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安徽有什麼劇
安徽有徽劇。
徽劇是中國安徽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徽劇傳統劇目有1404個,保存檔案有753個。其內容從列國紛爭、宮遷大事、神仙鬼怪到民間生活故事。徽劇的音樂、唱腔優美、完整。主要分青陽腔、四平腔、徽昆、吹腔、撥子、二黃、西皮、花腔小調共九類。而以吹腔、撥子、皮簧為主要聲腔。
徽劇藝術以朴實、粗獷、重排場、擅武功、具有濃厚生活氣息為特色,徽劇表演歷來講究功底扎實、技術全面、陣容整齊、色藝兼優,歌、舞、樂、白高度綜合。徽劇在表演藝術上善於兼收並蓄,博採眾腔之長。表現力豐富,能以多種聲腔表現各種復雜人物情感,以多種表演技藝塑造舞台人物形象。
(1)中大集團徐步俊擴展閱讀:
徽劇的困境
1、徽劇的藝術特色消融,有出現「京劇化」的潛在危機,安徽省徽劇團由原先的徽劇團合並為徽京劇院,「徽京合並」導致徽劇特色逐漸消融,使徽劇傳承工作業態萎縮,生存狀況令人堪憂。
徽劇與京劇,同根同祖,一脈相承,徽、京之間,無論從劇目、聲腔、曲調、念白以及行當角色、表演程式等方面,彼此差異大致相同,徽京合並會造成劇種界限被打破,表演特色被融合。特別是演員之間長期同班、同台,使徽劇藝術特質消解,使徽劇失去自身藝術特色。
2、藝術人才的匱乏,傳承後繼無人,徽劇正面臨的主要困境是演員老化、行當不全,藝術人才斷檔嚴重。
3、徽劇缺乏精品力作,社會影響力逐年下降。
Ⅱ 二十年後回母校的作文500字語句通順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二十年前,我還是五年級的小學生,現在我已經是三十歲的大人了,而且,還當上了一個公司的白領呢!今天,我想回我的母校——惠州市第一小學看看。
來到校門口,看到那嶄新的面貌時,我還懷疑是不是走錯門了。正當我疑惑時,從里邊走出來一個人,原來是我小學時期的好朋友——鍾葫淼。幾十年沒見面了,那親熱勁就甭提了,從他的談話中,我才知道他現在已經是這個學校的校長了。
我們走進樓內,大理石的地面,噴塑的牆面,既整潔又美觀。鍾葫淼向我介紹說:「這里已經實現了電腦教學。現在的教室比咱們那時三四倍,能坐200人。」我沒聽明白,吃驚地問:「老師能教得過來嗎?」他說:「我們的老師可有五個腦袋,十隻耳朵,十隻眼睛,五張嘴呢!」聽了他的話,我真是感到奇怪 。他笑著說:「是機器人!」我才恍然大悟。
參觀完教學樓,他有領我到科技館參觀。只見一間展覽室里擺著各種小發明:有無塵粉筆、自動護眼器、作業批改機……真是應有盡有。走進一間實驗室,里邊有幾個小發明家,正坐在工作台前,聚精會神地做實驗呢。
參觀完後,鍾葫淼說:「我們學校還有一座分校,改天我再領你去參觀吧!」
在回來的路上,我想:二十年僅是眨眼之間,但我的母校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不禁贊嘆現在科技的發達。
Ⅲ 臨安金惠糧油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怎麼樣
臨安金惠糧油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是2016-12-16在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市注冊成立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注冊地址位於臨安市錦城街道衣錦街552號。
臨安金惠糧油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3330185MA280T904N,企業法人徐步俊,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臨安金惠糧油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臨安金惠糧油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更多信息和資訊。
Ⅳ 泗州戲的劇種簡史
泗州戲 是安徽省四大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原名拉魂腔,流行於安徽淮河兩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它與山東的柳琴戲、江蘇的淮海戲同是由拉魂腔發展而來,彼此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血緣關系。泗州戲是與徽劇、黃梅戲、廬劇並列的安徽四大優秀劇種之一,她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和豐富的文化底蘊,以優美的唱腔,動聽的旋律,唱響淮河兩岸,大江南北。
泗州戲的形成說法不一,許多人認為它發源於蘇北海州一帶,原是當地農民以「獵戶腔」和「太平歌」等民間曲調即興演唱的小戲,後傳入泗州(當時的州治今泗縣縣城,轄境約今安徽泗縣、五河、明光、江蘇泗洪、盱眙)並吸收當地民間演唱藝術,形成安徽的「拉魂腔」泗州戲。1920年前後,泗州戲才有固定的班社演出,並開始進入城市。
泗州戲原稱「拉魂腔」,又叫「肘鼓子」。叫它「拉魂腔」,是因為它唱腔優美迷人。叫它「肘鼓子」,多數人以為是它曾用狗皮鼓伴奏而得名,其實都說錯了。「肘鼓子」是由「周姑子」演變來的。
早先,在山東。邱、葛、張三位民間藝人,把當地許多動聽的民歌、小調和民間樂曲「太平調」、「獵戶腔」等揉合成一種新的民間說唱,又分別傳說到皖北、魯南、蘇北,後來發展成為受人喜愛的泗州戲,柳琴戲,淮海戲。
單說當年邱門老師邱哥,單槍匹馬到安徽泗州一帶演唱。由於他嗓音宏亮,唱腔好聽,表演傳神,再加上相貌英俊,待人隨和,很是招人喜愛。他走村串戶,上集趕會,許多男女老少跟著瞧、攆著聽,直唱得人們魂不附體、忘了寢食。
這一天,周家集有個姓周的大戶人家為小姐過生曰,請邱哥去「唱堂會」。他在客廳唱,周家老爺起先只准小姐在綉樓上聽。哪知,小姐聽著聽著就下了樓,來到客廳的屏風後面聽。由於這位小姐平時愛好撫琴吟詩,所以她一邊聽、一邊就能跟著邱哥唱。大概是 老爺和客人們都聽迷了,小姐來了他們也沒發現,一會兒唱完了,小姐除重賞他外,還在銀包里偷偷夾了一隻玲瓏剔透的「玉斑鳩」(戴在手指上的玉器)。從此,這位周家姑娘經常和丫鬟一起偷跑出去聽戲,還經常把自己的「私房」資助給邱哥添「行頭」、「買樂器」,這樣一來二往,兩個漸漸地蒙生了愛慕之情。
在那舊社會,這可是不得了的事啊!周老爺知道此事,狠狠地教訓小姐一頓:「你是大家閨秀,金枝玉葉。怎能和一挨門乞討的『戲花子』接近呢!還把我的玉器偷給他,我看你的魂被唱戲的拉去嘍!」一氣之下,命家人連夜把邱哥趕出周家集。
邱哥一走,四方謀生,去向不明。周家姑娘在綉樓上茶不思,飯不想,整天整夜地倚著樓窗哼著跟邱哥學的「拉魂腔」,獃獃地看著遠方。
小姐的心思瞞不過貼身丫鬟,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裡,她買通家院,帶著小姐從後門逃出家園。她們歷盡艱辛,在泗州城附近找到了邱哥,結為百年之好。
這位周姑娘聰明好學,不久就能和邱哥同台演唱小生小旦戲了。她那婉轉甜潤的唱腔。窈窕秀美的身段,惟妙惟肖的表演,一下子轟動了整個泗州。那才真的把聽戲的魂都拉去了呢!起先人們還叫不出這叫什麼調、什麼戲,就直呼演唱這個調的人名字。一傳十、十傳百,就叫開了聽「周姑子調」。後來他們又就地取材,自製一個兩根弦的土琵琶,就用那隻「玉斑鳩」套在指頭上作為彈琵琶的撥片,以後又演變用竹子、牛角料子製成, 。
泗州戲有傳統大戲八十多個,小戲和折戲六十多種。泗州戲的唱腔隨意性很強,演員可以根據自身嗓音條件隨意發揮,故名「怡心調」。男腔粗獷豪放,高亢嘹亮;女腔婉轉悠揚,結尾處多翻高八度拉腔,明麗潑辣,動人魂魄。其伴奏樂器以土琵琶為主,輔以三弦、笙、二胡、高胡、笛子等,另有板鼓、大鑼、鐃鈸、小鑼四大件打擊樂器。
泗州戲的角色主要分大生、老生、二頭、小頭、丑等幾類,其表演在說唱基礎上大量吸收民間的「壓花場」、「小車舞」、「旱船舞」、「花燈舞」、「跑驢」等舞蹈表演形式,演出時有許多獨特的身段和步法,如四台角、旋風式、剪子股、仙鶴走、百馬大戰、抽梁換柱、燕子撥泥、懷中抱月、鳳凰雙展翅等,演員必須注意手、眼、腰、腿、步等各部位的協調與配合。
蚌埠市還有許多民間劇團,是靠事主家和大隊包戲的錢,大部分演員都40多歲,但他們唱腔優美生動,一般在鳳陽縣,懷遠縣,五河縣等等一些縣鎮演出,像楊華、馬繼英、劉兆霞、孫鳳華、張曉輝等等一些演員深受觀眾喜愛!
泗州戲舊稱『拉魂腔』,安徽四大地方劇種之一。流行於安徽北部、蘇北及魯南等地區,約有200多年歷史。據傳與江蘇、山東的柳琴戲同出一源。因其藝術形成與發展的主要時期在泗州,解放後為體現劇種的地方特色,故改名泗州戲。 泗州戲是由民間說唱以展起來的比較典型的板腔體唱腔劇種。其唱腔南、北方風格交融,婉約與豪放並蓄。尤其是女聲唱腔,婉轉揉情、優美動人。被群眾稱譽為『有拉魂的魅力』。泗州戲的藝術表演以『壓花場』為基礎,分『單壓』和『雙 壓』兩種,具有明快爽朗、粗獷有力的鮮明特色。 泗州戲劇目豐富,如傳統劇目
泗州戲
《大書觀》 、 《三蜷寒橋》 、 《樊梨花點兵》 、 《走娘家》 、 《拾棉花》 、 《喝面葉》等長期盛演不衰。
早期的泗州戲,是一種近似說唱的簡單戲劇形式。它從一人敲板演唱「小篇子」(簡單的生活小故事),一人用柳葉琴伴奏的「唱門子」(沿門賣唱),逐漸發展為「七忙八不忙,九個人看戲房」的小戲班。他們以柳葉琴(亦稱土琵琶)、梆子、小鑼伴奏,並加人聲幫腔,但仍十分簡陋,只能在農村「跑坡」唱「地攤子」。後來出現女演員,在唱腔和表演上有所發展。直到1920年前後,才有固定的班社正式登台演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開始在城市舞台流動演出。現有 8個專業劇團。由於泗州戲具有活潑、動聽、通俗和鄉土氣息濃郁等特點,在淮北、淮南及江蘇北部一些地區極為盛行,業余劇團遍布城鎮和農村。
泗州戲的唱腔相當自由,在一定基調的旋律基礎上,演員可以根據劇情的需要和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靈活掌握節奏的快慢、緩急和曲調強弱、高低,自由運用各種花腔調門,盡情發揮各自的特長,藝人稱為「弦包音」(即絲弦伴奏必須跟著唱腔走),也叫「怡心調」(根據劇情自由變換腔調)。在發展過程中,創造、積累了不少曲調,特別是女聲唱腔,尾聲翻高 8度,委婉盡致,動人心魄,故有「拉魂腔」之稱。曲調板式有慢板(又叫幽板、澄清板)、二行板(流水板)、數板(垛板)、緊板等。在同一板式中,唱腔變化相當豐富,僅慢板就有柔腔(又名連環花腔)、含腔、射腔、哭腔、停腔、葉里藏花、老公調、一喲調、撩也子(又名送腔)等10多種。伴奏以柳葉琴、三弦等彈撥樂器為主,輔以笙、二胡、大胡以及笛子、嗩吶等。打擊樂器和鑼鼓點,大都來自京劇和梆子戲。
泗州戲擅長演唱農村題材的生活小戲和現代戲,它的表演是在舞蹈「壓花場」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壓花場」有許多獨特的舞蹈身段和步法,如四台角、旋風式、百馬大戰、燕子撥泥、鳳凰雙展翅等,質朴而又富有鄉土氣息。傳統劇目:小戲有《跑窯》 、 《小書房》 、 《借妻》 、 《站花牆》 、 《拙大姐》等80多出;大戲有《皮秀英四告》 、 《大花園》 、 《羅鞋記》 、 《絨花記》等50本。較有影響的劇目為經過整理的傳統戲《三踡寒橋》 、 《楊八姐救兄》 、 《拾棉花》 、 《走娘家》 、 《打幹棒》和創作的現代戲《結婚之前》 、 《兩面紅旗》 、 《婚案》等,其中《拾棉花》已攝製成影片。名演員有李寶琴、霍桂霞、李寶鳳、周鳳雲、王寶蓮等。
說法不一,許多人認為它發源於蘇北海州一帶,原是當地農民以獵戶腔和太平歌等民間曲調即興演唱的小戲,後傳入泗州並吸收當地民間演唱藝術,形成安徽的拉魂腔泗州戲。1920年前後,泗州戲才有固定的班社演出,並開始進入城市。 安徽泗州戲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和豐富的文化底蘊,以優美的唱腔,動聽的旋律,唱響淮河兩岸,大江南北。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
和所有的民間小戲一樣,早期的泗州戲表演形式非常簡單。最初是一個人的自打板自演唱,或自拉琴自演唱,有明顯的說唱和沿門乞討的痕跡。後來發展為有八、九個人合作的小戲班。有所謂七忙八不忙,九個人看戲房的說法早期的演出以柳葉琴、俗稱土琵琶,外帶梆子、小鑼伴奏。以幫腔彌補音樂氣氛的單調。直到上個世紀20年代才有固定班社的劇場演出。老藝人徐步俊、魏月華、馬蘭玉等人進入皖北交通樞紐城市蚌埠的演出,一般視為是泗州戲的正式進城。抗日戰爭時期,根據地的泗縣、靈璧、五河、鳳陽曾組織泗州戲藝人排練了《全家抗日》、《打濠城》、《打泗州》等一批密切聯系抗日斗爭現實的小劇目。這些經歷使得泗州戲的表演更加生活化、自然化。1954年,在上海舉行的華東地區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泗州戲以《拾棉花》、《打幹棒》、《攔馬》和《結婚之前》四個劇目到會參演。其中,生活小戲《拾棉花》因其濃郁的喜劇色彩和生活情趣而備受歡迎。這一次的華東匯演,推出了泗州戲建國後第一代擔綱演員李寶琴、霍桂霞、李寶鳳、周鳳雲、王寶蓮等。
1956年,在安徽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泗州戲又推出了現代戲《女社長》和整理改編的傳統劇目《打孟良》、《井台會》、《鬧菜園》等一批劇目。使泗州戲在安徽的戲曲舞台上大放光芒,成為眾多安徽戲曲劇種中引人注目的劇種之一。進入新時期以來,泗州戲又再次煥發青春,排演了《摔豬盆》、《懶大嫂》、《拙大姐》、《花狗子離婚》、《八月桂》、《鄉野情》等大量生活情趣濃厚或緊扣時代脈搏的精彩小戲,成為淮北平原上一支活躍的戲麴生力軍。《老闆娘》一劇表現下崗女工自謀職業是的種種心理障礙。從題材上說,是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的。反映了泗州戲表現現實生活的主動與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