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塊全鋼上海牌手錶78年購125元,如新一樣。有何價值/
貴只是單方面`具有收藏價值`80年代當時只要有一塊上海牌手錶,那就是有錢人,很有面子的`到如今
上海牌已經停產了` 這東西可以增值````
『貳』 上海市年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分析報告
2006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在國土資源部和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全市房地資源系統立足市委、市政府「落實、聚焦、突破」的工作基調,以加強對全局性、前瞻性、綜合性重大問題的調查研究為抓手,以夯實基礎工作、提升行業管理水平為重點,有力、有序地推進各項工作,著力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保持房地產市場的持續健康穩定發展,全面完成了年初確定的各項工作目標和任務,實現了「十一五」規劃的良好開局。
(1)以貫徹中央宏觀調控政策為契機,加大行業管理的力度,房地產業保持了健康穩定發展的態勢。貫徹中央宏觀調控的政策措施,態度堅決、執行有力。在土地管理方面,以貫徹落實國務院31號文件為重點,加強農用地轉用計劃管理,實行「統」、「分」結合的辦法,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深化市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根據《全國綱要》(送審稿)分解給上海的主要指標,基本完成了各區縣主要規劃指標的對接工作;全面開展土地執法動態巡查,並加大了對違法違規用地的執法監察力度,全年新發生的違法用地數有較大幅度下降。在房地產市場調控方面,以貫徹落實國辦發37號文件為重點,堅持「以居住為主、以市民消費為主,以普通商品住房為主」和「鼓勵消費、規范投資、抑制投機」的原則,實施市場供應和需求的雙向調控,並著力建立健全誠信、規范、透明、法治的房地產市場體系。
(2)以土地清查和房屋調查為重點,加大基礎工作的推進力度,為深化拓展精細化管理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在土地清查方面,建立了土地利用現狀數據、權屬數據、建設用地數據、違法用地數據等基礎資料庫。全市共完成外業調查面積6 936平方千米,覆蓋全市陸域面積;內業判讀地塊188萬個,對每一地塊的土地用途進行了判別。在房屋調查方面,完成了全市近1萬個街坊(村)全部房屋建築的現場核對、外業修測、公房採集輸入、大機數據清理及成果數據入庫。
(3)地礦工作方面,加快立法進度,出台了《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辦法》等法規和政策性文件;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根據「強化、弱化、轉化」的要求,推進了機構職能整合,完成了10個區縣地礦管理職能的延伸工作;進一步開展地面沉降防治工作,加快推進三維城市地質調查。
一、土地資源
(一)土地資源狀況
根據2006年度的變更調查匯總數據顯示,本市統計地類總面積為823 901.21公頃,具體分類統計如下:農用地380 197.21公頃,其中耕地264 383.62公頃,園地11 647.07公頃,林地23 923.97公頃,其他農用地80 237.05公頃;建設用地237 103.67公頃,其中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216 301.03公頃,交通運輸用地19 032.46公頃,水利設施用地1 770.17公頃。未利用地206 600.73公頃(圖1)。
圖1 2006年全市土地利用構成情況
(二)土地利用情況
1.農用地
全市農用地總量為380 197.21公頃,其中耕地264 383.62公頃,比2005年減少 8 670.38 公頃,耕地減少的原因主要是由於建設佔用和農業結構調整,2006年建設佔用耕地3 222.02公頃;2006年實施農業結構調整,在推進創匯農業、生態農業、設施農業中,耕地轉化為林地、園地、設施農業用地為4 595.85公頃。
2.建設用地
至2006年末全市建設用地總量為237 103.67公頃,以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為主,面積為216 301.03公頃,占建設用地面積的91.22%,交通運輸用地19 032.46公頃,水利設施用地1 770.17公頃。
2006年全市批准建設用地11 144.97公頃,其中農用地轉用6 550.06公頃,涉及耕地5 421.50公頃(包括部分2005年核發計劃審批)。分批次建設用地8 646.24公頃,其中商服用地355.61公頃,工礦倉儲用地4 568.07公頃,公用設施用地498.07公頃,公共建築227.35公頃,住宅用地1 199.88公頃;單獨選址建設用地2 498.72公頃,其中交通運輸用地1 758.97公頃。
3.土地整理、復墾和開發情況
2006年全市積極推進土地整理復墾工作,通過鄉鎮農田區土地利用現狀的調查,確定了土地開發整理復墾的重點區域,制訂了土地開發整理復墾計劃。一方面對零星宅基地、工業點、坑塘、廢棄河流、農副業用地和零星未利用土地等進行復墾,另一方面推進結合基本農田基礎設施建設開展的土地整理。全年開發整理復墾土地總面積為8 120.28公頃,新增耕地2 934.37公頃。土地開發整理復墾不但為上海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佔用耕地提供占補平衡指標,而且也進一步優化了郊區的土地利用結構,保護和建設了郊區的生態環境,提高了郊區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了土地集約利用。
全市實施的國家投資土地整理復墾開發項目有兩個,按照國土資源部有關文件要求組織實施,到2006年年底兩個項目基本竣工,准備接受竣工驗收。另外,本市積極推進灘塗促淤圈圍工作,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拓展空間。
二、礦產資源
堅持把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和礦產資源保護緊密結合起來,進一步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強化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日常監督管理,提高礦產資源利用率,合理利用和保護好礦產資源。與此同時,強化對全市地質資料匯交、保管和利用的監督管理,使地質資料的管理和服務水平又上了一個新台階。
繼續做好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和管理工作,國土資源部2006年下達給本市的徵收指標得到大幅度超額完成。繼續加強對磚瓦粘土企業和礦泉水企業礦產資源補償費的徵收力度。
(一)地質勘查投入與勘查成果
2006年地質勘查投入1 305.5萬元,勘查資金主要來於財政資金731.5萬元,地方補貼574萬元,主要用於上海城市地質調查、地面沉降及地下水動態監測、地面沉降防治研究等方面。完成了三維城市地質調查年度工作任務,積極推進地面沉降監測工作,為提高地面沉降防控能力提供基礎資料。
(二)礦產資源勘查和開發利用情況
1.頒發勘查許可證和采礦許可證情況
2006年本市具有合法、有效的勘查許可證4個,勘查許可證項目進行了年檢,所有項目均已通過。
至2006年底合法有效的采礦許可證有115個,主要是粘土礦和礦泉水采礦許可證,其中粘土礦許可證95個,水氣礦產20個;變更2個,延續102個,其他11個,許可證總數比2005年減少1個。
2.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基本情況
2006年上海市開發利用的礦產資源主要是粘土礦和礦泉水,其中粘土礦的礦山數為96個,礦泉水的礦山數為19個,全年的銷售收入分別為28 486萬元和15 010萬元,上繳礦產資源補償費為623萬元。
三、國土資源市場
土地市場
1.土地市場建設
2006年全市土地市場按照「政府調控、市場供應、規范運作、依法管理」的原則,進一步健全土地市場機制,不斷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嚴格執行經營性六類項目用地招標拍賣掛牌制度,除劃撥目錄外的土地供應採用有償使用制度。
2.土地一級市場建設
全市積極貫徹執行國辦發37號文件,加大土地一級市場的宏觀調控,加大土地供應的調控力度,合理引導房地產市場發展的規模、結構和節奏。2006年全市共出讓土地 2 611 宗,面積7 680.13公頃,其中新增用地4 105.03公頃,出讓成交價款為378.78億元,土地出讓純收益113.63億元。通過招標、拍賣、掛牌216宗,成交價款224.96億元,純收益67.48億元,採用招標、拍賣、掛牌出讓的土地主要是商服用地和住宅用地,面積為1 705.77公頃;協議出讓2 395宗,成交價款153.81億元,純收益46.14億元,主要是工礦倉儲用地出讓;劃撥957宗,面積5 389.67公頃。
3.土地二級市場
全市土地二級市場反映的主要是房地產轉讓、出租、抵押情況,2006年全市二級市場呈現繁榮與活躍的態勢,其中房地產轉讓402 674宗,轉讓金額為3 707億元;房地產出租13 781宗,租金為7.16億元;房地產抵押321 850宗,抵押價款為6 829.47億元。
四、國土資源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2006年發現土地違法案件729件,其中2006年發生案件58件。2006年市區縣房地局執法監察部門對土地違法行為共立案729件,審結840件(含2005年未結案件)。共拆除構建物115.27萬平方米,收回土地74.08公頃,罰沒款共計6 552.45萬元。
五、國土資源行政復議情況
嚴格依照《行政復議法》審理行政復議案件,使行政復議成為解決糾紛、化解矛盾、層級監督的重要手段。2006年申請行政復議343件,其中行政處罰24件,行政許可38件,其他281件;2006年行政受理301件,審結300件,維持139件,確認違法12件,撤銷5件,撤回申請48件,2006年未審結43件。
六、國土資源管理機構和人員培訓情況
全市共有行政單位20個,從業人員960人,行政編制人員951人,大專以上人員佔全部編制人員的89%,年末平均人員962人。
2006年參加各種院校培訓畢業或結業人數達372人次,其中參加黨校學習92人次;行政學院學習61人次;參加其他培訓219人次,其中國外10人次。學歷教育49人,其中碩士生10人,本科生16人,大專生23人。2006年取得學位1人。通過各大專院校的學習和培訓,各級國土資源管理幹部的業務水平和政治素質有了明顯提高。
七、問題與建議
上海市人口多、地域小、土地資源總量不足,土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作用越來越明顯,矛盾愈來愈突出。要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集約利用並舉,堅持統籌當前發展與未來發展並重,推進土地資源利用與管理方式根本性轉變,加快實現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單向型向集約循環型轉變。
1.按照保護資源更加嚴格規范的要求,著力建立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1)加大基本農田保護力度。以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保護面積、耕地佔補平衡為重點,抓緊細化對各區縣考核的具體辦法。推動金山區基本農田保護示範區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繼續推進土地整理復墾工作的實施。
(2)建立健全違法用地查處的長效管理機制。在發現機制、判別機制、會審機制、處置機制、通報制度上加大對違法用地的查處力度,將違法用地情況定期向各區縣政府通報。
2.按照保障發展更加持續有力的要求,著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1)加強土地利用年度計劃的編制和執行管理。繼續採用「統」、「分」結合的分配方式,優化供地結構,確保國家、市級重點項目建設用地,優先保障與籌辦2010年世博會相關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用地,支持符合產業發展政策的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用地。逐步建立「控增逼存」的管理辦法,全年消化利用存量土地的數量力爭達到2006年度存量土地總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2)加快消化利用閑置土地。加快實施《閑置出讓土地處置試行規定》,全面建立閑置土地台賬,把工作重心轉向長效監管機制建設。
(3)推進「批項目、核土地」。加快完善「批項目、核土地」的工作機制,並配合市有關部門加快研究制定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等各類用地的用地指標(指南),健全用地指標(指南)管理辦法。
(4)開展建設用地後評估。加快研究制定評估方案,對國家公告工業園區的績效情況開展評估,完成2005年、2006年土地利用計劃執行情況的評估,逐步建立土地利用績效評估的長效機制。
(5)加強土地市場體系建設。重點要推進三方面工作:①探索建立土地有形市場。要完善土地市場運行的基本制度、組織架構和運作模式,引導土地交易雙方依法交易、規范市場秩序,提高土地資源市場化配置的效率。②實施工業用地招拍掛。把握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推進工業用地招拍掛的關系,加快制訂上海市工業用地招拍掛辦法,年內全面推進實施。③推進土地儲備。完善土地儲備機制,加強經營性用地專項儲備、統一供應、熟地出讓的工作。研究制定工業園區土地儲備管理辦法,組織園區做好工業用地儲備。
『叄』 上海市,78年 ,98年 ,06年 ,07年房價分別是多少錢一平米
分別是100,200,300,400
『肆』 1978年到1987年上海的社會有什麼變化
1978年到1987年上海的社會是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經濟也得到了很大的進展。
『伍』 78年的上海牌香煙多少錢、
四毛多,不超過五毛。
『陸』 求 上海市 1978年至2009年各種經濟數據
指標 單位 1990年 2000年 2006年 2007年
年末戶籍人口 萬人 1283.35 1321.63 1368.08 1378.86
人業人員 萬人 787.72 745.24 885.51 909.08
生產總值 億元 781.66 4771.17 10366.37 12188.85
第一產業 億元 34.24 76.68 93.80 101.84
第二產業 億元 505.60 2207.63 5028.37 5678.51
其中工業 億元 469.83 1998.96 4670.11 5298.08
第三產業 億元 241.82 2486.86 5244.20 6408.50
人均生產總值(按按常住人口) 萬元 0.61 2.97 5.77 6.64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 億元 227.08 1869.67 3925.09 4458.61
全市財政收入 億元 284.36 1752.70 4798.93 7310.26
地方財政收入 億元 170.03 497.96 1600.37 2102.63
地方財政支出 億元 75.56 622.84 1813.80 2201.92
外貿出口總額 億美元 53.21 253.54 1135.73 1439.28
直接利用外資簽訂合同項目 項 203 1814 4061 4206
直接利用外資簽訂合同金額 億美元 2.14 63.90 145.74 148.69
直接利用外資實際到位金額 億美元 1.77 31.60 71.07 79.20
國際旅遊入境人數 萬人次 89.30 181.40 605.67 665.59
農業總產值 億元 68.16 216.50 237.01 255.98
工業總產值 億元 1642.75 7022.98 19631.23 23108.63
港口貨物吞吐量 萬噸 13959 20440 53748 56145
郵電業務總量 億元 10.23 171.70 555.00 715.48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億元 333.86 1865.28 3360.41 3847.79
金額機構存款余額 億元 613.86 9349.83 26454.88 30315.53
金額機構貸款余額 億元 857.76 7254.26 18603.92 21709.95
年末儲蓄存款余額 億元 252.16 2524.05 9480.28 9326.45
高等學校在校學生數 萬人 12.13 22.68 46.63 48.49
研究生在讀人數 人 9568 30614 86906 91763
科技成果 項 2092 1102 1953 2396
研究及發展經費支出 億元 10.13 76.73 256.78 311.00
圖書出版量 億冊 2.98 2.54 2.54 2.4
期刊出版量 億冊 1.73 1.85 1.83 1.83
2007年報紙出版 億份 16.16 16.77 17.89 17.04
市區人均居住面積 平方米 6.6 11.8 16.0 16.5
職工工資總額 億元 146.78 614.53 1475.93 1802.17
職工年平均工資 元 2917 15420 29569 34707
城市基礎設施投資額 億元 47.22 449.90 1125.54 1466.33
人均公共綠地面積 平方米 1.02 4.60 11.50 12.01
醫院 所 462 459 505 534
醫院病床 萬張 6.21 7.31 9.28 7.54
衛生機構執業醫生 萬人 5.82 4.99 4.55 4.88
『柒』 七八十年代的上海牌手錶,現在值多少錢
七八十年代的上海牌手錶現在值多少錢上海手錶廠,當初建廠時是承載著祖國的希望的,很多的能工巧匠投身其中,日以繼夜的研發,後來,上海手錶風靡全國,雖說,現在的上海手錶已經逐漸退出市場,但是曾經的保有量很大,那時候基本上是人手一塊,到現今,很多家庭里依然保存著,因此,在市場保有量很大的情況下,價值並不高,但是,這也有特殊的例子,上海牌手錶是否值錢,還有看其編號,有的編號,因為各種原因,身價上億,但是絕大部分的上海牌,現在價值並不高,但是,因為上海牌手錶具有時代意義,隨著時間的推移,曾經的產品不斷消逝,日後升值是肯定的,所以,家中有上海牌手錶的小夥伴,記得要保存好,隨著時間的緩慢推移,其價值和意義都會越來越高。
那個時候的上海牌手錶在市場上還是很普遍的,基本上是每人必備一塊,因此,放到如今來也是不太有價值的,最多也就三四百塊錢,可是,還是有收藏的潛力的,假如你家裡有這么一塊表,不要心急把它給售賣出去,最好是存著自己保留,很有可能再過數十年,它的價格就更高一些了,也就更有價值了,不過,也不是說當時的上海手錶不是很貴,在那個時候,一塊上海手錶要花一百多塊錢才可以買到,那時候可夠好多個月的薪水了,可是還是有很多人會買的,這手錶象徵的意義也是很特別的,比方說個人身份社會地位這些的,當然還有那個時代獨有的印記。
『捌』 上海市改革開放以來食品價格
看看下面的信息資料對你有沒有幫助
上海,簡稱「滬」,別稱「申」。大約在六千年前,現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陸,東部地區成陸也有兩千年之久。相傳春秋戰國時期,上海曾經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故上海別稱為「申」。公元四、五世紀時的晉朝,松江(現名蘇州河)和濱海一帶的居民多以捕魚為生,他們創造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叫「扈」,又因為當時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松江下游一帶被稱為「扈瀆」,以後又改「扈」為「滬」。
上海建城
公元751年(唐天寶十年),上海地區屬華亭縣(現今的松江區),范圍北到今天的虹口一帶,南到海邊,東到下沙。公元991年(宋淳化二年)因松江上游不斷淤淺,海岸線東移,大船出入不便,外來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條支流「上海浦」(其位置在今外灘以東至十六鋪附近的黃浦江中)上,公元1267年(南宋咸淳三年)在上海浦西岸設置市鎮,定名為上海鎮。公元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元朝中央政府把上海鎮從華亭縣劃出,批准上海設立上海縣,標志著上海建城之始。
近代上海
16世紀(明代中葉)上海成為全國棉紡織手工業的中心。公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在上海設立海關。19世紀中葉,上海已成為商賈雲集的繁華港口。鴉片戰爭以後,上海被殖民主義者開辟為「通商」口岸。在此後的一百年裡,外國列強紛紛入侵上海,使上海成了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侵略的主要據點。1949年5月27日,上海這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獲得解放,開始新生。
歷史性變革
上海的解放揭開了上海發展新的歷史篇章。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上海人民經過50多年的艱苦奮斗,從根本上改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條件下畸形發展起來的舊上海,使上海的經濟和社會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特別是1978年以來,上海的改革開放力度不斷加大,上海人民以強烈的進取精神,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大膽實踐,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徵、符合上海特大型城市特點的發展新路,使上海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發生了歷史性的大變革,已成為我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並正向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之一的目標邁進。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上海位於北緯31度14分,東經121度29分,地處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沿,長江三角洲前緣,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接江蘇、浙江兩省,北界長江入海口,長江與東海在此連接。上海正當我國南北弧形海岸線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廣闊,地理位置優越,是一個良好的江海港口。
氣候
上海屬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上海氣候溫和濕潤,春秋較短,冬夏較長。2002年,全年平均氣溫17.8℃,日照1686.5小時,降雨量1427.9毫米。全年60%左右的雨量集中在5至9月的汛期,汛期有春雨、梅雨、秋雨三個雨期。
土地面積
解放初期,上海的土地面積僅為636平方公里。1958年,江蘇省的嘉定、寶山、上海、松江、金山、川沙、南匯、奉賢、青浦、崇明10個縣劃歸上海,使上海市的轄區范圍擴大到5910平方公里,幾乎是解放初期的10倍。2002年,上海全市面積6340.5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0.06%,南北長約120公里,東西寬約100公里。其中區域面積5299.29平方公里,縣域面積1041.21平方公里。境內轄有崇明、長興、橫沙三個島嶼,其中崇明島是我國的第三大島嶼,面積為1041平方公里,是我國的第三大島。
水文
上海地區河湖眾多,水網密布,水資源豐富,是著名的江南水鄉,境內水域面積697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11%。上海河網大多屬黃浦江水系,主要有黃浦江及其支流蘇州河、川揚河、淀浦河等。黃浦江源自太湖,全長113公里,流經市區,江道寬度300--770米,平均360米。終年不凍,是上海的水上交通要道。蘇州河上海境內段長54公里,河道平均寬度45米。上海的湖泊集中在與江、浙交界的西部窪地,最大湖泊為澱山湖,面積為62平方公里。
地勢
上海境內除西南部有少數丘陵山脈外,全為坦盪低平的平原,是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高度為4米左右。陸地地勢總體呈現由東向西低微傾斜。大金山為上海境內最高點,海拔高度103.4米。
行政區劃
解放初期,上海共劃分為20個市區和10個郊區。後經多次行政區劃調整和撤縣建區,至2002年末,上海共有18個區、1個縣,共132個鎮,3個鄉,99個街道辦事處,3393個居民委員會和2037個村民委員會。
人口就業
人口
上海人口總量規模不斷擴大。上海開埠時人口不足10萬,至1949年解放時,上海人口僅為520萬,至2002年末,全市戶籍人口已增加到1334.23萬人,是解放初期的2.6倍,佔全國總人口的1%。2002年,全市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014人。
人口自然變動
上海是全國第一個出現人口自然變動負增長的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率自1993年開始始終保持負增長。2002年,全市戶籍人口出生率為4.7‰,死亡率為7.3‰,自然增長率為負2.6‰。
人口文化程度
上海人口整體文化素質不斷提高。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上海具有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佔6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達到11.4%,比1990年提高4.3個百分點;高中文化程度人口佔23.9%,提高2.8個百分點;初中文化程度人口佔38.2%,提高4個百分點。而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口比重下降了11.1個百分點。全市15歲及以上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由1990年的11.1%下降為2000年的5.4%。
人才居住證
上海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快推進,成功地推出了人才居住證制度。至2002年末,在上海發展創業的國內外人才中,已有8255人獲得上海居住證。在國內人才中,本科以上學歷佔72.8%,碩士以上學歷佔8.6%。在國外人才中,本科以上學歷佔78.8%,碩士以上學歷佔55.7%。
就業
2002年末,上海共有從業人員792.04萬人,其中國有單位從業人員173.68萬人,佔21.9%;集體單位從業人員262.8萬人,佔33.2%;「三資」、私營等其他經濟單位從業人員355.56萬人,佔44.9%。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8%。
綜合實力
經濟增長
20世紀90年代以後,上海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徵、上海特點」的發展新路,緊緊抓住浦東開發開放這一歷史性的發展機遇,以體制創新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經濟結構的優化和升級為基礎,使國民經濟實現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經濟運行的穩定性和抗波動能力不斷增強。1992年以來,上海經濟已連續11年保持兩位數增長。2002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408.7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90年增長2.9倍,平均每年增長11.9%。
經濟實力
社會生產力水平穩步提高,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按當年匯率折算的上海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993年首次突破2000美元,1997年躍上3000美元台階,2000年再上4000美元新台階,2002年已接近5000美元,達到4912美元,繼續居全國除港、澳、台地區外各省級地區之首。
財政收入
在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同時,財政收入不斷增加,為上海的社會經濟和城市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2002年,上海完成財政收入2202.25億元,比上年增長10.4%。全年地方財政收入719.79億元,比上年增長30%。其中,增值稅136.83億元,增長22.2%;營業稅251.85億元,增長31.8%;個人所得稅67.08億元,增長41%;房產稅19.68億元,增長34.3%。
上海的一天
上海是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對促進全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上海在一天內創造的經濟活動成果,充分折射出上海經濟發展的水平和活力。
上海在全國的地位
正在向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目標邁進的上海,肩負著面向世界、服務全國的重任,在全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這個人口僅佔全國1%、土地面積佔全國0.06%的城市裡,完成的財政收入佔全國的九分之一,口岸進出口商品總額佔全國的四分之一,港口貨物吞吐量佔全國的十分之一,並在改革開放、產業升級、科技創新等方面發揮著示範、輻射和帶動作用。
『玖』 1978年中國發生了什麼重大事件
公元1978年(Nineteen Seventy-eight),公歷平年,共365天,53周。農歷戊午年(馬年),無閏月,共355天。農歷起止時間為1978年2月7日—1979年1月27日。
1978年舉行了十一屆三中全會,進行了撥亂反正,並且開始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堪稱是20世紀中國第三次歷史劇變發生的一年,也是改革開放的開始之年。
關於中國發展:
1.華國鋒「洋躍進」和「兩個凡是」。
2.沖破禁區,撥亂反正,中組部(胡耀邦)為冤案平反。
3.打破大鍋飯制度。
4.劉心武《班主任》傷痕文學。
5.知青返鄉,學校撤消紅衛兵組織。
6.安徽鳳陽點燃「星星之火」。
7.越南發生「排華」事件。
8.喇叭褲、披肩發、迪斯科風靡全國。
9.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應答時間:2021-01-07,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