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何大小非和首發限售股的成本很低它們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沒有支付對價的人可以擁有股票,不是白給嗎
「成本很低」只是一種片面的理解。
他只是看到了賬面上的成本而沒有從實際出發,研究獲得「成本很低」的股票他所做的工作和一些不體現在賬面上的努力的代價。
另外如果考慮到企業的重置成本、資金的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等等因素。低、低到一定的程度絕對是可以理解的。
「怎麼形成」:
1.上市前的原有股東,(包括原來的:國家股、法人股、個人股、外資股。)上市後自然形成的。
2.戰略投資者、財務投資者的入股。
3.定向增發、資產注入、兼並重組導致股權結構改變形成。
4.內部的職工股、股權激勵機制形成。
5.股權質押給人拿去拍賣買回來的。
「哪個更低」:純粹看財務就是大小非低,但是如果考慮到我之前講的因素如果沒有實例和數據是沒法比較的。
「持有它們的都是些什麼人」:任何人都有可能,不過絕大多數是原有的國有股、法人股的股東。和上面1-5的那些人。
「支付對價」:股改前由於存在不同股不同權的問題,限售股股東為了使他的股票獲得上市資格取得流通權而作出的利益讓渡。其實就相當於「買」流通權的那個意思。
股改是一向致力於解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產生不同股不同權,從而造成惡性圈錢、市盈率過高、股票市場定位模糊,不能有效與國際接軌問題的一項舉措。成果如何就見人見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