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糧食市場價格的形成與調控機制是什麼政策性收購定價誰來定
我國糧食市場從2004年全面放開,糧食價格以市場形成作為基礎。同時,國家實行以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農業補貼制度、進出口調節為主要內容的糧食價格調控體系,對於實現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每年的糧食最低收購價格和臨時收儲價格由國務院確定,指的是承擔政策性收購任務的庫點向農民直接收購的到庫價。面對國內外糧食市場新形勢,尤其是面對國內外糧價倒掛、國家政策性收購大幅增加的新情況,它正積極建議並配合國家有關部門完善糧食價格形成和調控機制,更好促進糧食市場發展,更好維護國家糧食安全。
2. 農產品價格有哪些因素影響
影響農產品價格變動的因素
宏觀經濟
「民以食為天」,作為必需的生活保障,農產品一直存在著剛性需求。然而隨著經濟飛速發展,農產品需求不僅僅表現在食用上,飼料使用、酒精、澱粉等工業深加工所佔比重逐步增加。而工業深加工、家禽、家畜養殖在一定程度上受經濟發展影響,如果在經濟擴張期間,經濟發展帶動總需求,這些行業也紛紛擴張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自然加大;如果在經濟萎縮期間,需求萎靡不振,行業發展前景黯淡,對農產品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因此經濟發展形勢必然影響到產品供需上來,自然也就農產品期貨價格產生影響。雖然相對與工業品來說,敏感度和力度可能減弱一些,但是在分析農產品價格趨勢的時候,宏觀經濟形勢是不可或缺的一項。
供求變動
作為經濟學的基礎,供求關系是決定產品價格的基礎,因此,無論是工業品還是農產品,在分析價格走勢時分析供求關系是必然的。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產品價格未來發展方向。
這里需要關注的就是每個期貨品種對應現貨的產量、庫存、消費及進出口數據,綜合數據就能夠對一段時期內產品的供求狀況產生一個較為准確的判斷。
季節氣候
眾所周知,農產品是通過農作物生產、加工獲得,而農作物生長、收獲情況極大影響最後產量,因此對於農產品來說,季節及氣候變化是較為獨特的影響因素,而且相對與工業品和化工品來說,影響更為巨大。
隨著農業種植的規模化、集中化發展,天氣情況對於農業產量的影響越來越大,天氣因素是人類當前科技水平無法控制的,因此極端天氣出現,勢必影響到期貨市場農產品價格波動。如大豆的成長過程主要分為種植期、開花期、灌漿期以及收獲期,如果在種植期降水的差別和氣溫的差別變化明顯對豆苗生長影響很大,灌漿期如果乾旱少雨容易造成結莢不實、豆粒不飽滿等情況。因此天氣情況是農產品價格分析必要考慮因素。
3. 價格形成機制的價格形成機制的內容
價格形成機制,就是價格的管理體系,也稱價格模式,主要有三方面的內容:
一是價格管理許可權,即價格決策的主體是誰,由誰定價;二是價格形式,包括價格形成的方式、途徑和機理;三是價格調控方式,包括價格調控的對象、目標和措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必須改革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價格形成方式,建立主要由市場形成價格的機制。
首先,要實現價格決策主體的轉換,由企業自主定價。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是價格的主要決策者,企業沒有定價權。市場經濟則不同,它要求大部分產品和勞務價格放開,由企業自主定價。這是因為:
(1)價格的形成受多種因素影響,是一個綜合、復雜、多變的過程,必須由對產品生產經營條件和市場環境的變化了解最多最准確的企業來定價,才能建立合理的價格體系。
(2)要增強企業活力,就必須賦予它們生產經營的自主權,產品定價是企業自主權的重要內容之一。
(3)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要降低成本,增加盈利。成本和盈利是價格的構成要素,由企業自主定價,就會使企業自覺地提高經濟效益。企業自主定價並不是說全部價格都由企業決定。少數對政治、社會穩定和國民經濟長期發展有重大影響的產品和勞務要由國家定價,大多數一般性商品和勞務的價格完全放開由企業定價。
其次,要實現價格形式的轉換,由市場自動定價。這包括著價格形成方式、價格形成途徑、價格形成機理的轉換。一是,在計劃價格體制下,價格是由政府有關部門制定出來,強加在市場之上;而市場價格是根據價格本身的要求,在市場交換中形成的。二是,在計劃價格體制下,價格的形成是通過行政系統實現的,而市場價格是由市場上買賣雙方討價還價的競爭形成的,體現了參加市場交換當事人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三是,在計劃價格體制下,把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的規律作為價格管理的依據,而市場價格則要改變這種狀況,讓價值規律、供求規律、競爭規律真正成為價格形成的基本規律。再次,要實現價格調控模式的轉換,建立起政府間接調控的價格管理體制。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政府對價格的管理要進行轉換,但價格放開不是完全放任自流。政府必須對價格調控的對象和目標進行調整,對價格間接調控的手段和措施進行優化。
4. 什麼是價格形成機制
價格形成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過程中價格的確定。包括價格形成的基礎和影響價格形成的其他因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價格形成應以價值或其轉化形態即生產價格為基礎。而影響價格形成的其他因素主要有:商品供求狀況、幣值的變化和國家的經濟政策等。
5. 什麼是區域內農產品的價格形成中心
主要由以下幾個部分構成:形成農產品價格的製造費用。其中包括:①直接工資。直接從事生產經營人員的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②直接材料費。生產過程中耗用的農用材料、燃料、動力等。③其他直接費用。從事生產經營人員的職工工資。④間接費用。應計入農產品生產成本的生產隊管理,包括工資及福利費、折舊費、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運輸費、差旅費、勞保費、土地開發費等。產品價格形成的基礎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 農產品的成本:由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構成。固定成本不隨產量或銷量的變化而發生明顯變化,如機器、廠房、折舊、取暖、照明、保險費和管理人員工資等費用。固定成本不隨產量變化而變化,但如果平攤到單位產品中,它將隨著產量的增加而下降。變動成本隨產量或銷量變化而發生直接的變化,包括原材料、外購半成品、工人工資、包裝材料和銷售等方面的支出。單位變動成本在短期內是穩定的。兩者加總,會出現隨著產量提高,單位總成本會降低。農產品價格至少應包括總成本。農產品成本是價格的最低界限,如果按照這個數額銷售農產品,那麼農民出售農產品所獲得的收人僅能補償農產品成本消耗,並不能獲得農業經營利潤。(2) 利潤:農產品銷售價格只有局於成本,農民才有利潤所得。
6. 多數農產品價格呈上漲態勢,這是由什麼原因造成的
主要是因為現在國際的糧價進一步上漲,進而導致國內的農產品價格也出現上漲的態勢。
如果要單純分析農產品價格的問題的話,可能會有點難,因為這個價格會關乎整體的國際糧價,並且會關乎所謂的成本和運輸問題,所以我會盡量嘗試從以下幾點來做詳細解答。
新冠疫情導致國際糧價進一步上漲。
因為全球范圍內的新冠疫情並沒有得到有效控制,所以很多糧食的出口國也在限制自己的出口產量,在這樣的舉措之下,很多地區的糧價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漲,所以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國際糧價的上漲幅度確實很大,這也影響到了每一個地區的糧食價格和農產品價格。
7. 糧食的價格機制
糧價的漲跌,左右著農民的收益、糧企的利潤,關系著國家糧食安全。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所作的《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完善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理順比價關系,充分發揮市場價格對增產增收的促進作用。那麼,如何完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 國家宣布一系列糧食收購政策,將玉米、大豆等納入收購范圍,較大幅度提高2009年的糧食最低收購價格。
臨時儲存稻穀的價格,既高於上半年國家公布各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也略高於當前的市場糧價,有的品種還是首次公開宣布入市收購儲備,其托市意圖相當明顯。早稻收購上演了這一輪糧食牛市「最後的瘋狂」,收購價達到了100元/百斤的歷史高點。但隨後而來的中晚稻收購卻相反,各方謹慎入市,價格萎靡不振。江西一些地方中晚稻開秤收購價竟然低於先前的早稻收購價,出現罕見的早晚稻價格「倒掛」。與此同時,大豆、小麥、玉米等也紛紛進入下行通道,「賣糧難」、「谷賤傷農」一觸即發。中國宣布提高保護價之後,糧食市場價格做出了積極回應。大連商品交易所的大豆、玉米等期貨價格全線上漲,部分地區大豆的市場價格已經超過了國家的保護價。
南方糧食市場副總裁熊良華認為,這次國家決定實行臨時收儲、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可以一舉多得:首先,遏制了當前糧價下滑的勢頭,防止了農民「賣糧難」;其次,這次公布的臨時收購價將是中國市場各糧食品種的一個階段性底部,提升中國糧食的價格底部將使中國糧食告別「低價時代」;第三,糧價調控被賦予擴大內需新職能,可以通過增加農民收入,從而擴大萎靡不振的農村消費。 盡管國家扶持糧食生產的政策不斷加強,但總體來看,政策性補貼對種糧農民的激勵作用在逐年下降。受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2004年~2006年中國糧食每畝實際收益分別為382元、329元和320元,呈逐年下降趨勢。專家指出,中國現行的糧價形成機制。現階段,糧價形成機制仍採取國家調控與市場供求相結合的方式,糧食保護價的調整並沒有與農資等工業品相適應,糧食價格的上漲幅度落後於農資等工業品價格的上漲幅度。
糧價形成機制的不完全市場化與農資、勞動力等要素價格形成機制的相對市場化之間的矛盾,導致中國糧食領域出現了一系列「新剪刀差」現象:
首先,國內農資與糧食的價格差越拉越大。化肥、農葯、柴油等農資價格持續大幅走高,即使加上國家對農民的補貼部分,小麥、水稻、玉米等主要糧食品種價格上漲仍然緩慢,部分糧區甚至出現糧價不升反降、農民賣糧難現象。其次,當前農民外出打工與種糧效益的剪刀差逐步擴大。受勞動力市場短缺和各級政府出台保障農民工收入等政策影響。而同期糧食價格仍處於低價位運行,種糧還要面臨自然災害、市場風險等因素影響,農民打工收益明顯高於種糧收入。第三,「新剪刀差」對農業內部的種植結構調整的影響,表現為種糧與種植經濟作物的效益差逐步擴大。「新剪刀差」現象的出現,扭曲了糧食價格的市場傳遞和調節功能,造成中國農村優質勞動力、土地等「糧食生產力」大量流失,部分糧食主產區出現谷賤傷農苗頭,從源頭上影響了國家糧食生產安全。有關專家認為,化解「新剪刀差」的關鍵在於縮小當前糧食市場價格與價值之間的差距,應小幅度、周期性地調整糧價,讓糧價溫和回歸到合理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