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黃金產量對金價的影響
首先,黃金開采量的下降與黃金總供應量的下降並不相同,因為有大量廢金可回收利用(2016年回收占黃金供應量的28%)。
第二,最重要的是,黃金供應量的下降並不一定導致黃金價格的上漲。上圖清楚地顯示,在2008年至2012年期間,隨著采礦生產和供應總量的增加,黃金價格上漲。這是因為黃金是一種獨特的商品,因為世界上有巨大的黃金持有量。因此,黃金生產到頂的概念是無關緊要的。也許在石油或銅市場中可能發揮有限的作用,但不適用於黃金市場。原因很簡單:年采礦產量是黃金總量的一小部分(估計佔全球黃金持有量的1-2%)。
因此,您可以關閉所有采礦公司,不會有任何事情會發生。或者幾乎沒有,至少與其他商品市場相比是如此。關掉油礦,你將有一場全球性的災難。關閉銅礦,全球工業生產將崩潰。這是因為這些商品持續使用,儲備非常小。然而,黃金實際上是不可消耗的,而且具有相對較高的庫存/流量比。這意味著傳統的供需理論不適用於黃金。
Ⅱ 淺析黃金市場現狀及發展
—— 以下數據及分析均來自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黃金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全球黃金飾品需求較大
黃金資源十分珍貴,在自然界中的儲量較低,在世界范圍內的分布相對較廣,澳大利亞、俄羅斯、南非、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秘魯、中國、加拿大、烏茲別克等使目前世界查明黃金資源可控制的基礎儲量最多的國家。其中,我國黃金資源可控制的基礎儲量為2000噸,位居世界第八位。
Ⅲ 最近十年全球黃金 年產量
頤和黃金目前開展黃金回收業務,按當時國際基準金價減6元/克回收,比市面上回幾乎所有的回收答黃金都要合適,一般的個人回收或者是金店回收都是差不多在國際金價基礎上減50元以上每/克。而且回收不需要發票,現場有最先進的融金機器直接檢驗純度!!
Ⅳ 為什麼每年全球都有大量的黃金產出,但是黃金的價格卻那麼穩定呢
黃金雖然是一種特殊的商品,但是也是商品,其價格也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黃金產量比起其他礦產來說是很小的,需求量隨著世界上危機的增多非常大,比如這次利比亞一亂,黃金馬上就上漲了
Ⅳ 我國黃金產量連續13年全球第一,2019年產量多少
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黃金產量380.226噸,與2018年相比減少20.894噸,同比下降5.21%,但我國黃金產量仍繼續穩居全球首位,自2007年以來已連續13年位居全球第一。
從消費來看,2019年我國黃金消費量1002.78噸,比2018年同期減少148.65噸,下降12.91%,我國黃金消費量連續7年位於世界第一。
眼看著國慶假期即將到來,為了應對可能出現的消費高峰,國內多地的黃金商家都在積極備貨。河南某珠寶城運營總監宋愷表示,「我們要求至少比去年同期備貨要高10%到20%。」
(5)2019年全球黃金產量下降擴展閱讀:
中國黃金協會: 二季度黃金消費和回購回升
雖然今年上半年我國黃金消費同比2019有所下滑,中國黃金協會有關負責人指出,進入二季度以後,隨著國內疫情防控態勢持續好轉和各項促消費政策的落地生效,黃金消費和回購量同比降幅度較一季度均收22個百分點。
此外,據中國黃金協會數據顯示:2020年1—6月份銷售2020版熊貓金幣2895.8公斤,同比2019年(2682.19公斤)增加了213.6公斤,增長了7.96%。
隨著金價的上漲並持續高位運行,上半年黃金回購量同比增長162.88%。
Ⅵ 我國黃金產量在全球范圍內上是什麼水平呢
人們一直以來都會把黃金當作是一種財富的象徵,而且黃金自古以來他都是具有很高的價值的,所以他也是一個硬通貨,而且黃金曾經也是被當做世界貨幣使用的。在全球的官方儲備當中,黃金也是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的,因為黃金也是具有很高的避險價值的,所以不管是在哪個國家,黃金都可以來當作貨幣使用的。黃金除了可以當做貨幣之外,而且他們也可以被做成首飾,當成商品來買賣。黃金也是一種貴金屬,他們有著比較穩定的化學性質,也是不容易生銹和腐爛的,所以就算是很長時間之後,也是可以保持光澤的。
中國雖然在世界黃金儲備量的排名不是很高,但是最近幾年發展的速度還是非常的快的,而且整體的經濟發展水平都是非常高的。不過目前和美國還是有著一定的差距,雖然中國的黃金儲備量不是世界上最多的,但是中國的黃金產量一直都是最高的,因為中國國土面積大,所以黃金產量也高,而且中國人口較多所以黃金的消費量同樣也是第一。
Ⅶ 全世界一年的黃金總產量是多少
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有關世界黃金總存量和中央銀行存量數據
(單位:噸)
1966年世界黃金存量: 76000
1966年中央銀行和IMF的黃金存量 : 38257
1966年私人手中所持的黃金量: 37743
1966私人所持的黃金量佔世界黃金存量的百分比: 49.66%
2007年世界黃金存量: 157000
(該數據在2005年為152000噸,這里加上了每年大約2500噸的產量)。
2007年中央銀行和IMF的存量 : 28583
2007年私人手中所持的黃金量: 128417
2007私人所持的黃金量佔世界黃金存量的百分比: 81.8%
從上表可知:
自從1966年全球中央銀行在它們的黃金儲備達到歷史最高的38257噸後開始減持手中的儲備金以來,私人投資者手中的黃金存量就從1996年的37743噸不斷的上升。1966——2007年期間,私人投資者購買黃金的數量為9647噸——也即為中央銀行的凈售出數量。
81000噸—— 這是從1966年至今,礦產黃金的數量。這其中有933噸,在2003——2007年間被中央銀行吸收(中央銀行在廉價賣出它們儲備金的問題上,意見不再一致,因為在2003—— 2007年這段時期,全球中央銀行作為一個整體凈購入了933噸的黃金)
Ⅷ 黃金會不會跌破1200
若下周的非農數據表現良好,黃金將再次下破1200甚至繼而跌破1100也是有可能的
Ⅸ 海外報道的中國黃金產量現狀是什麼
2018年2月1日海外報道稱中國黃金協會公布統計數據,「2017年是黃金企業面臨壓力最大的一年」。盡管如此,2017年中國黃金產量已是連續11年保持世界第一位,黃金消費量連續五年保持世界第一位。
過去一年也是黃金價格自2013年4月跌破重要支撐位第四年,不過價格正在企穩。2017年,國際黃金價格自年初最低點每盎司1146.14美元開盤,隨後開始反彈,並於9月8日達到高點每盎司1357.67美元,年末收於每盎司1302.67美元。全年平均價格為每盎司1255.18美元,比2016年的每盎司1246.14美元增長0.73%。
黃金保值增值功能仍被看好。2017年,中國國內高端消費持續復甦,二三線城市消費需求崛起,國內黃金首飾銷售繼續回暖。去年黃金首飾消費696.50噸,同比增長10.35%。
Ⅹ 近年來各國黃金產量怎樣
由於近期國際金價和總需求的上升,黃金生產成本的下降,世界礦產黃金的產量總體處於一個在波谷向上反彈的階段,預計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黃金產量仍舊保持一種平穩上升的趨勢。
國際礦產黃金產量變化近況
國際黃金市場中的礦產黃金供應量一直處於起伏不定的狀態,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黃金產量經過了1994、1995兩年的連續下降,在1996年,全球的許多產金國紛紛加快了生產步伐。但在經歷了1996-1998年三年年均4%左右的中速增長之後,全球礦金的增產速度便減慢了下來,基本保持在1%左右。然而在2002年,卻出現了自1994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增長率為-1%。
20世紀90年代至今,全球前十位的產金國名次並沒有發生多大的改變,1%左右的增減幅度看似也不會給全球產金量帶來多大的影響,但事實卻是,這些礦產黃金供應國的內部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調整。從近幾年來這些國家的產金量變化來看,可以大致將他們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產金量基本保持持續增長的國家,包括中國、印度尼西亞、秘魯、迦納以及一些拉美、東南亞和非洲的發展中國家。而俄羅斯在克服了其采礦業的財政危機之後,也逐步實現了產量的增長。同時帶動了許多獨聯體國家的採金業的發展。阿根廷更是在1998年首次躍入了世界產金國前20名的行列。
第二類是不斷減產的產金國,其中主要有: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亞及一些非洲國家。他們中的多數在經歷了1996、1997年的增產期後,就開始出現了產量的萎縮。而最為典型的就是南非,其產量從1970年開始,逐年下跌,一路滑到了2001年的低谷。
第三類則是那些受技術、資金、市場、礦源、政策等多種因素限制而出現產量波動或產量基本持平的國家。例如美國,在經過了1996-1998年三年連續的增長之後,就一直處於一種隔年漲跌的狀態之中。
從以下的幾個國際重要產金國(地區)產量的具體變化情況和原因,就能粗略窺探到國際黃金市場近年來的變動:
南非
南非的金礦儲藏量和生產量一直是處於全球首位,其國內的金礦以富礦居多。1970年南非黃金產量達到了歷史頂峰,年產金1002噸,佔了全球產金量的一半以上,此後黃金產量就基本呈現逐年下降的態勢,僅在80年代中期和1993年有過兩次增產。在80年代,其產量均保持在600噸以上,約佔全球黃金產量的30%。1996年,南非的產金量首次跌破500噸/年,約占當年全球黃金產量的21%。2001年,其產金量滑到歷史低點,僅394噸。直到2002年,終於又實現了小幅的增產。雖然1970年至今,南非的黃金年產量大幅減少,但它仍是全球最重要的黃金開采基地。
之所以會導致南非的黃金年產量銳減這種情況,究其主要原因不難發現:首先,表2中的數據明顯反映出,雖然南非的產金成本與全世界一樣,都處於一種逐步下降的狀態,但其每年的產金成本(付現成本)均要高於世界其他國家,這是由於開采程度不斷增加和技術不足所導致勞動生產率低下所帶來的問題。其次,從80年代起,國際金價就處於一種波動下跌的狀態,南非政府和廠商希望通過減產來促使國際黃金市場的供求達到一個新的平衡,從而通過提高黃金的市場價格來彌補高額的成本並增加利潤空間。所以,從圖1中可以看到,產量曲線的變動和黃金價格曲線的變動是一致的,只是因為生產的啟動和結束都有一個時滯過程,從而導致產量曲線的變動落後於價格曲線的變動。
但隨著近年來國際金價的重新攀升、南非貨幣蘭特(rand)深度貶值而造成的成本節約和實際蘭特金價的上升,促使了南非在2002年增產1.5噸,實現了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首次增產。今後,只要南非能逐步克服其成本、技術及勞動生產率上的問題,它的黃金工業終將走出低潮期,步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中國
1990年至2002年,中國的黃金產量基本保持了一個持續、較快的增長勢頭,僅在1999年出現了少量的減產。2000年,中國取代加拿大成為全球第四大產金國,2002年的年產金量是189.13噸,2003年是200.598噸。
由於在中國的黃金市場中,中國人民銀行曾是惟一有權收購黃金的機構,所以,影響中國礦金產量的因素也具有特殊性。
首先,政府的黃金儲備政策是黃金開採的指向標。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中國政府必須要增加黃金儲備,這是因為:
1、隨著中國GDP的上升和對外貿易總額的增加,中國需要相應地提高黃金儲備量;
2、充足的黃金儲備也是保證人民幣在實現了可自由兌換之後能保持強勢的重要條件之一;
3、與美國、日本等一些國家相比較,中國的黃金儲備量僅為日本的二分之一,與美國更是相去甚遠,這與中國的國際地位是極不相稱的。
其次,隨著中國黃金市場的逐步開放,黃金投資必將有所增加,同時經濟、技術的發展也會刺激製造業用金量的上升,這勢必導致黃金總需求的增加,從而拉動黃金的開采。
最後,由於中國人民銀行在中國黃金市場上所佔據的特殊地位,其決定的黃金收購價對中國採金業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上世紀90年代初期,當國際金價暴漲之時,國內黃金收購價並沒有隨之浮動,從而導致了一些礦產金通過非正常渠道流出。1997年後,人民銀行經常按國際金價調整其收購價以減少這種非正常的黃金外流。但由於國內收購價和國際金價仍常常存在著差異,致使在國內收購價高於國際金價時,走私黃金流入國內,謀取利益。但隨著中國黃金市場與國際金市的逐步接軌,這種影響將會慢慢消失。
獨聯體國家
前蘇聯是一個黃金儲量十分豐富的國家,1987年時,還以277噸的產金量僅次於南非,排在世界第二位。前蘇聯解體後,美國取代它成為全球第二大產金國。但在2002年,所有獨聯體國家的產金量之和仍可超過美國,占據全球次席。
從1993年到1996年間,獨聯體國家的黃金產量從250噸左右下降到了223噸。從1997年開始中速回升,在2003年達到305噸左右的黃金產量。
俄羅斯是各個獨聯體國家中最大的產金國。在度過了國內采礦業的財政危機之後,俄羅斯的礦產金產量從1999年起,開始了連續四年的增長期。在2001年,已恢復到了1993年時的產金水平,年產金165噸,在2002年達到了181噸的高峰。
烏茲別克的產金量基本保持平穩,一直處於85-88噸之間。吉爾吉斯斯坦在1997年首次進入世界前二十大產金國的行列。但在2002年7月,該國最大的金礦庫姆托爾庫發生塌方,使其無法開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