀行行長為張旭州。

泰國銀行的主要職責是發行貨幣(泰銖)並進行管理,制定利率,保持貨幣、金融體系和支付體系的穩定。一般情況下,所有與外匯相關的事宜都由泰國銀行來規定。

2.盤谷銀行。該銀行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泰國並沒有任何戰事發生,加上天然資源豐富,推動泰國的出口貿易,國內經濟趨向正面。

1942年,泰國加入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繼而開始向同盟國宣戰,泰政府依例沒收敵盟國人民在泰國的財產,包括由盟國成立的外資銀行,當時除了日資銀行繼續營業外,所有外資銀行都已停業。

3.泰華農民銀行,Kasikornbank (泰文:ธนาคารกสิกรไทย)泰王國的第三大銀行。因為銀行在泰國各地的分行皆以英文大字:「K-Excellence」標示,所以泰國人常戲稱她為「老K銀行」(「K-Bank」)。

4.泰京銀行,該銀行是一家知名金融機構,是由泰國國家控股的上市銀行,1993年4月進入雲南,在昆明設立了該省第一家外資銀行代表處,實力排名泰國第二。2015年泰京銀行推全方位供應鏈信貸 ,並於7月2日成立泰京鵠金融服務

5.泰國大城銀行由華商陳功坤創立於1945年,是泰國排名第五位的商業銀行。該行有遍布全泰的600多家分行,在香港、寮國也有分行。其總部位於泰國曼谷唐人街的耀華力路上,是泰國華商的重要銀行之一。

5. 中國為泰國向世界金融機構提供巨額擔保

為什麼中國會這樣做???-----為自己國家的利益!!!

6. 曾經泰國是因什麼引起的金融危機

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了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

由泰國開始蔓延的亞洲金融危機
直接觸發因素包括:
(1)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沖擊。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大約有7萬億美元的流動國際資本。國際炒家一旦發現在哪個國家或地區有利可圖,馬上會通過炒作沖擊該國或地區的貨幣,以在短期內獲取暴利。
(2)亞洲一些國家的外匯政策不當。它們為了吸引外資,一方面保持固定匯率,一方面又擴大金融自由化,給國際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機。如泰國就在本國金融體系沒有理順之前,於1992年取消了對資本市場的管制,使短期資金的流動暢通無阻,為外國炒家炒作泰銖提供了條件。
(3)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這些國家長期動用外匯儲備來彌補逆差,導致外債的增加。
(4)這些國家的外債結構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債務較多的情況下,一旦外資流出超過外資流入,而本國的外匯儲備又不足以彌補其不足,這個國家的貨幣貶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內在基礎性因素包括:
(1)透支性經濟高增長和不良資產的膨脹。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是發展中國家的共同願望。當高速增長的條件變得不夠充足時,為了繼續保持速度,這些國家轉向靠借外債來維護經濟增長。但由於經濟發展的不順利,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亞洲有些國家已不具備還債能力。在東南亞國家,房地產吹起的泡沫換來的只是銀行貸款的壞賬和呆賬;至於韓國,由於大企業從銀行獲得資金過於容易,造成一旦企業狀況不佳,不良資產立即膨脹的狀況。不良資產的大量存在,又反過來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
(2)市場體制發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上干預過度,特別是干預金融系統的貸款投向和項目;另一個是金融體制特別是監管體制不完善。
(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亞洲不少國家經濟成功的重要原因。但這種模式也存在著三方面的不足:一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生產成本會提高,出口會受到抑制,引起這些國家國際收支的不平衡;二是當這一出口導向戰略成為眾多國家的發展戰略時,會形成它們之間的相互擠壓;三是產品的階梯性進步是繼續實行出口替代的必備條件,僅靠資源的廉價優勢是無法保持競爭力的。亞洲這些國家在實現了高速增長之後,沒有解決上述問題。
世界經濟因素主要包括:
(1)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經濟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但由此而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如民族國家間利益沖撞加劇,資本流動能力增強,防範危機的難度加大等。
(2)不合理的國際分工、貿易和貨幣體制,對第三世界國家不利。在生產領域,仍然是發達國家生產高技術產品和高新技術本身,產品的技術含量逐級向欠發達、不發達國家下降,最不發達國家只能做裝配工作和生產初級產品。在交換領域,發達國家能用低價購買初級產品和壟斷高價推銷自己的產品。在國際金融和貨幣領域,整個全球金融體系和制度也有利於金融大國。

亞洲金融危機和這次的金融危機不一樣,這次的危機是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

7. 97亞州金融危機 泰國到底怎麼啦

許多基金會拋售泰國的貨幣兌換美元,導致本國貨幣急劇貶值,外匯被耗盡。
低買高拋。代表的基金就是量子基金

這是因為冰島銀行買了高風險的股票。股票跌後導致錢收不回來了。沒錢支付儲戶了。

8. 泰國在中國有銀行嗎

泰國泰京銀行在華唯一的分支機構——泰京銀行的昆明分行 泰京銀行是一家知名金融機構,是由泰國國家控股的上市銀行,1993年4月進入雲南,在昆明設立了該省第一家外資銀行代表處,實力排名泰國第二。

9. 泰國中央銀行為什麼放棄已堅持14 年的泰銖釘住美元的匯率政策

索羅斯利用金融期貨等手段,買入3個月或6個月的期貨,然後迅速拋空,致使泰銖對美元匯率一度下降,到時再從低買回,從中獲利.
當中央銀行的外匯與黃金儲備不足以維持固定匯率的情況下,實行浮動匯率制,可以取締非法的外匯黑市交易.
舉個例子吧:
比如匯率是1美元可換25泰銖,可以先向銀行借25泰銖,然後進行瘋狂拋售,把拋售的泰銖換成1美元,拋售成功後,泰銖一瀉千里,開始貶值,1美元可以換30泰銖,你用1美元再換回30泰銖,把25泰銖還給銀行後,是不是又賺了5泰銖呀.

誰做不好,誰就要下台,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10. 亞洲金融危機中,為什麼首先從泰國開始

1997 年2月初,國際投資機構掀起拋售泰銖風潮,引起泰銖匯率大幅度波動.於1997 年2 月開始向泰國銀行借入高達150 億美元的數月期限的遠期泰銖合約, 而後於現匯市場大規模拋售, 使泰銖匯率波動的壓力加大, 引起泰國金融市場動盪, 泰國央行為捍衛泰銖地位, 僅在1997 年2 月份就動用了20 億美元的外匯儲備, 才初步平息.3 月4 日,泰國中央銀行要求流動資金出現問題的9 家財務公司和1家住房貸款公司增加資本金82. 5 億銖(合3. 17 億美元) ,並要求銀行等金融機構將壞賬准備金的比率從100 %提高到115 % ~120 % ,此舉令金融系統的備付金增加500 億銖(合19. 4 億美元) .泰國央行此舉旨在加強金融體系穩定性並增強人們對金融市場信心, 然而不但未能起到應有的穩定作用, 反而使社會公眾對金融機構的信心下降,從而發生擠提,僅5 日,6 日兩天,投資者就從10 家出現問題的財務公司提走近150 億泰銖(約兌5. 77 億美元) .與此同時,投資者大量拋售銀行與財務公司的股票, 結果造成泰國股市連續下跌,匯市也出現下跌壓力.在泰國央行的大力干預下,泰國股市和匯市暫時穩定下來.進入5 月份,國際投資機構對泰銖的炒賣活動更趨猛烈.5 月7 日,貨幣投機者通過經營離岸業務的外國銀行,悄悄建立了即期和遠期外匯交易的頭寸.從5月8 日起,以從泰國本地銀行借入泰國銖,在即期和遠期市場大量賣泰銖的形式,在市場突然發難,沽空泰國銖,造成泰國銖即期匯價的急劇下跌,多次突破泰國中央銀行規定的匯率浮動限制,引起市場恐慌.本地銀行和企業及外國銀行紛紛入市,即期拋售泰銖搶購美元或敘作泰銖對美元的遠期保值交易,導致泰國金融市場進一步惡化, 泰銖一度兌美元貶至26. 94 :1 的水平.面對這次沖擊,泰國中央銀行加大對金融市場的干預力度,動用約50 億美元的外匯進行干預,並取得日本,新加坡,香港,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和地區中央銀行不同形式的支持.同時,泰國中央銀行又將離岸拆借利率提高到1000 % ,令投機泰銖成本倒增,又禁止泰國銀行向外借出泰銖.在一系列措施干預下,泰銖匯率回穩,泰國中央銀行又暫時控制了局面.6 月中下旬,泰國前財長辭職,又引發金融界對泰銖可能貶值的揣測,引起泰銖匯率猛跌至1 美元兌28 泰銖左右.泰國股市也從年初的1200 點跌至461. 32 點,為8 年來的最低點,金融市場一片混亂.7 月2 日,泰國中央銀行突然宣布放棄已堅持14 年的泰銖釘住美元的匯率政策,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同時,央行還宣布將利率從10. 5 %提高到12. 5 %.泰銖當日聞聲下跌17 % ,創下新低.泰國金融危機就此爆發.泰銖貶值引發的金融危機沉重地打擊了泰國經濟發展,造成泰國物價不斷上漲,利率居高不下,企業 外債增加,流動資金緊張,經營困難,股市大跌,經濟衰退. 這一理論的要點是:人們之所以需要外國貨幣,是因為它在外國具有商品的購買力,因此,兩種貨幣的匯率,主要是由這兩國貨幣各自在本國的購買力之比,即購買力平價決定的。假定一組商品,在英國購買時需要1英鎊,在美國需要2美元,兩國的貨幣購買力之比為2:l,那麼這兩種貨幣的匯率就應該是1英鎊 = 2美元。在滿足以上條件時,如果外匯交易的匯率明顯偏離購買力平價,則經匯率換算以後,一國 的相對價格水平就會與另一國 出現極大偏差,這就為商品套購提供了機會。例如,假定外匯市場上的匯率是1英鎊 = 1美元,偏離了上述的購買力平價,人們就會用英鎊從英國購買大量的商品,並出口到美國,並把獲取的美元在外匯市場上拋出,兌換成英鎊。結果,英鎊的匯率隨之上升,而美元的匯率相應下降,直到與購買力平價相一致。讓我們回顧一下1997年早些時候發生在泰國外匯市場上的事:一個交易商可能從一家銀行借到6個月的100泰銖,然後該交易商將這100泰銖兌換成4美元(按1美元=26泰銖的匯率)。如果後來匯率下跌到1美元=50泰銖,6個月後交易商只需花費2美元就可以買回100泰銖,並把這些泰銖還回,留給交易商的是100%的利潤。通過上面的例子我們看到,6個月的時間,100%的收益,按購買力平價理論解釋,只能是泰國物價飛漲、通貨膨脹嚴重;而如果我們把貨幣理解為一種特殊的商品的話,按照相對購買力平價理論的計算公式,相對購買力=基期的匯率*(B國的物價指數/A國的物價指數)。從公式可以看出,由於基期的匯率不變,決定相對購買力水平高低的因素就是兩國物價指數之比。相對購買力越低,兩國之比越小。當然,購買力平價論受到的最致命的抨擊是其完全忽略了資本項目差額對匯率的影響。資本項目差額對匯率的影響作用正在日益增強。從泰國的實例來看,資本項下的大量逆差加速了泰銖的崩潰,政府不得不大量拋售美元來穩定本國貨幣。

閱讀全文

與泰國金融機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返錢是金融機構 瀏覽:774
全國證券從業人員資格考試 瀏覽:362
金融投資公司招操盤手 瀏覽:395
上港集團價值鏈 瀏覽:92
股東增持的st股票 瀏覽:932
股票什麼崗 瀏覽:313
公司理財第九版11答案 瀏覽:800
股票明細p 瀏覽:776
融資管理的啟示 瀏覽:28
傳智集團郭 瀏覽:675
威創股份金色搖籃 瀏覽:307
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不良資產處置實務pdf 瀏覽:556
2015股災做空股指期貨 瀏覽:630
盛行國際信託公司 瀏覽:407
台頭防水股票 瀏覽:961
期貨多頭資金多就漲 瀏覽:421
n岱美股份 瀏覽:188
浦發銀行向境外匯款 瀏覽:420
大同證券大智慧下載 瀏覽:485
幸福時貸金融服務外包北京有限公司電話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