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請問;世界主要的國際黃金市場有哪些啊
目前主要有以下7大交易市場
① 倫敦黃金市場:歷史悠久,其發展歷史可追溯到內300多年前
② 蘇黎世黃金市容場:二戰後發展起來的國際黃金市場。
③ 美國黃金市場:紐約和芝加哥黃金市場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是世界最大的黃金期貨交易中心。兩大交易所對黃金現貨市場的金價影響很大。
④ 香港黃金市場:已有90多年的歷史。其形成是以香港金銀貿易場的成立為標志。
⑤ 倫敦黃金交易所黃金定盤:1919年9月12日上午11點,產生了第一筆黃金定盤。
⑥ 東京黃金市場:於1982年成立,是日本政府正式批準的唯一黃金期貨市場。
⑦ 新加坡黃金所:成立於1978年11月,目前時常經營黃金現貨和2、4、6、8、10個月的5種期貨合約,標准金為100盎司的99.99%純金,設有停板限制。
Ⅱ 國際現貨黃金的發展歷程
早在新石器時代(約1萬年~4000年前)人類就已識別了黃金。千百年來,擁有著如此悠久歷史的黃金以怎樣的姿態出現在人們的面前,又被人們賦予怎樣的功能?黃金課堂帶你一起去尋找不同歷史時期黃金的功能演變。
在19世紀之前,黃金基本為帝王獨占的財富和權勢的象徵,或為神靈擁有,成為供奉器具和修飾保護神靈形象的材料。而黃金價值高,產量稀少,運送成本高,鑄造困難的特性,使得黃金的價格十分穩定,這決定了其具備充當貨幣功能的屬性。1816年,英國頒布了(金本位制度法案),開始實行「金本位制」,黃金開始轉化為世界貨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兌換和自由輸出人。直至世界大戰爆發,物價飛漲打破了金本位制的施行環境,「金本位制」崩潰。
1944年5月,美國邀請參加籌建聯合國的44國政府的代表在美國布雷頓森林舉行會議,簽定了「布雷頓森林協議」,建立了的人類第二個國際貨幣體系。在這一體系中美元與黃金掛鉤,美國承擔以官價兌換黃金的義務。然而好景不長,20世紀60年代美國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潭,財政赤字巨大,美元開始貶值,各國紛紛拋售自己手中的美元,搶購黃金,使美國黃金儲備急劇減少,倫敦金價暴漲,布雷頓森林體系逐漸瓦解。
1973年,黃金迎來了它非貨幣功能的時代,美國總統尼克松宣布正式取消黃金雙價制,這意味著國際貨幣體系中黃金非貨幣化的法律過程已經完成。
當然,黃金在實際的經濟生活中並沒有完全退出金融領域,當今的黃金分為商品性黃金和金融性黃金,國家放開黃金管制不僅使商品黃金市場得以發展,同時也促使金融黃金市場迅速地發展起來,黃金作為一種公認的金融資產開始活躍在投資領域。
Ⅲ 國際黃金市場發展是怎樣的
世界主要黃金市場介紹黃金基礎知識
1. 分布
黃金市場便是確定黃金價格、體現黃金供求的具體形式,是集中進行黃金和以黃金為標的物的金融工具買賣的交易場所和運營網路。
據不完全統計現在世界上有40多個黃金市場,具體分布情況如下:
洲別
國別
市場名稱
洲別
國別
市場名稱
歐洲
瑞士
蘇黎士
亞洲
黎巴嫩
貝魯特
英國
倫敦
印度
孟買 新德里 加爾哥達
法國
巴黎
巴基斯坦
卡拉其
比利時
布魯塞爾
新加坡
新加坡
德國
法蘭克福
中國
香港,澳門
義大利
米蘭 羅馬
日本
東京 橫濱 神戶
葡萄牙
里斯本
泰國
曼谷
荷蘭
阿姆斯特丹
菲律賓
馬尼拉
土耳其
伊斯坦布爾
以色列
特拉維夫
瑞典
斯德哥爾摩
美洲
加拿大
多倫多 溫尼伯
希臘
雅典
烏拉圭
蒙得維的亞
非洲
摩洛哥
卡薩布蘭卡
委內瑞拉
加拉加斯
塞內加耳
達喀耳
墨西哥
墨西哥
利比亞
的黎波里
巴西
里約熱內盧 聖保羅
索馬里
吉布地
阿根廷
布宜諾斯艾利
埃及
開羅亞歷山大
巴拿馬
巴拿馬
扎伊爾
金沙薩
美國
紐約 芝加哥 底特律 布法羅 舊金山
2. 分類
1)按照國家管制的程度不同,黃金市場可以分為三類:
a.自由黃金市場:即不限制黃金進出口,居民和非居民均可自由買賣黃金的市場,如蘇黎世黃金市場 ;
b.管制黃金市場:即限制黃金進出口,只允許非居民,而不允許居民買賣黃金的市場,如(1979年10 月英國撤銷全部外匯管制之前的)倫敦黃金市場;
c.國內黃金市場:即禁止黃金進出口,只允許居民,而不允許非居民買賣黃金的市場,如巴黎黃金市場。
2) 按照交易期限的不同,黃金市場也可分為兩類:
a.現貨交易市場:即進行黃金現貨交易的市場,如蘇黎世黃金市場;
b.期貨交易市場:即進行黃金期貨與期權買賣的市場,如紐約黃金市場。
3) 按照交易形式的不同,黃金市場又可分為兩類:
a.有形市場:即有固定交易場所的市場。其中又可以分為有專門獨立的黃金交易場所的黃金市場,如:香港金銀業貿易場、新加坡黃金交易所以及新興的中東BUDAI等;另外就是設在商品交易所之內的黃金市場,如:紐約黃金市場是設在紐約商品交易所(COMEX),芝加哥黃金市場設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IMM)以及加拿大的溫尼伯商品交易所。
b.無形市場:即無固定交易場所,黃金買賣是通過現代化通訊工具聯系成交的市場,如各大金商之間形成的倫敦黃金市場;以銀行為主買賣黃金的蘇黎世黃金市場;以及香港的倫敦金(LGD)無形市場。
4) 按照作用范圍的不同,黃金市場又可分為兩類:
a.國際性市場:即在國際黃金交易中發揮主導作用,其價格的形成及交易量的變化對其他市場有很大影響的市場,如倫敦、蘇黎世市場。
b.區域性市場:即交易規模不大且集中在本地區,影響范圍有限的市場,如巴黎、東京黃金市場。
3. 主要的黃金市場簡介
世界上比較著名有影響的黃金市場主要集中在倫敦、蘇黎世、紐約和香港,及新興的迪拜等。
Ⅳ 國際黃金市場發展是怎樣的
2. 分類
1)按照國家管制的程度不同,黃金市場可以分為三類:
a.自由黃金市場:即不限制黃金進出口,居民和非居民均可自由買賣黃金的市場,如蘇黎世黃金市場 ;
b.管制黃金市場:即限制黃金進出口,只允許非居民,而不允許居民買賣黃金的市場,如(1979年10 月英國撤銷全部外匯管制之前的)倫敦黃金市場;
c.國內黃金市場:即禁止黃金進出口,只允許居民,而不允許非居民買賣黃金的市場,如巴黎黃金市場。
2) 按照交易期限的不同,黃金市場也可分為兩類:
a.現貨交易市場:即進行黃金現貨交易的市場,如蘇黎世黃金市場;
b.期貨交易市場:即進行黃金期貨與期權買賣的市場,如紐約黃金市場。
3) 按照交易形式的不同,黃金市場又可分為兩類:
a.有形市場:即有固定交易場所的市場。其中又可以分為有專門獨立的黃金交易場所的黃金市場,如:香港金銀業貿易場、新加坡黃金交易所以及新興的中東BUDAI等;另外就是設在商品交易所之內的黃金市場,如:紐約黃金市場是設在紐約商品交易所(COMEX),芝加哥黃金市場設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IMM)以及加拿大的溫尼伯商品交易所。
b.無形市場:即無固定交易場所,黃金買賣是通過現代化通訊工具聯系成交的市場,如各大金商之間形成的倫敦黃金市場;以銀行為主買賣黃金的蘇黎世黃金市場;以及香港的倫敦金(LGD)無形市場。
Ⅳ 國際黃金未來走勢如何
根據黃金,美元,原油掛鉤的以往經驗。美元隨通脹貶值;原油價格隨國際需求上漲;黃金儲量減少,需求增加,並受美元貶值影響價格上漲。近期由於原油和黃金價差太大,有原油價漲,黃金價跌的趨勢。不過長遠來看,兩者趨勢都上升。
Ⅵ 國際黃金市場經歷了怎樣的形成和發展
國際黃金交易的歷史主要可分為四 個階段:
第一階段:皇權壟斷時期(19 世紀 以前)。在 19世紀之前,因極其稀有, 黃金基本為帝王獨占的財富和權勢 的象徵;搶掠與賞賜成為黃金流通 的主要方式,自由交易的市場交換 方式難以發展。
第二階段:金本位時期(19 世紀 初至20 世紀30年代)。 19 世紀初, 陸續在各地發現了豐富的金礦資 源,黃金生產力迅速發展,金本位 製得以建立。金本位制即黃金就是 貨幣,可自由進、出口,當國際貿 易出現赤字時,可以用黃金支付; 在國內,黃金可以做貨幣流通。金 本位制具有自由鑄造、自由兌換、 自由輸出等三大特點。金本位制始 於 1816 年的英國,到 19 世紀末, 世界上主要的國家基本上都實行了 「金本位」。
第三階段:布雷頓森林系時期(20世紀 40 年代至 70 年代初)。 1944 年 5 月,美國邀請參加籌建聯合國 的 44 國政府的代表在美國布雷頓 森林舉行會議,簽定了 「布雷頓森 林協議」。在這一體系中美元與黃金 掛鉤,美國承擔以官價兌換黃金的 義務。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美元 處於中心地位,起世界貨幣的作用。 這實際是一種金匯兌本位制。因為 黃金是穩定這一貨幣體系的最後屏 障,所以黃金的價格及流動都受到 較嚴格的控制,各國禁止居民自由 買賣黃金,市場機制難以有效發揮 作用。
第四階段:黃金非貨幣化時期(20 世紀 70 年代至今)。國際黃金非貨幣 化的結果,使黃金成為了可以自由擁 有和自由買賣的商品,黃金市場得以 發展。國際貨幣體系中黃金非貨幣化 的法律過程已經完成,但是黃金在實 際的經濟生活中並沒有完全退出金融 領域,當今黃金仍作為一種公認的金 融資產活躍在投資領域,充當國家或 個人的儲備資產。
Ⅶ 淺析黃金市場現狀及發展
—— 以下數據及分析均來自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黃金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全球黃金飾品需求較大
黃金資源十分珍貴,在自然界中的儲量較低,在世界范圍內的分布相對較廣,澳大利亞、俄羅斯、南非、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秘魯、中國、加拿大、烏茲別克等使目前世界查明黃金資源可控制的基礎儲量最多的國家。其中,我國黃金資源可控制的基礎儲量為2000噸,位居世界第八位。
Ⅷ 國際黃金市場的發展變化
國際黃金(也叫現貨黃金和倫敦金)是既期交易,指在交易成交後當天交割或數天內交割。現貨黃金市場沒有莊家,市場規范,自律性強,法規健全。
國際黃金(黃金代碼一般國際上慣例是XAUUSD,或者是GOLD,中文名字也叫國際現貨黃金和倫敦金)是既期交易,指在交易成交後交割或數天內交割。通常也稱現貨黃金是世界第一大股票。因為現貨黃金每天的交易量巨大,日交易量約為20萬億美元。因此沒有任何財團和機構能夠人為操控如此巨大的市場,完全靠市場自發調節。現貨黃金市場沒有莊家,市場規范,自律性強,法規健全。
現貨黃金優點
黃金的價值是自身所固有的和內在的「全球硬通貨幣」,並且有千年不朽的穩定性,所以無論天災人禍,黃金的價值永恆。
黃金是與貨幣密切相關的金融資產,因此很容易變現。更由於黃金24小時的交易市場,因此隨時可以變鈔票。
黃金具有世界價格,還可以根據兌換比價,兌換為其他國家貨幣。
金價波動大:根據國際黃金市場行情,按照國際慣例進行報價。因受國際上各種政治、經濟因素如a.美元b.石油c.央行儲備d.戰爭風險,以及各種突發事件的影響,金價經常處於劇烈的波動之中。可以利用這差價進行實盤黃金買賣。
交易服務時間長:每天為二十四個小時交易,涵蓋主要國際黃金市場交易時間。
資金結算時間短:當日可進行多次開倉平倉(跟權證有點像),提供更多投資機遇。
操作簡單:有無基礎均可,即看即會;比炒股更簡單,不用選股多麼麻煩,分析判斷相對簡單,跟美元,原油走勢緊密相關。全世界都在炒這種黃金,每天交易大約20萬億美金。一般莊家無法興風作浪。在這個市場靠的只有自己的技術。
賺的多:黃金漲,您做多,賺;黃金跌,你做空,也賺!(股票漲才賺,跌則虧)雙向交易,真正的上漲下跌都賺錢。
趨勢好:炒黃金在國內才剛剛興起,股票、房地產、外匯等在剛開始是都賺瘋了,黃金也不例外。而且雙向更靈活.
保值強:黃金從古至今都是最佳保值產品這之一,升值潛力大;世界上通貨膨脹加劇,將推進黃金增值。黃金T + D理財業務特點:◇利用杠桿原理——低投入、高回報,資金利用率高◇雙向交易——做多做空機制,投資靈活 ◇T+0交易——可以當天買賣操作,短線機會大◇網上交易——隨時買賣,操作便捷、安全◇無漲跌幅限制——套利空間大◇24小時交易——適合上班族理財投資◇全球市場——無莊家,交易活躍
投資理財沒有包賺的,黃金外匯也一樣,類似股票一樣。所以外匯黃金畢竟是理財基礎知識還是需要的,而且也但是不是外匯黃金公司都可以選擇,不是所有的投資都可以盈利,所以准備或者說是入門非常重要。
Ⅸ 黃金發展史
早在新石器時代(約1萬年~4000年前)人類就已識別了黃金。千百年來,擁有著如此悠久歷史的黃金以怎樣的姿態出現在人們的面前,又被人們賦予怎樣的功能?黃金課堂帶你一起去尋找不同歷史時期黃金的功能演變。 在19世紀之前,黃金基本為帝王獨占的財富和權勢的象徵,或為神靈擁有,成為供奉器具和修飾保護神靈形象的材料。而黃金價值高,產量稀少,運送成本高,鑄造困難的特性,使得黃金的價格十分穩定,這決定了其具備充當貨幣功能的屬性。1816年,英國頒布了(金本位制度法案),開始實行「金本位制」,黃金開始轉化為世界貨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兌換和自由輸出入。直至世界大戰爆發,物價飛漲打破了金本位制的施行環境,「金本位制」崩潰。 1944年5月,美國邀請參加籌建聯合國的44國政府的代表在美國布雷頓森林舉行會議,簽定了「布雷頓森林協議」,建立了的人類第二個國際貨幣體系。在這一體系中美元與黃金掛鉤,美國承擔以官價兌換黃金的義務。然而好景不長,20世紀60年代美國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潭,財政赤字巨大,美元開始貶值,各國紛紛拋售自己手中的美元,搶購黃金,使美國黃金儲備急劇減少,倫敦金價暴漲, 布雷頓森林體系逐漸瓦解。 1973年,黃金迎來了它非貨幣功能的時代,美國總統尼克松宣布正式取消黃金雙價制,這意味著國際貨幣體系中黃金非貨幣化的法律過程已經完成。 當然,黃金在實際的經濟生活中並沒有完全退出金融領域,當今的黃金分為商品性黃金和金融性黃金,國家放開黃金管制不僅使商品黃金市場得以發展,同時也促使金融黃金市場迅速地發展起來,黃金作為一種公認的金融資產開始活躍在投資領域
早在新石器時代(約1萬年~4000年前)人類就已識別了黃金。千百年來,擁有著如此悠久歷史的黃金以怎樣的姿態出現在人們的面前,又被人們賦予怎樣的功能?黃金課堂帶你一起去尋找不同歷史時期黃金的功能演變。 在19世紀之前,黃金基本為帝王獨占的財富和權勢的象徵,或為神靈擁有,成為供奉器具和修飾保護神靈形象的材料。而黃金價值高,產量稀少,運送成本高,鑄造困難的特性,使得黃金的價格十分穩定,這決定了其具備充當貨幣功能的屬性。1816年,英國頒布了(金本位制度法案),開始實行「金本位制」,黃金開始轉化為世界貨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兌換和自由輸出入。直至世界大戰爆發,物價飛漲打破了金本位制的施行環境,「金本位制」崩潰。 1944年5月,美國邀請參加籌建聯合國的44國政府的代表在美國布雷頓森林舉行會議,簽定了「布雷頓森林協議」,建立了的人類第二個國際貨幣體系。在這一體系中美元與黃金掛鉤,美國承擔以官價兌換黃金的義務。然而好景不長,20世紀60年代美國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潭,財政赤字巨大,美元開始貶值,各國紛紛拋售自己手中的美元,搶購黃金,使美國黃金儲備急劇減少,倫敦金價暴漲, 布雷頓森林體系逐漸瓦解。 1973年,黃金迎來了它非貨幣功能的時代,美國總統尼克松宣布正式取消黃金雙價制,這意味著國際貨幣體系中黃金非貨幣化的法律過程已經完成。 當然,黃金在實際的經濟生活中並沒有完全退出金融領域,當今的黃金分為商品性黃金和金融性黃金,國家放開黃金管制不僅使商品黃金市場得以發展,同時也促使金融黃金市場迅速地發展起來,黃金作為一種公認的金融資產開始活躍在投資領域
Ⅹ 國際黃金市場的中國發展
與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一樣,中國人發現和使用黃金的歷史非常悠久,並且也一直將其作為權勢和財富的象徵。早在春秋時期,當時的楚國就已經開始鑄造金幣郢爰.但是,從五千年的歷史來看,中國在傳統上是一個黃金貧乏的國家。總量上的匱乏使黃金缺乏成為主要流通手段的物質基礎,在中國古代和近代歷史上長期承擔主要貨幣職能的金屬是白銀。
除了黃金生產力的落後之外,中國貧金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自鴉片戰爭以後長期遭受西方列強的巧取豪奪,大量黃金和白銀被當作鴉片貨款和戰爭賠款流出中國,造成國內貴金屬硬通貨的嚴重匱乏。而此後中國境內的連年內戰和日本侵略戰爭更是造成了我國黃金與白銀的大量外流,其中一部分被用於購買軍械物資,另一部分被達官顯貴在外逃時攜帶出去。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政府炮製的金圓券事件就是一個典型的黃金外流事件。當時國民黨政府由於財政連年出現巨額赤字而大量發行法幣,導致物價飛漲,民不聊生。為了挽救實際上已經崩潰的經濟局面,1948年8月19日,國民黨政府實行了所謂的幣制改革和限價政策.其頒發的《金圓券發行辦法》規定金圓券每元含黃金0.22217克,發行額以20億為限;按1金圓券摺合法幣300萬元的比率收兌法幣。同時規定黃金1兩等於金圓券200元,白銀1兩等於金圓券3元,美元1元等於金圓券4元。國民黨政府使用高壓和誘騙等手段強制推行這個法令,命令國統區的人民必須在1948年9月30日前將所持黃金和白銀全部兌換成金圓券,過期不交者一律強制沒收。不到兩個月,就從人民手中榨取了金銀外幣總值達兩億美元。1948年10月初,由上海開始的搶購風潮波及國統區各大城市,物價進一步飛漲。11月10日,國民黨政府被迫宣布取消限價政策。12日又公布了《修正金圓券發行辦法》法令,規定1金圓券的含金量減為0.044434克,等於公開宣布金圓券貶價4/5,並撤銷了金圓券發行20億元的限額。之後金圓券開始無限量發行,至1949年5月共發行了六十七萬多億元,金圓券也像法幣一樣成為廢紙。這些用金圓券兌換來的黃金和白銀,以及國民黨政府中央銀行歷年積累的黃金和白銀儲備於1949年用軍艦押送至台灣。
對於國民黨當時運台黃金的總數量還存在一些爭論,但總之這在當時是一筆相當可觀的巨額財富,並由此造成了新中國在建立之初就面臨的貧金局面。此時中國政府只能從新生產黃金中獲得儲備的增加,而幾乎沒有歷史積累。在建國之後的很長一段時期內,我國在黃金問題上一直是嚴格管制,黃金開采企業必須將所生產出來的黃金交售給中國人民銀行,而後由中國人民銀行將黃金配售給用金單位。那時新生產出來的黃金主要用於緊急國際支付和國家儲備。
因此,新中國成立後,國內的黃金市場一直是封閉的,黃金的市場流動需要申請和配額。1950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制定下發了《金銀管理辦法》(草案),凍結民間金銀買賣,明確規定國內的金銀買賣統一由中國人民銀行經營管理。
1983年6月15日,國務院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金銀管理條例》,規定國家對金銀實行統一管理、統購統配的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機關、部隊、團體、學校,國營企業、事業單位,城鄉集體經濟組織的一切金銀的收入和支出,都納入國家金銀收支計劃;境內機構所持的金銀,除經中國人民銀行許可留用的原材料、設備、器皿、紀念品外,必須全部交售給中國人民銀行,不得自行處理、佔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一切單位和個人不得計價使用金銀,禁止私相買賣和借貸抵押金銀.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從1949年開始的三四十年時間里,整個中國社會出現了一個黃金斷層,這個斷層整整影響了兩代人。其間,中國人民幾乎與黃金絕緣,只是很樸素的知道黃金很值錢,黃金很貴重,但無法接觸到黃金,更談不上對黃金的了解與認識,對黃金的重要作用和金融屬性了解甚少。這個黃金斷層實際上導致了整個社會對黃金的普遍缺乏認識和漠視。可以說,大多數中國投資者都需要對黃金投資理念與相關知識進行大補課,中國也需要一個重新喚醒民眾真切認識黃金的過程。對市場參與各方來說,這個過程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中國黃金市場發展大事記
1950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制定下發《金銀管理辦法》(草案),凍結民間金銀買賣,明確規定國內的金銀買賣統一由中國人民銀行經營管理。
1983年6月15日,國務院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金銀管理條例》,規定國家對金銀實行統一管理、統購統配的政策.
1999年12月10日,中國首次向社會公開發售1.5噸千禧金條.
1999年12月28日,白銀取消統購統銷放開交易,上海華通有色金屬現貨中心批發市場成為中國唯一的白銀現貨交易市場。白銀的放開被視為黃金市場開放的預演.
2000年8月,上海老鳳祥型材禮品公司獲得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批准,開始經營舊金飾品收兌業務,成為國內首家試點黃金自由兌換業務的商業企業。
2000年10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發表有關黃金市場開放的研究報告。同年,中國政府將建立黃金交易市場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2001至2005年)綱要。
2001年1月,上海公開發行新世紀平安吉祥金牌,中國金幣總公司作出承諾,在政策許可的條件下,適當時候予以回購,購買者可在指定的商家或商業銀行網點自主買賣或選擇變現。
2001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宣布取消黃金統購統配的計劃管理體制,在上海組建黃金交易所。
2001年6月11日,央行正式啟動黃金價格周報價制度,根據國際市場價格變動對國內金價進行調整。
2001年11月28日,上海黃金交易所模擬運行。
2002年10月17日,上海黃金交易所實際交易試運行中,中金黃金股份公司與北京菜市口百貨公司以每克83.5元的價格成交了3千克2號金。
2002年10月30日,上海黃金交易所正式開業,中國黃金市場走向全面開放。
2003年4月,人民銀行取消了黃金生產、加工、流通審批制,改為工商注冊登記制,標志著黃金商品市場的全面開放。
2003年11月18日中國銀行的黃金寶在上海試點,拉開了商業銀行參與黃金市場的序幕
2004年6月上海黃金交易所推出小金條業務,面向普通投資者
2005年7月18日,工商銀行與上海黃金交易所聯合推出了個人實物黃金投資業務。
2006年12月,中國銀行推出面向個人投資者的黃金期權業務期金寶和兩金寶.
2006年12月25日,上海金交所正式推出面向個人投資者的AU100g實物黃金投資品種。
2007年9月,經國務院同意,中國證監會《關於同意上海期貨交易所上市黃金期貨合約的批復》(證監期貨字[2007]158號)批准上海期貨交易所上市黃金期貨。 中國的黃金生產和消費量位居世界前列
在中國古代,黃金主要產自黃河下游及相鄰地區,在長江流域也有個別產金地。這一時期生產黃金的方法主要是挑揀和采出自然金,對黃金的加工方法主要是錘揲法。到商代、西周時期已有熔鑄工藝,如劉家河出土的笄。隨著科學技術發展,中國古代和近代的黃金生產又陸續發展出重力法淘金和岩金開采等。找礦也出現了一些新方法:認識礦物共生關系,從一條礦脈找尋其他礦脈;按礦物的光澤找礦等。《史記·天官書》記載:金寶之上皆有光,不可不察.到了漢代,黃金冶煉技術已有了更加長足的進步,西安上林苑出土的馬蹄金和麟趾金經測定含金量高達97%,而北京懷柔出土的馬蹄金純度已達99.3%.
中國的金礦資源比較豐富。總保有儲量超過四千噸,居世界第七位。我國金礦分布廣泛,除上海市、香港特別行政區外,在各個省、市、自治區都有金礦產出。就省區論,以山東的獨立金礦床最多,江西的伴生金礦最多;黑龍江、河南、湖北、陝西、四川等省的金礦資源也較豐富。
中國最有名的金礦是山東的膠東金礦,其中90%以上集中分布在招遠-萊州地區,最主要的礦區是玲瓏金礦。該礦區有著悠久的開采歷史,建國以來引進現代采治技術,逐漸發展壯大,產金量一度居世界第五位。屬於這一類型的還有河北遷西縣金廠峪金礦、河南西部小秦嶺金礦等。中國第二大金礦類型是沉積岩型,即所謂卡林型或微細浸染型.這類礦雖然品位較低,金粒細小而且分散,但礦床的規模大,在當今采礦、選治技術發達的情況下,可以獲得很高產量。我國卡林型金礦主要分布在滇、桂黔和川、陝、甘地區。
時至今日,中國不但已經成為全球黃金生產大國-2006年黃金產量達240.08噸;同時也是消費大國,2006年消費量高達269.3噸,佔世界黃金消費總量的9.23%.中國黃金集團公司下屬國際貿易公司稱,2007年中國有可能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二大黃金生產國,中國為世界第三大黃金生產國。
中國國內的黃金需求一直是以首飾性消費需求為主,每年中國市場銷售的黃金大部分是黃金飾品,工業、醫療、科研等行業占消費需求的比重較小。黃金的金融投資需求還只是剛剛起步,但增長迅速。出於種種歷史和金融體制的原因,中國大陸人均只佔有不到4克的黃金;年人均黃金消費量只有0.2克,並且消費量集中在黃金飾品上,與港台地區和西方國家的水平差距懸殊(阿聯酋人均年消費黃金最多,達30克),離印度人均約1克的水平也有很大距離。預計今後幾年中國的黃金消費量有望大幅增長至500噸,這對國際黃金市場的價格將產生重大影響。 中國國內的黃金總存量約為五千多噸,包括中央銀行的黃金儲備和民間擁有的黃金製品。截至2007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持有的黃金儲備仍為1929萬盎司,即600噸,長期以來沒有任何變化。2007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外匯儲備余額為14336.11億美元。按800美元/盎司的國際市場價格計算,600噸黃金的價值約為154億美元。黃金儲備約占外匯儲備1.07%左右。
隨著世界經濟和科技技術的快速發展,世界各國的地位、實力及其在世界事務中的作用也在發生著變化。黃金的市場需求及價格變化之所以能夠引起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是因為黃金的地位及其對相關方面的影響仍然是重要的。從世界黃金協會提供的數據看,黃金仍然是國家戰略儲備的主體。
說到這里,也許有的投資者會提出疑問:為什麼許多歐洲國家央行要大量拋售黃金,以至於從1999年開始不得不通過簽訂售金協議來限制其拋售活動?實際上,我們看到的只是表面現象。華盛頓協議簽約國的央行共有近兩萬噸黃金儲備,每年拋售幾百噸只會對市場產生短期內的影響。同時,全世界每年礦產黃金至少超過2500噸,其中相當一部分作為投資進入市場或作為儲備進入各國金庫。因此,歐洲各大央行一年裡拋售幾百噸黃金並不表示黃金的戰略儲備地位降低了,而只是體現出黃金在一些國家儲備多元化調整過程中的靈活性。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國家實行的是藏金於民的政策,官方黃金儲備並不高。如印度,數據顯示其官方黃金儲備只有357.7噸,在儲備總額中也僅佔3.4%.但據有關資料顯示,印度民間的黃金存量至少有1萬噸,白銀的民間儲藏量至少也有11萬噸。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黃金消費市場。另外,在九十年代的亞洲金融危機中,泰國、韓國等國家的民眾紛紛拿出自己的黃金幫助國家克服金融危機,藏金於民的優勢在此時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中國黃金市場處於起步階段
綜觀中國黃金市場現狀,不但國家缺乏長遠的黃金儲備規劃,普通民眾對黃金的投資意識也比較薄弱。但目前國內民眾投資黃金的意識正在被喚醒,中國黃金市場在逐步開放後必將對全球黃金市場格局產生深遠影響。我國黃金市場改革起始於1993年,這一年國務院63號函確立了黃金的市場化方向。2001年4月,當時的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宣布取消黃金統購統配的計劃管理體制,在上海組建黃金交易所。2002年10月上海黃金交易所開業,標志著中國的黃金行業開始走向市場化。據初步統計,上海金交所***單位年產金量約佔全國的75%;用金量佔全國的80%;冶煉能力佔全國的90%.這些都體現了黃金市場化趨勢的推進。
現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2004年9月在倫敦金銀市場協會(LBMA)上海年會上表示,中國黃金市場應當逐步實現三個轉變:從商品交易為主向金融交易為主的轉變、由現貨交易為主向期貨交易為主的轉變、由國內市場向國際市場的轉變。這段話概括了中國黃金市場的現狀和特點-以實物現貨為主,市場封閉;同時也為其未來的發展趨勢做了指引-以黃金金融衍生產品為主要交易方式的國際性黃金市場。
當今的黃金市場可分為商品性市場和金融性市場,商品實物黃金交易額不足總交易額的3%,90%以上的市場份額是黃金金融衍生品。也就是說,黃金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才是市場主流,中國黃金市場還停留在以實物商品交易為主的階段。以上海黃金交易所為例,作為我國唯一的黃金場內交易所,2005年該所年黃金交易量突破900噸,交易金額首次突破1000億元人民幣。但與世界上最大的黃金市場-倫敦黃金市場相比,上海黃金交易所的交易量不足其1%.此外,中國黃金市場又是個相對封閉的市場,金交所的外資***實行嚴格的審批制度,目前有1家中外合資企業***和12家外商獨資與中外合資企業客戶。2005年這類***與客戶的黃金交易量為9427公斤,只佔交易所交易總量的1.04%.缺乏國際金融機構的參與,造成國內黃金市場價格不能完全與國際市場接軌,有時甚至出現明顯背離。
2007年9月,經國務院同意,中國證監會批准上海期貨交易所上市黃金期貨。在黃金期貨的基礎上,一系列衍生產品,包括期權,遠期以及近幾年異常火熱的黃金ETF,甚至更多的創新產品都將逐步推出,進一步加大中國黃金市場的深度和廣度。我國開展黃金期貨交易具有重要意義:一是有利於廣大企業和投資者利用黃金期貨發現價格和套期保值,提高風險管理水平,增強國際競爭力;二是有利於進一步完善黃金市場體系和價格形成機制,形成現貨市場、遠期交易市場與期貨市場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局面;三是有利於打擊黃金變相期貨交易,維護投資者的合法利益。
我們相信,中國黃金市場在經歷十幾二十年的發展後,將逐步成為占據主導地位的國際黃金市場:首先是投資品種的豐富與多樣化,黃金期貨,期權,黃金存摺,紙黃金,黃金EFT,黃金遠期等產品不斷推出並逐步完善。其次是市場主體的廣泛參與,黃金市場作為投資性的金融市場不但吸引大量的境內機構和個人加入進來,同時開放國門,讓國際性的大銀行和大金商一同參與,從而使得與國際其他黃金市場逐步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