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完全競爭市場下,邊際收益為什麼等於價格呢。
市場價格不變,所以邊際收益不變,邊際成本下降時,擴大產量總利潤一定會增加的,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只是利潤最大化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
當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中,廠商多生產一單位產品會導致之前生產產品價格的降低,這樣,邊際收益就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多生產的那一單位產品的價格,另一部分是之前生產產品減少的總價格。
完全競爭市場的特徵:市場上有許多經濟主體,這些經濟主體數量眾多,且每一主體規模又很小,所以,任何一個人都無法通過買賣行為來影響市場上的供求關系,也無法影響市場價格,每個人都是市場價格的被動接受者。
(1)邊際價格等於實際價格擴展閱讀:
完全競爭市場的短期分析:
1、完全競爭廠商的短期均衡條件:邊際成本等於價格。
2、廠商短期均衡的四種情況:廠商獲得超額利潤、獲得正常利潤、虧損但虧損額小於固定成本、停止經營。
3、廠商的短期供給曲線是平均變動成本最低點之上的邊際成本曲線。
4、所有單個廠商的短期供給曲線沿橫向相加可以得到完全競爭市場的短期供給曲線。市場短期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完全競爭市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邊際收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價格
㈡ 為什麼價格等於邊際成本時,企業實現利潤最大化
對MR=MC這一利潤最大化原則,可用數學推導加以證明:
設π為利潤,Q為廠商產量,TR為廠商總收益,TC為廠商總成本,則
π(Q)=TR(Q)−TC(Q)
利潤極大化的必要條件是π對Q的一階導數為零。
而TR對Q的一階導數就是邊際收益MR,同樣,就是邊際成本MC。所以,當MR=MC,即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時,利潤極大。
利潤最大化的充分條件還要求π的二階導數為負數,即它表示,利潤最大化要求邊際成本函數的斜率要大於邊際收益函數的斜率。一般來說,在不同的市場結構中,邊際成本函數的斜率為正值,而邊際收益函數的斜率在完全競爭市場中為零,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中為負值。
拓展資料:
利潤最大化影響因素
實現利潤最大化是企業的最終目標,影響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擴大產品收入,利潤是收入創造的,沒有收入上量的保障,利潤是無從談起的。二是嚴格控製成本和費用支出,在利潤增加的同時,成本和費用的支出的越少,利潤就越大。
網路--利潤最大化
㈢ 跪求:為什麼邊際產量等於實際價格的時候是生產要素需求量的決定因素 感覺都不一樣啊。。。。
我的理解:因為MP(L)×P=W.所以 MP(L)=W/P.右邊即要素的實際價格~如果你已經有了正確的理解也麻煩告訴我下哈~謝謝了
㈣ 兩種商品的邊際效用之比>兩種商品的價格之比的實際意義是什麼
消費者花在各種商品購買上的最後一元錢所帶來的邊際效用相等。MUx/Px=MUy/Py為什麼說只有當消費者實現了MUx/Px=MUy/Py的均衡條件是時才能實現最大的效用呢?或者說,該均衡條件的經濟含義是什麼呢?當MUx/Px>MUy/Py時,這對於消費者來說,同樣的一元錢購買商品X所得到的邊際效用小於購買商品Y所得到的邊際效用。這樣,理性的消費者就會調整這兩種商品的的購買數量:減少對商品X的購買量,增加對Y商品的購買量。在這樣的調整過程中,一方面,在消費者用減少1元錢的商品X的購買來相應的增加1元錢的Y商品的購買,由此帶來的商品X的邊際效用減少量是小於商品Y的邊際效用的增加量的,這就意味著總效用是增加的。另一方面,在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的作用下,商品X的邊際效用會隨其購買量的減少而遞增,商品Y的邊際效用會隨購買量的不斷增加而減少。當消費者將購買量調整到同樣一元錢購買這兩種商品所得到的邊際效用相等時,即達到了MUx/Px=MUy/Py時,他便得到了由減少商品X購買和增加商品Y購買所帶來的總效用增加的全部好處,即消費者此時獲得了最大的效用。相反,當MUx/Px
㈤ 為什麼單一價格壟斷者的邊際收益等於價格等於邊際成本P=MR=MC
由於是壟斷企業所以在短期中是可以通過自行調整價格高低(剔除政府因素)
當邊際收益=短期邊際成本時,需求曲線和短期成本曲線相交的交點可以確定短期的均衡產量。
此時確定的平均成本與價格的高低可以確認為超額利潤,正常利潤,虧損。
此時壟斷企業控制產量可以實現利潤最大化及實現虧損最小化。
在長期壟斷企業可以通過調整其他因素始終保持超額利潤。
㈥ 為什麼消費者消費最後一單位商品的邊際效用恰好等於價格與貨幣邊際效用的乘積呢
如果只消費一種產品產品的話,樓主的問題可以這樣思考:
1 如果假設貨幣的邊際效用不變,那麼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取決於商品的價格,因為商品的價格高低決定了消費者消費給產品的數量,而這一數量又決定了該產品的邊際效用。
2 如果假設貨幣有遵從邊際效用遞減規律,那麼問題的答案不僅取決於產品的價格而且還取決於消費者的支出總額.
㈦ 價格與邊際成本的關系是
由於邊際成本遞減以及規模效應的存在,前期,平均成本下降,產品價格也會下降。這時稱為規模經濟;後期,規模不經濟,平均成本上升,價格也會跟著提高。
㈧ 邊際價格是什麼
邊際效益是經濟學中的一個概念,它大體可以這樣理解,即一個市場中的經濟實體為追求最大的利潤,多次進行擴大生產,每一次投資所產生的效益都會與上一次投資產生的效益之間要有一個差,這個差就是邊際效益。如果這個邊際效益呈現增長的趨勢,那麼,投資獲得的效益一次比一次大,投資是成功的。但是,每個經濟實體的廠房和生產設備在短期內是固定不變的,這樣追求最大利潤就只能靠增加勞動力的投入來獲得,而當勞動力超過生產設備的需要時,一些人的工作就是處於無效率的狀態,這時的邊際效益就不會一直保持增長的趨勢,而是在達到一個均衡點後開始回落遞減。由此得出一個眾所周知的道理:一個企業為獲得最大利潤不能僅僅依靠增加勞動力來實現,還需要引進先進設備和提高管理水平。 邊際成本是指增加單位產量時,所需要追加的成本,假如用MR表示邊際收益,則MR=總收益的變化量÷銷售量的變化量。用MC表示邊際成本,則MC=總成本的變化量÷銷售量(產量)的變化量。 假如用П表示廠商的利潤,則П=TR-TC。那麼利潤最大化就可以用П=TR-TC的最大化來表示。 那麼,什麼時候總收益和總成本之差最大呢?答案是當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時。因為如果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意味著增加單位產量可使總利潤增加,故廠商將繼續增加生產;如果邊際收益小於邊際成本意味著增加單位產量反而使總利潤下降,故廠商將減少生產;只有在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時,增加的收益和增加的成本相互抵消,此時廠商的利潤達到最大化,處於最佳狀態,故廠商將穩定生產。 對於一個完全競爭者來說,面臨著水平的需求曲線,它意味著完全競爭者能夠按市場價格出售他想出售的全部產品,或者說,在一個面對眾多的消費者的情況下,在這個廠商眼裡,市場上對他的產品的需求量是無限大的。 在完全競爭條件下,廠商的邊際收益、平均收益都與商品價格相等,不僅單一廠商是商品市場價格的接受者,而且單一個廠商的銷售量並不影響商品的價格,即廠商增加一個單位商品的銷售所增加的收入是單位商品的價格。因此,廠商利潤最大化的條件是邊際成本等於商品的價格。即只要邊際成本低於商品的市場價格,廠商增加生產就能增加利潤,反之就會減少利潤,兩者相等時總利潤達到最大。 短期生產的特點是生產時只能變動部分生產要素,廠商規模不會改變,即生產中的不變要素投入量是無法改變的,廠商只能用既定的生產規模進行生產。所以,完全競爭廠商只能通過對產量的調整來實現最大利潤。由於商品的市場價格也是既定的,廠商也只能被動地接受。因而,在短期內,每一個廠商由於各自的生產規模不同,按照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的原則進行生產,П仍然會有三種情況:大於0;等於0;小於0。請注意:廠商追求利潤最大化並不意味著廠商肯定獲得總收益大於總成本的正利潤,在П為負的情況下,追求利潤最大化就是指力求虧得最小,П為0也並不意味著沒有利潤,而是獲得正常利潤,它包含在廠商成本之中它是企業家進行管理的報酬,是企業家才能這種要素的價格。現在的問題是有虧損的情況下,廠商是不是還會生產?讓我們看下面的圖5-1: 當市場價格較高為P1時,從P1出發的水平線D1就是廠商面臨的需求曲線,根據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的原則,廠商最好選擇的產量水平是Q1即邊
㈨ 如何理解「價格等於邊際成本」
邊際成本就是在現有基礎上多生產一單位商品的代價,成本就是買任一單位商品的代價,通常情況下,邊際成本在一定產量內遞減,超出某一限度,則遞增,因而有一最小值。在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中,賣家為了俘獲市場或者獲取利潤,相互競爭,競爭的手段就是降價,但是賣家可以接收的最低價格就是邊際成本。舉例:生產100個玩具的成本是5000,平均成本為50,生產101個玩具,成本5045,第101個玩具的邊際成本是45.如果賣家定價為40,那麼第101個玩具就會虧損,因而賣家定價會就不會低於邊際成本,但是由於市場上的賣家太多,互相競爭的結果就是價格訂到45,無利可圖的那個臨界點。
㈩ 邊際收益與價格的關系
邊際收益=價格-變動成本
邊際收益是指增加一單位產品的銷售所增加的收益,即最後一單位產品的售出所取得的收益。它可以是正值或負值。邊際收益是廠商分析中的重要概念。利潤最大化的一個必要條件是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
在完全競爭條件下,任何廠商的產量變化都不會影響價格水平,需求彈性對個別廠商來說是無限的,總收益隨銷售量增加同比例增加,邊際收益等於平均收益,等於價格。在非完全競爭(壟斷競爭)條件下,廠商的銷售量同價格成反比。如果需求彈性大於1,即售量的增加的百分比,快於價格降低的百分比,總收益隨銷售量增加而增加,盡管不是同比例增加,平均收益下降,邊際收益為零;如果需求彈性小於1,這時總收益隨銷售量增加而減少,平均收益更快下降,邊際收益為負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