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信息過載時代,內容營銷應該怎麼玩
(一)貸款業務風險分析
1、我國商業銀行對銀行貸款風險的認識不充分。他們過分看重規模,而對資產質量認識不充分。
2、貸款比重過高。貸款占銀行資產的75%左右,而國外一般不超過50%;
3、貸款集中度過高。目前我國各家商業銀行的貸款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大項目、大企業,或者是上市公司、壟斷企業。這樣,就出現了眾多銀行追逐一家企業、一個項目的現象。而資產的集中意味著風險的積聚。此外,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貸款的80%左右集中在國有企業,但其創造的產值只佔全部工業增加值的30%,這意味著投入多產出少,貸款難以保證效益和及時收回。加上目前企業轉軌建制過程中的「母體裂變」、「金蟬脫殼」、破產倒閉等逃債行為,更空前增大了銀行信用風險;
4、不良貸款居高不下。我國商業銀行大量的不良貸款,嚴重影響了其正常的經營與發展。盡管近年來,國家給予了核銷、剝離和債轉股等一系列政策,不良貸款也出現了一些積極變化,但不良貸款前清後增的現象仍比較普遍。
5、貸款的「三查」制度不能得到嚴格執行,風險責任機制不健全,權、責、利不對稱,盲目下達貸款指標、抵押貸款不規范、銀行難以執行抵押權。
(二)抵押物風險分析
1、抵押物評估超值。商業銀行在發放抵押貸款時,評估部門對抵押物評估價值的高估,使得信貸資產發生風險時,最終的損失全部由銀行承擔。
2、銀行在接受抵押貸款時,有時為維護良好的客戶關系,在抵押單證不齊全的條件下,僅憑其信譽就與客戶辦理了抵押貸款手續。但是,在收不回抵押貸款時,由於抵押貸款單據不齊全,也無法行使其對抵押物的處理權。
(三)中間業務風險分析
從發展趨勢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所佔比重會不斷加大,但部分商業銀行盲目開展中間業務,根本沒把中間業務作為一個新的利潤增長點來看待,而是把它作為傳統業務競爭的一個附屬手段,偏離了開展中間業務是為了增加利潤的初衷。另外,企業利用中間業務中使用的票據竊取信貸資金的行為也加劇了銀行業的風險。
二、銀行對公業務風險管理可行性分析
(一)貸款業務風險分析
1、貸款業務種類
(1)短期流動資金貸款
為在銀行開立了往來帳戶的企業法人提供人民幣流動資金貸款和外幣流動資金貸款。為借款人提供生產、經營的流動資金。貸款期限一般不超過一年。貸款方式有:信用貸款和擔保貸款,其中擔保貸款包括:
①保證貸款:第三人承諾在借款人不能償還貸款時,按約定承擔連帶責任發放的貸款。
②抵押貸款:以借款人或第三人的財產作為抵押物發放的貸款。
③質押貸款:以借款人/第三人的動產/權利作質物發放的貸款
(2)中期流動資金貸款
為在銀行開立了往來結算的企業法人提供人民幣流動資金貸款和外幣流動資金貸款。為借款人提供生產、經營的流動資金。貸款方式有:信用貸款和擔保貸款,其中擔保貸款包括:
①保證貸款:第三人承諾在借款人不能償還貸款時,按約定承擔連帶責任發放的貸款。
②抵押貸款:以借款人或第三人的財產作為抵押物發放的貸款。③質押貸款:以借款人/第三人的動產/權利作為質物發放的貸款
(3)項目貸款
貸款對象是項目承辦人,其為該項目籌資和經營成立的項目公司。貸款種類有:
科技貸款
重點項目貸款:能源建設貸款、基礎設施建設貸款、電力建設貸款、銀團貸款、各類專項貸款
貸款保證:
●以項目公司的資產作為貸款的安全保障
●以項目公司的現金流量和收益作為還款來源
(4)房地產開發貸款
貸款對象為房地產開發企業,提供企業在房地產開發/營銷過程中的資金。貸款種類有住房開發貸款、商業用房開發貸款、土地開發貸款、配套房地產開發的流動資金貸款、綜合樓宇按揭額度。
(5)貿易融資業務
國際貿易融資業務
融資對象為具備外貿業務經營資格,在我行開立外幣往來結算帳戶的企業法人
融資方式為核定國際貿易融資授信額度
融資種類包括開證、進口押匯、出口押匯、出口貼現、打包放款、擔保貸款、保理
國內票據業務:①票據承兌②票據貼現
2、貸款業務風險管理可行性分析
對上述貸款業務種類分兩種形式進行風險管理:
(1)信用貸款
我司可對信用貸款對象的信用等級進行評價,作為銀行發放貸款的參考標准。
(2)抵押貸款
我司可對抵押物進行評估,對其投保內容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
(二)抵押物風險分析
1、由銀行內部的評估部門做出的評估報告要有銀行審核部門進行審核。在此,要保證審核人員的獨立性和專業性。如果,內部的評估結果有疑義,應該再聘請外部評估機構重新評估,作出准確公正的結論。
2、銀行要加強對抵押物單證的管理,一切按規定辦事,不要作出違反原則的承諾。
(三)中間業務風險分析
1、中間業務種類
(1)人民幣結算業務
包括銀行本票業務、商業匯票業務、支票業務、托收承付業務、委託收款業務、銀行匯票、匯兌業務、通知存款業務、協定存款業務、委託代理業務、全國借記卡業務。
(2)國際結算業務
包括外匯匯出匯款、外匯匯入匯款、光票托收、外幣信用卡提現、代收外幣信用卡、代售旅行支票、兌付外幣旅行支票、外幣兌換、結匯、售匯、進口開證、進口跟單代收、擔保提貨、出口信用證通知、出口信用證審單議付、出口跟單托收、外匯擔保、貿易融資、資信調查、代客外匯買賣、外匯行情咨詢、美元匯入匯款路徑
(3)壽險代理業務
近年來,代理保險銷售已成為銀行開展中間業務的一項「重頭戲」,而通過銀行銷售保險也成為保險公司一個不可小覷的銷售渠道,一些新興保險公司通過銀行銷售的保單占總保費的比例甚至高達70%。
3、中間業務風險管理可行性分析
(1)結算業務
保險經紀公司可對國際結算過程中涉及到的保單內容為銀行作專業的審核業務,並對其中的疑義做出專業解釋。
(2)壽險代理業務
壽險代理業務中會出現以下問題:一、銀行銷售人員在銷售保險時,由於不具備相應的素質,加之利益的驅動,難免發生誤導現象,導致客戶撤退保現象加劇,投訴上訪頻繁。由於客戶在銀行買了保險,出了問題只認銀行,從而導致銀行的經營風險上升。二、銀行在代理保險銷售中,促成業務後就交給了保險公司,但由於信息不對稱,銀行很難對總體的業務量有一個准確的把握,忙活一年,年底結算收益不大,從而使銀行陷入兩難。
因此,保險經紀公司與銀行的合作可以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幫助銀行建立有效的業務管理制度,規范目前的銀行保險業務。如完善銀行與保險公司的業務核對流程,建立業務單證的管理辦法,規范保費等結算流程和規則,進行撤退保業務量統計等等。二是幫助銀行建立以客戶服務為導向的培訓體系和培養專業理財服務隊伍。三是銀行經紀雙方合作推動符合銀行客戶需求的產品開發。這種合作最大的特點就在於充分發揮了專業保險中介的作用,理順了銀行和保險公司之間的關系,提高了銀行保險銷售渠道的效率。
在這個自媒體高度發展的時代,人人都是發聲器,也就讓內容呈現過載現象。對此現狀,內容創業應該怎麼做?內容營銷需要注意哪些方面?這篇文章,值得你的閱讀與思考。
這是一個信息過載的時代。消費者接觸到的信息遠多於他們能夠或願意加工的信息,他們時刻處於一種信息接收超負荷的狀態,這導致信息不再有價值,真正有價值的是注意力。
營銷人應該使用怎樣的策略,才能讓輸出的信息不被用戶當成噪音過濾掉?你必須了解消費者大腦認知策略的變化、消費者常用的信息過濾器是如何運作的,他們對信息的偏好及使用邏輯。
大腦認知策略:從「做減法」到「做加法」
在印刷時代,我們用紙質工具記載知識和想法,但紙張既昂貴又浪費空間,所以出版機構通過專業的「把關人」(通常是編輯)將知識進行簡化,呈現在期刊、圖書等媒介上供人獲取。
這時,大腦認知世界的基本策略是過濾、篩選,即通過「做減法」來獲取知識。知識的形狀呈「數據-信息-知識-智慧」的金字塔形狀。互聯網時代,情形改變了,電腦儲存信息既海量又廉價,大腦認知策略變為對知識的鏈接,人們通過「做加法」來獲取知識,知識的形狀呈蜘蛛網狀。
什麼是對知識的鏈接?比如,當我們想知道「營銷」的含義時,我們會在維基網路上閱讀「營銷」這一詞條,詞條內容里許多相關詞可以點擊跳轉,關聯到諸如「消費者」、「重復購買率」等詞條,並且每一個詞條後羅列著系列相關文章可供查閱。你最初的目的可能只是想獲取「營銷」的含義,最後卻發現自己通過無數的鏈接到達了烏瑪小曼的某篇文章里。就如戴維•溫伯格所言:「思想是可以超鏈接的,只需輕輕一點,就可以從一個觀點跳到另一個觀點。」
信息過濾器:從「把關人」到演算法推薦/社交過濾
互聯網學者克萊·舍基認為,信息超載存在已久,當人們感覺對信息不堪重負的時候,其實是我們的過濾器失效了。
即便是在500年前,一個正常人窮其一生也無法讀完已有的人類典籍,但在紙媒、廣播、電視媒體時代,信息的過濾器是「把關人」(gatekeeper)。他們或是個人如記者、編輯,或是某個媒介組織,他們會對信息進行篩選、過濾,就像一個過濾器,大量的信息還未能到達大眾面前就被截流了。而在網路時代,「把關人」逐漸喪失權威,每分每秒都有大量的信息產生,人們如何讓自己不被海量的信息淹沒窒息?
技術開始扮演過濾器的角色。技術主要分為兩類:演算法機制和社交機制。演算法機制通過計算機強大的記憶能力和處理能力,通過對用戶閱讀習慣、偏好的計算,為用戶進行個性化推薦,比如以今日頭條為代表的資訊平台。而社交工具則將朋友、同事或我們尊重的人作為衡量標准,幫助我們找到感興趣的東西,比如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
信息流向:從「沉默螺旋」到「回聲市集」
「沉默的螺旋」是指當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時,如果發現自己贊同的觀點受到歡迎,就會積極參與發聲,反之,當發現觀點受冷落時,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如此便進入螺旋循環,優勢意見愈發強勢,其他意見則逐漸消失。
互聯網時代,受眾卻在擺脫「沉默的螺旋」。無論他們的觀點多麼乖僻,總能找到擁有同樣聲音的人,甚至意見領袖,就像在豆瓣你甚至能看到諸如「Anti-Parents
(父母皆禍害)」小組且人數超過10萬,和一些非常小眾的歌手、導演組群。
以個性化推薦和社交推薦為主的信息過濾器加劇了這一趨勢,我們更像身處一個「迴音的市集」,在這里我們聽到的最多的是和自己相同或相似的聲音。意見領袖的作用愈發突顯,在某一個垂直領域中,他們成為極有價值的信息源。
信息過載時代,內容營銷應該怎麼玩?
不推銷產品,而是分享觀點
信息過載時代,消費者處於一種信息接收超負荷的狀態,他們接觸到的信息遠遠多於能夠或願意加工的信息。有價值的不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同時,伴隨著消費升級,消費者選擇有限商品的時代過去了,傳統的營銷模式將產品信息強推到消費者面前的行為開始失效,很多時候,不痛不癢的產品信息只會被他們當成噪音過濾掉。
如前文提到,互聯網時代大腦認知邏輯是「做加法」,觀點在跳躍的鏈接之間逐漸強化。品牌想要攻佔用戶的心智,需要披上觀點的外衣。官方的發聲也許會像飄盪在高空中轉瞬即逝的雲朵,但意見領袖的聲音卻像植物的根莖深深扎進用戶的心智中。意見領袖活躍,自帶流量,更加中立可信,並且在價值觀和信念上與消費者更相似,具有參照價值。
讓我們來看看微信大號HOGO是怎麼賣包的。軟文的標題叫《你會用一個月的生活費去買一個包嗎?》,文章洋洋灑灑數千字講了數個故事,情緒濃烈,通篇都在宣揚一種價值觀「女人買包不是虛榮,而是給自己的生活帶來尊嚴」以及「再窮也應該買一個好包,這是熱愛生活的體現」,為女性購物提供一個理由,然後再讓她們在文章結尾看到某電視平台名牌包促銷的信息。
在經過了前面一番情緒鋪墊之後(長期訂閱的粉絲更是經受了長期洗腦),點擊購買顯得更加順理成章。這樣的軟文比起那些在末尾甩給讀者一個「猜不中結局」的廣告,要高明許多。
渠道從扁平到垂直,小的是美好的
「誰搶的渠道大、流量多,誰就是贏家」的營銷思維已經落伍,流量精準度的重要性已經超過其量的多少。互聯網的流量入口從門戶,到搜索引擎,到社交媒體,正在發生變化。傳統媒體的頭部優勢消失,小而美的流量不容忽視,在移動端尤盛,流量先是進入微信、微博、今日頭條、淘寶等超級App,然後又分流到各個公眾號、頭條號和淘寶店鋪中。
品牌投放的渠道策略也發生變化,過去只需把營銷信息推送到頭部媒體或搜索引擎的顯要位置,就可以獲得客觀的點擊和轉化,現在則需要更精細化的投放策略和渠道組合。隨著流量更多地朝優質內容傾斜,渠道的地位不再強勢,類似聚媒等瞄準精細化投放的營銷平台開始探索渠道與內容的強關聯性,根據內容的屬性,制定垂直化地投放策略,實現營銷效果最大化。
巧用過濾器,把聚光燈讓給受眾
想要讓營銷精準地達到受眾而不是被當成噪音過濾掉,就必須熟知當今受眾過濾信息的方式。前文提到,傳統媒介如報紙、圖書、廣播電視等,其權威性來自於它們為其他人過濾信息這一事實。
而現在受眾的信息過濾器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演算法機制,個性化推薦。一種是社交過濾。而這兩種過濾機制的出發點都在受眾本身。
營銷人必須比過去更加清楚受眾的喜好、思維模式,才能成功攻佔他們的心智。他們日常瀏覽的信息都有那些類型?他們喜歡在社交網路上秀什麼?他們傾向於怎樣的互動形式?
不同類型的產品消費者,擁有不同的行為模式,比如母嬰產品的用戶群體是一群愛子心切,同時熱愛分享交流、對促銷信息敏感的人群,那麼分享育嬰干貨、選貨指南、「促銷+分享」的機制則是走進用戶心智的有力途徑。品牌必須將「自賣自誇」的心態轉變為「投其所好」,把聚光燈的光芒打在用戶身上,才是明智的做法。
Ⅱ 債轉股是什麼意思
所謂債轉股,是指國家組建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收購銀行的不良資產,把原來銀行與企業間的債權、債務關系,轉變為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與企業間的股權、產權關系。
債權轉為股權後,原來的還本付息就轉變為按股分紅。國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實際上成為企業階段性持股的股東,依法行使股東權利,參與公司重大事務決策,但不參與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活動,在企業經濟狀況好轉以後,通過資產重組、上市、轉讓或企業回購形式回收這筆資金。
從國際關系來看,債轉股指債務國在面臨經濟困難或是信貸評級下滑時,以本國貨幣按市場狀況以一定的折扣贖回外債。債權人隨後以債務國貨幣投資於該國的公司,將原來的債權轉換成股權。這種情形被稱為債務國將債務證券化了。
Ⅲ 4元左右的股票有哪些
4元左右的股票有:(截止2015年9月2日)
000932 華菱鋼鐵 3.04
000725 京東方A 3.14
000629 攀鋼釩鈦 3.15
002379 魯豐環保 4.01
000933 神火股份 4.10
000709 河北鋼鐵 4.17
000100 TCL集團 4.22
000509 華塑控股 4.28
000518 四環生物 4.28
000608 陽光股份 4.29
000825 太鋼不銹 4.30
002486 嘉麟傑 4.30
000918 嘉凱城 4.31
000573 粵宏遠A 4.37
002463 滬電股份 4.40
000667 美好集團 4.40
000897 津濱發展 4.40
000886 海南高速 4.40
000301 東方市場 4.41
000737 南風化工 4.43
002078 太陽紙業 4.43
000807 雲鋁股份 4.45
000859 國風塑業 4.60
002305 南國置業 4.69
000912 *ST天化 4.71
000780 平庄能源 4.75
000680 山推股份 4.83
000682 東方電子 4.83
000683 遠興能源 4.84
000761 本鋼板材 4.86
000965 天保基建 4.88
000937 冀中能源 4.99
600569 安陽鋼鐵 3.05
600282 南鋼股份 3.09
600808 馬鋼股份 3.10
600022 山東鋼鐵 3.29
600966 博匯紙業 3.30
601288 農業銀行 3.37
601558 華銳風電 3.44
600069 *ST銀鴿 3.55
601899 紫金礦業 3.56
600567 山鷹紙業 3.57
600033 福建高速 3.78
601258 龐大集團 3.98
600221 海南航空 4.07
600722 *ST金化 4.09
600586 金晶科技 4.09
600577 精達股份 4.11
600512 騰達建設 4.12
600307 酒鋼宏興 4.14
600595 中孚實業 4.14
600159 大龍地產 4.19
600546 山煤國際 4.23
601518 吉林高速 4.24
601188 龍江交通 4.24
601988 中國銀行 4.24
600322 天房發展 4.25
600255 鑫科材料 4.27
601107 四川成渝 4.29
600010 包鋼股份 4.31
601588 北辰實業 4.36
601818 光大銀行 4.38
600231 凌鋼股份 4.40
600063 皖維高新 4.42
600039 四川路橋 4.44
600795 國電電力 4.46
600005 武鋼股份 4.48
600227 赤天化 4.52
600792 雲煤能源 4.53
600035 楚天高速 4.54
600747 大連控股 4.56
600157 永泰能源 4.56
600210 紫江企業 4.56
600246 萬通地產 4.56
600527 江南高纖 4.60
600117 西寧特鋼 4.64
600425 青松建化 4.66
600103 青山紙業 4.66
600175 美都能源 4.66
600665 天地源 4.69
600308 華泰股份 4.74
600281 太化股份 4.75
600321 國棟建設 4.76
600220 江蘇陽光 4.79
600082 海泰發展 4.80
600725 雲維股份 4.81
601225 陝西煤業 4.82
600187 國中水務 4.82
600269 贛粵高速 4.83
600317 營口港 4.84
600207 安彩高科 4.85
600782 新鋼股份 4.87
600397 安源煤業 4.87
600368 五洲交通 4.88
600169 太原重工 4.89
600028 中國石化 4.89
600667 太極實業 4.91
600653 申華控股 4.92
600190 錦州港 4.93
600423 柳化股份 4.94
601398 工商銀行 4.95
600173 卧龍地產 4.96
600997 開灤股份 4.97
600673 東陽光科 4.99
Ⅳ 化解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的途徑
一、引言
1999年,我國政府推行國有企業"債轉股"改革,同時,成立了四家資產管理公司,負責管理由"債轉股"而形成的國有資本。這是漫漫國企改革長路上的又一創新之舉。採用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方式收購、管理和處置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是中國深化金融改革,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推動國企改革和發展的一項重大決策。同時,債轉股是迄今為止中國對國有企業規模最大。影響最廣泛的一次債務重組行動。
在最近的一些關於債轉股的報道中可以明顯看到,國有資產管理公司頻出重拳,開始利用外資化解不良金融資產。現在國際資本市場上債轉股也是較為熱 門的一個話題,德,法正在積極與俄商討利用債轉股化解俄的國際債務糾紛,東南亞一些國家也正在積極利用外資化解本國不良金融資產,這些舉措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國目前操作方式是以合資或合作的形式,與外資進行資產置換,這是相對簡單且安全的方式,此外還有更多的操作方式在考慮之中。但對此問題金融界仍有分歧,更多的擔憂來自於中國不良資產的國家債權性質,及中國二級市場不成熟等,這些難免使人在選擇處理方式時有所顧慮。
然而鑒於外資在過去的20年中對中國經濟強勁的推動作用,及對中國深化改革的催化作用,在不良資產這一問題上引進外資顯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擬就針對此問題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二、利用外資化解不良資產的優點
首先可理解為在資金量上的優勢。據悉從四大國有銀行沉澱下來的不良資產有2萬億元,中國現在至少有一萬億元人民幣以上的金融資產需要進行重組或處置,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各 只有100億元注冊資金。而且,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都需要大量的資金。再加上我國近幾年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財政上已經是捉襟見肘,政府已無力支援國企脫困了,而且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也不應該干涉企業的運行。在這種形勢下,就要求資產管理公司在利用資金問題上廣開門路,利用外資加速不良資產的處置。再則由於國家為了發展戰略的需要,建立了許多資金密集度很高,資金需求規模很大的企業,這和我國的要素稟賦所決定的比較優勢不相符合,利用合資或到國外資本市場上市的方式直接利用國外較為廉價的資金,避開國內資本稀缺的要素稟賦限制,就可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在引進外資的同時,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方法也會隨之傳入我國,可以達到加速不良資產重組與處置進程的目的。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利用外資盤活蚌埠熱電廠不良資產就是我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利用外資處置不良金融資產的一個成功的案例 蚌埠熱電廠是安徽省最大的區域性熱電聯產企業,由於自有資金嚴重不足,負債過重,管理欠佳,該企業經營出現嚴重困難。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1999年9月從中國建設銀行接收了對蚌埠熱電廠的17294萬元債權後,在反復調查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制定了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處置不良資產的方案,並於2000年3月與外方簽訂了包括中外合資、合作經營、資本重組、資產重組等內容的一攬子協議。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給企業帶來了先進的管理經驗,促成了企業轉換經營機制,為企業的發展增添了活力;充分發揮資產管理公司投資銀行業務手段的優勢,有助於最大限度提高不良資產回收率和化解金融風險。目前,蚌埠熱電廠項目取得顯著成效,合作公司新源熱電成立後經營良好,一舉扭虧為盈。信達公司的債權也得到了較好的處置,到今年4月,信達公司已回收債權本息8512萬元。由合作公司承擔的保留債權,由於企業經營狀況良好,貸款正常收息,加上以企業的資產做抵押,已轉變為優質債權。蚌埠熱電廠項目的成功運作,充分表明引進外資是籌集資金處置不良資產、增強實力,更重要的是促進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按國際慣例組織生產、經營和管理,支持國企改制脫困的一條有效途徑 。
此外,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與獨秀星投資基金下屬的獨秀星亞太投資有限公司就建立中外合資公司處置不良資產也是一次很有益的創新。根據合作協議,外方將以現金、信達公司以非現金資產投資組建合資公司,處置信達公司擁有的不良金融資產。這種合作形式在我國資產管理公司中尚屬首次。業內人士評析,通過合資的方式批量處置不良資產是目前國際上普遍採用的方法,特別是亞洲金融危機以來,一些國家通過這種方式處置銀行不良資產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此次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與獨秀星亞太投資公司的合作,將是中國資產管理公司與境外金融業第一次通過建立合資公司形式處置不良金融資產的有益嘗試。這不僅有利於利用外資提高不良資產處置的效率,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夠通過學習和借鑒國外經驗,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處置不良金融資產的有效途徑。
而且我國在諸如信息產業,生物產業等科技含量較高的產業部門並不具備比較優勢。但很多行政官員又為了政績或是某一國家戰略的需要。把一些高新產業引入那些本身就有很大問題的國有企業。於是經常可以看到某某葯廠新引進生產線擱置,某某酒廠發展的生物制葯廠房被用作了倉庫之類的報道。這類高新生產線非但不能為企業賺到利潤,反而增加了企業的負擔。這些行政干涉而造成的企業的資源配置不當,設備的閑置,給國家的資源造成了極大的浪費。而外資在這一點上則正好彌補這一劣勢,從事專門生產領域的外資在某些行業的運作中在技術,管理經驗,信息資源上都具備較強的優勢,這樣企業的資源也能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企業的競爭力就可以得到增強。
無論如何,對資產管理公司而言,向外資放開是有效而現實的選擇,也是大勢所趨。與此同時,外商也對中國的不良金融資產抱有濃厚興趣,在他們眼中,通過購並金融資產進入中國市場,利用中國自然資源優勢和現有營銷網路,享受中國低人工成本和管理費用的優勢,擴大生產規模,是件一舉多得的美事。現在,國際資本市場有大量資金,而且他們都是做中長期投資,對我國企業重組上市很有信心。同時這對我國國有經濟也是很有益的,國有企業的經營每況日下,國有資產的經營不善,再加上現今國有經濟規模過大,而質量卻不高,這不利於確保國有經濟控制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外資的進入有利於提高國有資產的質量,有利於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而且國有資產退出可帶來一大比可觀的資金,有利於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等。因此,可以說這是一個多方共贏的方案。
三、難點及一些問題分析
雖然在利用外資推動債轉股上有很大的好處,然而由於不良資產的處置對於防範金融風險、保障經濟穩定、推動國企改革意義深遠,具體操作必須慎之又慎。再加上一下子讓那麼多的國有資本退出生產領域轉讓給外資,這不是件輕而易舉能辦成的事。在這其中也必然會遇到很多的阻礙,會出現很多的問題,下面我對主要的難點及問題加以分析研究:
1、不良金融資產自身的問題。"不良"二字本身就足以說明,這些資產的處置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在正常情況下,一個企業取得經營所需的資金有兩種方式:股本或債務。長期的情形該是企業 給股本擁有者的分紅要高於債務的利息,也即支付給股本資金的平均回報中有一個風險貼水。因此國企如果連銀行利息和本金都無力 償還,則只能說明企業本身效益差,資產回報率低。經濟學家們認為,國家間的資本移動與一國內不同地區(或不同行業)之間的資本流動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因為資本總是對應著更高的預期收益率從一個舊的地點轉移到新的投資地,經濟個體都追求其最大化。因此,外資來到中國的目的也覺不是為了幫助中國經濟的發展。而且相當一部分銀行不良資產已經沒有了多少價值,由於種種原因有的甚至連基本的債務關系都無法理清,這些都給利用外資帶來了很大的麻煩。有外商就表示害怕在投資這些不良資產中遇到一些黑洞:企業大量生產不適應市場需求的產品,庫存嚴重,社會負擔沉重,財務狀況混亂等。
2、權與利的問題.記得當初剛傳出債轉股消息時,有一部分企業"狂轟濫炸"國家經貿委,希望被選中。而隨著資產管理公司在債轉股後可以行使股東權利的信息傳出後,一部分已經被幸運地列入到債轉股名單的企業又悄悄想退出債轉股改革。企業當初的想法無非就是想著債轉股是一頓"免費的午餐",通過一場數字游戲後完成一次債務的順利大逃亡。而事實上債轉股是一味苦葯,特別是對外資轉讓的時候。那樣隨之而來的是管理權的讓出,而且以往利用外資的實踐讓我們感受到外商控股慾望之強烈,這勢必會牽涉到企業內部的強烈阻撓。還有那些企業過去的上級主管部門或地方政府,不良資產轉讓給外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成新的合資公司,那就意味著部門行政權力的削弱。另外,國有資產退出後,所得資金是歸中央還是某部門(或地方政府)或是企業,這涉及到中央,部門(或地方)及企業三方的利益問題,影響到各方的積極性。
3、制度法規的問題。目前,我國還未制定專門針對國有資產管理公司的特別法規,國有資產管理公司的運作很不規范,國有資產管理公司的某些運作方式甚至還和現行法律有所抵觸。比如《擔保法》第61 條規定:"最高額抵押的主合同債權不得轉讓。"而最高額抵押的債權在銀行中運用比較普遍,金額也較大,這種規定限制了該類債權從銀行向資產管理公司的轉移。實際上,大量最高額抵押的主合同債權已經從銀行剝離到資產管理公司,如果根據現行法律的規定,此種做法是違法無效的。 再比如,資產管理公司作為金融企業應受到《公司法》的規范。《公司法》第24條規定:"股東可以用貨幣出資",但並沒有明確可以用債權方式出資。第12條中規定:"公司對其他公司投資的,其累計投資額不得超過本公司凈資產的50%"而以信達資產公司為例,其注冊資本約100億元,但與其正式簽約的企業,信達出資已超過了50億元,這明顯不符合《公司法》的規定。此外,根據國家有關規定,金融資產公司收購、承接、處置不良資產過程中一切稅費應予免徵。但究竟採取直接免徵還是先征後返?在具體操作上尚不明確。還有根據《全國所有制工業企業法》第44、45條規定,國有企業廠長及其他高層管理人員的任免須由政府主管部門批准。但債轉股後,根據《公司法》的規定,資產公司將以股東的身份加入,並可行使選舉、更換人事的權利,如果同國企的主管部門在人事任免上發生"碰撞",那麼企業究竟該聽哪個"婆婆"的指揮呢? 而目前 資產管理公司至少要 受到《商業銀行法》、《公司法》、《擔保法》、《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以及《稅法》這五種現行法規的限制,這給資產管理公司處置不良資產留下了諸多隱患。在這種法律制度帶來了很多的不確定性,就給外資的進入增加了風險。境外的投資者不明確自己的權利,義務,無法從法律上得到明確的保障,不知道自己對這些不良資產有多大的處置權,對承接不良資產的合法性和安全性表示擔心,這將直接影響到不良資產對外資的吸引力。
4、 此外隨著改革的深入及資本市場的發展,還會出現很多新的問題。在選擇對外資轉讓的方式上就存在一個經濟安全問題,從現在的案例來看,最近的操作方式只是以合資或合作的形式進行簡單的資產置換行為,這當然不會影響到經濟安全。但隨著股權轉讓的深入及進一步加速不良資產處置的需要,會形成更多的對外引資方式,其中更多的考慮將在資本市場。如發行債券或可轉換債券,這種方式雖然操作簡單,並能在短期內籌集大量的資金。但如果到時資產管理公司持有的股權仍無法擺脫"劣質"的命運,則債券持有者將向企業和資產管理公司按全部面值要求兌付其債券,企業和資產管理公司將陷入國際債務危機。再如利用證券市場吸引外資會否沖擊我國的證券市場體系等。
四、對策分析
當然,還有很多的問題或還沒出現或還沒有顯露出來,這些問題都阻礙了債轉股的深入,不利於外資的引進。下面我想就對這些問題的對策進行簡單的分析,希望能對此有所幫助。
在不良資產的問題上就需要資產管理公司在向國外投資者推銷這些項目之前先想一下怎樣使"不良"資產更有"賣點"。如有以負債1.54億元人名幣的煤礦企業 ,經打扮搖身變成"當地的龍頭企業,市場潛力巨大,技術全國領先,有穩定的市場"等,當然資產管理公司在虛的地方作好文章後更因在實的地方下好工夫,資產管理公司更應當向那些進外投資者介紹些他們所關心的種種優惠條件。普遍的比如資產管理公司處置的不良資產可以享受部分或全部稅費減免;政府有關部門即將出台吸引外資的相關政策,對外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購買公司股權、債權和實物資產,組建外商投資企業或中外合資企業等方面加以明確,在外商投資待遇,簡化審批程序,外債額度,外匯匯出上將給予政策扶持等。另外據悉,4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都已向中國證監會申報了承銷資格,其中,信達公司的證券承銷業務經營資格已獲批准,准備在自己資產管轄的范圍內做上市承銷、a股增發等工作。國務院有關文件已規定,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可在資產管理范圍內從事股票承銷、資產證券化等工作。那麼如果外資進入這些資產管理公司范圍內的項目進行並購或重住組,經過一段時間的經營效益良好,達到國內上市發行a股的資格,那就可以由資產管理公司推薦上市。另外,目前中國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債權人中有不少國有企業是a股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或本身就是上市企業,如華融資產管理公司 手中就有11家上市公司的債權,長城資產管理公司手中有20多家,如果能參與這些不良資產的處置,就有可能成為上市公司控股股東或上市公司的債權人。也就是說完全有可能通過參與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處置不良資產的方式率先進入我國的a股市場,其中機遇和前景對他們來是說不言而喻的。如果這事可行,那他將是這些不良資產的 最大賣點。當然在追逐這些賣點的同時也應考慮到用折價的辦法給境外投資者以優惠,來吸引外資進入,在美國就曾有過一美圓購買幾十億美圓企業的事情。
在部門權力的問題上我認為這正好順應政府的體制改革,削弱部門的權力有利於政府機構的縮編整改,且市場經濟體制應順應"大社會,小政府"潮流。在利益這一問題上,我認為可參照稅制改革中的"分稅制",即同時兼顧到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在保證中央利益的前題下最大可能的激發地方(或部門)的積極性。不過此問題要顯得負雜些,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央與地方(或部門)在對企業的扶持上力度有所不同。因此很難用統一的標准來劃分各方所得的比例。但國家利益應放在首位,為此在此問題上還是應採取強硬的態度。這就需要強化資產管理公司的職能,賦予其相當大的權力,讓其在運作過程中不受地方及部門行政力量的干預,讓資產管理公司的運作盡可能市場化。雖然以中央的行政力量排除地方的行政力量,這仍然不能擺脫行政干預的影子,但在現有的條件下,這也是非常可取的一條途徑。
對於政策法規的問題不少人士建議盡快起草《債轉股特別法》或《投資銀行法》,並制訂有關條例,明確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免、減稅的范圍和具體方法,會計核算和財務處理的操作方法以及其他相關事宜,為其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使債轉股真正成為推動國企改革和發展的一項突破性的政策措施。法律的確定性,穩定性增加了操作的透明度,有利於海外投資者減少購買不良資產的風險。
在資本市場上的一些新問題應慎重考慮,對在選用債券這一形式上,應充分考慮到企業的承受能力,應對企業的經營狀況、市場前景、贏利狀況及還債能力進行詳盡的分析。同時,還可考慮採用保險的形式,以保險這種規避風險的機制正適於減少這部分風險。對於利用證券市場來融資的形式,是否可考慮劃出一個專門板快。以該股權市場的相對獨立性來減少對主板市場的沖擊。此外還有很多形式如退出基金、備兌憑證等,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金融衍生工具的增多,還會出現更多的形式,這些都需要金融專家及業內人士進行深入分析,找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雖然目前還未遇到這些問題,但隨著入世的臨近,我國的資本市場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沖擊,這也是發展資本市場所必需的。因此,在這一問題上應未雨綢繆,不要等有了風險,風險大了,產生了後果再來處置。然後再說,由於歷史的原因雲雲。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整個操作過程中,資產管理公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人員構成一定要精幹,高效,專業,應主要由職業投資專家組成,其經營體制也必須市場化,不能成為一個新的政府職能部門。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股東角色將會在國家改進對國有企業的管理中實現。要在政策和體制上保障和促進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持有股的依法轉讓、置換和並購,為國企引入更多的投資和利益主體,使債轉股從一項階段性政策發展成為實現國有企業最合適資產匹配最優管理的制度保障。國家應在政策上的支持,授予資產管理公司更大的權利,使不良資產在買賣過程中不受太多的行政干預。
Ⅳ 可轉債相關問題
1,何為可轉債?
答:可以按一定比例轉換成股票的債券。
2,公司需要什麼條件才可發行?
答:當然它要滿足發行債券的一般條件,還要滿足一下特殊條件 1.最近3個會計年度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平均不低於6%,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利潤與扣除前的凈利潤相比,以低者作為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的計算依據。
2.本次發行後累計公司債券余額不超過最近一期末凈資產額的40%。
3.最近3個會計年度實現的平均可分配利潤不少於公司債券1年的利息。
3,可轉債有何投資價值?投資者應該怎樣對待?
答:一般能夠發行可轉債的公司,自身都比較有實力,持有可轉債的利率是比較低的,但是可以獲得一個未來購買該公司股票的期權——將來該公司的股票漲了,可以將債券轉換成股票,以獲得高額利潤。
個人認為它是一個風險小,回報低的投資工具,但是它附有一個看漲期權,還是比較有吸引力的。如果放在投資組合里,可以起到降低投資組合風險的作用。
3,投資者如何獲得?
答:這個問題與事務相關,我不是太了解,一般在證券交易所應該可以買到。(沒有實務經驗,個人估計)
4,可轉債會對公司基本面造成什麼影響(比方總資產、股東權益、會不會稀釋股份等等)
答:可轉債對公司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就其發行而言,當然會增加企業的總資產,不會改變股東權益,也不會稀釋股份。至於後期的影響,要看持有人在到期前會不會把它轉換成股票,如果轉換成股票,就會增加股東權益,稀釋股份了。
5,可轉債的發行會對股價造成何種影響
答:可轉債的發行應該是對股價有正面的影響的,市場對發行可轉債的公司一般是看好的。當然這個不是很確定,如果可轉債轉換成股票,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每股凈利和每股凈資產都會減少,對股價又是有負面影響的。
6,公司,持股大機構對可轉債是什麼態度?會採取採取的手法?(會不會在發行前推高或者打壓股價等等)
答:發行可轉債的公司,一般是股價被市場低估的公司,他們當然還是想讓持有者在到期前將可轉債轉換成股票的。在發行前的手法,我不好說。
——一點個人意見,僅供參考!^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