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旅遊黃金周 利弊分析
利:1、拉動內需,促進經濟發展;
2、緩解人們緊張的工作壓力,使人們得到休息和放鬆;也可以使家庭多些在一起的時間
3、促進旅遊業、餐飲業等發展
弊:1、由於各地熱點景區遊人增多、擁擠,造成安全隱患增多,發生事故概率大於平常;
2、在「黃金周」期間,除了最上層的中樞包括國防、外交及最底層的飲食購物旅遊外,社會運作基本停頓一周時間。
3、出外旅遊食宿、服務質量都可能有所下降。
Ⅱ 黃金周有哪些壞處,大家來說說
1、由於各地熱點景區遊人增多、擁擠,造成安全隱患增多,發生事故概率大於平常;
2、在「黃金周」期間,除了最上層的中樞包括國防、外交及最底層的飲食購物旅遊外,社會運作基本停頓一周時間。
黃金周的利弊得失
近日,有報道稱國務院曾召集會議,研究取消「五一」、「十一」黃金周假日,推行強制帶薪休假問題。國內旅遊學權威、北京聯合大學旅遊學院院長趙鵬也強烈希望有關部門能採納這一建議。
有關黃金周的利弊得失,近年一直爭論不斷。日前,隨著「五一」、「十一」黃金周期間各類矛盾的出現,有關取消「黃金周」,實行強制帶薪休假的建議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
專家建議的核心觀點是,「黃金周」卻人為地干涉了旅遊運行波動,不符合旅遊業的經營規律;不僅企業的營收離期望值越來越遠,消費者行為也漸趨理性,甚至對黃金周出遊存在恐懼。趙鵬院長的建議,更多是從旅遊的角度提出的。其實,即使從其它角度來看,以強制帶薪休假取代黃金周的建議,同樣具有積極意義。
第一,休假,是職場中人的基本權利。但是,怎麼安排休假,卻體現著一定的人文理念。就大多數人來說,都希望利用休假辦一些自己平時沒時間辦的事。可是你休假,為你辦事的單位也休假
Ⅲ 黃金周旅遊的利與弊
「黃金周」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當初預計的拉動內需目的,但卻人為地干涉了旅遊運行波動,不符合旅遊業的經營規律;不僅企業的營收離期望值越來越遠,消費者行為也漸趨理性,甚至對黃金周出遊存在恐懼。
另外,每次黃金周,景點人滿為患,交通負荷過重,景點景區不堪負荷破壞嚴重,生態嚴重受損,環境慘遭破壞,酒店價格上漲,供需矛盾凸出,服務質素下降,遊客怨聲載道層出不窮。
黃金周造成的全民的「群眾性大運動」形式給社會工作和政府工作造成的影響和沖擊更是無法用金錢來計算的。在「黃金周」期間,除了最上層的中樞包括國防、外交及最底層的飲食購物旅遊外,社會運作基本停頓。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可以三次在整整一周的時間里,停頓日常社會運作,真是不可思議。
此外,單位為拼湊「黃金周」,常需要安排員工在假期前連續工作七、八天以上,典型如2004年的「五一放假辦法」,職工就需在五一前超長時間連續工作十個工作日,這樣的制度簡直是侵蝕社會效率。
Ⅳ 五一黃金周旅遊帶來的利與弊是什麼
關於五一黃金周利弊的不同聲音:
清華大學假日制度改革課題組負責人蔡繼明表示,全年假日總量不變的情況下,黃金周打亂了工作節奏,不利於整體經濟效益,最好的辦法是全面推行、落實帶薪休假制度,讓黃金周逐步退出歷史舞台,「2008年取消『五一』黃金周後,國內旅遊收入增速反而有一定程度的提升,說明黃金周對旅遊業收入增長並沒有實質效應」。
國家旅遊標准委員會委員李庚反對取消黃金周,他認為假期設置不只是商業經濟考量,「黃金周有效保障了勞動者休息旅遊的權利,長假黃金周對基層民眾非常重要」。
南京大學城市旅遊文化開發研究所所長胡小武表示,應在基本保證假期總數不變的前提下,使具體安排更人性化,如嘗試讓單位自主合理安排放假時間,滿足人們不同的假期需求。
中國於1995年起實行雙休日制度。1999年,國務院修訂發布《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將春節、「五一」、「十一」的休息時間與前後的雙休日拼接,從而形成「黃金周」,從此「調休」正式登場,並延續至今。
Ⅳ 黃金周利弊說
黃金周:
大人看腦袋
小孩看屁股
Ⅵ 黃金周的弊端
主要是給各個景點帶來了巨大壓力,景點服務水準下降,設施破壞嚴重,交通擁堵甚至癱瘓,一票難求。由於質量的下降,費用的漲高引發了許多矛盾,投訴明顯上升。而對當地來說,消費的不平衡,不利於旅遊業的開展,大量遊客的湧入,但沒有相應的設施消化接待,給當地的安全也帶來的隱患。總的來說,我國居民收入逐漸增加,但沒有更多的消費渠道,也沒有合適的假期消費,所以都集中在幾個長假中。造成了旅遊業、商業的畸形發展。
Ⅶ 五一放假了,好多朋友都選擇去旅遊。選擇假日,旅遊有什麼利弊
過去五一勞動節跟十一國慶節都是我國的旅遊黃金周,因為這段時間大家集體放假,國人都會集中出行消費,而大部分旅遊景點也會趁機放大招,比如高速免費、打折優惠、增加節目(遊客少不劃算所以平時沒有的)等,讓大家感覺物有所值。所以假日出行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節省部分費用跟觀賞到平時看不到的節目。弊處也有很多,人多,酒店貴,觀看景點需要排隊,高速塞車等等。所以假日出行要綜合考慮喲,手動碼字。
Ⅷ 從經濟的角度分析國慶黃金周的利與弊
自1999年國慶節以來,全國實行春節、勞動節和國慶節3個7天的長假期,出現了從未有過的假日旅遊熱,初步形成了以旅遊為主導的假日經濟,成為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的一個新現象,也使國民(主要是佔全國人口1/3以上的城鎮居民)開始了一種新穎的休閑方式。 「黃金周」長假引發了旅遊熱,其積極作用人們看得很清,談得很多: ——促進了交通、信息、景區、住宿、餐飲、購物、娛樂、安全等服務設施的配套組合,推動了旅遊產品的調整優化(如國內度假產品的啟動、環城市休憩帶的形成),加速了旅遊消費從單一觀光型向觀光度假型的轉變。 ——擴大了城鎮居民的休閑消費需求,帶動了交通客運、網路電訊、餐飲零售、金融保險、文化文物、休閑娛樂、體育健身、農業林業和城建園林等相關行業/部門的建設,拉動內需、促進了國民經濟的增長。 ——加快了溫、冷旅遊地的開發、建設,促進了人流、消費流、資金流、信息流從中心城市向邊遠地區的流動,帶動了城郊、農村和山區的發展。 ——激醒了國民、主要是城鎮居民的旅遊意識,豐富了人們的休閑生活,提升了人們的生活品質。 ——由上而下各級政府假日協調機構的建立和城市假日旅遊信息系統的啟動。促進了「大旅遊」格局的形成,提高了旅遊行業的服務、協調和管理水平。 然而,「黃金周」旅遊熱的負面作用也不可低估。旅遊產品生產與消費的同步性及由此派生的不可儲存性,決定了正確處理旅遊供給常年候的剛性與旅遊需求時段間的彈性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歷來是關系旅遊經濟能否良性增長的關鍵之一。在未實行「黃金周」制度時,這個矛盾主要表現為一些地方自然氣候造成的淡旺季問題。而近3年的情況說明,實行「黃金周」制度後,人為造成的旅遊供給設施的常年性、穩定性與「黃金周」旅遊需求的集中性、跳躍性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黃金周」期間的供不應求與「黃金周」之後的供過於求周而復始地出現,長此下去將會損傷我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資源、環境、經營和消費基礎。 ——著名的景區景點,無論是自然的、歷史的,還是新建的,幾乎無不是「黃金周」內車水馬龍、人滿為患,節後車馬稀少、門庭冷落。特別是世界遺產、國保、國寶級景點,超負荷的接待與經營無疑會加速資源的損耗、環境的破壞,嚴重地損害了旅遊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 ——在「黃金周」內出遊,景點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既導致旅遊質量下降,又增加了不安全因素,長此下去勢必挫傷國民對旅遊持續消費的積極性。 ——如按照「黃金周」的需求量建設交通、住宿等旅遊供給設施,勢必造成常年性的過剩;如不能滿足「黃金周」的集中需求,則勢必形成客房爆滿、車船擁塞。前者形成企業的經營性虧損,後者引起企業的破壞性運營,兩者同樣導致經營成本提高。這種兩難境地使旅遊企業長期陷入低利甚至虧損運行窘境,損害了旅遊企業可持續的經營基礎。 ——「黃金周」期間如果不採取行政限價措施,勢必消費價格上漲、甚至暴漲,導致遊客不滿;但這種行政式的限價違背供求規律,不符合市場經濟法則。「黃金周」期間的突擊性、超負荷供給,勢必加大企業的經營成本(能源、設備損耗、人力成本),如果強制限價必然影響企業群體的近期效益和長遠利益。這一矛盾在全面走向市場經濟體制的條件下,勢必越來越突出。 ——「黃金周」期間旅遊、娛樂、餐飲、購物的集中花費,盡管使消費市場火爆一時,但是社會的總消費量在一定時段內基本上是一個恆數。節日期間消費的火速升溫總是伴隨著節後的急劇降溫。從全社會一個較長時段來看,幾個短時段的集中或超前消費(而且這種消費容易形成低質、高價),並不能從根本上刺激和擴大消費總量。這種突擊性的消費並不能夯實國民長期、穩定、可持續消費的基礎。 最近3年統計結果表明,「黃金周」期間的人均旅遊消費額幾乎均低於全年旅遊人均消費額。2000、2001年的國內旅遊總收入和人均花費的絕對增長值與平均年增長率都比1997、1998年低。從表1、2、3、4中可以看出,「黃金周」式的集中休假對提高城鎮居民的人均旅遊花費與民出遊率的增長確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相形之下對農村居民的出遊率影響不大),但對全國旅遊經濟整體增長的促進作用並不明顯。 ——「黃金周」為我國公民提供了出境旅遊的條件,但集中在3個時段中的閘涌式出遊,在目前主要集中在港澳地區和東南亞幾國的情況下,同樣給出境旅遊的經營者和接待地帶來巨大壓力,供求規律的結果必然使旅遊價格上揚、服務質量下降,勢必影響出境旅遊者的利益,不利於正在興起的出境旅遊的健康發展。 ——3個「黃金周」前後,全國旅遊及相關的行政管理部門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全力投入協調、管理、監督、檢查。由於是帶有濃厚的「政治性」、「運動式」色彩,習慣上主要用行政手段,而且一時頗能奏效。這種行業管理模式與加入WTO、培育市場經濟的要求大相徑庭,從長遠看不利於政府職能的轉變與管理方式的轉型,也不利於市場的發育與企業的成長。 ——全國劃一實行3個「黃金周」,一年之中大致近一個月時間政府機關和企事業單位中止工作。這種狀態不利於政府機構正常、高效、穩定的運行,不適應現代經濟、金融、信息系統快捷、連續運作的要求,尤其給外企和涉外活動帶來諸多不便。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外經貿、文化交流日趨頻繁,一年3次的全國性長假對政務、商務、生產、文教活動的負面影響將會日益凸顯出來。 今後5~10年及20年內,隨著全國進入全面小康、基本實現現代化,國民的國內旅遊和出境旅遊將出現全面、持續、快速發展之勢。據中國旅遊業「十五」計劃和2015、2020年發展目標預測,到2009、2010、2015、2020年,國內旅遊將分別達到11億~11.5億、15億~17億、21億~25億、29億~36億人次,出境旅遊將達1600萬、2000萬、2500萬、3700萬人次(事實上遠不止這些人數)。對一人近13億人口的大國來說,如果1/5左右的國內遊客每年都集中在3周內蜂擁而出,決不是一種正常、健康、可持續的現象,也不是中國旅遊業應走的高效益、低耗損、可持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