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民幣持續升值意味著什麼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匯率是錢的價格,本質也是資產價格,升值或貶值也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
1、升值降低傳統出口的競爭力。從2017年4月至2018年年初,人民幣一直處在一個升值的階段,顯然升值是不利於出口的,因為這會讓等值的外匯換來更少的人民幣。
數據顯示,2017年7月和8月的出口同比增長分別為11.2%和6.9%,較上半年持續大幅回落,PMI新訂單指數也從5月的52降至目前的50.4。可見,在當時中美博弈等宏觀環境未惡化的背景下,這主要是由人民幣升值所造成的。
2、升值為貨幣政策提供操作空間。如果經濟出現下行壓力的話,央行會採取降息或降準的方法來刺激經濟,然而降息會使得國內利率低於海外,逐利的資本會加速外流,人民幣將承受貶值壓力。因此如果此時人民幣處於升值階段,則可以與貶值預期相互抵消。也就是說,在人民幣升值的背景下,採用降息降准所帶來的經濟負面效應會小很多。
3、升值有利於吸引資金,緩解資本外流。人民幣升值意味著基本面好轉,經濟數據的走強會吸引更多的國際資金流入,短期來看能充實國內流動性,這對於股市、地產來說會構成利好。而這種資金的流入可以體現在北上資金流動上。
4、升值有利於中下游等產業發展。對於大宗商品為主的上游產業來說,進口替代品價格下降會擠占原有的國內企業市佔率,比如進口大豆、玉米等;而對於加工業,尤其是進口加工為主的中游產業來說,人民幣升值使得進口原材料變得便宜,有利於節約成本;對於航空、旅遊等下游產業來說,會因為人民幣升值使得美元等外幣負債負擔減輕不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匯兌收益。
5、升值能促進國內的經濟結構調整。之前的發展主要靠的都是勞動密集型和出口導向產業,國內企業的利潤始終是跨國大企業的「邊角料」。人民幣升值一方面能夠倒逼出口企業改良技術、主動創新,另一方面可以降低進口企業的進口成本,推動淘汰落後產能,最終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提高中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
最後,我們再來結合當下的背景談談人民幣的升值問題。我們都知道自從中美爭端爆發後,人民幣處在貶值的區間,一度接近7關口,加上國內經濟下行,使得市場情緒恐慌。但我們想過沒有,即使人民幣如美國所願,不斷升值,也不一定能夠緩和貿易摩擦,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日元大幅升值後換來的則是美國的得寸進尺。另外,當下的中國經濟並沒有像當年日本一樣完全依賴美國,中美之間更多的是互補而非對抗。因此總的來說,人民幣匯率在穩定的區間震盪,才最有利於國內的發展。
⑵ 為什麼國家那麼有錢而且四處給錢就不給自己的人民呢給了人民促進消費拉動內需更可以拉動經濟呀。
我倒是覺得中國目前的經濟狀況屬於存在問題,但是大方向是正確的階段。
如果老百姓手中錢增加了……好,這個錢是從哪裡來的?
工資?獎金?社會福利?
從社會福利的角度來講不可能,中國目前在福利問題上還是要解決3500萬(這個好像是一年前的數據)掙扎在貧困線上的同胞,並且要留有相當的儲備,以應付不時之需。
如果這個錢從工資,獎金的渠道到了老百姓手裡,就更是悲劇。這就意味著企業的運營成本增加,中國目前的廉價勞動力優勢崩潰,會導致大批的中小型企業破產。
如果老百姓手裡錢多了,不意味著老百姓生活水平上升,相反,會造成可怕的人民幣貶值問題。
在我們把大量的企業從勞動力密集型轉化成資金密集型或者技術密集型企業之前,老百姓的工資上漲幅度是有限的。
為了實現跨越式發展,資金必然需要集中使用,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⑶ 建國以來的經濟成就
主要有四大成就:
一、GDP排名第二
1949年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約為123億美元,人均GDP大致在23美元左右。而到了2017年(2018年未結束,沒有實際數據),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已經達到13.17萬億美元。1949年,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在世界上可以忽略不計,而到了2017年中國已經排名世界第二。是跨入10萬億美元俱樂部的兩名成員之一。
二、外儲名列前茅
而在外匯儲備上來說,中國在全球10大外匯儲備經濟體中名列前茅。根據今年8月份的統計數據,中國外匯儲備達到31097.2億美元。How Much編撰人員曾經感嘆到,不知道中國到底存了多少錢,單就從外匯儲備來說就足以支撐英國一整年的經濟,甚至還可以算上王室婚禮等各種開支。
三、高速公路、高鐵建設世界第一
在公路建設方面,中國高速公里總里程已經達到13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一。當年曾經說的,要致富,先修路,在這體現的淋漓盡致。從2013年到2016年期間,全社會累計投資於高速公路建設的資金就達驚人的3.1萬億元。
而從鐵路網建設方面來看,我國鐵路總里程已經達到12.7萬公里,其中高鐵占據了2.5萬公里。在高鐵建設方面,中國高鐵占據全世界66.3%。在北京這樣的城市中,已經實現了住在北京周邊,早上坐高鐵通勤上班。而今年,仍然有長達4000公里的鐵路將投產,其中高鐵就有3500公里。按照規劃,到了2020年,中國鐵路網將達到15萬公里,高鐵將達到3萬公里。
通過高速公路及鐵路建設,將全國緊密地連接在一起。經濟發達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都通過這些方式進行流通。原本無法被運出的特產、商品等,也通過發達的運輸網路得以運送到全國。無論是商務、旅遊、出行等,基本可以實現本省當天去當天回,鄰近省份當天去隔天回。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不必要的開支。
四、港珠澳跨海大橋推動大灣區建設
去年正式建成通車的港珠澳跨海大橋。這座大橋將香港、澳門、珠海三個地區相連,極大方便了商務、旅遊等人員。這座跨海大橋是世界上投資額度最大的工程,總投資金額超1100億元。在建設期間克服了多種困難,最終達成香港、澳門、珠海三個城市1小時圈。國務院港澳辦港澳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蔡赤萌表示,預計開通後,能夠為西岸各城市增加數600億到1000億的GDP。為大灣區建設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⑷ 中國會成為發達國家嗎
中國必將成為發達國家
衡量國家經濟發展程度的主要指標GDP,中國自2000年連續排名第二,預計今年超世界排名第三日本GDP兩倍,有人預測中國如保持每年GDP增長7~8%約2010後超過美國成為第一;當然人均GDP達到前列還要努力更長時間。按目前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方面呈良好局面,只要世界上對中國有惡意的大國不挑起戰爭和經濟層面重大對抗,中國和平發展潛力後勁十足,最近中國的高鐵外交和一帶一路新戰略,為中國後續發展拓寬了廣大空間。李總理最近出訪帶回總計1300億以裝備和大飛機出口為主的大單就是證明,隨著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經濟科技水平提升,中國會越來越多象高鐵、造船、港口、鋼鐵等世界領先的重裝備一樣,為中國未來成為發達國家令國人自豪的標簽。
需要指出的是,中國的社會制度比西方目前的發達國家更有效率、更小的生產力束縛種更多的經濟抗風險能力和更多的資源集中運用,如高鐵在美國因私有制度下的利益關聯,無法解決土地徵用、州際協調、投資營運方式等決策障礙,一直停滯不前而突現社會制度的弱點。又如底特律汽車產業中心因金融危機,寡頭資本撒手,挽救扶助措施不力成為死城。資本主義發達國家財富都集中在小數人手上,決定了其不為社會公眾利益所用的實質。
⑸ 人民幣為什麼對外升值卻對內貶值
在國際上吵嚷人民幣升值的同時,在國內,人民幣卻大幅度貶值。 人民幣對內貶值的表現,就是全面的、大幅度的物價上漲。 今年月,蘭州牛肉拉麵漲價事件,正式拉開了人民幣對內貶值的序幕。一個月內,豬肉(精肉)價格從每市斤12元上漲到18元,極大地影響了群眾的生活質量,驚動了中央政府。 臨淄區的樓房價格,就像坐著直升飛機,2005年1800元每平方,2006年2400元,今年3500元!致使工薪階層的積蓄化為烏有。 這可真是天大的怪事:人民幣外升值對內貶值!!! 關於人民幣對外升值,也就是相對美元升值,已經講清楚了。 下面就著重講講對內貶值的怪現象。 1、儲備外匯1.4萬億美元=額外發行人民幣13萬億元 歷史上,中國一直缺乏外匯。改革開放之後,對於外匯,就像摘星星一樣艱難、珍貴。 1996年7月1日,中國實行《結匯、售匯及付匯管理規定》,要求外貿企業獲得的外匯,必須全部按國家牌價售給外匯管理局。 國家外匯管理局,一股腦地把外匯全部劃拉過來,耙攏著,就像母雞抱窩一樣,絲毫不肯放手。不講求效益、後果,只是配合「斜驢」表演——往自己臉上貼金,建設「政績工程」。 國家外匯管理局出動什麼包買外匯?答案:人民幣。 中國外匯儲備1.4萬億美元,就是外貿企業用1.4萬億美元外匯,全部換取了人民幣,相當於國家在正常的國內流通領域,額外多發行了11萬億元人民幣。但是,這11萬億元人民幣,所對應的是國家外匯管理局的美元儲備,而不是市面上的貨物。 也就是,國內市面上,有11萬億元人民幣,沒有對應的貨物。 2、人民幣置換外匯出走 貪官聚斂的贓款,都在地下錢庄兌換成美元逃到國外,把人民幣撇在了國內。這些人民幣,對應的是逃到國外的美元,在國內也沒有貨物對應。據估計,約700億美元,撇下人民幣5000億元。 許多暴發戶、企業家,全家移民國外,也用人民幣置換走了若干美元。不知多少。 3、人參置換蘿卜 中國以低工資、低附加值、低價資源,出口了貨真價實的商品。但是,進口的卻是「高附加值」商品,價值虛高。 也就是,中國出口人參,換來蘿卜,堆放在國內市面上,按人參的價格進行蘿卜交易,自然,物價就上漲了。 進口的石油、鐵礦石大幅度漲價,也是人參置換蘿卜。 綜上所述,中國國內額外發行大量人民幣,卻沒有對應的貨物,導致物價上漲,也就是人民幣貶值。 看來,人民幣對內貶值,主要是《結匯、售匯及付匯管理規定》惹的禍。另外,地下錢庄也有干係。
⑹ 關於中國持有巨額美國國債問題
相比於減持本身,中國需要尋找「治本」之策來破解美元貶值難題 ——
新華網北京6月16日電(記者 王宇 姜銳)美國財政部網站顯示,截至今年4月底,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為7635億美元,低於3月底的7679億美元,這意味著4月份中國減持了約44億美元美國國債。
這是中國一年多來首次減持美國國債。分析人士認為,減持本身體現了在美元貶值背景下,政府或機構對持有巨額美國國債的復雜心理。相比於減持本身,中國需要尋找「治本」之策來破解美元貶值難題。
「減持不一定是官方行為,也有可能是機構在減持。與目前的7000多億美國國債相比,40多億美元只是一個很小的數字。」中國國際經濟關系學會常務理事、金融專家譚雅玲說。
「因為減持的數量很小,所以目前還不能判斷它是否成為一種趨勢,但可以肯定的是,減持行為體現了政府或機構對持有美國國債的謹慎心理。因為隨著美元的貶值,持有巨額美國國債無疑是有很大風險的。」社科院世經所國際金融室副主任張斌說。
據介紹,美國政府債券是以美國政府信用和政府收入作為擔保的,信用等級相對較高。歷史上,鄰國日本曾在積累了巨額外匯儲備後,通過購買大量美國國債一度成為美國的最大債權國,不過,作為美國國債最大債券國的日本,近年來開始逐步減持。
到2008年9月,根據美國財政部網站披露的數據,當時日本持有美國國債量為5700多億美元,而當時中國持有美國國債達到5850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美國國債的最大債主。
然而,在美國政府陷入長期債務危機的情況下,美國通過實行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大肆購買美國國債和其他債券,變相印發美元,使得當前美國國債的信用受到來自市場的極大質疑。受其影響,近一個月來,美元指數一度暴跌超過10%,投資者對美元和美元資產的信心正受到嚴重沖擊。
在經濟衰退時期成為美國國債的最大債主,意味著可能要承擔一定的額外風險。美元如果大幅貶值,中國的1.95萬億美元外匯儲備是否面臨縮水困境,這已成為市場無法躲避的話題。針對這一狀況,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經濟學家克魯格曼更是尖銳地總結說,中國正在陷入美元陷阱。
對此,中國社科院世經所博士鄭聯盛曾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當中國持有700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時,可以買7000億個漢堡包,但是此後如果美國發生了嚴重的通脹,漢堡包變成2美元一個,暫不考慮浮盈或浮虧,那麼中國只能買到3500億個漢堡包了。
其實,面臨同樣困境的不僅是中國。為了擺脫美國國債價值縮水的厄運,尋找途徑來降低對美元依賴,成為16日在俄羅斯召開的首屆金磚四國峰會的重要議題。而中國也並非是唯一減持美國國債的國家,包括日本、俄羅斯、巴西等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和地區均在4月份減持了一定的美國國債。
可見,減少對美元的依賴正成為一些國家的戰略選擇。不過分析人士也指出,目前的尷尬之處在於,除了美國國債,是否還會有更好的投資機會。「現在全球都在討論、質疑美元和美元資產的價值,我們完全可以根據各種資產在市場中的表現,來選擇適合我國的外匯投資組合。但綜合目前情況開看,美國國債仍然是一種較好的投資渠道。」譚雅玲說。
國家相關部門負責人日前也指出,對美國國債進行投資是中國外匯儲備投資運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張斌認為,減持是否會成為趨勢還要看今後幾個月的情況,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繼續減持,其規模也不會很大。因為作為美國國債的最大債主,如果中國的減持動作過大,無疑將對國際金融市場產生劇烈影響。
雖然無法判斷減持行為是否會成為趨勢,不過,相比於減持行為本身,中國需要尋找「治本」之策來破解美元貶值難題。專家指出,減持也好,投資其他產品也罷,其實都只是擺脫美元貶值困境的「治標」手段,真正的化解之道,是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經濟的內外部失衡。
中國銀行研究員王元龍認為,因國際收支的不平衡並積累出巨額的外匯儲備,以及由此產生了「被美元綁架」的問題,都是中國經濟的內外部失衡的表現。在這一系列復雜關系中,實施人民幣國際化或可成為破題之舉。
他認為,通過人民幣的國際化,可以減少中國對美元的需求、減少國際收支順差中的美元比例,並進一步緩解經濟的外部失衡壓力。
⑺ 中國購買4萬億美元國債能拿出來支持亞投行嗎
中國投亞投行的錢應該來自外匯儲備吧。。今年外匯花了不少。。救股市和匯市就花去了3500億美金。。看著中國外匯儲備大,花起來也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