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富士康老總是誰
郭台銘,下面是他的簡介
郭台銘_1950出生
1971台灣「中國海專」畢業,進入當時台灣前三大船務公司——復興航運工作
1974成立鴻海塑料企業有限公司,資本額30萬元
1985成立美國分公司,創立FOXCONN自有品牌
2001獲美國《福布斯》(Forbes)「全球億萬富翁」第198名
2001鴻海以1442億元台幣營收,名列《天下雜志》台灣1000大民營企業龍頭
2002入選美國《商業周刊》評選的「亞洲之星」
2010獲美國《福布斯》(Forbes)「全球億萬富翁」第136名
2010為富士康員工大幅加薪,起到了領頭羊的作用
不愛名牌、不開名車、不注重打扮的鴻海精密集團董事長郭台銘,真不知道他賺那麼多錢來干什麼?這位曾經四次蟬聯《福布斯》雜志「台灣科技首富」在1974年,其公司規模不過30萬元台幣。這時候的鴻海精密企業只是生產黑白電視機的旋鈕。1977年經營有點起色的時候,台灣的地價開始上升,房地產開始紅火起來,地價整整翻了一番,郭台銘卻沒有急功近利將模具廠賣掉購買土地。事實證明,他的做法是正確的。鴻海精密陸續建立起來的電鍍部門與沖壓廠迅速拉開了與同行業的距離,並在80年代個人電腦工業起飛中,以成熟的模具技術進入個人電腦連接器領域,郭台銘的連接器王國自此開始建立起來。
1999年,郭台銘一口氣吞下華升、廣宇等企業,進行逆向整合,使鴻海精密發展成為鴻海集團,由地區性大廠搖身一變成為世界級的企業。早在1987年,為了拿到康柏公司的訂單,他拋下董事長的身份隻身赴美,每天拎著公文包賣連接器。在接連吃閉門羹的情況下,郭台銘在康柏總部旁建了一個成型機廠,康柏只要有新設計,最快當天就能看到模型,逼得康柏無法忽視其存在,雙方的生意大門最終開啟,而且一做就是十幾年。
擁有幾十億美元身價的郭台銘為人十分低調,一直恪守不接受采訪、不參加公開演說、不任意拍照的「三不」原則,每年只在6月一年一次的股東大會上露一次面,為記者、投資法人、外資企業上一堂「電子業未來前景與布局」的年度大課。課上,所有的人一律平等。即使是遠道趕來的外資法人因搭不上飛機,請他另行安排時間,他也只會客氣地表示「沒關系,明年還有機會」。
如果說鴻海精密可能很多人會感到有點陌生,不過如果說富士康(Foxconn)恐怕知道的人就多得多了;很多人選擇主板的一個主要因素就是——有沒有使用富士康的原件?世界知名的PC品牌機中,使用富士康產品的數不勝數,如Dell、HP(包括Compaq)、IBM...
富士康企業集團是於1988年在大陸投資興辦的專業生產電腦接插件、精密零組件、機內線攬、精密模具及電腦整機的高科技企業集團。至1999年底,富士康集團分別在深圳和崑山建成兩大資訊科技工業園。其中,在深圳的公司佔地1600餘畝,今年上半年僅出口就超過9億美元。為適應全球資訊行業急劇發展的需求,集團實施了「紮根中國,放眼全球「的策略,預計在深圳的投資將超過20億美元,加上崑山基地,以達成全球最大的電腦整機和零組件生產企業集團及全球個人低價電腦的主要製造基地的經營目標,現在鴻海已經成為大陸第二大的出口商。
作為一位商界強人,郭台銘每天至少工作15個小時,大陸、美國、台灣、歐洲各地跑,即使晚上下飛機,他也會馬上趕到公司開會,經常一開就是12個小時,好像永遠也不知道疲倦。從1974年以生產黑白電視零件起家後,他不曾休過三天以上的假。郭台銘認為,領導者的睡眠時間不應該多於屬下,他應該是第一個上班、最後一個下班的人。對共同奮斗的兄弟,郭台銘有福同享,但對競爭對手,他則一律以敵人視之,難怪台灣科技界都稱他為「梟雄」,並以「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來形容他。
從創立鴻海的第一天起,郭台銘的目標就很明確,即把公司發展成為台灣第一、亞洲第一、世界第一的企業。他說:「阿里山的神木(台灣著名的風景之一)之所以大,4000年前種子掉到土裡時就已決定了,決不是4000年後才知道的。」現在鴻海精密工業公司幾乎包辦所有資訊科技類產品代工,並且已經超越台積電,成為台灣業績最高的民營公司。
別以為五十多歲的郭台銘會因此意氣風發,事實上他一直低調地拓展事業,盡量迴避媒體。鴻海的客戶不希望他們的零件商鋒頭過健。就連公司總部,郭台銘都刻意遠離科技大廠聚集的新竹科學工業園區,選在較不為人知的土城工業區。
不經營品牌,鴻海和知名品牌一起在全球並肩賽跑,靠的又是什幺樣的競爭力?郭台銘談到了他的觀察:目前全球景氣其實沒有恢復,只是在結構性的調整,全球大廠積極轉型,把製造的一端,外包給最有效率的電子專業製造服務(EMS)。
郭台銘算是中國最大的「財主」之一,可是生活卻很節省,不過,每年在台灣的尾牙慶祝會,他是大手筆的犒賞員工,以尾牙為例,總獎金達到二億三千萬元台幣,個人最大獎則是鴻海股票一百五十張,市值二千七百六十萬元台幣,以往都是以聚餐方式舉辦尾牙,但是,這一次尾牙很不一樣,地點選擇在鴻海總部所在地的台北縣,且不採聚餐形式,並讓員工與家屬一同與會,尤其更具有意義的是,將省下來的三百餘萬元台幣,捐贈給需要幫助的人。
郭台銘對自己的親人,只要是共同創業者,有功勞,則是破格提拔,工作標准嚴格、講求效率,賞罰分明,如果員工出貨發生閃失,則會毫不留情的當場指責。他是一位站在最前線沖鋒陷陣的領導人,他跑遍全球,一年約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時間在海外各個分公司之間搭著飛機來回的開會,由於看好大陸商機,自七十八年以來,鴻海致力大陸發展,生產線主要布局在大陸,因此,在大陸的時間比在台灣要多。他說:「在快速成長的企業,領袖應該要多一點霸氣。」郭給人的印象也是霸氣十足,但卻說:「不了解我的人覺得我很霸氣,其實我這個人很好相處。我只不過是一個很理性的工作者。」
㈡ 台灣第一首富是誰
郭台銘
20年前在台灣,他名不見經傳,所屬企業規模連台灣一千大製造業都夠不上;但如今卻是叱吒風雲、縱橫四海的台灣科技首富,麾下企業遍及歐美。他就是台灣最大科技企業集團——鴻海集團的老總郭台銘。
英雄莫問出身低 黑手雄心與天齊
對於鴻海的成長過程,郭台銘曾經說過:「阿里山的神木(台灣最著名的風景)之所以大,4000年前種子掉到土裡時就已決定了,決不是4000年後才知道的。」回顧鴻海成長的過程,其中的酸甜苦辣,個中滋味恐怕也只有郭台銘自己能夠體會。
郭台銘出生於1950年,是家中老大。由於家境貧寒,1966年郭台銘進入台灣「中國海事專科學校」學習,靠半工半讀完成學業。服完兵役後,郭台銘在復興航運公司當業務員。1973年2月,郭台銘出資10萬元新台幣,與朋友在台北縣創立了鴻海塑料企業有限公司,生產塑料產品。不過一年時間,因經營不善,原股東逐一退出,企業成了郭台銘的全資公司。
當時黑白電視機剛剛在台灣地區興起,郭台銘便從製造黑白電視機選台的按鈕做起。這時的鴻海不過是個規模只有30萬元新台幣的小公司,僅有15名員工。1975年,易名為鴻海工業有限公司。1977年,公司開始扭虧為盈,郭台銘立即從日本購買設備建立模具廠,為日後發展奠定基礎。其後他又陸續投資建立了電鍍部門與沖壓廠。20世紀80年代,世界進入個人電腦時代,郭台銘靠所掌握的成熟模具技術,以連接器、機殼等產品為重心,力行「量大、低價」的競爭策略,迅速佔領市場。1982年公司再度更名為「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郭繼續投資1600萬元進入計算機線纜裝配領域。1985年,郭在美國成立分公司,開始在台灣之外開拓市場,並創出「FOXCONN」品牌。至此,郭台銘已經成功打造出他的「連接器王國」。
白手起家目標大 雷厲風行明賞罰
自初創鴻海,郭台銘的奮斗目標就很明確,就是要成為台灣第一、亞洲第一、世界第一。為實現這一宏大目標,他創造了自己的經營哲學。
郭台銘稱鴻海是「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設備、一流客戶」,他要做的首先是選客戶。為了達成目標,他曾經在美國自己開車,住12美元一天的汽車旅館,跑了美國52州中的32個,跟世界大廠商做生意。自進入個人電腦領域,鴻海的客戶就鎖定了IBM、英特爾、康柏、戴爾等國際一流大廠。為了拿到康柏公司的訂單,郭台銘索性在康柏總部旁投資建了一個成型機廠,康柏只要有新設計,當天就能看到模型,最終獲得了康柏的長期訂單。為鞏固與這些大廠商的關系,郭台銘堅持不做自己的品牌,只做零件供應商。可以說正是這些大廠的訂單成就了鴻海今天的格局。據說,現在全世界每5台電腦中就有一台裝有鴻海的產品。
但光有客戶還不行,郭台銘背後依靠的還是自身的硬功夫。自創業後,他就是不折不扣的工作狂。郭台銘認為,他應該是第一個上班、最後一個下班的人,因而他每天堅持至少工作15小時。即使晚上下飛機,他也會馬上趕到公司,加班到三更半夜更是家常便飯。
「將提高服務客戶能力放在首位」是鴻海職工時刻謹記的廠訓,也是鴻海成功發展的秘訣。為了在競爭激烈的世界高科技產業中求得生存發展,郭台銘創造出CMM的運作方式,從「自製零件、零件模塊化、快速物流」的組裝,再加上e化的信息流連結全球客戶,從而達到「交期准、品質好、成本低」的境界。
再企業管理方面,郭台銘治廠如治軍,重視紀律,講究細節。郭台銘用人方面的口頭禪是:「不管高科技還是低科技,會賺錢的就是好科技」。為了獲得高回報率,他用人唯才,獎懲分明。對表現優異的員工與技術骨幹,郭台銘從不吝嗇,給予巨額獎金。近幾年每年年末鴻海員工聚餐,郭台銘提供的獎品總值都高達數億元新台幣,頭獎高達數千萬元。但對競爭對手,他則一律以敵人視之,難怪台灣科技界都稱他為「梟雄」。因此,雖然鴻海集團近年配股分紅居高不下,郭台銘也成為股東熱烈追捧的對象,但郭台銘和鴻海卻始終被列入「形象不佳」的行列。
作為一名世界級大企業的總裁兼董事長,郭先生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終日運籌帷幄,商務纏身。然而,無論他馳騁天南地北,海角天涯,縷縷鄉情不絕, 赤心依舊。為了改變家鄉偏僻閉塞的自然環境,促進經濟騰飛。多年來,郭先生慷慨捐資1700多萬元,先後為家鄉修建了"萬芳橋"、"牛土路"、"富晉橋"、"葛萬小學"、"富康新優果品示範園區",為家鄉的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勁的活力。父老鄉親無不拍手贊譽。
郭先生從徒手創業至今30載,企業資產由最初的30萬元,增至擁有市值3000億元(新台幣),增長了百萬倍,他個人的身價早已高達23億美元。然郭先生艱苦創業本色始終不變,並以"摳"聞名商界。郭先生言:我不會把錢花在個人享受的領域……我比較有興趣把錢投在為大眾謀利的領域……。幾年來,郭先生為省、市、縣、鄉教育、助殘、築路、飲水解困、抗擊"非典"捐資8000多萬元,其情操、品格令世人崇敬。正如家鄉一位詩人所賦:"煌煌驕子乃家鄉榮耀,巍巍豐功令海岳流芳。"
㈢ 郭台銘的創業史
1971年,台灣「中國海專」畢業,進入當時台灣前三大船 務公司復興航運工作;當年進入台灣復興航運公司工作。
1973年2月,郭台銘出資10萬元新台幣,與朋友在台北縣創立鴻海塑料企業有限公司,生產塑料產品。不到一年時間,企業成為郭台銘的全資公司。黑白電視機剛剛在台灣地區興起,郭台銘就從製造黑白電視機選台的按鈕做起。這時的鴻海規模只有30萬元新台幣,僅有15名員工。
1974年,成立鴻海塑料企業有限公司,資本額30萬元。1977年,公司開始扭虧為盈,郭台銘立即從日本購買設備建立模具廠,為日後發展奠定基礎。其後他又陸續投資建立了電鍍部門與沖壓廠。
20世紀80年代,世界進入個人電腦時代,郭台銘靠所掌握的成熟模具技術,以連接器、機殼等產品為重心,力行「量大、低價」的競爭策略,迅速佔領市場。1982年,公司再度更名為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郭繼續投資1600萬元進入計算機線纜裝配領域。
1985年,郭台銘在美國成立分公司,開始在台灣之外開拓市場,並創出「FOXCONN」品牌。 1988年,郭台銘在深圳成立了廣東深圳富士康精密組件廠,生產電腦周邊接插件。2001年,鴻海以1442億元台幣營收,名列《天下雜志》台灣1000大民營企業龍頭。
2002年,郭台銘的鴻海集團營業收入突破3450億元(台幣),高居台灣民營製造業第一。2008年4月,郭台銘宣布退休。7月23日,郭台銘與曾馨瑩訂婚,訂婚宴上宣布,將捐出四百多億人民幣的九成個人名下財產作為公益之用。
(3)郭台銘股東擴展閱讀
郭台銘稱鴻海是「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設備、一流客戶」,他要做的首先是選客戶。為了達成目標,他曾經在美國自己開車,住12美元一天的汽車旅館,跑了美國52州中的32個,跟世界大廠商做生意。自進入個人電腦領域,鴻海的客戶就鎖定了戴爾,康柏,英特爾等國際一流大廠。
為了拿到康柏公司的訂單,郭台銘索性在康柏總部旁投資建了一個成型機廠,康柏只要有新設計,當天就能看到模型,最終獲得了康柏的長期訂單。為鞏固與這些大廠商的關系,郭台銘堅持不做自己的品牌,只做零件供應商。
在企業管理方面,郭台銘治廠如治軍,重視紀律,講究細節。郭台銘用人方面的口頭禪是:「不管高科技還是低科技,會賺錢的就是好科技」。為了獲得高回報率,他用人唯才,獎懲分明。對表現優異的員工與技術骨幹,郭台銘從不吝嗇,給予巨額獎金。
㈣ 富士康老總叫什麼
截至2019年4月,富士康總裁為郭台銘。
郭台銘,祖籍晉城市南嶺鄉葛萬村,1950年10月8日出生於台北縣板橋市,畢業於台北市中國海事專科學校。台灣第一大企業鴻海精密(下屬最大科技集團富士康科技集團)創辦人。
1971年進入台灣復興航運公司,1974年成立鴻海塑料企業有限公司,生產黑白電視機的旋鈕。1985年創立富士康品牌。1988年,在深圳開辦只有百來人的工廠,之後發展成為富士康龍華基地,至2007年底,富士康在全國相對成熟的基地已超過13個。
2010美國《福布斯》「全球億萬富翁」排行榜上位列第136名。2002年入選美國《商業周刊》評選的「亞洲之星」。
至1999年底,富士康集團分別在深圳和崑山建成兩大資訊科技工業園。郭台銘是台灣著名的企業界人士,根據《福布斯》最新公布的信息,郭台銘以55億美元的身價,在台灣富豪排行榜中位居第一。
(4)郭台銘股東擴展閱讀
郭台銘考慮富士康在大陸上市 未來3至5年內完成
新京報訊 (記者李媛)製造業大戶富士康可能要在大陸上市。鴻海精密董事長郭台銘在公司股東大會上表示,鴻海精密正考慮在未來3年至5年內讓其中國大陸業務部門在當地交易所上市。
郭台銘稱,分拆很有可能提升龐大的大陸業務的價值。盡管鴻海精密制定了近期在印度的擴張計劃,但是並不計劃縮小在大陸的製造業務規模。目前,中國國內消費市場正在快速發展。
鴻海精密集團在大陸的業務主要是代工製造商富士康,主要從事計算機、通訊、消費電子等3C產品的製造。資料顯示,富士康1988年開始在中國大陸投資,目前擁有上百萬員工,2014年進出口總額佔中國大陸進出口總額的3.5%。
關於分拆細節,郭台銘沒有詳細說明,富士康公司也沒有給出具體回應。但是從鴻海精密集團以往的戰略動作來看,分拆計劃順理成章。
鴻海精密具有龐大業務體系,是全球電腦、通訊、消費性電子等代工領域規模最大的國際集團,集團旗下多家公司在台灣、香港、倫敦等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2014年,郭台銘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明確表示,鴻海精密集團將執行分權分利的方法,集團未來會走向邦聯式。
郭台銘曾在2013年的股東大會上宣布過分拆業務、結構重整的決議,計劃將集團的事業群升級為12個次集團,每個次集團獨立扶持3~5家上市公司,希望以此實現收入的增長。
從過去的分拆進展來看,鴻海精密旗下從事晶元封裝業務的訊芯科技已經於今年1月在台灣證交所掛牌上市。除此之外,鴻海精密還分拆過幾項業務,包括工業主板製造商Ennoconn、乙盛精密工業(Eson Precision)、LED配件部門Advanced Optoelectronic以及觸摸面板顯示部門英特飛科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富士康
參考資料來源:中新網-郭台銘考慮富士康在大陸上市 未來3至5年內完成
㈤ 台灣首富是誰
郭台銘
20年前在台灣,他名不見經傳,所屬企業規模連台灣一千大製造業都夠不上;但如今卻是叱吒風雲、縱橫四海的台灣科技首富,麾下企業遍及歐美。他就是台灣最大科技企業集團——鴻海集團的老總郭台銘。
英雄莫問出身低 黑手雄心與天齊
對於鴻海的成長過程,郭台銘曾經說過:「阿里山的神木(台灣最著名的風景)之所以大,4000年前種子掉到土裡時就已決定了,決不是4000年後才知道的。」回顧鴻海成長的過程,其中的酸甜苦辣,個中滋味恐怕也只有郭台銘自己能夠體會。
郭台銘出生於1950年,是家中老大。由於家境貧寒,1966年郭台銘進入台灣「中國海事專科學校」學習,靠半工半讀完成學業。服完兵役後,郭台銘在復興航運公司當業務員。1973年2月,郭台銘出資10萬元新台幣,與朋友在台北縣創立了鴻海塑料企業有限公司,生產塑料產品。不過一年時間,因經營不善,原股東逐一退出,企業成了郭台銘的全資公司。
當時黑白電視機剛剛在台灣地區興起,郭台銘便從製造黑白電視機選台的按鈕做起。這時的鴻海不過是個規模只有30萬元新台幣的小公司,僅有15名員工。1975年,易名為鴻海工業有限公司。1977年,公司開始扭虧為盈,郭台銘立即從日本購買設備建立模具廠,為日後發展奠定基礎。其後他又陸續投資建立了電鍍部門與沖壓廠。20世紀80年代,世界進入個人電腦時代,郭台銘靠所掌握的成熟模具技術,以連接器、機殼等產品為重心,力行「量大、低價」的競爭策略,迅速佔領市場。1982年公司再度更名為「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郭繼續投資1600萬元進入計算機線纜裝配領域。1985年,郭在美國成立分公司,開始在台灣之外開拓市場,並創出「FOXCONN」品牌。至此,郭台銘已經成功打造出他的「連接器王國」。
白手起家目標大 雷厲風行明賞罰
自初創鴻海,郭台銘的奮斗目標就很明確,就是要成為台灣第一、亞洲第一、世界第一。為實現這一宏大目標,他創造了自己的經營哲學。
郭台銘稱鴻海是「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設備、一流客戶」,他要做的首先是選客戶。為了達成目標,他曾經在美國自己開車,住12美元一天的汽車旅館,跑了美國52州中的32個,跟世界大廠商做生意。自進入個人電腦領域,鴻海的客戶就鎖定了IBM、英特爾、康柏、戴爾等國際一流大廠。為了拿到康柏公司的訂單,郭台銘索性在康柏總部旁投資建了一個成型機廠,康柏只要有新設計,當天就能看到模型,最終獲得了康柏的長期訂單。為鞏固與這些大廠商的關系,郭台銘堅持不做自己的品牌,只做零件供應商。可以說正是這些大廠的訂單成就了鴻海今天的格局。據說,現在全世界每5台電腦中就有一台裝有鴻海的產品。
但光有客戶還不行,郭台銘背後依靠的還是自身的硬功夫。自創業後,他就是不折不扣的工作狂。郭台銘認為,他應該是第一個上班、最後一個下班的人,因而他每天堅持至少工作15小時。即使晚上下飛機,他也會馬上趕到公司,加班到三更半夜更是家常便飯。
「將提高服務客戶能力放在首位」是鴻海職工時刻謹記的廠訓,也是鴻海成功發展的秘訣。為了在競爭激烈的世界高科技產業中求得生存發展,郭台銘創造出CMM的運作方式,從「自製零件、零件模塊化、快速物流」的組裝,再加上e化的信息流連結全球客戶,從而達到「交期准、品質好、成本低」的境界。
再企業管理方面,郭台銘治廠如治軍,重視紀律,講究細節。郭台銘用人方面的口頭禪是:「不管高科技還是低科技,會賺錢的就是好科技」。為了獲得高回報率,他用人唯才,獎懲分明。對表現優異的員工與技術骨幹,郭台銘從不吝嗇,給予巨額獎金。近幾年每年年末鴻海員工聚餐,郭台銘提供的獎品總值都高達數億元新台幣,頭獎高達數千萬元。但對競爭對手,他則一律以敵人視之,難怪台灣科技界都稱他為「梟雄」。因此,雖然鴻海集團近年配股分紅居高不下,郭台銘也成為股東熱烈追捧的對象,但郭台銘和鴻海卻始終被列入「形象不佳」的行列。
作為一名世界級大企業的總裁兼董事長,郭先生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終日運籌帷幄,商務纏身。然而,無論他馳騁天南地北,海角天涯,縷縷鄉情不絕, 赤心依舊。為了改變家鄉偏僻閉塞的自然環境,促進經濟騰飛。多年來,郭先生慷慨捐資1700多萬元,先後為家鄉修建了"萬芳橋"、"牛土路"、"富晉橋"、"葛萬小學"、"富康新優果品示範園區",為家鄉的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勁的活力。父老鄉親無不拍手贊譽。
郭先生從徒手創業至今30載,企業資產由最初的30萬元,增至擁有市值3000億元(新台幣),增長了百萬倍,他個人的身價早已高達23億美元。然郭先生艱苦創業本色始終不變,並以"摳"聞名商界。郭先生言:我不會把錢花在個人享受的領域~我比較有興趣把錢投在為大眾謀利的領域。幾年來,郭先生為省、市、縣、鄉教育、助殘、築路、飲水解困、抗擊"非典"捐資8000多萬元,其情操、品格令世人崇敬。正如家鄉一位詩人所賦:"煌煌驕子乃家鄉榮耀,巍巍豐功令海岳流芳。"
㈥ 富士康的第二大股東是誰聽說是個日本人
郭台銘,祖籍晉城市南嶺鄉葛萬村,1950年10月8日出生於台北縣板橋市,畢業於台北市中國海事專科學校。台灣第一大企業鴻海精密(下屬最大科技集團富士康科技集團)創辦人。
1971年進入台灣復興航運公司,1974年成立鴻海塑料企業有限公司,生產黑白電視機的旋鈕。
1985年創立富士康品牌。1988年,在深圳開辦只有百來人的工廠,之後發展成為富士康龍華基地,至2007年底,富士康在全國相對成熟的基地已超過13個。
2010美國《福布斯》「全球億萬富翁」排行榜上位列第136名。2002年入選美國《商業周刊》評選的「亞洲之星」。
至1999年底,富士康集團分別在深圳和崑山建成兩大資訊科技工業園。郭台銘是台灣著名的企業界人士,根據《福布斯》最新公布的信息,郭台銘以55億美元的身價,在台灣富豪排行榜中位居第一。
(6)郭台銘股東擴展閱讀:
獲獎記錄
2002年:郭台銘入選美國《商業周刊》評選的「亞洲之星
2012年:福布斯2012全球最具權勢人物第55位
2019年: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排名第257位,財富值63億美元。
富士康是全球3C代工領域最大又成長最快的國際科技集團,主要上市成員已於亞洲及歐洲的證交所、香港證券交易所及倫敦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集團全球總市值超過700億美元,布局橫跨歐、美、亞三大洲,員工總數超過120萬人,並全球共取得超過15,300件專利。
富士康多年快速增長的專利申請及核准成果斐然,已成為華人企業馳騁全球科技業的智權先鋒。
2010年,集團全球專利申請量15500件,核准量7050件。
截至2010年底,集團全球專利申請已累計882000件,核准量達到39870件。
2005-2010年連續6年名列大陸地區專利申請總量及發明專利申請量前三強;
2003-2010年連續8年獲台灣地區專利申請及獲准數量雙料冠軍;
2010年美國專利獲准排名第13名(排在前15名的唯一華人企業);美國專利2006-2010年連續5年為國際領先的技術分析機構ipIQ評定為Electronics & Instruments領域第一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富士康
㈦ 台灣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
靠著媽媽跟親戚借的七萬人民幣左右
白手起家,
七萬人民幣,現在變成約四千億人民幣年營業額的公司
㈧ 郭董是誰據說在台灣知名度很高。堪比周傑倫。
鴻海精密集團董事長郭台銘,1950年出生,祖籍山西省澤州縣南嶺鄉葛萬村人,1971年進入台灣復興航運公司工作,1974年成立鴻海塑料企業有限公司,資本額30萬元,生產黑白電視機的旋鈕。1985成立美國分公司,創立FOXCONN(富士康)自有品牌。2001美國《福布斯》(Forbes)"全球億萬富翁"排行榜上位列第198名。2002年入選美國《商業周刊》評選的"亞洲之星"。
煙台萊山區的"永銘中學"正是他與母親初永真捐資1500萬元創辦的.
富士康企業集團是於1988年在內地投資興辦的專業生產電腦接插件、精密零組件、機內線攬、精密模具及電腦整機的高科技企業集團。至1999年底,富士康集團分別在深圳和崑山建成兩大資訊科技工業園。
對於鴻海的成長過程,郭台銘曾經說過:「阿里山的神木(台灣最著名的風景)之所以大,4000年前種子掉到土裡時就已決定了,決不是4000年後才知道的。」回顧鴻海成長的過程,其中的酸甜苦辣,個中滋味恐怕也只有郭台銘自己能夠體會。
郭台銘出生於1950年,是家中長子。由於家境貧寒,1966年郭台銘進入台灣「中國海事專科學校」學習,靠半工半讀完成學業。服完兵役後,郭台銘在復興航運公司當業務員。1973年2月,郭台銘出資10萬元新台幣,與朋友在台北縣創立了鴻海塑料企業有限公司,生產塑料產品。不過一年時間,因經營不善,原股東逐一退出,企業成了郭台銘的全資公司。
當時黑白電視機剛剛在台灣地區興起,郭台銘便從製造黑白電視機選台的按鈕做起。這時的鴻海不過是個規模只有30萬元新台幣的小公司,僅有15名員工。1975年,易名為鴻海工業有限公司。1977年,公司開始扭虧為盈,郭台銘立即從日本購買設備建立模具廠,為日後發展奠定基礎。其後他又陸續投資建立了電鍍部門與沖壓廠。20世紀80年代,世界進入個人電腦時代,郭台銘靠所掌握的成熟模具技術,以連接器、機殼等產品為重心,力行「量大、低價」的競爭策略,迅速佔領市場。1982年公司再度更名為「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郭繼續投資1600萬元進入計算機線纜裝配領域。1985年,郭在美國成立分公司,開始在台灣之外開拓市場,並創出「FOXCONN」品牌。至此,郭台銘已經成功打造出他的「連接器王國」。
㈨ 為何說郭台銘養虎為患,富士康被完全復制
在深圳說起富士康,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自從1980年郭台銘投資大陸以來,在龍華建設了第一個工業園以後,在短短的數十年裡,在大陸迅速發展了幾十個工業園區,在全球擁有員工120萬人,因此富士康也成為全球最大的代工企業,2019年名列世界財富五百強26位,富士康能夠有如此成績,蘋果可謂是功不可沒。立訊精密與比亞迪這些代工廠商不斷壯大,富士康的訂單源源不斷的流失,以後的富士康無疑會更加艱難,去年拒絕華為錯失了華為的訂單,最終華為手機訂單落入了王傳福的手裡,在蘋果訂單方面又被立訊精密逐步嬋食,富士康能有如今這尷尬的局面也不奇怪,都是郭台銘自己愛折騰,一手好牌被他打得稀巴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