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福建是很窮呢
不同的外省人對福建的評價,觀點經常截然相反,有的人覺得福建很富,有的人覺得福建很窮,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出現這種情況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原因我認為與福建本身的地理環境有關,福建地處東南沿海多山的丘陵地帶,山川與河流阻隔了福建內部經濟、文化與語言的融合,所以相比北方大部分省份來說,福建在各方面都更復雜,更具多樣性,了解福建比了解北方大部分省份都要難得多。
先說說為什麼福建窮,福建山多平地少,可耕種土地面積少,而且土地基本都很貧瘠,從農耕經濟角度來說,福建絕對是窮地方。
既然在土地上找不到飯吃,福建人就從海洋找飯吃,福建森林覆蓋率至今還是全國第一,歷史上從不缺木材,所以福建歷史上造船業特別發達,造船業發達,自然漁業與海外貿易就特別發達,從宋朝開始福建一直都是中央王朝對外經濟交流的前沿,福建泉州港(古稱刺桐)雄踞東方第一大港的寶座整整400年。從財富流通來說,福建歷史上也曾經是一個富得流油的地方。
明朝後期與清朝實行海禁,禁止海外貿易,以海洋經濟為主的福建的活力被扼殺,福建又被迫回到毫無優勢的農耕社會,貧窮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福建人只能下南洋謀生,中國歷史上經歷山東人闖關東,山西人走西口,與閩粵人下南洋三次人口大遷移,只有閩粵人是從海洋向國外遷移。
民國時期國家動盪,全國上下沒有一片凈土,大家都窮,福建也不會例外。
1949年後,國民政府退守台灣,福建成了海防前線,為避免戰爭的破壞,國家層面的建設投資少得可憐,基礎建設遠落後於其他省份,計劃經濟時代沒有國家層面的投資,落後也是必然的。30年前因為政治原因閉關鎖國,無法開展與外界的經濟交流,福建的海洋優勢無法發揮,經濟發展幾乎全國墊底,再加上戴雲山脈與武夷山脈的阻隔,福建與內陸地區交通不暢,所以就成了全國最貧窮、最閉塞的省份之一。
改革開放後,福建才慢慢恢復活力,與北方一些省份不同的是,福建的發展幾乎完全是靠民營企業與外資企業的帶動,特別是閩籍華僑的帶動。與同樣是沿海省份的遼寧做比較,兩省的經濟成分有很大的不同,遼寧有不少大型國企,國企所佔的GDP比重較大,東北的年輕人找工作據說首選都是國企,不進國企相當於沒有工作。而福建國企所佔的比重很小,普通的福建老百姓對國企沒有什麼概念,除了國家電網、電信三巨頭等與國計民生相關的幾個單位外,根本不知道哪還有國企。
民營經濟比重大,間接說明福建經濟更自由,更具活力,自由的市場經濟同時在城市與鄉鎮的發展過程中也得到體現,外地人來到福建,會發現福建的城市規劃比較雜亂,城市規模都比較小,也沒有形成地區性的中心城市,這是因為福建的城市基本是自發形成,不是靠政策強力打造的結果(平潭實驗區與廈門市例外),福建每一個城市規模都不大,但每一個城市都有它的優勢產業,所以福建各地區的經濟發展相對比較均衡,不像大部分省份都是省會獨大,省會很強,其他地區經濟則都非常落後,福建的省會福州應該是全國最低調的省會之一,在省內經濟不如泉州,省外知名度不如廈門。因為福建的經濟比較接近自由市場經濟,所以各行各業發展相對比較均衡,產業結構比較健康,不像山西、內蒙過度依賴煤炭等能源產業,河北過度依賴鋼鐵等重工業,以及個別地區過度依賴污染嚴重的化工產業等。福建省是中國比較早注重環保的省份,多年前就致力打造生態模範省,雖然有紫金礦業這樣知名的礦業公司,但是整體礦業在福建省的GDP裡面佔比不到1%,所以在可持續發展方面要好過國內大部分的省份。
那麼福建現在到底窮不窮,讓我們從下面兩個方面來判斷:
一是看官方的數據,上圖是2017年全國各省市自治區GDP排名情況示意圖,從示意圖上看福建2017年GDP為32298.28億元,排在全國第10位,總量好歹也排在全國10名內,並不算太差,但是GDP排名在10名內的省份除浙江、福建外幾乎都是人口大省,福建省的人口是10名內的省份中最少的,只有3000多萬人,其他省份的人口幾乎都是接近福建省的兩倍甚至三倍,GDP總量並不能反映當地人民的平均富裕程度。2016年福建省的人均GDP為74288元人民幣(2017年尚無可靠數據),位居全國第六位,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0047.75元人民幣,位居全國第七位(我實在搞不清楚這個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怎麼統計出來的,暫且相信它是可靠的)。同時福建也是全國六個實現財政收支盈餘的省市之一。從官方的數字看福建經濟在全國居於前列,對地無三尺平的福建省來說已經是不錯的成績了。
天津市東麗區2016年GDP為930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78.2億(數據來自政府工作報告),福建省福清市(縣級市)GDP848.2億,財政一般預算收入88.68億(數據來自政府工作報告),東麗區財政收入與GDP的比率為8.41%,福清市財政收入佔GDP的百分比為10.46%,財政收入與GDP的比率差異較大除了產業結構因素外,還有一些其他因素不說大家也大致明白,我拿天津東麗區的數據作為對比,因為我覺得天津市東麗區經濟發達,數字相對比較可靠。不少人說中國越往北的人越愛面子,這個愛面子除了熱衷於修建不太實用的面子工程外,同時也熱衷於製造數字景觀工程。我在福建做了7年的財務工作,我認為福建省的GDP統計數字相對還是靠譜的,據我所知當時不少民營企業因為怕惹來稅務上的麻煩報產值都會選擇少報,統計局為了提高我們報產值的積極性,每年都要以開會的名義請我們這些財務人員吃一餐,過了這么多年,可能形勢已有了變化,但我始終相信福建省的GDP數字相對還是靠譜的,不會像有的地方那樣水份多到離譜。天津濱海新區去年已公開承認GDP數字造假,2016年GDP數字從一萬多億降到6000多億,一下擠出三分之一水份。天津好歹是一個經濟非常發達的直轄市,天津尚且如此,其他地方什麼情況留給大家去想像吧。
從上面這些數據看,福建的經濟在國內是比較好的,算不上窮,更重要的是,官方的數字所能體現的僅僅是福建人收入的一部分。
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福建省註定無法成為區域商業中心,更不會成為區域經濟中心,福建省內的經濟規模與其他經濟大省也沒法比,但是福建省卻是資本凈輸出大省,福建人在省外與國外創造的財富的數字相當巨大,以僑鄉福建省福清為例,這個地處東南一隅名不見經傳的小縣級市,在兩個行業卻有相當大的規模,一個是能源行業,據說福清民間前些年向能源大省山西與內蒙兩地的資本輸出就達千億規模,另一個行業是房地產,福清人擁有大量活躍在全國各地的房地產公司,比較大的有融僑集團,金輝集團、名城企業集團、利嘉集團,冠城集團,融匯集團、匯成地產、福建中聯集團、福建永鴻集團、凱景集團、龍旺集團、中誠集團、加州集團、旺福地產、融坤集團、巨成集團、潤城地產、融輝地產集團、漢旺地產、新福興地產,除這些公司外,還有大量不太出名的小型房地產公司,我在江西上饒市工作過一年,當時上饒市的房地產開發公司的老闆幾乎都是來自福建,其中來自福清市的就有四家(其中一家就是前面列出的匯成地產,另外三家都不在這個名單裡面),非福清的房地產公司主要來自泉州與廈門,這些房地產企業與廣東的華僑城、萬科、恆大、碧桂園這些房地產航母比當然還有很大差距,但是來自福建的房地產公司數量大,而且幾乎都是民營企業,甚至很多都是農民集資企業,受益者比較廣。
福建不同地區的人都有不同的優勢產業,這些優勢產業不僅在省內經營,也大量在省外經營,打工的人就知道,不管在哪裡找工作,總是能遇上來自福建的老闆。除能源與房地產外,福建人的產業主要分布在水暖器材、閥門、建材、食品、運動產品、服裝等,比如有名的建築塗料立邦漆與北京最大的調味料品牌老才臣老闆都是福建人(立邦漆是福建人與日本人互相參股)。
海外福建商會是華人第一大商會,福建經商人口比例高,福建商人不僅活躍在中國各地,更活躍在世界各國,連非洲剛果(金)那麼亂的國家都有幾千福建人在那裡經商,其他地方更不用說了,福清市江陰鎮農民幾乎都在非洲與南美辦企業或者從事貿易活動,我有一個朋友的家族就在非洲好幾個國家辦鞋廠,福清江鏡鎮的方則江家族甚至壟斷了非洲小國賴索托的大部分商業。
大家都發現在國內遇到福建人出來打工的比例相對比較少,這不是因為福建人個個都當老闆,而是很多當不了老闆的、沒有什麼本事的福建人都跑國外打工了,付出同樣的勞動,到發達國家可以賺更多一點工資,所以到了國外,你會發現福建人特別多,哪都能遇到。為什麼福建人在國外名聲差,就是普通話都說不好,沒文化、素質低的底層人出去太多了。
如果算上投資分紅、國內外經商的收入、國外打工的收入,福建人的可支配收入要遠遠高於官方公布的統計數字。
上面提過,福建山水區隔,雖然各地區市發展差距沒有那麼大,但是具體到每一個地方貧富差距還是相當大,哪怕一個縣裡面,不同鄉鎮貧富差距也很懸殊,比如福清市,如果你去了龍田鎮,你看到豪宅林立,會覺得這個地方很富,你要是去了南嶺鎮,你會覺得這個山上小鎮完全就是第三世界。在北方平原地區各地差距就比較小,你在天津從東麗區跑到西青區,你很難發現有什麼不同。
福建山高水系雜,不利於發展本地的經濟,所以給人感覺福建很落後,福建很窮,但是福建人又敢拼敢闖,在工商業領域頗有成就,掌握著巨大的財富,所以又給人感覺福建人很富,這就是很多人對福建的看法很矛盾的原因。
『貳』 利嘉集團陳隆基打造的千億級專業市場是
利嘉國際商業城是利嘉集團陳隆基帶領利嘉全體同仁25年的扛鼎之作,帶領福州商家再創財富之路。該項目福州第一個大型現代化專業市場集群,在「現代商貿物流、電子商務、會展經濟、市場園區化管理」四個方面實現福州專業市場升級轉型。促進專業市場的組織形態從傳統批發市場向現代化、商業化、國際化的新型商貿業發展。
『叄』 大利嘉城的利嘉實業(福建)集團有限公司
利嘉實業(福建)集團有限公司系港商獨資企業,創辦於一九九二年。集團公司成立初始,便以「追求特色,超越競爭,雙贏正和,兼善天下」為經營理念,憑著敬業、勤奮、熱忱、執著的精神,一步一個腳印地在利嘉發展的扉頁上刻寫下輝煌:利嘉集團現擁有資產逾百億,已建和在建項目總建築面積約1000多萬平方米,成為以房地產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為龍頭,集礦產、能源、商貿為一體的綜合性企業。集團連年獲得「福建省十佳三資房地產企業」、「福建省房地產開發十強企業」的稱號。 利嘉集團十分注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目前已開發建設的20多個項目,無一不緊扣城市發展的主題,且都在社會上產生了重大影響。集團進入北京、上海、重慶、南昌、柳州、武漢、昆明、太原、鄭州、淮南、包頭等地發展。 與此同時,利嘉集團實施產品經營與資本經營並舉的戰略。一九九五年成功收購了福建三木集團,實現了對三木集團的控股,在全省開創了有效解決社團法人股遺留問題的先河。2000年,集團再次斥巨資收購上市公司福建豪盛股份,並經徹底重組,更名利嘉(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實現了資本經營的又一重大突破。2006年通過股改,更名為上海多倫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利嘉集團從來注重以人為本,提倡知人、用人、容人育人,到目前為止,集團已擁有員工2400多人,薈萃了各類的專業人才,他們敬業勤勉,發揮才能,成為利嘉事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在風起雲涌的21世紀,利嘉集團將繼續以「集團化管理,小核算體系,資本式運作,國際化經營」的經營理念為主線,進一步強化品牌經營和資本經營,全面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積極地朝多元化、國際化方向邁進,在新一輪的創業中再創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