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st華源破產重組,股民命運如何
凶多吉少,
*ST華源作為央企暫停上市破產重組第一股,誰又能想到如今卻徘徊在清算的邊緣?在日益規范的資本市場中,*ST股的殼資源遍地開花,「殼資源」也一再貶值,投資者在參與的過程中,將面臨遠甚以往的風險。
② 內控失敗的國有企業有哪個
近年來,國內企業的重大危機接二連三地發生,整體來看,突出有三類重大風險:一是多元化投資,二是金融工具投機,三是生產安全事故。撇開生產安全事故不說,前兩類風險具有明顯的兩大特點:一是風險發生對企業造成的損失巨大,動輒就會使企業「傷筋動骨」;二是同類事故在大型國有企業時有發生。鑒於此,我們稱此兩類風險為大型國有企業典型的高風險業務。下面我們通過案例對此兩類重大風險做深入分析。
中國企業在國際金融市場還是個新手,以投機為目的金融工具交易,勢必會成為國際金融大鱷的「盤中餐」。當然,中國企業從事金融工具的案例比起1995年巴林銀行破產案(股指期貨投機虧損14億美元)、1996年住友商社巨虧案(銅期貨投機虧損26億美元)和1998年美國長資公司破產案(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進行俄羅斯國債和日本股指投機虧損43億美元),可謂是小巫見大巫。但是,單單中航油的損失,已經是國資委感受到了切膚之痛。其實早在1997年株洲冶煉廠就因為進行鋅期貨投機,造成虧損1億美元。然而,同樣的事件在2004年、2005年重新上演。
雖然我國政府多次強調國有企業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僅限於套期保值,但是國有企業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進行投機的行為屢有發生;核心原因還是投機心理和缺乏監管。因此,為降低國有企業金融工具投機風險,一定要加強金融工具投資的監管和相關業務操作的內部控制。
3.結合案例看大型國有企業的高風險業務控制
2006年7月國資委發布的《中央企業投資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實施細則》中明確規定:非主業投資占總投資的比重一般控制在10%以下;自有資金占總投資的比重一般在30%以上;總投資規模不能超出企業財務承受能力,企業資產負債率要處於合理水平。2006年10月國資委下發的《關於做好2007年度中央企業財務預算工作的通知》,特別強調:央企要加強對外投資、收購兼並、固定資產投資以及股票、委託理財、期貨(權)及衍生品等投資業務的風險評估和預算控制,及時跟蹤和評測高風險業務的風險水平。
從國資委的相關規定和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多元化投資和金融工具投機確定為大型國有企業的高風險業務是確切的。因為,一方面大型國有企業獲取從事高風險業務的資金更容易,獲得金融工具交易資格(尤其是境外期貨、期權)也更有先天優勢;另一方面此兩類業務風險的發生對大型國有企業的打擊是致命的。
為了防止大型國有企業的高風險業務發生,企業應當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控制:
(1)建立正確的風險文化和意識
收益與風險是共存的。建立正確的風險文化和意識,就是要不能因為強調利潤和規模增長,把業績提高依賴於高風險業務,而忽視從事高風險業務的高風險性。
(2)完善高風險業務控制制度,並加強監督檢查
現在大型國有企業涉及到高風險業務的管理制度比較少,因為這些業務涉及到決策,又多屬於新興業務。另外,國有企業普遍缺乏對內部控制制度執行的監督檢查,從而也導致制度嚴肅性和權威性的喪失。主要的原因有企業領導人不重視內部控制和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力量薄弱等。
(3)完善法人治理,建立決策者的制衡機制
大型國有企業管理的行政色彩比較濃,法人治理沒有完善,內部人控制現象還比較嚴重,管理層獨斷專行是導致決策失誤的主要原因。大型國有企業最大的風險是戰略決策風險;一方面表現在戰略方向選擇的錯誤,另一方面表現在對戰略風險認識和管理不到位。
(4)加強國資監管,建立風險預警機制
雖然十六大已經明確國資委對國有企業要做到「管資產、管人、管事」,但是國資委對對國有企業的監管還比較落後。主要原因是國資委對中央企業監管的技術和手段還比較落後,比如還沒有建立一套可行的風險預警機制。
③ ST華源(600094)破產重整後的未知恐懼
最好別碰這些股票。以後會變得很危險,一般這種情況就是賭。
④ 山東產權企業山東雙力上市未捷身先死的原因是什麼
由於工作的原因,我對雙力集團的了解和接觸比較多。和包括雙力的新任老總;財務、營銷、生產副總都有過溝通。雙力集團的破產,直接影響到聊城地區的信用形象,也給地方政府帶來巨大負擔。同時數百家供應商也幾乎血本無歸,包括建設銀行、農業銀行、華夏銀行的損失估計在3個億以上。
我認為雙力破產的直接原因是上市失敗,銀行收回資金帶來資金鏈斷裂。公司為了追求好看的財務報表,在上市前拚命歸還銀行貸款,降低資產負債率。絲毫沒有考慮到資金鏈斷裂的危險。結果上市因股權分置改革擱淺,最先是供應商感受到公司資金吃勁,已經連續拖欠供應貨款半年以上。此時傳出雙力破產的說法,盡管雙力和政府都出來辟謠,甚至某報社的記者來做了一番所謂的「調查」後斷言沒事。但謠言卻是空穴來風,隨後銀行開始收回貸款。此時公司已經出現融通困難,政府給了1500萬的短期支持,但杯水車薪。用某銀行經理的話說,政府給他10塊錢,銀行收回去20塊,還是不頂事。最後只有宣布死亡。
但是企業為了追逐快速上市,不惜飲鴆止渴到底是政府行為還是企業行為呢?是企業自己能決定的了的嗎?從某種角度上說,是地方政府「捧殺」了雙力。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面臨困境的公司,往往在更換領導人以後「死亡」,像最近的華源集團。實際上在目前企業融資渠道單一的背景下,成也銀行,敗也銀行。銀行的下雨天收回傘,再強大的企業也要GP了。
⑤ st華源的破產重組
ST華源重組進入最後博弈 7萬股東或血本無歸11月20日,*ST華源的破產重整計劃在第二次債權人會議上被否決。作為央企暫停上市破產重組第一股,自2005年起,*ST華源已連續三年虧損,今年5月19日被暫停上市以來,*ST華源的破產重整計劃已兩次被債權人會議否決。12月1日,將迎來至關重要的第三次債權人會議,如果重組方案被第三次否決,*ST華源將直接面臨破產清算的結局,近7萬股民或將血本無歸,押寶重組股的風險在熊市裡顯得異常猙獰。
⑥ st華源的現狀分析
債權人艱難博弈
按照規定,已暫停上市的*ST華源,若在2008年繼續虧損或被宣告破產,將被終止上市,這對*ST華源及幾萬名股東而言無疑是沉痛的打擊。更嚴峻的是,*ST華源面臨的可能不止是退市,還面臨被清算的可能。退市後股票還能進入三板市場交易,而一旦遭到清算,將是血本無歸。形勢已經迫在眉睫
從前一次的會議結果來看,關鍵在於債權人不能接受*ST華源只償還一小部分債務的破產重整計劃。對於*ST華源來說,全體股東包括華源集團出讓股份是償還債務的途徑之一,另外一個重要途徑就是爭取銀行能豁免一部分債務或債務重組。因為在*ST華源的債務中,銀行是主要債權人,債權人要通過破產重整計劃,銀行的態度是關鍵所在。但目前,*ST華源與這個關鍵債權人的博弈並不順利。上述債權人告訴記者,11月20日去參加債權人會議時,常州一家工商銀行(3.78,0.01,0.27%)就明確提出,至少要償還30%的債務。,*ST華源並沒有就此事和公司進行交涉,銀行是主要債權人,只要銀行通過,我們投反對票也無用,如果再不通過,公司將面臨清算,這將關繫到幾萬名股東的命運,事關重大。」:「不管最後結果怎樣,*ST華源只能盡最大努力去做銀行的工作,爭取把這個殼保住。」
⑦ 誰能介紹一下華源醫葯集團他主營業務是什麼
◆華源醫葯集團◆
安徽華源醫葯股份有限公司是太和醫葯經營企業與中國華源集團強強聯合成立的現代大型企業。下屬14個子公司,其中醫葯商業企業7家,工業企業5家,電子商務公司和擔保公司各1家。企業職工總數3000多人,固定資產2億多元。 太和醫葯經營企業始建於1953年。90年代初,曾虧損1000多萬元,外欠貨款900多萬元,瀕臨破產。1991年以王軍為首的新的領導班子上任後,大膽改革,創新機制,企業在整頓中規范,在規范中發展,逐步成為太和縣的經濟支柱、阜陽市的骨幹企業、安徽省醫葯行業的排頭兵,不僅為國家稅收作出了突出貢獻,而且帶動了太和二產的發展,三產的繁榮,解決了大批人員的就業,為太和的改革、發展、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公司自1995年以來,已連續9年實現銷售利稅位居安徽省同行業第一位,連續9年榮獲全省醫葯行業經濟效益最佳先進單位。2003年與中國華源集團合作後,當年通過gsp認證,當年完成銷售收入52.67億元,實現利稅2964萬元,上繳稅金2020萬元,銷售凈額在全國醫葯商業重點企業排行榜上名列第2位。2004年,公司共實現銷售收入68億元,利稅3848萬元,上繳稅金2282萬元,同比分別增長30%、31%、14%,創新的歷史記錄。 公司實力雄厚,設施齊全,擁有10萬平方米的標准倉儲、4000多平方米的營業大廳和大型停車場。內部全部實行電腦化操作,500多台電腦聯網管理,公司主要經營中成葯、化學原料葯、生化製品、化學葯制劑等10個大類,25000個品種,與全國4000多個醫葯廠家有業務來往,銷售范圍覆蓋全國,形成了「買全國葯品,賣向全國」的經營格局,公司銷售行情被譽為全國醫葯商業的「晴雨表」。 展望未來,公司將進一步以人為本,通過發展連鎖經營,擴大競爭優勢,做大公司規模,逐步把公司打造成為全國最大的醫葯物流中心和葯品加工基地,為繁榮祖國醫葯經濟做出新貢獻。
法人代表: 王軍
主營行業: 血壓調節用品, 其他未分類, 內科用葯, 外科用葯, 其他中成葯, 骨傷科用葯,
企業類型: 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經營模式: 生產型, 貿易型,
員工人數: 1000 人以上
年營業額:
主營產品: 中成葯, 化學原料葯, 其它生物產品, 生化製品, 化學葯制劑,
中國華源集團是央企,這是它的網址:http://www.chinaworldbest.com/
⑧ 中國華源集團有限公司的發展概況
2005年9月16日,是華源集團公司歷史上轉折的一天。由於貸款償還逾期,華源集團遭遇了上海銀行、浦發銀行等十幾家機構的訴訟,涉及金額12.29億元。當日,上海二中院裁定凍結華源集團及擔保單位中紡機集團銀行存款1.14億元,並查封凍結了華源集團持有的上海醫葯集團40%的股權及相關權益。之後,華源旗下3家上市公司的股權陸續遭到凍結。
隨後,上海市國資委試圖對華源進行重組。方案是前者將所持上海醫葯集團(下稱上葯集團)30%股份轉給華源,加上此前華源已持股上葯40%,股權受讓後將增持至70%,從而占絕對控股地位;而作為交換,上海市國資委及其控股企業將增持華源集團股份,達到絕對控股。由此,華源集團將由央企轉為上海市國資委下轄企業。
最終,這一方案未能得到國務院國資委同意。後者期望以自身資源增持華源,在進一步加強企業控制權的基礎上重組華源。
2005年11月,國資委決定由其「欽定」的央企資產重組和資本運作平台——中國誠通控股公司出面,重組危機之中的華源。在國資委的安排下,誠通擬向國家開發銀行貸款50億元進行重組。不過由於自身實力有限,誠通很快退場。 2006年春節剛過,國務院國資委臨陣換將,華潤登場。與誠通相比,華潤雖非國務院國資委「欽定」的首批兩家國有資產運營公司試點,但擁有10倍於誠通的總資產規模,且具有與華源醫葯、紡織主業較為匹配的產業結構。
作為總部設立於香港的大型央企,華潤集團總資產達1400億港元之巨,紡織業是其主營業務之一,旗下的華潤紡織(集團)有限公司從事紡織品、服裝生產及分銷,與華源的紡織板塊具有互補性。
在醫葯方面,華潤近幾年一直力圖打造醫葯集團,華源醫葯板塊是其最為青睞的目標,尤其是華源集團參股的上海醫葯集團和北京醫葯集團,是國內少有的優質醫葯資產。
2006年2月16日,華源集團董事會最終同意華潤控股公司70%的重組方案;次日,華源系數家上市公司紛紛公告了這一消息。 2006年3月8日至9月25日之間,華源集團20家股東和金夏投資集團(中國)有限公司簽訂了股權轉讓協議,將其持有的91.662%的股權轉讓給金夏投資。
2006年11月23日,金夏投資與華源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簽訂了股權轉讓協議,金夏投資將其受讓的華源集團91.662%的股權和本身持有的華源集團8.338%的股權全部轉讓給華源資產。
2006年11月30日,S華源發(600757.SH)、S華源(600094.SH)、中西葯業(600842.SH)、S*ST源葯(600656.SH)、凱馬B股(900953.SH)、上海醫葯(600849.SH)、萬東醫療(600055.SH)、雙鶴葯業(600062.SH)8家上市公司同時發布公告,宣告中國華源集團有限公司的重組已有正式結果。
2006年12月19日,華潤集團核心企業華潤股份公司從華源集團下屬華源生命產業有限公司手中以20億元受讓了北京醫葯集團50%股權。北京醫葯集團控股兩家上市公司:雙鶴葯業(600062.SH)和萬東醫療(600055.SH)。
2007年1月19日,華源發布公告稱,中國華源集團有限公司股東變更為華源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的股權事項獲得商務部批准。
此次股權轉讓完成以後,華源資產將持有華源集團100%的股份,中國華潤總公司則間接持有華源資產70%的股權。按照雙方約定的持股比例,華潤集團和鼎暉將分別在重組後的新華源集團中持股70%和30%,全新的「華潤+華源」組合將擁有近2,000億元的總資產。 此次收購的主體華源資產是一家在英屬維爾京群島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從事投資控股業務,公司的實際控制人為中國華潤總公司,公司其餘30%的股權由CDH Golden Elephant Limited持有。而CDH Golden Elephant Limited%的實際控制人為鼎暉投資。
而私募股權基金的操作思路就是通過運作公司在海外上市來獲利。從收購主體的安排來看,華源資產是一家離岸公司,這將為華源資產的後續私募融資與海外上市奠定良好的基礎。 國務院國資委之所以最後鎖定華潤,有幾方面的原因。首先,華潤的資金實力較強;其次,華潤和華源的產業匹配比較好,都有醫葯和紡織企業;再者,華潤本身有一套較好的企業文化和管理理念。華潤在過去幾年中,高舉收購大旗,在電力、醫葯、化工、紡織、水泥、零售等行業頻頻出手;背靠香港資本市場,華潤在融資、整合企業方面更具優勢。因此,無論是企業規模還是行業關聯以及資本運作經驗,華潤較誠通都應該是更勝一籌。
華潤重組華源雖然不是華潤的一次市場並購行為,而是在國務院國資委直接推動下的並購;但對於華潤而言,卻是其渴求已久的打造醫葯產業平台的良機。華潤從2000年即已開始進入內地醫葯產業收購。不過,相比啤酒和地產收購而言,華潤在醫葯上的收購好事多磨。2005年,華潤2.9億出售了雲葯股權,退出了對雲葯控股權的角逐。此前華潤還相繼退出東北制葯、山東魯抗、上葯集團、華北制葯的收購,傾心於醫葯產業的華潤每每失之交臂。直到2005年底,隨著對東阿阿膠的成功控制,華潤總算在醫葯產業有了自己的根據地。
華潤的重組可能會將雙方醫葯資源進行整合,這成為華潤打造醫葯航母的契機,而上葯集團和北葯集團將有可能成為華潤打造醫葯產業一南一北的兩大平台。華潤的版圖也由原來的日用消費品製造與分銷、地產、基礎設施及公用事業三大領域,擴張至金融、醫葯及紡織。 隨著華源股權收購的塵埃落定,華源集團的整合大幕將由此開啟。
2006年11月14日,華潤集團宣布了入主華源集團後管理層的首次變動,新華源將首次實行雙總裁製,華潤集團董事閻飆和華源集團原總裁張傑將同時出任新華源的總裁。作為央企史上首次實行的雙總裁製,閻飆負責集團的投資事宜,而張傑負責集團的具體運營工作。同時,華潤集團副總裁喬世波任華源集團黨委書記及CEO,華潤集團財務副總裁魏斌擔任華源集團財務總監。華潤集團企業發展部的鍾義、劉德君與華源集團原副總裁吉群力等5人出任華源集團副總裁。
2007年將是華源集團實施戰略重組方案關鍵的一年,債務重組和扭虧增盈是全年兩大核心工作。華潤擬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華源進行整合:
一是要千方百計推進債務重組,化解債務危機。
二是要進行管理變革,建立扁平化組織體系,全面關注業務,利潤中心要全面推行6S管理體系。
三是繼續推進醫葯平台打造,整合華源內部優質醫葯資源、華潤現有醫葯資源及央企其它醫葯資源、國內其它優質醫葯資源的業務發展平台。
四是紡織產業將按華潤集團的統一戰略,與華潤紡織統一整合。對經營較好的紡織企業,予以積極的支持和保護。
五是積極穩妥退出非主營業務和資產,對難以通過重組提升價值的資產或企業,要採取出售、股權(產權)轉讓、清算、合並、分立、債務重組和破產等方式進行處置,實現有序退出。
六是加強團隊建設,培養業績文化、誠信文化。誠信對待客戶,誠信對待員工,誠信對待股東,重塑華源的良好形象。
七是努力維護穩定局面。穩定是集團各級經理人、各級企業黨委、工會的重要工作。各企業要充分依靠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共同維護企業穩定與發展。
⑨ 請大家介紹一下中外的財務造假大案,如世通、華源造假、環球電信造假等情況,要詳細的說明
一、「安然事件」及「安達信事務所倒閉」
安然公司是一家美國大型能源公司,其排名曾居美國上市公司第七位。2001年12月,該公司申請破產保護,成為當時美國歷史上最大的破產案,同時它也拉開了美國大公司造假丑聞曝光的序幕。調查發現,該公司長期通過復雜的財務合夥形式掩蓋巨額債務並虛報盈餘。當年,安然已連續5年被評為美國最具創新精神公司。然而,這個擁有上千億美元資產的公司卻在幾周內破產。
安然破產還順帶「撂倒」了為其做假賬的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世界五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2006年10月23日,美國休斯敦聯邦地區法院作出判決,安然公司前首席執行官因犯有欺詐、共謀、內部交易等一系列罪行被判處24年又4個月徒刑。
二、世界通信公司造假案
美國第二大長途電話公司——世界通信公司2002年7月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世通公司證實,該公司從2001年到2002年第一季度期間把總額達38億美元的經營開支記賬到資本開支上,從而使本來出現虧損的經營業績表現為贏利。
到2002年3月底,世界通信公司公布的資產總額超過1000億美元,是安然公司的兩倍。世通公司造假,成為震驚美國的又一大財務欺詐案件。為消除美國股市的信任危機,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要求945家上市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和首席財務官提交有本人簽名的財務報告,如有不實之處,首席執行官和首席財務官個人負法律責任。
三、銀廣夏造假案
2001年中國股市上的銀廣夏公司造假問題在媒體披露後,股價連續15個跌停,從停牌前的30.79元跌至6.59元,近68億元的流通市值無形蒸發。
財政部、證監會調查表明,銀廣夏公司通過偽造購銷合同、偽造出口報關單、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偽造免稅文件和偽造金融票據等手段,虛構主營業務收入,虛構巨額利潤,同時查明深圳中天勤會計師事務所及其簽字注冊會計師違反法律法規和職業道德,為銀廣夏公司出具嚴重失實的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證監會認定銀廣夏公司存在連續4年虛報利潤等違規事實。
財政部對該案所涉及的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依法進行了處罰:吊銷兩名簽字注冊會計師的資格;吊銷中天勤會計師事務所的執業資格,並會同證監會吊銷其證券、期貨相關業務許可證。
四、華源集團財務丑聞案
財政部2006年11月發布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公告稱,中國華源集團有限公司財務管理混亂,內部控制薄弱。部分下屬子公司為達到融資和完成考核指標等目的,大量採用虛計收入、少計費用、不良資產巨額掛賬等手段蓄意進行會計造假,導致報表虛盈實虧,會計信息嚴重失真。個別子公司甚至偽造文件騙取銀行資金。
經財政部調查,該公司存有集團本部2003年未充分抵銷內部交易、多計利潤2.41億元;上海醫葯(集團)有限公司2004年以空頭支票沖減應收賬款,虛增利潤8782萬元,其下屬子公司2003年通過虛構業務、虛開發票等方式,虛增收入1.77億元;上海華源制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華源長富葯業(集團)有限公司及其下屬公司2004年通過虛構交易,虛增巨額無形資產,並用不實債權置換上述虛假資產,以避免計提壞賬准備而發生虧損等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