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阿拉斯加黃金鰈魚皮哪些部位不能吃
黃金鰈魚,聽到這個名字就覺得它貴氣十足,想必味道也是一流。黃金鰈魚是一種海魚,魚鰭呈金黃色,所以被稱為黃金鰈魚。黃金鰈魚美味又有營養,可以預防多種癌症,還可以延年益壽。但是黃金鰈魚和豆腐相剋,如果黃金鰈魚和豆腐同吃的話,就等於在吃慢性毒葯了。
⑵ 阿拉斯加是美國的第49個州,面積為171萬平方千米,森林、漁業、黃金、石油等資源豐富.讀美國阿拉斯加州
全球氣候變暖,導致阿拉斯加冬季的氣溫平均上升,阿拉斯加未來最有可能出現的變化是凍土帶減少,森林帶北移,河流冰期變短,土地開發利用價值上升,林業和種植業的規模擴大.
故選:C.
⑶ 阿拉斯加歷史是怎樣的
一般認為阿拉斯加人來自亞洲中國北部,從白令海峽過來,發展為不同部落的印第安人。愛斯基摩人祖先來自中國北方,大約是在一萬年前從亞洲渡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的,或者是通過冰封的海峽陸橋過去的。愛斯基摩人屬於東部亞洲民族,與美洲印第安人不同之處在於具有更多的亞洲人的特徵,他們與亞洲同時代的人有某些相同的文化特色,例如用火、馴犬及某些特殊儀式與醫療方法、分別居住社會以地域集團為單位。愛斯基摩人是北極土著居民中分布地域最廣的民族,其居住地域從亞洲東海岸一直向東延伸到拉布拉多半島和格陵蘭島,主要集中在北美大陸。通常西方人把愛斯基摩人分為東部愛斯基摩人和西部愛斯基摩人。西部愛斯基摩人指阿留申群島、阿拉斯加西北部和加拿大西北部麥肯齊三角洲地區講因紐特語的居民。這些地區的愛斯基摩文化深受相鄰地區亞洲和美國印第安人文化的影響。最早記錄的歐洲人來自俄羅斯,到阿拉斯加為其皮毛捕捉海獺。
阿拉斯加的歷史是人類發現並適應這個豐富多樣化的地理環境的歷程。從人類踏上這塊土地開始,它就一直對生活在此間的人類產生著深刻的影響。最早的阿拉斯加人(The First Alaskans)生活在約15,000年前的冰川期,那時的地球表面大多被冰雪覆蓋。今天沉沒在洋底的大片陸地當時是屹立於海平面以上的,其中一塊就連接著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亞。
人類學家相信阿拉斯加原住民是從西伯利亞南下北美的游牧獵人。這些首批登陸阿拉斯加的人主要有三個種族:愛斯基摩人、阿留申人和印第安人。愛斯基摩人分散在阿拉斯加的北部和西部地區;阿留申人主要定居在阿留申群島;印第安人的兩大族the Tligits和the Athabascan則主要定居在東南部和中部地區。The Tligits印第安人在森林茂密、魚群豐富、食物充沛的阿拉斯加東南部繁衍,以圖騰柱、慶典服飾與精緻地毯著稱。他們也是兇悍的戰士,當首批俄國人帶著槍炮想進駐Sitka時,他們奮勇趕走了入侵者。生活在中部地區的The Athabascan印第安人生活環境相對艱苦,忍飢挨餓是經常的事。他們是天生的狩獵好手,經常長距離追捕馴鹿和大型鹿,釣鮭魚等河魚,還與其他部族交易毛皮等物品。
愛斯基摩人住在The Athabascans印第安人的北面和西面,他們在貧瘠的土地上狩獵、捕魚並在短暫涼爽的夏季採集莓子和根生植物。勇猛的愛斯基摩人乘坐狹小的獸皮獨木舟獵捕鯨魚、海象、海豹和北極熊。他們隨著馴鹿群遷移,並狩獵海陸鳥類。阿拉斯加人口最少的原住民阿留申人遠離海洋居住,他們的衣、食、住、取暖乃至工具卻都來自海洋及岸邊的生物。他們雖不擅航海,但有時也乘獸皮獨木舟劃行幾百英里進行易貨貿易、拜訪友人或襲擊敵人。
俄國時期
新定居者(New Settlers) 一直到17世紀才有人發現這塊阿留申人稱作 「Alyeska」或「大地」的地方。1741年6月,丹麥探險家維他斯·白令率領一批俄國水手從西伯利亞出發向東尋找新大陸。7月16日他們發現了阿拉斯加大陸,而在阿拉斯加水域生長的水獺成為這次探險最大的發現。到了1745年俄國獵人就在阿留申群島建立了穩固的狩獵基地,從而開始了阿拉斯加的殖民時期。緊隨其後的是英國、西班牙和美國的探險家,但真正留下來對阿拉斯加有重大影響的還是俄國人。1784年他們在科迪亞克島(Kodiak)建立了第一個永久定居點。到1799年為止,他們的觸角一直延伸至東南海岸的Sitka,俄國對阿拉斯加的主權擁有就此確立。
轉手美國
到了1854年爆發了克里米亞戰爭,俄國也害怕阿拉斯加殖民地被英國奪走,才提議將阿拉斯加賣給美國;最後在1867年3月29日,美俄雙方同意以7,200,000美元(含手續費200,000)成交。而土地合約的生效日期就在1867年10月18日,故一直到今日,阿拉斯加為了慶祝這天,特定為阿拉斯加紀念日(Alaska Day)。這筆土地交易成為世界土地交易史上面積最大的一筆交易,且平均單價每英畝才二分錢。
不過負責此購地案的美國國務卿威廉·亨利·西華德(William Seward)以大量金錢買下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使得當時很多美國人覺得這並不值錢,並揶揄這是「西華德的蠢事」(Seward's Folly)或「西華德的冰箱」(Seward's Icebox)。可是他講了一句話,他說:「現在我把它買下來,也許多少年以後,我們的子孫因為買到這塊地,而得到好處」。
隨著金礦的發現及石油的發現,美國人意識到阿拉斯加的重要性。接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阿拉斯加戰略及經濟的關系,於1959年將阿拉斯加升格為美國的第49個州(隔年夏威夷升格為第50個州)。現今,許多航空公司還藉由阿拉斯加的機場從亞洲飛往美國東岸,這比直飛還節省很多飛行時間與燃料。
盡管如此,1867年10月18日美國星條旗第一次在阿拉斯加飄揚起來。然而在接下來的許多年裡聯邦政府並不太在意這塊最新的版圖,只是1877年在SITKA設立了一個稅收機構,掌管阿拉斯加約153萬平方英里的土地和大約40,000的居民。直到發現黃金,情況才有了改變。
淘金熱
阿拉斯加有黃金是早已眾所周知的事,但淘金熱的真正形成是在Joe Junean和Richard Harris發現黃金之後。成百上千的淘金者紛紛湧入這個後來以朱諾命名的黃金城。1897年在加拿大Yukon地區的Klondike河也發現了黃金,於是約10萬淘金者又奔向了那裡。1898年淘金的熱點又轉向Nome附近的海灘,一夜之間,這里帳篷林立。截至1900年,232艘船總共運來了將近18,000名淘金者。黃金把全世界的注意力都吸引到阿拉斯加。報紙報道了發生在SKAGWAY和NOME兩地的無政府狀態下的混亂狀況,不管報道誇大與否,在阿拉斯加建立法治的必要性凸現出來。1900年制定了法律,建立了司法系統,但一直到1912年阿拉斯加才真正享有美國領土的地位。
在淘金熱的光芒掩蓋之下,另外一個不很引人注意的行業卻在悄然興起,它將成為阿拉斯加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這就是鮭魚捕釣加工業。到1900年,在 Ketchikan 和 Bristol 灣之間已建有50多家鮭魚罐頭廠。在隨後的數十年裡,遙遠的聯邦政府一直忙於應付經濟大蕭條和歐洲戰爭的內憂外患。但在1941年對日宣戰後,聯邦政府突然意識到了阿拉斯加的戰略地位。
1943年日本侵略阿留申群島,當時約有140,000軍隊駐扎阿拉斯加,隨即發生的阿留申戰役(也稱為「千里戰爭」),成為繼美國南北戰爭以來發生在美國本土上的第一場戰役。為了給駐扎在阿拉斯加軍隊提供後勤補給,從加拿大到阿拉斯加的費爾班克斯之間修建了一條1523英里長的砂石公路,歷時僅八個月。至今這條公路仍是阿拉斯加州與美國其它州聯系的唯一陸路。
阿拉斯加是美國的第49州,也是全美最大的一個州,是公元1867年美國政府花了720萬美元從沙皇俄國手中購買來的。它位於美國的西北部,是美國領土范圍內靠北極最近的一塊陸地,幾乎有半年的時間是漫長的黑夜,半年的時間過太陽不落的白晝。冬天冰雪封殺道路,當地居民皆蜷縮在屋,過著類似北極熊冬眠式的生活。一年之中只有短短的三、四個月春暖花開,適合旅遊。每當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蜂擁而至的時候,當地人就必須抓緊這段寶貴的黃金時刻,掙夠足以維持他們一年開銷的費用。
華人勞工進入
以納城的名字源於一位名叫以納的淘金者。公元1880年,以納和他的同伴在當地土人的帶領下,在這里發現了蠶豆般大的天然金塊,後經勘探表明,金礦儲量豐富,繫世界上最大的三個金礦之一。此後,淘金者接踵而至,遂使這個地方從一片荒涼的不毛之地,變成了繁華的鬧市。現在,這里的金礦早已經停產,但當年為淘金者服務的商店、銀行、酒吧、戲院、賭場依然風貌猶存,保持著百年老店的模樣,只不過服務對象變成了外地遊客。美國西部的發展史跟19世紀的淘金潮密不可分,而淘金潮又跟華僑華人的移民史息息相關。先是美國聖弗蘭西斯科(SanFrancisco)發現金礦,成百上千的中國閩粵沿海的破產農民被以賣「豬仔」的方式送到美國西部淘金,故使聖弗蘭西斯科有了一個中國式的稱呼--舊金山。隨著美國西部的逐漸開發和西部鐵路大動脈的修建,華人勞工又北上進入到加拿大和阿拉斯加地區。
1898年中國的戊戌變法失敗後,梁啟超曾到美洲新大陸作了一番考察。他在《新大陸游記》中寫道:「英屬加拿大凡分七省,其沿太平洋海岸者為布列地士哥倫比亞省(今譯不列顛哥倫比亞)。計加拿大全屬華人約二萬,而哥倫比亞省居十之六七焉。哥倫比亞省之首府曰域多利(今譯維多利亞),其附近大都會曰溫哥華,華人俗稱鹹水埠;曰紐威士綿士打(今譯新韋斯特明斯特),華人俗稱二埠。一切華商、華工皆集於此。計全加拿大華人人數大略如下:域多利五千餘;溫哥華四千餘;紐威士綿士打一千;夭寅米一千;奶么五百;卡拉布一千;噶黎一千;滿地羅二千餘;阿圖和二百餘;其餘散在各市者約三千餘。十年前C.P.R.公司築大鐵路之時,華人來者最眾。計全盛時代,殆不下七八萬人。」
梁啟超的足跡僅到現今維多利亞港海域,再北上一點兒就是阿拉斯加,可惜他最終沒有邁進阿拉斯加,因此沒有留下關於阿拉斯加華人移民的文字記錄。我們只能根據現存的蛛絲馬跡來尋覓阿拉斯加的華人蹤跡。
金礦是早期華人移民集之地。最初的金礦皆散布在江河之濱,人們使用簡陋的工具從沙裡淘金。後來進入地下礦洞的開采。1913年以後,阿拉斯迦納的金礦經歷了一次技術革命,採用了許多先進的機械設備,使金子產量劇增。現在這個礦洞已經棄置不用,成為遊客觀光的地方。穿過360英尺的隧道,便到達礦脈的開采地。遊客可以花不多的錢購買一些礦砂,然後嘗試著在水槽里篩選淘金,所得金砂歸己所有,並可將這些金砂拿到禮品店裡兌換成現金。
當然,早期淘金者的生活並不像現在的遊客這么浪漫和陝意,他們的工作十分艱苦,而所得又寥寥無幾。為了擺脫精神上的苦悶和孤獨,下班後免不了放縱一下:狂飲、濫賭和嫖妓,於是小鎮上便出現了酒吧、賭場和妓院。同時,為了維持正常的日常生活,餐廳、商店、理發館、雜貨店、洗衣房、劇場等是必不可少的。操三刀--菜刀、剪刀和剃頭刀的職業與華人關系最密切,因為開餐廳、洗衣房(包括裁縫店)和理發館的多是華人移民。一方面他們用這三把刀為淘金工人服務,一方面又靠這三把刀賺錢謀生。早期的中餐館俗稱雜碎館,據說起源於李鴻章訪美的時候曾經用雜碎菜招待美國人。中餐館之所以能夠在美國長期生存發展,就其根本原因還在於它符合華人移民的飲食生活習慣。無論過去或現在,中餐館的主要消費者畢竟主要是華人,西人無非偶爾來嘗嘗鮮。華人開的雜貨店也主要是為華人服務,許多商品直接從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進口,因為許多東西在美國本土是從不生產亦不使用的。隨著城鎮規模的發展,一些公共設施也開始興建起來。市政府、法院、監獄、教堂、公園、學校、消防隊相繼出現。我看到城市消防隊的門前立著一塊木牌,上面寫著建立於1898年,正是中國清朝光緒年間。值得慶幸的是,阿拉斯加的城鎮,雖然有很大發展,但很多地方依然保持一百多年前的模樣,這里可以重現生靈活現的歷史,這正是它能夠招徠世界各地遊客的魅力所在。
除開金礦之外,鐵路是華工又一聚集之處。修建橫跨美洲大陸的鐵路運輸大動脈,無疑是人類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跡,其自然條件的艱難險阻,讓我們至今乘坐火車通行時都不禁要動容驚嘆。在阿拉斯加的斯康葳(Skagway)有一條稱為白色通道(WhitePass)的鐵路,修建於1898年,堪稱「世界景觀鐵路」,因為它在3000英尺的山頂上蜿蜒曲折地蟠曲20英里。地勢險峻,風光綺麗。一年之中只有5--9月可以通行,其餘時間皆是白雪皚皚,故有白色通道之名。現在,遊客花103美元購一張車票,就可以乘坐老式的蒸汽火車兜一圈。
泰國有一條「死亡鐵路」,是二戰時期日本人利用戰俘修建的從泰國通往緬甸的鐵路。因那裡氣候炎熱,瘴癘流行,平均下來,每鋪一根枕木,就有一個戰俘死亡。如果說「死亡鐵路」以炎熱著稱的話,那麼阿拉斯加的「白色通道」則以寒冷令人生畏。可以想見,當初修建這條鐵路的時候,不知有多少華工曝屍雪域。
近年來,華人在美國西部開發史上的卓越貢獻越來越得到美國朝野的一致肯定,不僅在許多英文著述增添了記錄,而且還在一些地方樹起了永久的紀念碑。反映了時代和社會的進步。
華僑華人對阿拉斯加傳統的漁業亦做出過重要貢獻。阿拉斯加盛產三文魚。每年4--7月,數以千百萬計的三文魚從太平洋中游到阿拉斯加大大小小的港灣河岔中產卵,以完成它生命歷程的最後一個階段。此時,一泓淺水之中常可見到無數的魚鱗閃耀,鮮活肥魚,俯拾皆是。它們既是北極熊的過冬食糧,又是漁人采捕的對象。梁啟超在《新大陸游記》中說:「哥倫比亞省之工人,以做沙文魚為最多。……日本人在此者,亦以魚為業。然日人則采魚也,華人則制魚也。采漁,每人每日工價,優於制魚者數倍。然此地西人,限華人非已入英籍者不得采魚。故雖以此區區之利權,亦不得與他族竟。」
其實,三文魚的最大產地,不在哥倫比亞省,而是在阿拉斯加的凱赤坑(Ketchikan),這里才是真正的世界三文魚之都。我們來到這里的時候,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橫跨大街的拱形標語牌,上面用英文寫到:歡迎來到阿拉斯加第一城--凱赤坑,這里是世界三文魚之都。街上的店鋪,十之八九都跟三文魚有關。我們進入一間出售三文魚罐頭的商店。店門口用中文寫道:歡迎免費品嘗。店內的貨架上亦有中文:我們有賣鮭魚籽。顯然,這是一家華人開的店。我很想跟老闆聊聊,詢問他什麼時候來到阿拉斯加並開始經營三文魚生意的。遺憾的是老闆不在,而那位墨西哥裔雇員又一問三不知,只知向我推銷野生三文魚罐頭。近些年來,由於氣候變暖,環境污染,以及過度捕獵,野生三文魚已越來越少,故價格節節飆升。在阿拉斯加以外的一般商店裡,只能買到人工飼養的三文魚製品,其味道及營養成分,與野生者不可同日而語。
現今,究竟有多少華人在阿拉斯加生活?因為缺乏統計數字,故誰也無法說清。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阿拉斯加華人的經濟和社會地位已比過去有了很大的提高。最明顯的事例是,過去華人開的雜貨店,商品單一,規模很小。現在,就連禮品店,也開成大型超市。顧客可以提著籃子,在裡面隨意挑選。許多印著阿拉斯加字樣的T衫,以及帶有印第安人、愛斯基摩人文化特點的紀念品和日用品,其實都是在中國生產的。只要稍加留意,便可發現madeinchina的標識。這都是華人商家充分利用中國人工和原材料便宜的優勢,去中國大陸組織的貨源。
除開在阿拉斯加定居的華人外,來阿拉斯加旅遊的眾多遊客中,也有不少的華人。有的是來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有的是散居全美各地的華僑華人,有的則直接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中國的改革開放無疑為大陸居民出國旅遊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收入的增加和人民幣的升值又使他們的荷包不再羞澀。凡是在旅遊風景名勝之地,抑或是人聲嘈雜之處,甚至人跡罕至的地方,都不難看到黑發黃膚的華人身影。
⑷ 求美國阿拉加斯加的資源分布圖
這個可以嗎
⑸ 阿拉斯加黃金鰈魚和俄羅斯鰈魚有什麼區別
黃金鰈魚是一種海魚,魚鰭呈金黃色,所以被稱為黃金鰈魚。黃金鰈魚美味又有營養,可以預防多種癌症,還可以延年益壽。但是黃金鰈魚和豆腐相剋,如果黃金鰈魚和豆腐同吃的話,就等於在吃慢性毒葯了。
俄羅斯海魚產自北冰洋和北太平洋,而大西洋庸鰈僅分布大西洋,馬舌鰈則在太平洋大西洋均有分布。庸鰈屬的確有一種太平洋庸鰈,但相對產量不大
⑹ 據說這個叫阿拉斯加黃金蟹 這是一種全母的熟蟹 個個有黃 求俗稱 產地 如果能告訴我哪能買到就太
Dungeness Crab的中譯名為珍寶蟹,也叫黃金蟹、唐金蟹。
因美國華盛頓州小鎮Dungeness而得名,那是人們最早捕捉珍寶蟹的地方。
珍寶蟹只生活於從阿拉斯加的阿留申群島到南加利福尼亞的太平洋東北部水域。其主要產地集中於北加州、俄勒岡州和華盛頓州近海水域。重要產地包括舊金山灣區的內海水域、華盛頓州普捷灣、南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布列顛哥倫比亞省(卑詩省)。 珍寶蟹的捕撈極具波動性。根據水產專家的評估,珍寶蟹的年產量每7到10年為一個周期。這與其它蟹種十分相似。珍寶蟹的年產量從豐產年的約3萬噸到低產年的約1萬5千噸。華盛頓州是珍寶蟹的主要產地。冬季可出海捕撈,而捕撈旺季在夏秋季的普捷灣近海水域。在大多數年份中,華盛頓州的年產量常超過6000噸,其中三分之一來自近海捕撈。俄勒岡州和加利福尼亞州各出產約4500噸。阿拉斯加出產約2000噸,大多數是夏季捕撈自阿拉斯加東南水域。加拿大珍寶蟹主要產自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內海水域,全年均可捕撈。最多時年捕撈量可達6000噸,但通常維持在2500噸。
雖然珍寶蟹可全年捕撈,但北美地區70%的產量來自華盛頓州、勒岡州和加利福尼亞州冬季外海捕撈,即自每年12月至次年2月。通常捕撈季節於12月1日開始,此時珍寶蟹正處於秋季換殼後的活躍生長期。換殼後的珍寶蟹個體趨於豐滿,出肉率日益上升。每年12月份珍寶蟹價位最低,此時捕撈處於高峰期,生產商們急於將盡可能多的蟹銷往各地。
美國政府只允許捕撈雄性珍寶蟹(雄蟹具有V形腹蓋,或稱蟹臍,而雌蟹為大而圓的腹蓋)。捕撈珍寶蟹的背蓋長度應不小於16厘米,相當於500克大小。珍寶蟹最大可達1.5公斤。在阿拉斯加海域捕撈的珍寶蟹個體遠大於其它西海岸上珍寶蟹。阿拉斯加珍寶蟹平均體重為1公斤。華盛頓州、俄勒岡州和加利福尼亞州出產的珍寶蟹平均體重為700克。珍寶蟹因其高產肉率—平均高達24%,是美國東岸藍蟹產肉率的兩倍多而倍受贊譽。通常大多數珍寶蟹銷往從加拿大溫哥華到美國聖地亞哥的超級市場和餐館。近來,中國市場鮮活珍寶蟹的需求日益增長。
珍寶蟹產品總體描述:
學名(科學命名):Cancer magister
俗名(市場名稱):珍寶蟹
個體大小:500至於1500克
出成率:從鮮活到煮繭熟蟹件:52%;從鮮活到煮熟蟹肉24%;從煮熟蟹件到蟹肉:46%
主要產品:鮮活;新鮮製品:整隻煮熟,熟蟹肉分8盎司司、1磅和5磅包裝。罐裝。蟹件分3/5盎司,5/8盎司和8盎司以上。冷凍品:整隻煮熟,蟹件,蟹肉
保存處理:在攝氏2至4度的濕潤環境下離水活蟹可生存24至36小時,死蟹率小於5%。新鮮整隻熟蟹在攝氏零度時可放置一周。經適當鍍冰衣處理的整隻熟蟹,蟹件和蟹肉可儲存一年。
⑺ 請仔細談談美國的阿拉斯加州
一、簡介阿拉斯加州(Alaska State)是一個位於美國西北太平洋沿岸的州,第49個加入美利堅合眾國的州,其也是美國最大的州、世界最大的飛地地區,該州的郵政縮寫是AK。「阿拉斯加」一名最可能源於阿留申語的「Alyeska」,意思是「很大的陸地」,阿拉斯加州東接加拿大的育空、英屬哥倫比亞,南鄰阿拉斯加灣、太平洋,西頻白令海、白令海峽、楚科奇海,北臨北冰洋。州名阿拉斯加州阿拉斯加州(Alaska State)別稱最後的邊疆(The Last Frontier)午夜陽光之地(
⑻ 阿拉斯加的金子是國有的嗎,在我國發現的金礦是屬於國家的還是個人所有啊
一、在中國,有法律明確規定,所有礦產資源為國有,私人無權開采、佔用礦產,也就是說,在中國,個人淘金是違法的。
參看《礦產資源法》,詳見http://ke..com/link?url=-dxTHP1B
二、另外提示:違法不等於犯罪,違法與犯罪間的分別請自個網路吧。
三、在外國怎麼規定的不知道,各國不同。
⑼ 怎麼識別阿拉斯加純度
太模糊了這個照片,不過網上有一些名犬標准,我摘一點給你。
1、體型規格
依據AKC的描述,規格標准阿拉斯加雪橇犬應具備的黃金體型為——雄犬肩高25英寸(63.5厘米)、體重85磅(39千克);雌犬肩高23英寸(58.4厘米)、體重75磅(34千克)。
一般雄性成犬肩高在22英寸(55.9厘米)~27英寸(68.6厘米)、雌性成犬肩高在21英寸(53.3厘米)~25英寸(63.5厘米)都是可接受的,同時,體重大於41千克或者小於34千克的個體很常見。
偶爾可見體重超過120磅(54千克)的雄性個體,也有特地選育身體規格特別巨大犬只的繁育者將這些被選育出來的大體態種群稱作「巨型阿拉斯加雪橇犬」(giant Malamute),盡管AKC和FCI都未對阿拉斯加雪橇犬的體型規格上限做出具體規定,但由於對骨骼及身體發育方面的不利影響,這種個體對於純種阿拉斯加雪橇犬被認為是不適當的,也不被AKC的純種犬標准所接受。(this is uncommon and such dogs are proced primarily by breeders who market a 'giant Malamute.' These large sizes are no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breed's history or show standards.)
2、被毛
阿拉斯加雪橇犬的被毛是一種「緻密的富有極地特徵的」雙層被毛。賽場外的阿拉斯加雪橇犬內層為豐厚的絨毛、外層為質地較硬的針狀毛,總體上與哈士奇的被毛類似,但在某種程度上比哈士奇的被毛略顯得粗糙(harsher)。外層針狀毛不能過長,也不能質地柔軟,出現這種情況都被視為缺陷。
被毛常見的顏色是白色與煙灰色、黑色、紫貂色、紅色、砂色等顏色的組合,白色以外的顏色無論深淺都是可以接受的。其面部的毛色花紋往往呈現十字帶兩點白色眉毛或全白色以及所有介於二者間的外觀。阿拉斯加雪橇犬的被毛顏色與哈士奇的被毛顏色無實質差異。
在一些地區的一些繁育者所特別選育的巨型種群中,亦出現與極地特徵不盡相符的偏長的被毛。長毛個體不被AKC和FCI所接受,盡管不符合純種犬標准、也無法參賽,但在一些地區,長毛個體的外觀也受到許多飼主的喜愛。
3、結構
在犬展中評價一隻阿拉斯加雪橇犬是否優秀,主要是看其結構是否合乎作為一隻雪橇狗拖曳重物的要求,而此外的評價要求則居於次要位置(everything else is secondary)。所以,一隻阿拉斯加雪橇犬需要具備強健的體格。
阿拉斯加雪橇犬的腿必須具有強大的驅動力。前後腿及腳在站立或運動時所表現出任何不足,都將被視為嚴重缺陷。
4、頭部
頭部寬且深,不顯得粗糙或笨拙,與身體的比例恰當。表情柔和、充滿友愛。眼睛在頭部的位置略斜,眼睛的顏色為褐色,杏仁狀,中等大小。眼睛的顏色越深越好。蘭色的眼睛屬於失格。耳朵的大小適中,但與頭部相比顯得略小一些。耳朵為三角形,耳尖稍圓。耳朵分的很開,位於腦袋外側靠後的位置,與外眼角成一直線。當耳朵豎著的時候,就象是站在腦袋上一樣。豎立的耳朵也許略向前傾,但當狗在工作時,有時耳朵也會折向腦袋。耳朵位置過高屬於缺陷。
兩耳間的腦袋寬,且略略隆起,從頭頂向眼睛的方向漸漸變窄、變平,靠近面頰的部分變的比較平坦。兩眼間有輕微的皺紋。腦袋的輪廓線和口吻的輪廓線象兩條略向下折的,連在一起的直線。與腦袋相比,口吻顯得長而大,寬度和深度是從與腦袋結合的位置向鼻鏡的方向逐漸變小。除了紅色被毛的狗以外,其他顏色的狗都應該是黑色的鼻鏡、眼圈和嘴唇。紅色被毛的狗允許是褐色的鼻鏡、眼圈和嘴唇。帶有淺色條紋的「雪鼻」都是被允許的。嘴唇緊密閉合。上下顎寬大,牙齒巨大。咬和為剪狀咬和,上顎突出或下顎突出式咬和都屬於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