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國際服務貿易與傳統貨物貿易的關系
1.貿易的形態:國際服務貿易的標的一般具有無形性;貨物貿易則一般是有形的。
2.貿易商品的可否儲存性:國際服務貿易所提供的服務往往是生產、銷售與消費同時進行,因此具有同時性、非儲存性、非轉移 性和國際性等特徵。而貨物貿易則相反,一般是生產、銷售與消費相分離的,貿易商品具有可儲存性。
3.貿易數額統計途徑:國際服務貿易數額統計的途徑廣泛,其統計數據在各國國際收支表中顯示,而在各國海關進出口統計上沒有顯示。而貨物貿易數額則可以從海關統計中明確獲得。
4.貿易的國家保護方式:服務貿易的保護靈活隱蔽、選擇性強,而不是固定公開,統一透明,對其保護不僅以商業利益為目標,還以國家安全政治穩定為目標。主要壁壘形式包括對服務產品移動、人員流動、資本流動、服務提供者開業權的限制。其中關鍵在於,服務貿易保護是以對人(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經濟組織)的資格與活動的限制為主,而商品貿易保護則是以對商品的數量、質量等為主。此外,商品貿易的保護措施則主要表現為傳統的貿易壁壘(關稅、補貼、配額等)以及非關稅壁壘(環保、人權等)。
5.貿易保護力度:近年來由於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以及WTO的運行,商品貿易呈現自由化趨勢,保護力度被明顯削弱,傳統的貿易保護措施受到到限制。但由於服務業在經濟安全、競爭力和就業上的敏感性,服務貿易壁壘仍然高。這主要體現在:對商業存在和自然人流動的嚴格限制是市場准入的核心壁壘;承諾的廣度和深度依然有限,尤其是「沒有限制」的部門所佔比例較低。
6.貿易監管方式:國際服務貿易不是通過邊境措施,而是通過國內相關立法和規定來進行監管。貨物貿易。貨物貿易則主要是通過關稅、許可證、進出口配額等措施進行監管。
⑵ 與貨物貿易對比,服務貿易有哪些特徵
貿易的形態:國際服務貿易的標的一般具有無形性;貨物貿易則一般是有形的。
貿易商品的可否儲存性:國際服務貿易所提供的服務往往是生產、銷售與消費同時進行,因此具有同時性、非儲存性、非轉移 性和國際性等特徵。而貨物貿易則相反,一般是生產、銷售與消費相分離的,貿易商品具有可儲存性。
貿易數額統計途徑:國際服務貿易數額統計的途徑廣泛,其統計數據在各國國際收支表中顯示,而在各國海關進出口統計上沒有顯示。而貨物貿易數額則可以從海關統計中明確獲得。
貿易的國家保護方式:服務貿易的保護靈活隱蔽、選擇性強,而不是固定公開,統一透明,對其保護不僅以商業利益為目標,還以國家安全政治穩定為目標。主要壁壘形式包括對服務產品移動、人員流動、資本流動、服務提供者開業權的限制。其中關鍵在於,服務貿易保護是以對人(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經濟組織)的資格與活動的限制為主,而商品貿易保護則是以對商品的數量、質量等為主。此外,商品貿易的保護措施則主要表現為傳統的貿易壁壘(關稅、補貼、配額等)以及非關稅壁壘(環保、人權等)。
貿易保護力度:近年來由於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以及WTO的運行,商品貿易呈現自由化趨勢,保護力度被明顯削弱,傳統的貿易保護措施受到到限制。但由於服務業在經濟安全、競爭力和就業上的敏感性,服務貿易壁壘仍然高。這主要體現在:對商業存在和自然人流動的嚴格限制是市場准入的核心壁壘;承諾的廣度和深度依然有限,尤其是「沒有限制」的部門所佔比例較低。
貿易監管方式:國際服務貿易不是通過邊境措施,而是通過國內相關立法和規定來進行監管。貨物貿易。貨物貿易則主要是通過關稅、許可證、進出口配額等措施進行監管。
⑶ 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的區別、聯系
區別(貨物貿易即實物貿易):
1、實物外貿是有形產品
2、服務外貿沒有有形商品
3、服務貿易可以通過網路等方式交付,而實物貿易必須委託物流公司。
4、實物貿易存在物流環節的風險,而服務貿易則不存在物流風險。
5、實物貿易離岸價與到岸價存在差異,而服務貿易兩者基本相同。
聯系:
服務貿易和貨物貿易的關系:
由於服務貿易和貨物貿易有其自身發展的特點,在不同時期和不同發展階段,兩者的關系也不盡相同。因此,從長期國際貿易發展趨勢來看,服務貿易和貨物貿易之間的關系是錯綜復雜的。但是,我們可以選取幾個不同的角度來歸納。
從幾個主要經濟體之間的貿易總量上考察,服務貿易和貨物貿易存在相互促進、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聯動關系。
即貨物貿易的發展促進了服務貿易的發展,反過來,服務貿易的發展又為貨物貿易的發展起到強大的支撐作用。如果兩者中有一者發展受到制約,那麼另一必然不會得到良好發展。
從服務貿易和貨物貿易內部結構上考察,兩者存在相互引致的結構變動關系。貨物貿易總體結構的發展,帶動了服務貿易對應部門的結構發展。但貨物貿易部門如果做出重大調整,服務貿易對應的部門必然受到巨大影響。
拓展資料(有關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的相關知識介紹):
貨物貿易:
貨物貿易也稱為有形(商品)貿易(Tangible Goods Trade),其用於交換的商品主要是以實物形態表現的各種實物性商品,是有形貿易。國際貿易中的貨物種類繁多,為便於統計,聯合國秘書處起草了1950年版的《聯合國國際貿易標准分類》(United Nations 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 SITC),分別在1960年和1974年進行了修訂。
服務貿易:
服務貿易是一國的法人或自然人在其境內或進入他國境內向外國的法人或自然人提供服務的貿易行為。主要方式有:從一成員境內向任何其他成員境內提供服務;在一成員境內向任何其他成員的服務消費者提供服務;
一成員的服務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員境內以商業存在提供服務;一成員的服務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員境內以自然人的存在提供服務。
參考鏈接:網路:貨物貿易
網路:服務貿易
⑷ 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的比較
服務貿易一般是提供服務的貿易方式,比如勞動力輸出,運輸服務等
貨物貿易一般是提供貨物的貿易方式,就是簡單的貨物買賣
⑸ 什麼叫金融服務貿易
金融服務貿易是指通過金融服務業進行的貿易。
從GATS對國際服務貿易的相關定義來看,金融服務貿易可分為四種模式:
(1)跨境交付,指金融服務的提供者在本國向境外的非居民消費者提供服務,它是基於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網路化的普及而實現的跨越國界的遠程交易;
(2)境外消費,指金融服務的提供者在本國向當地的非居民提供服務,例如一國金融機構對到本國境內旅行的外國消費者提供服務;
(3)商業存在,指一國的金融機構到其他國家設立商業機構或專業機構,如果具有法人資格就可以該國的居民的身份為當地的消費者提供金融服務,這種貿易模式有利於避免跨境交付的限制,迎合了東道國消費者的「本土偏好」,還便於外國金融機構與當地建立長期的業務關系;
(4)自然人流動,指金融服務提供者以自然人形式到境外為當地消費者提供服務。由於境外消費和自然人流動這兩種模式在實際的交易中所佔份額很小,所以國際金融服務貿易的提供方式主要是跨境交付和商業存在這兩種模式。
相比而言,一國開放跨境交付的金融服務貿易一般應滿足資本自由流動的需要。而商業存在模式則避開了這一硬性條件,除了穩定資本流動,還能為宏觀經濟帶來一系列直接和間接的利益。但是,從長遠看,要實現金融服務貿易全面開放的最大利益,這兩種貿易模式的開放必須均衡發展。
⑹ 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的概念區別是什麼
賓爽每
⑺ 國際貨物貿易和國際服務貿易的區別是什麼
1.根據日內瓦WTO統計和信息系統局按服務的部門(行業)劃分,把全世界的服務貿易分為12大類:
(1)商業服務;
(2)通信服務;
(3)建築及相關工程服務;
(4)分銷服務;
(5)教育服務;
(6)環境服務;
(7)金融服務;
(8)健康與社會服務;
(9)旅遊及與旅行相關的服務;
(10)娛樂、文化與體育服務;
(11)運輸服務;
(12)其他服務,下分143個服務項目。教育服務(Ecational services)屬於12類服務貿易中的第5類,按各國公認的中心產品目錄(Central Proct Classification,簡稱CPC),在項目上又分為初等教育服務、中等教育服務、高等教育服務、成人教育服務及其他教育服務五類。
2.貨物貿易即容易理解是純加工、生產之產品進出口。
3.貨物與服務貿易是有相似之處,但服務貿易偏重於非生產型。
⑻ 簡述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的異同點
一、性質不同
1、貨物貿易:指買賣物質性商品的活動。
2、服務貿易:是一國的法人或自然人在其境內或進入他國境內向外國的法人或自然人提供服務的貿易行為。
二、方式不同
1、貨物貿易:一般貿易、加工貿易、補償貿易、協定貿易、邊境貿易等。
2、服務貿易:從一成員境內向任何其他成員境內提供服務;在一成員境內向任何其他成員的服務消費者提供服務;一成員的服務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員境內以商業存在提供服務;一成員的服務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員境內以自然人的存在提供服務。
三、類別不同
1、貨物貿易:國際貿易中的有形商品種類繁多,為便於統計,聯合國秘書處於1950年起草了「聯合國國際貿易標准分類」,分別在1960年和1974年進行了修訂。
2、服務貿易:服務包括商業服務,通信服務,建築及有關工程服務,銷售服務,教育服務,環境服務,金融服務,健康與社會服務。
⑼ 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在市場開放上的區別
貨物與服務的區別:
服務與貨物有何不同?服務最主要的特點之一就是它們看不見、摸不著,而貨物則正好相反。另一點與貨物不同的是,服務不能儲存。對於服務和貨物的這些差別,《經濟學家》雜志曾有過生動的描述:「任何在貿易中進行買賣而不會砸到腳面的東西」就是服務。
貨物與服務的不同特點還影響到國際交易的方式。貨物的國際貿易涉及貨物從一國到另一國的物理流動,而服務的交易活動僅有少數與跨越國境有關。跨境交易的例子都是那些可以通過電信傳輸的服務(如銀行的資金轉移)和附著於貨物的服務(如技術咨詢報告或磁碟上的軟體)。
貨物與服務的另一個重要差別在於政府保護國內產業的方式。生產貨物的產業通常通過關稅或其他邊境措施,如數量限制,加以保護。正如第一部分所述,關貿總協定要求各國通過關稅手段進行保護,而不鼓勵使用數量限制或其他類似的限制性措施。由於服務的不可觸摸性以及許多服務交易並不存在跨境流動,服務業不可能通過適用邊境措施加以保護。對服務業的保護主要依靠關於外國直接投資和關於外國服務提供者參與國內服務業的國內規定。例如,這種規定可能會禁止外國服務提供者在提供服務方面投資(如銀行或保險公司),或者禁止建立提供服務所必需的分支機構。規定可能在歧視的基礎上適用於提供服務的自然人,給予他們低於國內生產者的待遇(國民待遇的非適用)。規定也可能給予來自於不同國家的服務提供者以差別的待遇(最惠國待遇的非適用)。
⑽ 與貨物貿易相比較,服務貿易的特徵急啊!
當前國際服務貿易的基本特徵
2004-11-22 08:10
隨著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 , 國際服務產品市場日益完善 , 國際服務產品市場不斷呈現出新的特徵 , 對國際服務貿易中的國際分工格局、以及貿易參加國政府的經濟政策等產生重要影響。
一、發達國家是國際服務貿易的主體
20世紀60年代以來 , 世界經濟結構的重心開始轉向以服務業為主 , 服務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 也是增加國民收入和提高就業率的重要手段。服務業的發展必然推動國際服務貿易的增長。服務貿易總額在1970年為700多億美元 , 1980年為3800億美元 ,1990年為8660億美元 ,2002年則上升到154000億美元 , 年平均增長速度達6.4%, 超過了同期貨物貿易 5.9% 的增長速度。服務貿易日漸成為世界各國獲取外匯收入 , 改善本國國際收支狀況的重要手段 , 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國國際貿易的發展狀況和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從表中可以看出 , 在國際服務市場上發達國家是國際服務貿易的主體 , 在國際服務貿易中佔有決定優勢。發達國家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具有如下特徵:
首先 , 國際服務貿易呈現以歐美為主的格局 , 美國在國際服務貿易中占最大比重。2002 年 , 全球十大服務貿易出口國(地區)依次是: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西班牙、荷蘭、比利時一盧森堡和中國香港;十大服務貿易進口國 ( 地區 ) 依次是:美國、德國、日本、英國、義大利、法國、荷蘭、比利時一盧森堡、中國、加拿大。另外 , 區域性國際服務貿易發展迅速 , 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組織如《歐洲經濟共同體》、《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等紛紛成立 , 並獲得快速發展。區域內市場的擴大使貿易趨勢增強 , 貿易規模擴大 , 國際服務貿易也得到迅速發展。
其次 , 國際服務貿易對象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以高新技術為核心 , 以技術進步為動力 , 由於信息技術的發展 , 國際服務貿易在世界范圍內的發展呈整體上升趨勢 , 盡管參與國際服務貿易的成員發展狀況不平衡 , 但以發達國家為主體的貿易結構使服務產品的技術含量不斷提高 , 發達國家在新興服務貿易中占據重要地位。
最後 , 發達國家的服務貿易壁壘呈現逐步降低的趨勢。近年來 , 在多邊貿易體制的推動下 , 國際服務貿易壁壘有所降低。發達國家在服務貿易許多項目中都具有絕對或相對優勢 , 為了掃清存在於服務貿易的壁壘 , 便利其打開世界服務市場 , 它們率先削減了本國服務貿易壁壘 , 如在電信領域 , 美國已允許外國世界各地區服務貿易進出口額比重企業持有100%的股權 , 歐盟也開放了基本電話服務市場 , 並對僱用人員的本地化要求降低了標准。
發展中國家的國際服務貿易也得到發展。發展中國家雖然在資本、技術密集型服務行業較發達國家明顯滯後 , 但在資源、勞動密集型服務領域中 , 發展中國家則具有一定的優勢 , 因此發展中國家的服務貿易也得到迅速發展 , 服務出口佔世界服務出口總值的比重增加。到2002年發展中國家在國際服務貿易中的比重約為9%, 而且各國發展不平衡。2002 年服務貿易出口額前30名的國家和地區中 , 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大陸、印度、泰國、土耳其、馬來西亞、墨西哥、波蘭 , 分別占國際服務貿易出口額的 2.4%、13%、1%、0.9%、0.9%、0.8%、0.6%;在進口貿易中 , 中國大陸、墨西哥、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印度、巴西 , 分別占國際服務貿易進口額的2.9%、1.1%、1.1%、1%、1%、1%、0.9%。
在服務貿易商品結構方面 , 發展中國家在普通勞動力輸出、建築工程承包、部分旅遊服務業等領域佔有較大的優勢 , 如馬來西亞、泰國等發展中國家的國際航空公司在世界優秀航空企業排名表上常常名列前茅;不少發展中國家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 , 旅遊人數和旅遊收入有了較大的增長;一些技術、經濟實力較強的發展中國家也開始發展技術層次較高的服務貿易 , 如印度、印度 尼西亞、菲律賓、墨西哥等國正著力推進通訊業、信息業的建設 , 泰國正努力將曼谷變為區域性金融中心等。然而 , 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 , 發展中國家的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規模仍較小 , 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服務業不發達 , 尤其是現代服務項目不具有競爭優勢。
二、國際分工基於各國的競爭優勢
通過對國際服務貿易國別結構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 ,不同國家在國際服務產品市場上處於不同地位 , 同時也使不同國家在服務貿易利益分割中佔有不同的比例。這是各國發揮競爭優勢的必然結果。
國際服務貿易的分工基於各國的絕對優勢。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 , 國際服務貿易是從屬於貨物貿易的 , 在貨物貿易高速增長的帶動下 , 同貨物進出口直接關聯的傳統服務貿易項目 , 即生產性服務貿易得到發展 , 如國際運輸服務、國際貨物保險、國際結算服務等。服務貿易資源的不可替代性、不可移動性等特徵 , 構成一國服務貿易的基礎。
但絕對優勢並不是決定一國服務貿易的唯一因素 , 從服務貿易結構的變化可以看出 ,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 , 服務貿易的主要項目是勞工的輸出、運輸服務等 , 戰後隨著第三次產業革命的發生和完成 , 電訊、金融、運輸、旅遊以及各種信息產業、知識技術等的迅速發展 , 服務業加快向這些領域的擴展 , 新興服務貿易的比重不斷提高。
90年代以來國際運輸服務貿易比重明顯下降 , 從1990年的33.8%下降到2002年的30.6%, 同期國際旅遊服務比重下降幅度較小 , 自28.5%下降為22.3%, 其他服務貿易所佔比重則迅速上升 , 由 37.6% 上升到47%。這種明顯的上升主要是由於金融、保險、信息等產業的迅速崛起及其快速進入服務貿易領域造成的 ,是新興服務貿易行業發展的必然結果。隨著社會經濟生活越來越國際化 , 國際服務貿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這種變化說明傳統的服務貿易優勢 , 即絕對優勢在當代國際服務貿易分工格局中的地位相對下降。如以自然歷史文化等資源為基礎的傳統服務行業 , 在當前國際服務貿易分工格局中的優勢相對降低。
可以說 , 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取決於各國的比較優勢。服務作為一種特殊商品 , 它同一般商品一樣 ,是在一定的生產要素結合下提供和生產出來的。可以把服務的基本要素分為三部分:資本、勞動力和知識技術 (即人力資本)。
不同的服務產品依賴於不同的生產要素。實物資本與運輸服務的優勢有直接的聯系 , 人力資本與保險、金融服務等優勢有密切的聯系 , 旅遊方面的優勢則在較大程度上取決於自然資源。由於不同服務使用的要素結合不同 , 又由於服務部門的多樣性 , 它的范圍從高技術行業如信息、數據處理到簡單的勞動力輸入與輸出 , 這就使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都可能在某些服務項目上擁有比較優勢。發達國家由於資本豐富 , 在國際投資、國際運輸服務、金融服務、專業服務等項目上擁有比較優勢;而發展中國家由於人口眾多 , 勞動力資源豐富 , 工資較低 , 在勞務輸出、建築工程承包等方面擁有比較優勢。其中各個國家的比較優勢不同 , 於是形成了今天的國際服務貿易格局。
這種格局的形成首先是由於各國經濟發展和技術水平的差異。發達國家已經進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階段 , 服務業在國內生產者值中占絕大部分比重 ,為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中等發展程度的國家處於從工業經濟社會向服務經濟社會過渡的階段 ,但服務業也是國民經濟的主體;低收入國家則在第二產業迅猛發展的同時 , 逐漸提高第三產業的比重。由於各國的技術條件、資本數量、生產規模不同 , 決定了服務產品的數量和質量的差異 , 從而決定了其在國際服務貿易中的地位。發達國家在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服務貿易領域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 , 而發展中國家除少數服務貿易產品外 ,在國際服務貿易市場上處於弱勢地位。另外 ,一國的基礎設施完備與否 ,如交通信息網是否通暢 ,也會對其服務行業競爭優勢和在國際服務分工中的地位產生重大影響。
影響服務貿易的要素除了前面提到的自然條件、歷史文化、技術水平外 , 還有資本規模、管理水平等。競爭能力形成於各種要素的組合能力 , 即如何形成產品價值增值的能力 , 並實現服務產品的價值。如在「自然人流動」貿易方式方面 , 有些發展中國家就充分利用了本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價格低廉的特點 , 在「自然人流動」方面得到迅速發展。盡管我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有利於建築、運輸等行業的勞務輸出 , 但由於勞動力整體素質低 , 使得勞動力資源豐富、成本低的優勢難以充分發揮。要素優勢未能轉化為競爭優勢 , 就影響了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
由於服務業的不可替代性 , 服務業的國際分工在很大程度上受一國政府對外經濟政策的影響。現代服務業的國際競爭是技術、知識、資本的競爭 , 服務業的競爭能力影響著各國在國際貿易中獲取利益的能力。由於服務貿易的發展空間和盈利空間都很大 , 所以在服務業具有較強壟斷競爭力或相對競爭力的國家和地區會通過各種貿易組織來推動貿易的自由化和全球化。而服務業落後的國家經常是被動地參與國際服務貿易分工 , 它們開放本國服務市場的條件是以服務換產品 , 所以服務業國際分工的形成和發展比貨物貿易更依賴政府的推動和政府間的合作。
三、國際服務貿易政策具有二重性
由於國際服務貿易不同於貨物貿易的特殊性 , 政府的經濟政策及雙邊和多邊貿易協議對服務貿易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加之服務貿易還涉及到一國的經濟安全和社會穩定 , 所以服務貿易的自由化程度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 , 以國內立法、各種非關稅壁壘的形式出現的貿易保護主義將成為服務貿易政策的主流。與此同時 , 國際服務貿易競爭的直接結果 , 還表現為國際服務貿易的自由化進程。20世紀以來 , 服務貿易自由化趨勢首先表現為多邊性國際公約或協定的簽署。如 1978 年漢堡《聯合國1978年海上貨物運輸公約》以及倫敦《1978年海員培訓、發證和值班標准國際公約》等;此外還有1982年內羅畢《國際電信公約》 ,1979 年日內瓦《商標注冊用商品和服務國際分類尼斯協定》等非運輸領域的公約。這些公約和協定為國際服務貿易的自由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二次世界戰以來 , 世界經濟貿易中區域一體化和貿易集團化的趨勢加強 , 一些區域集團協議相繼達成 , 如 1957 年《羅馬條約》、1973年《關於建立加勒比共同市場條約》、1975 年《關於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條約》、1983年《關於建立中非國家經濟共同體條約》以及 1992 年《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等 , 這使得各區域在服務一體化方面產生突破性進展。1995年隨著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和《服務貿易總協定》的簽署 , 服務貿易的自由化程度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在服務貿易方面做出的承諾 , 為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 自由化程度顯著提高。
在多邊貿易體制的推動下 , 服務貿易壁壘逐步降低 , 各貿易參加國為順應這一趨勢不斷調整國內經濟政策。一方面積極推動服務貿易的自由化 , 率先削減本國服務貿易壁壘。如在具有競爭優勢的電信領域 , 美國已允許100%的外國股權 , 歐盟也開放廠了基本電話服務市場 , 並對僱用人員的本地化要求降低了標准。一些新興的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在某些服務行業也取得了相當優勢 , 如新加坡的航空運輸業、韓國的建築承包業、泰國的國際旅遊業等 , 它們有能力降低部分服務部門的壁壘 , 以引進一定數量的外國服務和服務提供者 , 為其新興服務業提供發展必要的資金和技術支持。但另一方面 , 國際服務貿易的保護程度實際上也在變相提高。各國從本國發展服務貿易的相當劣勢出發 , 通過國內立法或非關稅壁壘的形式 , 對服務貿易設置障礙 , 影響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
作者:劉東升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商務部 研究院 《國際經濟合作》 第7期
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s/200411/20041100308071.html
由於不同服務使用的要素結合不同,又由於服務部門的多樣性,它的范圍從高技術行業如信息、數據處理到簡單的勞動力輸入與輸出,這就使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都可能在某些服務項目上擁有比較優勢。發達國家由於資本豐富,在國際投資、國際運輸服務、金融服務、專業服務等項目上擁有比較優勢;而發展中國家由於人口眾多,勞動力資源豐富,工資較低,在勞務輸出、建築工程承包等方面擁有比較優勢。其中各個國家的比較優勢不同,於是形成了今天的國際服務貿易格局。
這種格局的形成首先是由於各國經濟發展和技術水平的差異。發達國家已經進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服務業在國內生產者值中占絕大部分比重,為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中等發展程度的國家處於從工業經濟社會向服務經濟社會過渡的階段,但服務業也是國民經濟的主體;低收入國家則在第二產業迅猛發展的同時,逐漸提高第三產業的比重。由於各國的技術條件、資本數量、生產規模不同,決定了服務產品的數量和質量的差異,從而決定了其在國際服務貿易中的地位。發達國家在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服務貿易領域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而發展中國家除少數服務貿易產品外,在國際服務貿易市場上處於弱勢地位。另外,一國的基礎設施完備與否,如交通信息網是否通暢,也會對其服務行業競爭優勢和在國際服務分工中的地位產生重大影響。
影響服務貿易的要素除了前面提到的自然條件、歷史文化、技術水平外,還有資本規模、管理水平等。競爭能力形成於各種要素的組合能力,即如何形成產品價值增值的能力,並實現服務產品的價值。如在"自然人流動"貿易方式方面,有些發展中國家就充分利用了本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價格低廉的特點,在"自然人流動"方面得到迅速發展。盡管我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有利於建築、運輸等行業的勞務輸出,但由於勞動力整體素質低,使得勞動力資源豐富、成本低的優勢難以充分發揮。要素優勢未能轉化為競爭優勢,就影響了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
由於服務業的不可替代性,服務業的國際分工在很大程度上受一國政府對外經濟政策的影響。現代服務業的國際競爭是技術、知識、資本的競爭,服務業的競爭能力影響著各國在國際貿易中獲取利益的能力。由於服務貿易的發展空間和盈利空間都很大,所以在服務業具有較強壟斷競爭力或相對競爭力的國家和地區會通過各種貿易組織來推動貿易的自由化和全球化。而服務業落後的國家經常是被動地參與國際服務貿易分工,它們開放本國服務市場的條件是以服務換產品,所以服務業國際分工的形成和發展比貨物貿易更依賴政府的推動和政府間的合作。
三、國際服務貿易政策具有二重性
由於國際服務貿易不同於貨物貿易的特殊性,政府的經濟政策及雙邊和多邊貿易協議對服務貿易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加之服務貿易還涉及到一國的經濟安全和社會穩定,所以服務貿易的自由化程度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以國內立法、各種非關稅壁壘的形式出現的貿易保護主義將成為服務貿易政策的主流。與此同時,國際服務貿易競爭的直接結果,還表現為國際服務貿易的自由化進程。20世紀以來,服務貿易自由化趨勢首先表現為多邊性國際公約或協定的簽署。如1978年漢堡《聯合國1978年海上貨物運輸公約》以及倫敦《1978年海員培訓、發證和值班標准國際公約》等;此外還有1982年內羅畢《國際電信公約》,1979年日內瓦《商標注冊用商品和服務國際分類尼斯協定》等非運輸領域的公約。這些公約和協定為國際服務貿易的自由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二次世界戰以來,世界經濟貿易中區域一體化和貿易集團化的趨勢加強,一些區域集團協議相繼達成,如1957年《羅馬條約》、1973年《關於建立加勒比共同市場條約》、1975年《關於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條約》、1983年《關於建立中非國家經濟共同體條約》以及1992年《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等,這使得各區域在服務一體化方面產生突破性進展。1995年隨著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和《服務貿易總協定》的簽署,服務貿易的自由化程度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在服務貿易方面做出的承諾,為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自由化程度顯著提高。
在多邊貿易體制的推動下,服務貿易壁壘逐步降低,各貿易參加國為順應這一趨勢不斷調整國內經濟政策。一方面積極推動服務貿易的自由化,率先削減本國服務貿易壁壘。如在具有競爭優勢的電信領域,美國已允許100%的外國股權,歐盟也開放廠了基本電話服務市場,並對僱用人員的本地化要求降低了標准。一些新興的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在某些服務行業也取得了相當優勢,如新加坡的航空運輸業、韓國的建築承包業、泰國的國際旅遊業等,它們有能力降低部分服務部門的壁壘,以引進一定數量的外國服務和服務提供者,為其新興服務業提供發展必要的資金和技術支持。但另一方面,國際服務貿易的保護程度實際上也在變相提高。各國從本國發展服務貿易的相當劣勢出發,通過國內立法或非關稅壁壘的形式,對服務貿易設置障礙,影響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劉東升)(對外經濟貿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