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誰知道,上海石化的發展歷史嗎
從1972年在金山衛杭州灣畔圍海造地,到2012年六期工程建成投產,上海石化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重要發展階段。
一期工程是我國第一批從國外引進化工化纖生產裝置和技術的國家重點建設工程之一。1974年打樁,1976年建成投入生產,建設了以生產乙烯、滌綸、維綸、腈綸、塑料為主的18套生產裝置。該工程的建設對促進我國掌握石化化纖新技術,自主生產石化產品,加速發展合成纖維工業,解決全國人民的穿衣問題作出了貢獻。
二期工程於1980年開工,1985年全面建成,主要建設了10套生產裝置。該工程使上海石化年增合纖原料20萬噸,較大幅度地提高了生產能力,使上海石化成為當時國內化纖織物原料的「龍頭老大」。
三期工程於1987年開工,1992年全面建成,主要建設了年產30萬噸乙烯等7套生產裝置。三期工程使上海石化完成從生產化纖為主向油化纖塑綜合發展的轉變,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煉油化工一體化、高度綜合的石油化工生產基地。
1993年,上海石化由原上海石油化工總廠重組改制為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制改制使上海石化在中國石化行業領先一步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框架,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上海石化特色的國有企業改革、發展之路。
四期工程於2000年開工,2002年全面建成。主要進行了以年產70萬噸乙烯改造工程為主的一系列內涵挖潛改造。該工程使上海石化在生產規模、技術水平、產品質量、銷售收入、綜合實力等方面邁上了新台階。
五期工程(結構調整工程)以優化結構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為主線。在2003-2009年間,主要建設了330萬噸/年柴油加氫裝置、60萬噸/年PX芳烴聯合裝置、15萬噸/年碳五分離裝置等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及多項節能環保項目。該工程使上海石化的資源和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煉油化工一體化的綜合競爭實力得到提升。
六期工程以煉油改造和技術進步項目為主體。在2010-2012年間,主要建設390萬噸/年渣油加氫裝置、350萬噸/年催化裂化裝置等煉油改造項目和天然氣綜合利用項目、碳纖維項目等。該工程使上海石化煉化一體化產業鏈的水平進一步提升,為建設「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煉化企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㈡ 1997年1月,中國光大銀行完成了股份制改造,那麼光大銀行改革的動力是什麼
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革的目標應是建立現代商業銀行制度,而不是產權制度改革,也不是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更不是提高資本充足率。
中國光大銀行是股份制商業銀行,在中國,銀行是企業性質的國有單位。
價值觀:誠信為本、創新為先、團隊合作、卓越執行、和諧發展。
實踐方向:在銷售、創新、風險和服務中取得最佳平衡,並融入所有的核心價值觀。
中國的銀行基本可以分為:
1、中國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
2、國有控股商業銀行:工農中建交
3、十四家全國性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北京的6家)中國民生銀行,華夏銀行,中國光大銀行,中信實業。
4、地方商業銀行。
(2)上海石化股份制改革1997年擴展閱讀:
中國光大銀行成立於1992年8月,是國務院直屬部級企業中國光大集團的子公司之一。中國光大銀行總部設在北京,是一家經國務院批准、中國人民銀行批準的金融企業,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商業銀行產品和服務。
中國光大集團(以下簡稱光大集團)是中國中央政府管理的國有企業。1983年5月在香港成立。中國光大集團章程經國務院〔1983〕89號批准:是國務院直屬部級公司。
集團目前是一家特大型國有企業集團,主要經營銀行、證券、保險、投資管理等金融業務。
1997年1月,完成股份制改革,成為中國第一家國家控股、國際金融組織控股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JCB國際信用卡組織評選「2015年度最佳發卡銀行」。
2018年3月28日,光大銀行發布2017年年報,顯示集團凈利潤達到316.11億元,同比增長4.02%。光大銀行零售金融佔比從去年底的35.59%上升到72.99%,企業金融佔比從6.42%上升到12.99%。
㈢ 中石化央企是在金山嗎
親,中石化央企不在金山,總部在北京
㈣ 中石化與上海石化關系
一:上海石化是中國石化的分公司
二:中國石化是中國最大的石油煉制商,也是中國最大的石油產品生產商,石油煉制能力位居世界第三。現有分(子)公司30家,主要分布於東南沿海、長江中下游和華北等中國經濟最活躍、最發達的地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運輸便利,市場需求旺盛。
三:上海石化的前身是創建於1972年6月的上海石油化工總廠。1993年6月作為中國第一批股份制規范化改制試點企業之一,改制為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國第一家股票在上海、香港、紐約三地同時上市的國際上市公司。2000年10月更名為中國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㈤ 股份制改革的進程
第一階段(1984~1990年) 關於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的
理論爭論焦點主要集中在有關股份制內涵的問題上, 即股份
制「姓社、姓資」的問題上。
第二階段(1991~1997年9月) 對股份制內涵認識的分
歧由「姓社、姓資」轉為對「姓公、姓私」的爭論。
第三階段( 1997 年9 月至今) 關於股份制「姓公、姓
私」的爭論已基本達成共識, 理論界研究的重心轉向如何完
善企業股份制改革, 使股份製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問
題上面。
理論界的這三階段的爭論伴隨著股份制的改革進程,爭論過後,股份制改革也取得了不斷的成就,股份制服務於經濟建設,很好的推動了改革開放大爺,很好的激發了企業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