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受車市下行影響,博世等零部件商遭沖擊,他們未來會如何發展
日前,德國零部件巨頭博世對未來車市表達了悲觀的看法,認為未來3年汽車市場將會陷入「停滯」。網通社獲悉,博世首席執行官福爾克馬爾·登納(Volkmar Denner)在接受《南德意志報》采訪時表示,該集團也無法保持2018年營業利潤率為7%的利潤率水平。
今年初,德國軸承製造商舍弗勒宣布計劃裁員900人,原因是其汽車部門從去年下半年以來增速放緩,而且遭到了電氣化的沖擊,因為電動汽車一般不用軸承。德國零部件供應商大陸集團今年一季度營收環比下降20.7%,凈收入環比下跌19.2%。該公司表示,收入下滑的原因是中國及歐美市場汽車產量連續下滑。與其他零部件企業相比,博世集團的優勢恰恰在於在為電動車提供零部件方面取得了進展。
㈡ 在華投資超250億,如今大刀闊斧變革,這家巨頭有多瘋狂
[汽車之家?行業]?2020年,眾多企業的目標都變成了「活下去」。如那些死裡逃生的人所經歷的事情一樣,企業也會在危機中迅速重新評估目標和「真正重要的事」,並在行為上作出深刻轉變。即便是歐洲第二大零部件企業大陸集團在近一年也進行了大刀闊斧地改革,諸如採取了調整組織架構、重組業務流程、消除浪費和加強創新等舉措,都是為了攀登一座有雪崩危險(傳統業務下滑)、氣候條件惡劣(全球汽車環境下行)、暗藏冰隙裂口(疫情突襲)的山峰。
今年,也是大陸集團進入中國市場的25周年。回顧這25年,大陸在中國投資總額超過250億元人民幣。逆境當前,這家百年德國供應商在中國的戰略部署又有著怎樣的變化?針對當前市場,又有哪些布局?在6月30日大陸集團舉辦的線上媒體溝通會上,我們找到了答案。
■結語:
經歷此次疫情,雖然短時間內對整個行業造成了一定沖擊,但長遠來看,整個行業正在回歸健康、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同時為未來實現電氣化、完全商業化的自動駕駛技術鋪平道路。大陸集團大刀闊斧的變革方案或許也給中國零部件廠商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鑒。在「新四化」的方向上,中國零部件企業們是要做扎營者(再維持一下眼前的利潤),還是攀登者(壯士斷腕去搶佔先機)?值得整個行業進一步去做深度思考。(文/汽車之家彭斐)
㈢ 博世/大陸/佛吉亞等爭相入局 「氫車」何時才能熟路
憑借零排放、續航里程長、加氫時間短、能量轉換效率高等特性,氫燃料電池汽車正逐漸進入小規模商用階段。以國內市場為例,2019年國內燃料電池汽車銷量就達到了2,737輛,相較於2018年的1,527輛,大增79.2%。按最新規劃,今年國內燃料電池汽車銷量爭取實現5,000到1萬輛的規模,2025年實現5萬到10萬輛的規模,到2030年爭取實現百萬輛規模。
氫燃料電池汽車如此廣闊的發展空間,在近兩年吸引了眾多車企和零部件企業紛紛布局。例如本田、豐田、現代等整車廠,目前均已推出了可量產的氫燃料電池汽車,另外諸如大眾、奧迪、寶馬、雷諾、吉利、長城等也在進行相關的技術探索。而在零部件領域,博世、蓋瑞特、佛吉亞、現代摩比斯等巨頭亦在積極響應市場需求,加大對氫燃料電池汽車相關技術的投入。
氫燃料電池未來可期?跨國零部件巨頭爭相布局
近日,佛吉亞宣布其已獲得現代汽車重要訂單——為現代汽車提供完整的儲氫系統,包括10,000台儲氫罐。據悉,這些產品均將在佛吉亞位於法國巴旺、專注儲氫罐技術研發的全球技術中心內進行生產,預計2021年初開始交付。2019年7月,佛吉亞投資了約2,500萬歐元在其位於法國巴旺的佛吉亞研發中心內成立全球技術中心,用於研發儲氫系統,該中心計劃於2020年第二季度起投入運營。
圖片來源:福田汽車
京津冀地區,圍繞2022年冬奧會,目前也在大力推廣氫燃料電池汽車。早在2018年,張家口市氫燃料電池公交車就開始投入運營,首批上線49輛,2019年10月22日,張家口市公交集團公司再次投入100輛氫燃料電池公交車,到現在該市累計投入的氫燃料電池公交車已達到174輛,僅次於佛山。與此同時,張家口市也在大力推進制氫廠和加氫站建設。按照規劃,到2022年張家口全市將完成19個縣區加氫網路全覆蓋。
此外,氫燃料電池汽車關鍵技術有待突破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尤其是制氫、儲氫、運氫、加氫技術等的不夠成熟,催化劑、質子交換膜、碳紙、空壓機、氫循環泵等關鍵材料嚴重依賴進口,制氫技術和成本還無法平衡,均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發展。以氫氣的儲存和運輸為例,眾所周知作為一種熱值極高的燃料,氫氣需要在低溫或者高壓條件下儲存、運輸,然而這樣不但成本高,還存在安全隱患,一旦出現事故,後果特別嚴重。
正是基於這些挑戰,雖然氫燃料電池汽車具有高效、續航里程長等優點,但目前主要應用在商用車領域,如公交車、客車、物流車、卡車等,其要想真正實現大規模商業化,還有很長一段要走,至少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實現純電動汽車和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協調發展才是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之道。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㈣ Continental 大陸集團工資怎麼樣
這樣發貼很難找到,也很少有人回答,建議你去當地勞動局的人力資源市場,那裡有大量的招工信息,相對來說,更會注重勞動相關法律,當然了也不排除利益最大化,存在鑽法律空子甚至不執行的問題,建議你到一個新的單位前提條件要簽訂勞動合同,你自己手上要有,合同的約定要明確,自己要留個心眼,要有足夠的證據證明你和單位的勞動關系,要有證據證明單位出現的違法行為,以便將來你通過律程序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記住無論是勞動仲裁還是勞動監察以至將來的法院,都是需要證據的,最有力的證據就是書面的。
申張正義團隊為你解答
㈤ 大眾/博世/大陸集團都發出警告:晶元短缺正影響全球汽車業
如今的汽車越來越依賴電子零件中的晶元,比如電子控制單元,而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影響了晶元的生產和供應,隨著中國汽車需求的反彈,晶元導致的零部件緊缺問題愈發凸顯。
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博世集團也看到了某些零部件的供應鏈存在瓶頸,而且沒有任何供應商能夠獨善其身,不過盡管形勢緊張,博世集團仍與供應商和客戶保持密切聯系,以維持供應鏈的運轉。
晶元製造商英飛凌正在增加投資,以擴充在奧地利的新工廠產能;恩智浦則表示,由於原材料成本大幅增長,晶元嚴重短缺,所以他們不得不提高產品價格。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汽車行業專家表示,晶元短缺將影響中國的汽車生產一段時間,國內外汽車品牌都會受到影響,不過各家受影響的水平不同。
今年前十一個月,中國的汽車銷量超過了2200萬輛,僅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需求的激增也讓零部件緊缺問題更加凸顯。
本文為車林外傳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系原作者並註明出處,抄襲必究。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㈥ 博世和大陸電子哪個待遇好
個人感覺大陸待遇好一點。。博世太大太全面了,光中國就幾十個工廠。。。據我所知博世蘇州技術中心應屆碩士才6000,在汽車行業真心算中等偏下水準了,博世的待遇真心比不上他的名氣
㈦ 德國有哪些大型的電器公司類似西門子這樣的!!
博世,bmw,大眾汽車 ,意昂集團,戴姆勒,萊茵集團,德國蒂森克虜伯集團,拜耳,德國艾德卡公司,大陸集團等,都在世界前五百強
㈧ 大陸集團、博世稱晶元供應短缺將持續至明年
財經網汽車訊大陸集團、博世稱晶元供應短缺或持續到2021年。
近日,大陸集團以及博世表示,由於新冠疫情中斷了某些電子元件的晶元供應,加之局部市場的需求不斷上升,作為汽車組件之一的半導體晶元正面臨供應不足的問題。
年初新冠疫情的爆發使得全球各地紛紛出台停工停產措施,生產速度有所放緩,但中國市場強勁的需求反彈導致零部件意外短缺。
大陸集團稱,盡管半導體製造商已經通過產能擴張應對意外的需求增長,但意外的需求增長使得現有晶元僅足以維持六至九個月的供應,因此,潛在的供應鏈瓶頸有可能會持續到2021年。
大眾汽車則表示,汽車生產面臨潛在的停產風險——新冠疫情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影響到了一些特定汽車電子元件的晶元供應,而中國市場的全面復甦也進一步推動了需求增長,使得情況更加嚴峻。
全球最大的汽車供應商博世表示,已關注到行業內某些零部件的供應鏈瓶頸,「不僅是汽車行業,整個全球采購市場都存在半導體元件短缺。」博世還指出,包括自己在內的每一家汽車零部件供應商都無從倖免,在當下緊張的形勢中,博世在密切聯系客戶,以盡力維持供貨。
荷蘭汽車晶元供應商恩智浦半導體給客戶的一封郵件顯示,該公司必須提高所有產品的價格,因為它面臨著材料成本的「大幅增長」和晶元的「嚴重短缺」。
德國英飛凌科技公司(InfineonTechnologies)表示正擴大投資,以求提高奧地利晶元工廠的生產。該公司的一份聲明稱:「考慮到2021年汽車產量一定幅度的增長,我們將在全球范圍內調整產能。」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0年11月上旬,11家重點企業汽車產量完成74.4萬輛,同比增長12.5%;10月,中國汽車產量達到255.2萬輛,環比增長0.9%,同比增長11.0%。
日前,中信證券稱,預計2021年乘用車銷量增速將回升至15%以上,電動化、智能化,乘用車消費升級、個性化趨勢將日漸明顯。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