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印戰爭對股票和黃金石油的影響
戰爭爆發會使得不穩定性增強 這個時候黃金作為一種相對穩定的等價物必定價格上揚 包括紙黃金和實物
Ⅱ 《戰狼2》要是拍的中印戰爭 票房會不會炸窩
不會,原因如下:
1、戰狼2觀影人數1.6億,已經是全世界觀影人數最多的影片,第二位是泰坦尼克號,1.4億,
2、戰狼2基本上已經達到票房和觀影人數的巔峰了,除非電影院繼續增加,或者電影票價格上漲,否則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3、中印戰爭是敏 感 題 材,跟本不會過 審的。
Ⅲ 中印戰爭難打嗎
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分東線和西線兩條戰線,東線又有兩個戰場,亞東戰場一線和達旺戰場一線,東線是成都軍區打的,西線是新疆軍區打的。
先說東線達旺戰場,為什麼先說它哪?這是大家最熟悉的部分,國人最熟悉的麥克馬洪線就在這里,這里也是中印戰爭的主戰場,印軍考爾中將的部隊就是沿達旺--邦迪拉--德讓宗一線展開的,中國軍隊的反擊最早就是在這一戰場打響的,戰爭一開始,中國軍隊就打垮了達維爾准將的一個旅,俘虜了達維爾准將,打過了麥克馬洪線,中國軍隊宣布就地停戰,等待印度回應。在這期間中國軍隊緊急修了一條簡易公路,保證了戰爭物資的供應。中國軍隊第二階段的目標是拿下達旺,但拿下達旺後,一清點戰果,發現俘虜的人數與打垮的印軍數量相差太大,達不到戰前定下的要打出30年邊界安全的目標。正好這時藏民來報告說,印軍的增援部隊分三部分正沿德讓宗--達旺公路展開,准備攻擊達旺,戰機顯現,中國軍隊立即兵分兩路,一路沿公路迎擊印軍,另一路沿貝利小道堵印軍的後路,結果把印軍一個半旅加一個師部夾在了達旺與邦迪拉之間,這就是中印戰爭最精彩的部分,其中就有一個戰士擊潰印軍一個炮連,繳獲四門大炮。八個戰士俘虜180印度兵。半個緊急湊起來的連(本來這是一個從貝利小道穿插過來的加強連,等從深山密林鑽出來一看漫山遍野的印度兵,以為已經沒有了成建制的印度軍隊,也就漫山遍野地抓起了俘虜,收都收不回來了,這個連有更重要的任務),就這半個連的30來名戰斗人員,硬是在邦迪拉外阻擊了裝備齊全的3000印軍,印軍打了幾次沖鋒死了幾百人還是無可奈何,最後還是師部的參謀向師長建議說,有一條幾乎沒走過人小路,可以突圍,但就是不知還能不能走,師長破口大罵「他*的,能走不能走就這一條路,不走還在這等死嗎?還不快走」。印軍丟棄了所有重武器,沿小路狂奔,後面那半個連還窮追不舍,途中遇到那個連的副連長帶的一個重機槍班在橋頭阻擊,打光所有子彈後,眼睜睜地看著800多印軍蜂擁而過。這個連的任務本來就是切斷這條小路,副連長帶的掩護部隊不折不扣地執行了任務,連長帶的主力卻光顧抓俘虜了,但念在阻擊印軍主力有功(別的穿插部隊沒有及時趕到),降職使用,連長和副連長就地掉了個。
中國軍隊沿公里一路狂追,打到了德讓宗,其中一個連的先頭部隊,比逃跑的印軍還跑得快,在印度人目瞪口呆的眼皮下,一槍不發,穿城而過,一掉頭又把印軍堵在了德讓宗,就在這個連吃飯休息挖工事時,後面來了一個車隊,戰士們槍都來不及拿,這個龐大的車隊就進了德讓宗。
等打下德讓宗才知道,車里全是英美兩國緊急援助印度的第一批先進武器,連封條都沒拆,就急急忙忙送到了中國軍隊的手裡,其中就有美國當時最先進的M16步槍。德讓宗戰斗中,犧牲了一個副教導員(副營級),這是中國軍隊在整個中印邊界反擊戰中陣亡的最高級別的軍官。
當時一隊中國士兵打的興起,收不住腳了,只管往前打,突然一個士兵目瞪口呆地就不敢往前走了,後面的人上去一看,媽呀,前面怎麼就沒有山了,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其中一人小心翼翼德問指導員,我們是不是打出印度了,打的美國了。指導員一挺肚子驕傲的說,知道啥?前面就是印度次大陸了,再往前你就掉印度洋里了。
戰後,中國軍隊撤軍過了達旺(就是第一階段停戰的地方),然後又宣布從實際控制線後撤20公里,就到了俘虜達維爾准將的地方。
東線亞東戰場。
亞東當時距中印邊界實際控制線約110公里,是中國 印度 錫金三國交界的地方,歷史上一直歸西藏管轄。1890年時錫金還是西藏的屬地,由噠癩喇嘛委託錫金部落王管理,後錫金部落王被英國人囚禁在印度,至死不願發表脫離西藏的宣言。由於滿清政府的無能,在李鴻章的授意下,清政府西藏事務大臣與英駐印度總督簽訂加爾哥達條約,錫金脫離西藏(也就是脫離中國),後英屬印度找借口發動戰爭趁機佔了亞東。期間英國為了避開晚清政府挑起西藏事端,突然不承認中國對西藏的宗主國地位,美國政府警告英國,中國對西藏的宗主國地位,英國政府已在加爾哥達條約及其他有關條約中予以認可,把英國弄個個大臉紅。現在中國政府還在引用這一事例堵美國的嘴。
中印邊界反擊戰時,印度軍隊在這一地段並沒有挑起事端,但駐有一定力量的兵力設防,中國軍隊突然間用一個師的兵力發動進攻,進展神速,當時考爾中將乘蘇聯援助還是由蘇聯人駕駛的米-8正在此地視察,還沒反應過來,直升機就被中國軍隊繳獲,害得考爾中將坐牛拉的敞篷吉普冒雨而逃,要不是一個穿插的連隊迷路,勞爾中將就被中國人優待了。這架米--8直升機就是中國繳獲的唯一一架印軍的直升機,中國戰後對外宣布歸還所繳獲的印軍的一切裝備,但這架直升機沒還。
戰後一直以為中國從亞東撤軍了,撤到了戰前的實際控制線。巧了,今天央視10套正好播放了一段這一地區的片子,一看,這里現在叫亞東縣,邊界又回到了當時錫金脫離西藏時的地方,就是清政府設立海關的地方。PLA不僅沒退,還前出了不少。真是大快人心。
再說西線,西線地區廣闊,也有個類似於麥克馬洪線的XXX線,也是英國人搞得鬼,印度在現在的邊界談判中還在堅持這一條早已不存在的線,事關重大呀,近30萬平方公里。
西線中國軍隊反擊時,印軍在獅泉河(現西藏阿里地區的首府),駐有一個連的兵力,整個地區是一個營的兵力,滾雷英雄羅光喜(四川人,不知大家還記得不)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在斑公湖地區駐有一個半連的兵力。當時新疆軍區的部隊,一直打過了喜馬拉雅山脈,離新德里就300多公里,嚇得印度在新德里大街上公園里挖起了工事,大量市民逃離市區,各國駐外機構紛紛撤離。
戰後中國軍隊是撤軍了,但也沒退到戰前的實際控制線,現在離獅泉河最近的邊防站,從獅泉河出發,座兩天汽車,再走兩天路才能到達。離斑公湖最近的邊防站,也有120公里以上。
參考資料:http://ke..com/link?url=eUeanB8C_RLEEQzJKao7EHKB3e6iCjS67GY-
Ⅳ 中印戰爭 m國直接參戰和把武器給印度實用有區別嗎
那是不一樣的,賣武器是交易,上人那是參戰。
他們給武器, 並不是白給的,是要要錢的,如果免費提供武器或者明顯低於市場價格給武器, 其實跟宣戰沒有啥區別。
賣武器跟出人參戰完全不同,什麼武器都是人操作的。 一個經過精訓的人和普通的人完全不同, 一個十分熟悉手中武器的人和一個剛剛拿到手沒用幾天的人完全不同。
Ⅳ 1962年中印戰爭及中印戰爭對中蘇關系的影響
在11月24日第二次會談時,赫魯曉夫的態度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赫魯曉夫表示,在上一次會談中他不能做出向印度提供軍事援助的承諾,因為當時古巴導彈危機正處於高潮時期,蘇聯必須進行「戰備」。蘇聯現在可以向印度提供一切可能的軍事設備了。在考爾同馬利諾夫斯基商談有關軍事援助問題時,馬利諾夫斯基建議印度不要去購買英國二手的航空母艦,因為「它看起來像五條腿的狗,容易成為攻擊目標」,而是應該配備坦克和最新式的海空軍武器,同時還要建立印度自己的國防工業。當考爾詢問蘇聯是否准備向印度提供上述援助時,馬利諾夫斯基回答說:「當然可以,但你們必須獲得老闆的同意。」赫魯曉夫同意向印度提供印度所需要的一切裝備,並為此否決了一些高級主管官員的反對意見。12月12日,根據赫魯曉夫的指示,貝尼迪克托夫在同尼赫魯會談中表明了蘇聯的立場。他首先表示,蘇聯政府欽佩印度政府和尼赫魯致力於不結盟政策的努力,以及保持和發展同蘇聯友好關系的努力。貝尼迪克托夫說,中印邊界沖突應該通過談判,通過和平的方法解決。尼赫魯在會談中態度強硬,聲稱:「我們當然沒有入侵中國的領土,但必須考慮的是,印度人民要求解放那些屬於印度的領土。」對有關同中國談判的問題,尼赫魯堅持必須恢復到三個月以前的邊界狀況,才能進行談判。
中印邊界沖突爆發後,中國出於各方面的考慮,向印度呼籲和平解決邊界沖突。1962年10月24日,周恩來約見班納吉,強調邊界沖突必須結束。與此同時,周恩來還在10月24日和11月9日兩次致函尼赫魯,表達中方的意圖。11月20日深夜,周恩來約見班納吉,向他宣布中國單方面停火的決定。第二天,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宣布於11月22日零時開始,中國在中印邊界全線停火,並從12月1日起,中國軍隊將從1959年11月7日中印雙方實際控制線後撤20公里。中印邊界沖突以「讓全世界大吃一驚」的方式結束了。
有關論著指出,蘇聯通過威脅停止向中國空軍提供燃油對中國施加壓力,迫使中國結束邊界沖突,據說蘇聯是應印度的請求採取了這一步驟。目前尚沒有直接的檔案文獻印證這一說法,但肯尼迪總統的顧問鮑爾斯(Chester A.Bowles)在1962年10月13日同蘇聯駐美大使多勃雷寧(Anatoliy Dobrynin)的一次談話卻耐人尋味。鮑爾斯在談話中指出,中國同俄國不一樣,它缺乏至關重要的自然資源,特別是石油和可耕地。中國70%的石油都是來自蘇聯,並將從蘇聯在靠近中國邊境的西伯利亞新近發現的油田獲得更多的石油;因此,「由於北平政府成功地攫取西伯利亞新發現的石油以及西伯利亞小麥生產的潛力可能會使得中國自給自足,這難道沒有引起莫斯科的關注嗎?」鮑爾斯明確指出:「如果有一天蘇聯和美國能夠攜起手來,蘇聯通過石油、美國通過食品,就可以對中國施加有效的壓力,我們為什麼不馬上就做?由於到那時我們關系友好,我們可以為你們的邊界安全提供保證,因此不會有柏林和古巴引起我們之間的麻煩了。」
五、1962年中印邊界沖突對中蘇關系和冷戰的影響
1962年中印邊界沖突的影響和意義是深遠的。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以及亞非一些國家的反應使中國領導人特別是毛澤東堅信「革命外交」的正確性,由此對中國外交和中蘇關系的破裂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中共領導人相信,「西藏、新疆邊境的部隊在前線同尼赫魯和修正主義作斗爭」。毛澤東後來也總結說,中印邊界沖突打了一場政治軍事仗,或者叫軍事政治仗。因此在邊界沖突的背後,所顯示的是中國在一系列重大的理論問題和國際戰略問題上同蘇聯存在的根本分歧,並成為中蘇論戰的重要內容和中蘇分裂的重要標志。這種分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主要方面。
首先,在如何認識和實踐「和平共處」路線的問題上,中國全面抨擊蘇聯的指導思想和外交政策。
中共領導人認為,中印邊界問題「是我們同蘇聯領導人之間的重要原則性分歧之一,蘇共領導在中印邊界問題上的立場,完全背叛了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原則。蘇聯領導人在中印邊界問題上的全部立場和政策充分地表明,他們背叛了中國人民,背叛了蘇聯人民,背叛了社會主義陣營各國人民,背叛了印度人民,背叛了全世界一切被壓迫人民和被壓迫民族」。赫魯曉夫「支持印度反動派對社會主義的中國發動武裝進攻,同美國一起,用軍事援助,去鼓勵和幫助印度反動派向中國進行軍事挑釁」。
在中共領導人看來,中蘇在中印邊界問題上的矛盾和分歧不僅僅是意識形態上的問題,同時也涉及中國的國家利益。在1963年7月同蘇共中央代表團的會談中,中共中央總書記鄧小平反復強調:你們使美好的社會主義陣營陷入多麼混亂的境地!在處理同社會主義陣營的兄弟國家的關系時,你們完全沒有考慮社會主義陣營的整體利益,而是從大國沙文主義和民族利己主義的立場來行事。當你們認為自己的事情進展順利的時候,當你們相信自己抓住一根由艾森豪威爾、肯尼迪、尼赫魯或諸如此類的人遞給你們的某種稻草的時候,你們就興高采烈。對那些不跟著你們的指揮棒轉、不受你們擺布的兄弟黨和兄弟國家,你們就暴跳如雷,你們就宣布社會主義陣營根本就不存在。當由於你們自己的錯誤政策而處境不妙、遭受挫折的時候,你們就遷怒於那些堅持原則和真理的兄弟黨和國家,把它們當作出氣孔和替罪羊,你們甚至犧牲整個社會主義陣營的利益來迎合帝國主義分子和反革命分子,以便尋找出路。
中共認為,赫魯曉夫「一味宣揚帝國主義已經承認和平共處的必要性,並且把社會主義國家和全世界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看作是同和平共處政策不相容的」。「正是按照這種邏輯,赫魯曉夫把中國在中印邊界問題上堅持正確的立場,把中國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對印度反動派的武裝進攻實行自衛反擊,叫做'破壞和平共處'。」中國強調,赫魯曉夫在中印邊界問題上的觀點,正是他篡改列寧關於和平共處原則的突出表現:「蘇聯領導人所說的和平共處,實際上是投降主義。蘇聯領導人在中印邊界爭端問題上的立場,不僅背棄了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原則,而且也說不上是中立的。他們同美帝國主義一起,援助印度反動派反對社會主義中國、反對印度人民。他們不僅背叛了社會主義陣營,而且背叛了印度人民。對外投靠帝國主義、對內鎮壓印度人民的,是尼赫魯政府。大力支持尼赫魯政府、並且從各方面為尼赫魯政府的反動政策進行辯護和粉飾的,是蘇聯領導人。蘇聯領導人背叛印度人民的革命事業,這筆賬總有一天是要算清楚的。」
其次,對待民族主義和民族主義國家的政策立場。中蘇在中印邊界沖突問題上的不同政策,反映了兩黨對待民族資產階級的不同戰略,體現了中國的「革命外交」對民族主義國家的新的認識。中共堅持相信,「有些新獨立國家的資產階級,特別是大資產階級,隨著國內社會矛盾和國際階級斗爭的尖銳化,越來越投靠帝國主義,實行反人民、反共、反革命的政策。這就要求無產階級政黨堅決反對這種反動政策。一般地說,這些國家的資產階級,具有兩面性。無產階級政黨在同資產階級建立統一戰線的時候,應當實行又聯合又斗爭的政策。對於資產階級反帝反封建的進步傾向,實行聯合的政策;對於他們同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妥協和勾結的反動傾向,實行斗爭的政策。」因此,「如果不同反動的民族主義進行必要的斗爭,反而同情、附和和支持反動的民族主義者的反動行為,成為他們的夥伴,那就同馬克思列寧主義背道而馳,同無產階級國際主義背道而馳,墜入資產階級民族主義的泥坑。」具體到尼赫魯的政策,中共認為,以尼赫魯為首的印度統治集團挑起中印邊界事件,直到對中國發動大規模的武裝侵犯,正如他們干涉中國西藏一樣,都不是偶然的現象,而是同帝國主義利益密切結合的印度大資產階級大地主的階級本性所決定的。印度大資產階級大地主的這種擴張主義的反動思想,正是尼赫魯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尼赫魯為首的印度統治集團為了自己的需要,也為了適應美帝國主義的需要,充當了國際反華運動的馬前卒。這就是中印邊界糾紛的根源和背景。」而赫魯曉夫修正主義思想在這一問題上的表現就是「同那些不管採取什麼反動政策的民族主義國家合作」。
最後,對不結盟運動在社會主義國家對外政策中的地位的認識和態度。鑒於印度在不結盟運動中的影響和地位,通過中印邊界沖突,中共對此有了新的認識,不再強調不結盟運動在中國外交中的重要地位。中國領導人相信,尼赫魯政府搖擺不定,他們已經不再是中立國家,雖然他們聲稱自己屬於不結盟國家,實際上卻干著侵略擴張的事。印度現在變得更加依賴美國的援助。領土問題的實質是印度政府企圖兼並西部邊界地區更多的土地,他們在破壞印度共產黨和印度人民革命斗爭的同時,也迫不及待地攻擊社會主義事業。因此,「當前的頭等大事就是要在世界人民面前揭露印度反動派及其代表人物的陰謀,如果我們不徹底揭露他們的反動言行,他們就會進一步投靠美國,這樣對整個社會主義事業將造成更大的危險」。
對中共的上述政策立場以及對蘇聯政策的抨擊,蘇聯做出了公開的反應。1962年12月12日,赫魯曉夫在蘇聯最高蘇維埃發表講話,批評中國在中印邊界問題上的政策。蘇共中央書記處書記科茲洛夫(F.Kozlov)在12月2日至8日召開的義大利共產黨代表大會上也批評中國在中印爭端問題上的政策是「冒險主義」,有利於反革命和帝國主義勢力的反共產主義的活動。在1963年7月25日的一份聲明中蘇聯強調:「當看到一個剛剛獲得獨立並作為尋求獨立的國家之典範的社會主義國家,利用自己的軍事優勢,同一個年輕的中立國家發生軍事沖突,力圖使用那種方法在事關某段邊界的問題上取得有利的解決途徑,對此人們感到困惑和憤懣。」《真理報》1963年9月19日的一篇文章指出:「中國領導人一定對蘇聯愛好和平的立場不滿。也許,他們希望是用戰爭手段解決同印度的邊界問題,並希望得到蘇聯對他們行動的支持。如果北京的領導人希望得到這些,他們肯定有理由痛恨蘇聯的立場。」
蘇聯對1962年中印邊界沖突的反應和政策還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南亞地區的戰略格局,對冷戰和大國關系具有深遠的影響。1962年中印邊界沖突後,在印度同美國的關系迅速發展的同時,蘇聯也大力發展同印度的關系,這種戰略態勢無疑對中國的國家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在蘇聯對印度的軍事援助方面,第一批4架米格21型戰斗機在1963年2月交付印度,成為蘇聯在政治上支持印度的重要標志。
從1962年中印邊界沖突結束到1964年5月,蘇聯向印度提供了價值13億美元的軍事援助;1964年9月,蘇聯決定在未來5年向印度提供14億美元的貸款。1965年印巴戰爭後,美國和英國停止向印度提供軍火,蘇聯則大力向印度援助相關軍事物資。1967年,印度獲得蘇聯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坦克500輛,戰斗機100架;1969年至1970年,蘇聯向印度提供450輛重型和中型坦克、150輛輕型坦克、140門口徑為100毫米的火炮、兩艘潛水艇、一艘驅逐艦、120架米格21型截擊機、32架安型運輸機、140架戰斗機、109架直升機、50套地對空導彈發射設備。同西方相應的價格相比,蘇聯的上述軍事設備一般便宜40%-50%。至於從蘇聯大量購買軍事裝備的意圖,印度國防部長查萬(Y.B.Chavan)在1965年9月表示,蘇聯的武器可以在需要的時候對付中國。
在中美敵對和中蘇關系破裂的情況下,蘇聯在中印邊界沖突後大力發展同印度的關系,特別是在軍事領域內的合作,無疑對中國的國家安全特別是中國南部邊界安全構成了巨大的戰略壓力。更為重要的是,作為中印邊界沖突和蘇印關系發展的重要後果,中國和巴基斯坦關系得到實質性的發展。在中印關系惡化的情況下,巴基斯坦成為中國在南亞地區的戰略夥伴,同時更加深了中印之間的敵對。對此蘇聯認為,中國在極度惡化同印度關系的同時,另一方面卻同「威脅亞洲和平與安全」的《東南亞條約組織》和《巴格達條約組織》的成員巴基斯坦結成了事實上的盟友。中巴事實上戰略關系的形成,使得東南亞條約組織基本上失去了效力,美國開始降低對巴基斯坦在遏制中國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期望,戰略重點進一步轉向印度,這種戰略調整對南亞地區的大國關系產生了長期的影響。不過,這已經超出了本文討論的范圍。
Ⅵ 中印戰爭中,為什麼解放軍獲勝後主動後撤
希望能幫到你 如下幾個原因也許可以說明問題 1、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 國內是三年自然災害剛剛結束,國庫空虛,國民經濟嚴重下降。國際上,和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已翻臉,中蘇邊境陳兵百萬;東面蔣委員長在美國的武裝下,正想利用國內災荒來反攻大陸;東北面,雖有金日成在頂著,可美國人一直沒閑著;南面印度在尼赫魯的北進政策下,侵佔我領土。如果你是當時的中國領導人你如何面對?也許你現在會做的更好,但回到那個歲月,那種形勢下,你會怎樣做? 2、給養困難 古語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那從蜀進藏怎麼樣?難上加難。軍隊是打仗的,不是百米短跑,沖到終點就算完,武器糧草彈葯後勤保障要跟上。記得89年有報道從四川到西藏打工返鄉的農民,他們是去給駐藏邊防哨所背糧食的,1斤糧食給4塊錢的運費 --這已經遠遠超過了糧食的價格本身。據他們說他們一次背大概50斤左右的糧食,然後在高海拔地區翻山越嶺,經過2~3天達到目的地後返回。由此可見,維持給養的困難程度。往前推近30年,當時的給養困難程度大概要壞很多。不要拿青藏公路和鐵路說事,那裡還沒有,西藏解放才三四年,英國人說我們連西藏還沒捂熱。當時我軍在東線作戰實際是一個軍,先18軍,後21軍幾萬人。但是在印度一方,情況則要好得多,他們的軍事運輸至少不需要像中國這樣穿過數千公里青藏高原,盡管在高山地區他們的軍隊同樣面臨無法展開的局面,但是至少在把軍事物資運送到戰區方面,他們佔有絕對優勢。什麼意思呢?即中國在當時的條件下根本無法在後勤上保證長期大規模作戰。況且,戰爭後期,印度當時已全國總動員,集結幾十萬軍隊向邊境開拔。因此,假如中國不後撤,那麼回過神的印度就可以通過長期的小規模侵襲戰來消耗中國,中國實際上是很難確保不被迫後撤的,而這對於國家的聲譽是很大的損害。當時的國力不允許我們舉全國之力與印度拚個你死我活。而主動後撤,算是給足了印度面子,印度在法理上難以找到繼續長期戰爭的條件,而中國則可以贏得沒有霸權野心的好名聲,是非常有利於團結對霸權主義深惡痛絕的第三世界國家的。因此,由於給養困難導致的主動後撤使中國避免了陷入長期被動局面的境地。 3、美蘇的壓力和中國的核計劃 當時中國剛剛度過3年困難時期,國力空虛,而在1962年中印戰爭期間,美蘇及其集團都公開站在印度一方反對中國,如果戰爭長期化,在美蘇集團的支持下,中國很難在中印邊境地區維持長期的戰爭,而且可能面臨來自蘇聯的侵犯(當時蘇聯就重兵壓境使人不得不防)。因此通過主動後撤,不僅使印度失去了繼續戰爭的借口,而且也讓蘇美集團無話可說,避免了陷入被動的局面。同時,中國當時正在全力以赴研製核武器,在這一過程中美蘇都在威脅要對中國「採取行動」,在這種情況下息事寧人,有助於核計劃在較小的風險下順利完成。我們設想一下中國前推之後並不後撤,與在美蘇集團支持下的印度交火,美蘇集團對中國所能採取的當然是更尖銳的對立態度,我們的東北怎麼辦?老毛子可是惦記著的。我們東部怎麼辦,蔣總統的反攻計劃那是假的嗎?此時中國的核計劃基地受到打擊的可能性就要遠遠大於較和平的狀態。 4、中國打破封鎖走向世界的戰略需要 當時中國的處境是非常艱難的,一方面是西方集團的封鎖,另一方面是蘇聯集團的敵視,同時國內剛經歷3年困難時期急需恢復,因此中印沖突並不是當時中國的主要矛盾,中國需要爭取長期的和平發展時期來恢復和發展生產,增強國力。同時通過後撤而平息戰爭,中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息西方集團對中國的敵視,使強加在中國身上的邪惡的性質多少得到點澄清,有利於擺脫孤立的處境。實際上,中印邊境沖突後不久,1964年1月,中法之間就建立了外交關系,打開了中國與西方正式交往的大門。我們設想如果中國當時仍舊陷入與印度的持久戰爭中,這種局面是不會出現的。由於戰略目的的需要,不僅蘇聯,西方國家恐怕還會採取嚴厲的措施打壓中國為數不多的窮朋友,使中國更加孤立,對中國重返國際舞台的戰略是極其不利的。另外當時中國正在輸出革命,對於來自印尼之類的國家對中國試圖控制其國家的說法而言,主動後撤之類的也算是回擊。 而印度政府卻未能理解中國的善意。他們認為中國軍隊的「懲罰」大大傷害了印度的自尊和體面,並把中國主動釋放全部被俘人員、所繳武器和軍用物資也說成是陰謀。印度政府對中國的誠意根本不予理睬,並拒絕任何形式的談判,反而指使其軍隊重新佔領被中國軍隊趕出去又後撤的全部12.5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並且專門組建了針對高原作戰的幾個山地師。 吃到嘴裡的肉,誰也不願意吐出,除非萬不得已。雖然當時的情況使我們的領導人不得已而為之,但至少是我們西南邊境保持了近五十年的和平狀態,為我們的建設贏年了時間。
Ⅶ 求最近戰爭!
【專題】美國1979年-1989年,蘇聯為了奪得西亞地區的資源以及進一步威脅中國及抗衡美國在該地區的勢力,發動了對阿富汗的入侵,戰爭初期蘇軍迅速解決了阿富汗正規軍,但之後的游擊戰使蘇聯深陷泥潭,阿富汗游擊隊在美國的暗中支持下給予蘇軍沉重的打擊,蘇軍在付出慘重的人員傷亡及物質損失後不得不撤出阿富汗;
1980年-1988年,兩伊戰爭。在美國的挑撥離間下,撒達姆發動了對伊朗的 全面戰爭,雙方互有攻守,戰爭歷時8年, 造成超過100萬人的重大傷亡及巨大的財產損失。伊拉克的國力開始衰退,當年全球 數一數二的富國地位不復存在。
1990年-1991年,海灣戰爭。 剛剛結束了8年殘酷戰爭的伊拉克人民在還沒有弄明白發生了什麼事的情況下又被推入新的戰爭旋渦…… 90年8月2日,撒達母發動了對主權國家科威特的入侵,在聯合國譴責決議被無視後, 由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於1991年1月17日對科威特境內的伊拉克部隊及伊拉克本土軍事設施展開打擊,至2月28日,科威特全境光復。此戰伊拉克損失10萬餘人及無數武器裝備,而多國部隊僅僅是傷亡300多人的代價,現代戰爭從此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對伊拉克長達14年的經濟制裁開始,伊拉克人民的苦難也從此開始,直到今天……
1992年-1993年,南斯拉夫內戰,因種族仇恨而導致的戰爭是人類的悲哀,大規模的種族屠殺與滅絕在這里成了家常便飯。戰爭導致國家的分裂,斯偌文利亞、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 馬奇頓宣告獨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不復存在。
1998年-2000年,非洲國家衣索比亞和厄利垂亞的邊境戰爭。
1999年3月24日-6月20日,美國借口南 科索沃問題,在沒有聯合國授權的情況下, 糾集北約部隊發動對南聯盟的空襲。結果,南聯盟屈服,撤出 科索沃,美國奪得在巴爾乾地區的控制權,俄羅斯進一步被擠壓出該地區。
2001年, 在911恐怖襲擊後美國迅速反應,發動對阿富汗塔利班的攻擊,在反塔利班武裝的支持下, 美英盟軍推翻塔利班政權,並成功扶植 阿富汗新政府。 至此,美國在西亞的戰略進一步成功, 直接將 武裝力量 插進 中國及俄羅斯的後院……
2003年3月20日, 美英盟軍同樣沒有得到聯合國授權的情況下發動對 伊拉克的進攻,料想中的伊頑強抵抗沒有出現, 伊拉克軍及撒達母政權迅速瓦解,撒達母時代終結……美國人用最直接的方法奪得了自己想要的東西。
----------wmj007整理--------------
二戰以來,世界上發生的戰爭:朝鮮戰爭.
越南戰爭.
中國對越反擊戰.
中印戰爭.
英阿馬島之戰.
兩伊戰爭.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戰爭.
中東的三次戰爭.
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
科索沃戰爭
海灣戰爭
印巴戰爭
波黑戰爭
阿富汗反恐戰爭
美國入侵伊拉克戰爭
Ⅷ 中國和俄羅斯誰厲害
簡介如下:
第二:俄羅斯
陸軍:俄曾經擁有歷史上最為強大的陸軍力量,現在縮減了很多。坦克從高峰時的5萬余輛,減少到目前的一萬輛左右,但可以認定剩下的都是T-72以上級別的型號(T-64B等視同)。俄在過去一直奉行大規模裝甲戰的戰略,其打大規模陸戰的經驗和方案無疑是十分豐富的。我們很多人嘲笑俄在車臣戰爭時期的低下表現,但一經研究就可以發現,那是俄國人把大規模陸戰形式錯用到城市巷戰的結果,並不代表俄羅斯軍隊在集團作戰中也會是那樣的。直觀比較中、俄裝甲力量,中國目前的主戰坦克屬T-55水平,雖然多加改進,但戰力上升有限。很多人可能會跳出來拿所謂59D的火炮威力和上升了的防護力做反駁,但憑什麼說加裝反應裝甲的59能夠擋住T-72的攻擊,加了反應裝甲的72卻擋不住59的呢?還有59那幾乎不存在的火控系統怎麼說?俄國的穿甲彈和炮射導彈都不是1990年的伊拉克擁有的,不要被美國人的刻意貶低產生太多的誤解。
空軍:總共空軍戰機約達5,200架,第一線戰機,目前約有2,900架包括500架MiG-23、MiG-25的110架、MiG-29的 450架、SU-27有150和若干架SU-30戰機均屬空優戰機,對地攻擊機以 MiG-27的600架、SU-17及SU-20有300架、SU-24有480架、SU-25有340 架。 第二線本土防衛戰機也約有2,000架。
海軍:以巡洋艦為主、輔以大型航空母艦的水面作戰部隊,核潛艇數量多,稱為全球挑戰海軍.但由於經濟影響,軍方已經不能夠供養很多海軍艦艇,使得俄羅斯海軍大打折扣.
第三: 中國
中國現在總兵力230萬人 世界之最,
中國海軍擁有40萬人,200艘軍艦(三代約30艘),100艘潛水艇(三代約40艘包括093/094核潛水艇各四艘)。
中國陸軍150萬人(其中防空兵30萬世界第一醫療後勤人員50萬戰斗人員80萬),坦克1萬輛(三代約3000輛),
裝甲車約1萬輛,火箭車1萬輛(三代約4000輛),各種防空導彈2萬枚(三代約6000枚),
各種反坦克導彈1萬枚(三代約4000枚)。
中國空軍30萬人,作戰飛機3200架(J10 J11A J11B SU27 SU30 JF17 三代總合約700架
J8各型號 FBC1 二代半總合約1100架 J7與J6部分改進型無人1300架 中型轟炸機100架 還有少量武直)。
中國第二戰略打擊軍團10萬人(裝備各種氫彈中子彈約200枚,裝備各種近中遠普通彈道6000枚,
裝備各種太空打擊導彈1800枚,各類彈道搭載車約8000輛)。
中國戰爭機制還有如下六大特點:
1、中國在戰爭動員機制上,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他可以在短時間內,募集到超過1000萬的具有良好素質的優秀兵員。因此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包含美國在內,都不可能想像在中國本土與這支軍隊作戰。
2、中國具有強勁規模的核武器2期製造生產能力。所謂2期能力是來自美國核能研究中心的理論。他是指,在國家處於被大規模侵略的時期,依舊保存有一定的核武器生產製造規模。中國核武基地,多在西南。西北的深處腹地。而這里又是很難被短時間攻陷的地區。因此,除非使用毀滅手段,否則很難達到目的。
3、中國是具有一定戰爭經驗的國家。而且他多次與「世界聯軍」交戰。1950年韓戰,1961-1965中印戰爭(當時印度受到來自美,蘇,英,法,北約等支持)。1969-1986年中越戰爭(越南受到來自前蘇聯,華約等多達12個國家支持)。這些給中國製造了很好的抵禦戰爭機制。
4、中國擁有十分龐大的規模的國防生產體系。中國的國防體系目前僅僅是開展了不足15%。(中國造船能力每年150萬噸級,造飛機能力每年1200架。坦克生產力度為7000-9000輛僅此美國)而這主要因為中國為了避免導致前蘇聯的惡果。
5、中國海外人力資源豐厚。一旦遭到攻擊這些深處在美國以及世界的多個層次的華人,都會勢必起來。造成世界性質的華人戰爭。
6、中國科技力量發展能力很好。他們擁有自身完善的科技武器研究機構。雖然部分顯得老化僵硬,但是他的機制依舊可以在外力措施下被激活。
經濟方面:
如果說是經濟總量的話,當然是中國強一些,中國的GDP的排名在第四位。俄羅斯雖然近幾年經濟增長勢頭不錯。但跟中國相比稍微遜色點 不過有一點是無可爭議的中國的人均GDP與俄羅斯的差距就十分明顯, 我覺得美國在特定的時期總要將一些國家拉出來說他們的威脅,冷戰時期的前蘇聯,今天的中國等,這都是美國借口發展其絕對軍事優勢的借口,美國想要稱霸世界,他不允許有任何國家有對他造成一絲威脅的可能性,那怕可能性很小,總的來說,美國經常鼓吹中國威脅論,這只是個幌子,其實他真正的目的是想在太平洋建立絕對實力(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