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理財 裡面說的 穩健性 和保本 是一個概念嗎
理財裡面說的穩健性和保本不是一個概念。
理財的穩健性就是收益穩定、安全,這類理財產品收益不會特別高,風險也不會特別高。金融機構宣傳的穩健性理財產品並非一點風險都沒有,只是風險相對較低而已。一般情況下穩健性的理財產品其收益率也會相對較低。
理財的保本型,在產品到期時,至少投資者投入的本金不會發生損失。不過,有的理財產品保本是有條件的,並設置了到期保本條款,即持有至產品到期才保本,那麼投資者如若中途贖回,則該產品照樣不保本。
(1)銀行穩健性指標擴展閱讀:
理財風險
1. 產品等級不一也有虧本風險;
2.理財產品力拚高收益,實際風險仍存;
3.預期收益不是實際收益;
10月初,銀監會正式發布《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進一步要求商業銀行對於理財產品的銷售必須明示風險。2008年底,銀行發行的4827隻理財產品中有500隻浮虧,佔10.35%。
4. 要詳細閱讀投資合同;
建議在購買短期理財產品時,不但要詳細詢問產品情況,而且要仔細閱讀投資合同,其中對於產品收益會有明確表述。
『貳』 銀行的穩健性理財,為什麼會虧錢
銀行的穩健性理財,為什麼會虧錢?銀行雖然是穩健理財但是也會受到國際經濟的影響,稍微有浮動,但是不影響最後的收益,我也買過幾個銀行的穩健性理財,對於咱們這些比較保守的人來說,穩健理財是可以接受的,風險也是較低的,但是並不代表沒有風險,不過個人感覺不用太在意之間的過程,它們每天都在隨市場經濟的變化而變化,但是不會影響最終的收益率,所以你不需要擔心。
以上是小編的個人看法,希望可以幫到您。
『叄』 國際通行的銀行體系穩定性評估的指標主要有哪些相關的評價模型是什麼(從宏觀層面分析)
我國銀行業穩定性分析(下) 您要列印的文件是:我國銀行業穩定性分析(下) 列印本文
我國銀行業穩定性分析(下)
作者:國研網金融研究部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389
(三)盈利能力有所增強,但政府的政策支持功不可沒
一般而言,良好持續的盈利能力被看作銀行業穩定的一線「緩沖器」。它能夠給銀行提供一種保障,使銀行可以抵禦經濟衰退和資產質量惡化的意外沖擊。2005年我國銀行業盈利能力進一步改善。據國研網金融部對我國60家銀行(占我國去年銀行業總資產的比例為80.2%)的分析表明,2005年我國60家銀行實現凈利潤(net
income)1692.97億元,比去年增長82.32%。60家銀行的稅後所有者權益收益率(ROE)、資產收益率(ROA)加權平均分別為18.58%和0.61%,比2003年12.16%和0.44%的回報率高出許多,即便與歐盟銀行業0.63%的資產收益率和16.06%[4]的資本收益率相比也不落下風。另外,據人民銀行研究生部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前50家大銀行(按所有者權益排序,50家銀行總資產佔2005年我國銀行業總資產的74.1%)稅前利潤總額為2285.99億元,比上一年增長了89.27%。其稅前平均資本收益率和資產收益率分別是23.12%和0.89%,是近三年表現最為搶眼的一年。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國銀行業利潤猛增的驅動力來源於國有大型銀行。伴隨國有商業銀行財務重組的成功,我國銀行業利潤貢獻格局發生了較大變化,國有商業銀行取代股份制商業銀行成為我國銀行業利潤來源的「龍頭」,2005年,四大國有銀行的利潤佔全行業凈利潤的67.26%。
在所有者權益收益率分布格局方面,2005年我國共有10家銀行的所有者權益收益率超過行業平均值,佔全行業總資產36.78%的比值。與歐盟銀行業2005年有超過65%的銀行資產賺取超過行業所有者權益收益率平均值的狀況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它反映了我國銀行業利潤分布不均衡的態勢。與有者權益收益率分布格局不同,我國銀行業資產回報率高於全國平均值的銀行資產僅占總資產的4.7%,而且絕大多數銀行是小銀行,中等規模的銀行的資產回報率基本都低於全國平均值,顯示了我國中型銀行資產規模擴張過渡,其盈利能力有待改進。
統計資料表明,在我國銀行業現有的資產結構中,信貸資產一般佔85%左右,利息收入對銀行利潤的貢獻平均達到90%左右,而在國內銀行的總營運收入當中,只有不到10%來自非利息收入,而收費業務如證券交易、保險和財務管理等只不過占資產負債表的一個較小部份。收入結構的單一化可能會影響銀行的盈利前景,因為在銀行盈利過分依賴利息收入的情況下,我國銀行利潤的多少就取決於信貸投放的多少,在宏觀經濟上行期間,銀行的盈利能力可能很好,但一旦經濟面臨下行,銀行的利潤可能會面臨收窄的風險,因為銀行信貸將急劇收縮,此時,銀行信貸資產的質量也可能下降,不良貸款增加,進一步吞噬銀行利潤。因此,盡管我國銀行業目前面臨總體利潤增加的良好局面,但是,我國銀行業利潤猛增的態勢沒有經過經濟周期的檢驗,一旦經濟增速放緩,銀行信貸規模將縮小,伴隨信貸高速擴展的不良貸款將繼續增加,銀行業盈利增長速度將面臨不確定性,其穩定性也將大打折扣。
(四)銀行流動性略有上升,但有流動性過剩的嫌疑
銀行「存短貸長」的業務特點決定了銀行必須保有合適的流動性水平,銀行體系中穩健的流動性頭寸既可以確保支付結算系統平穩運行,也可以阻止金融危機的發生。因此,銀行的流動性風險管理成為銀行核心業務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成為衡量銀行業穩定性的一個重要指標。
銀行業流動資產與短期負債的比值可以准確的衡量銀行對市場融資的依賴程度。該比值越低,即銀行對市場短期融資依賴程度越高,其流動性風險就越大。但是,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不同規模的銀行其流動性管理風格可能差異極大。小銀行的儲蓄資金主要來源於廣大的消費者儲戶,資金來源相對比較穩定,其貸款也主要發放給了家庭及小企業。一般來說,這些小銀行存多貸少,其過剩的資金大部分都投資於流動性較好的資產,其流動性一般較高。與此形成宣明對照的是,大銀行往往採取更具風險性的流動性管理模式,通過在銀行間市場不停的滾動式拆借所需短期資金。
2005年我國銀行業的流動性水平略有提高,由於各銀行流動資產數據的稀缺,我們將60家銀行分為三組分別計算各組的流動資產/消費和短期存款的平均值,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小規模上的差異所帶來的偏差。經測算,我國60家銀行的流動性比率(Liquid
Assets / Cust & ST
Funding)的中位數為16.67%。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流動性指標的算術平均值為12.99%,12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流動性指標的算術平均數為16.51,剩餘的44銀行的算術平均值為24.40%,與2004年同類指標相比略有上升,與世界銀行業2005年13.92%的平均值相比,我國銀行業各個組別的銀行流動性水平均高出不少。這也說明了我國銀行業流動性十分充足,能夠經得起信用擴張的沖擊,但也說明我國銀行業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流動性過剩。
三、 我國銀行業穩定面臨的風險
(一)信貸擴張過快,銀行信用風險凸現,不良貸款可能反彈
受企業家信心指數高企及銀行增加盈利的雙重激勵,從2005年底起,我國銀行業又進入了新一輪信貸擴張期。2006年上半年,我國銀行業新增貸款2.18萬億,超過2006年貸款計劃的87%,其中,一季度和4月份新增貸款規模均創下歷史最高水平。2006年三季度,雖然新增貸款的速度放緩,但2006年銀行業累計放貸已經突破全年2.5萬億貸款計劃,達2.69萬億元。銀行信貸的過快增長可能預示銀行信用風險增加,一旦宏觀緊縮政策發生化學反應,我國銀行業不良貸款余額減少的趨勢可能中斷,甚至有可能全面反彈。此外,銀行信貸行業集中趨勢明顯,銀行對房地產等行業的新增貸款較多容易引發行業過熱,最終會引發部分行業產能過剩,針對過熱行業進行的宏觀調控將導致產業結構的局部調整,銀行新增貸款的信用風險進一步加劇。據銀監會披露,今年上半年我國銀行業在宏觀調控重點行業的貸款余額大、佔比高,11個產能過剩和潛在產能過剩行業的不良貸款余額較高,前三季度,以房地產業為代表的商業銀行中長期貸款同比增速一路攀升,從年初的16.2%,上升到9月末的21.4%,比貸款總量增速快6.8個百分點,余額達到10.9萬億元。隨著宏觀調控政策實施,經濟高速增長的態勢將面臨下行,房價也將面臨下跌風險,銀行自身持有的房地產抵押價值就會降低,從而沖抵銀行的自有資本。而銀行自有資本的下降則會使銀行減少對房地產的信貸投放,從而進一步推動房價更大幅度的下降,銀行將暴露更大的信用風險頭寸,銀行業的穩定性也將受到沖擊。
(二)銀行證券投資規模漸增,市場風險暴露部位上升
在銀行面臨的各種市場風險中,利率風險可能是最重要的。銀行業在好幾個方面都可能受到利率風險的影響:一方面直接影響銀行所持有的利率敏感性證券資產的價值;二是間接的通過影響銀行客戶的業績而危及銀行信貸質量與收入。隨著2004年底人民銀行放開銀行(農村信用社除外)貸款利率上限管制後,貸款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風險定價和管理提出更高要求,我國銀行貸款定價能力普遍不高的情況下,商業銀行還不能完全適應利率市場化可能帶來的沖擊。利率的波動會導致債券價格漲跌,從而造成銀行資本損益。
近年來,居民存款的迅速增長以及銀行體系內充裕的流動性,已迫使銀行大量投資於債券方面。據統計,我國銀行業債券投資2005年增加4400億,達4.49萬億,占據銀行總資產的比例超過10%,就2006年現有情況來看,前9個月,我國銀行業增持債券投資6870億元,其暴露市場風險的持倉部位繼續加大,由於持倉結構不合理以及我國利率衍生品市場缺失,一旦加息,銀行所持債券很可能出現利率風險,如果到時商業銀行被迫賣出債券則會給銀行造成相當巨大的損失。
(三)銀行改革受益不均,部分銀行資本金依然嚴重不足
三年來,政府主導下的國有銀行改革使得我國銀行業的資本充足率水平有了較大提高,但改革措施成效不一,主要銀行及大銀行顯然從改革中受益,但同時其他銀行的部分薄弱之處——主要是資本金水平仍未得到有效改善。經財務重組後,我國三大國有商業銀行以及交通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都達到10%的穩健銀行水平,建行更是超過國際活躍銀行所需求的12%的資本充足率水平。但我們注意到,資本嚴重不足仍然是中國銀行業突出的問題,即使按照較為寬松的口徑計算,中國銀行業的資本充足率水平與國際銀行相比明顯偏低。按照新的資本監管口徑計算,從資本中剔除專項准備、其他准備及當年利潤等傳統項目,並且對尚未提足的貸款損失准備也從資本中扣減,同時不考慮國內外風險資產發生變動的情況,要使整體資本充足率達到8%的最低要求,則中國銀行業的資本缺口依然巨大。為數眾多的城市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以及部分股份制銀行的資本金需求依然強勁,但大部分銀行機構缺乏有效的補充資本金的手段。銀行資本不足既制約了銀行業務的開展,又對整個銀行業穩定構成潛在的隱患。
(四)信息披露不充分是銀行業不穩定的「隱形殺手」
長期以來,我國銀行業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廣為利益相關者所詬病。盡管自銀監會成立以來這方面的情況有所改觀,但一些銀行業關鍵數據依然雲山霧罩,一般來說,不披露相關數據有兩種原因:第一,相關數據確實沒有,無法公布;第二,相關數據所揭示的行業質量太差,一旦披露將引起市場恐慌,危及目前相對穩定的金融局面。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的銀行危機以及金融危機的經驗表明,不透明的銀行體系更可能招來外界無謂的揣摩和猜測,進而引發市場參與者的恐慌,透明、全面、准確、及時地信息披露可以給銀行體系以信心和信譽,也可以確保銀行業以更加穩定的方式運行。這實際上也是將一部分銀行監管的權利交給銀行利益相關者或者范圍更廣的社會公眾,使銀行運行更加高效與穩健。
四、 我國銀行業穩定性整體評價
2005年以來,我國宏觀經濟保持持續、快速、穩定的發展,在政府的全力支持下,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5大商業銀行中已經有4家經過資本重組並在香港上市。一些股份制商業銀行引入戰略投資者,並積極准備在海外上市。類似改革已擴展到城市商業銀行、農村銀行和信用合作社,加強銀行運營、降低系統風險的改革與監管舉措已出台,整個銀行業風險得到了相當程度的緩釋。在銀行業對外開放所被動激發的銀行改革的帶動下,我國部分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得到了顯著提升,整個行業的不良資產實現了「雙降」,整體的盈利性相當可觀,不良貸款撥備穩中有升,銀行流動性水平進一步增加,銀行業總體穩定性水平穩步提高,這與穆迪等國際評級機構對我銀行業所作的「穩定至正面」(見下表)評級結論極其吻合。但在總體穩定的光潔表面仍然存在一些「瑕疵」:部分銀行資本金水平嚴重不足;整個行業不良資產絕對數額依然龐大,總體比值依然偏高;銀行業整體盈利能力的持續性還需時間檢驗,不良貸款撥備尚有較大缺口等等。與此同時,我國銀行業目前還面臨信用風險、利率風險和信息披露不透明所引發的系統性風險等挑戰,維護銀行穩定的任務依然艱巨。
『肆』 金融的穩定性包括哪幾點
國際清算銀行前任總經理克羅克特認為,金融穩定可包括:
(1)金融體系中關鍵性的金融機構保持穩定,因為公眾有充分信心認為這些機構能履行合同義務而無需干預或外部支持;
(2)關鍵性的市場保持穩定,經濟主體能以反映市場基本因素的價格進行交易,並且該價格在基本面沒有變化時短期內不會大幅波動。
剛剛
『伍』 銀行投資理財產品的那個穩健型是中度風險還是低風險類似的還有哪種選擇
既然說是穩健了就是低風險,現在理財都建議買穩健型的,安全些,高風險高收益的玩不起了,鄭投屬於穩健性,有銀行存管,現在還有活動,你去看看
『陸』 請問那位知道銀行穩健型這個是什麼意思我想買理財!
什麼叫穩健型銀行理財產品呢?如何挑選?目前不管是銀行還是互聯網理財,大多都自我標榜為「穩健」型理財產品,大部分人也都鍾愛穩健型銀行理財產品,投資者也認為這類理財產品可靠,風險低,收益高,因此大受追捧。但是目前很多理財產品,「穩健」只是宣傳推銷口號,穩健不等於保本,仍然會有很大的風險,以銀行來說,什麼叫穩健型銀行理財產品呢?
什麼叫穩健型銀行理財產品呢?根絕風險高低分為高風險類型和穩健性。但是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金融機構宣傳的穩健性理財產品並非一點風險都沒有,只是風險相對較低而已。一般情況下穩健性的理財產品其收益率也會相對較低。
銀行理財產品可分為保證收益理財產品和非保證收益理財產品,後者又分為保本和非保本型。目前,平均年收益率約5.1%左右。業內人認為,從目前趨勢來看,主要市場仍是穩健型銀行理財產品當道。
如何挑選穩健型銀行理財產品?
隨著市場流動性緊張得到緩解,2014年以來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回落,很多投資者考慮轉向穩健型理財產品。那麼投資者該如何挑選穩健型銀行理財產品呢?
1、保證本金
首先投資者在選擇穩健型理財產品時,應該更加註重保證本金甚至保證收益,以降低風險,保證資金安全。
2、合理組合理財產品
個人投資者應該通過理財產品的合理組合,在控制整體投資風險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升整體收益率。理財產品實際收益水平如何要具體考察該產品的投資標的、投資策略、產品結構等因素,同時更需研判與市場動態變化情況。
3、選擇好的買入時機
目前,銀行理財產品主要包括保本型理財產品以及非保本型理財產品,從發行規模看非保本型理財產品目前仍是主流。這類產品的預期收益往往直接受到市場流動性因素影響。因此購買此類理財產品,關鍵在於選擇買入時機,以及選擇投資產品的標的。
4、考慮資金的流動性
投資時間損耗是不少投資者都忽略的一個因素。理財產品投資收益=實際收益率×投資時間,因此理財資金空當而造成的投資時間損耗將直接影響到整體收益水平。投資者應全盤考慮投資資金的流動性,在投資期限上注意長中短搭配。
想進行穩健型銀行理財產品投資確實很重要, 對於任何一個家庭而言,將余錢儲存起來不該是最終的目的。但是,誰都想將余錢很好的,有效而無任何風險的利用起來,換句話說也就是利用余錢來掙錢,安安穩穩的。但是,只要是理財投資都是由一定風險的。
『柒』 簡述穩健性原則對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會帶來哪些影響
穩健性原則的產生主要是為了適應市場經濟固有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早在70年代就對此項原則做出了規定,那麼我國是否有必要在會計核算中採取穩健性原則呢?我國在計劃經濟時,會計制度更強調統一性和協同性,會計處理上,往往不注重強調穩健性原則,為了保證政府的稅收利益,會計處理上偏向激進,從而降低了企業抵禦風險的能力和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加入WTO後,政府職能進一步轉變,我國企業快步踏出國門參與國際交換與競爭,企業經營風險加大,經濟關系日趨復雜。為了增加企業的風險防範和承受能力,使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我國的會計標准必須順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與國際步伐相一致,實行會計國際化,企業財務管理必須謹慎控制財務風險。在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遵循穩健性原則有以下作用。
1、有利於實現當前財務會計目標
與美國股權高度分散化的公司不同,我國絕大部分企業沒有上市,其融資渠道仍主要為直接投資和向銀行貸款。即使已經上市的公司,其典型的結構也是國有股、法人股佔大頭,社會個人股佔小頭,且國有股及法人股一般不參與流通,與非上市的國有企業沒有什麼不同。在資本市場還遠未發育成熟,無法對企業的經營進行制約、監督和發揮資源配置作用的情況下,資本所有者自然要依賴報表了解其投入企業資本的保值增值情況。也就是說,我國國情決定了反映受託責任的履行情況是財務會計的主要目標,而穩健性原則正是達到此目標應該遵循的。
2 、加強企業的自我保護,有利於增強企業的發展後勁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外部環境、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與財務活動面臨著復雜性,市場中的競爭相當激烈,於是作為獨立主體的企業便處於風險和不確定性的籠罩之下,每一個企業都必須對這些風險和不確定性給予足夠的重視,否則便極易招至收益的減少和損失的發生。現在我們要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企業必須脫離政府,轉換經營機制,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主理財、自擔風險這就要求企業在會計核算時考慮企業風險。因此,進行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時,採用穩健性原則,將一些可預見費用和損失列入成本或支出,提前進行消化處理,就能有效提高企業應付未來風險的能力,若遇到風險時,可藏富於企業,壯大企業的經濟實力,增強企業的發展後勁和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