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敵意並購是什麼意思
敵意並購亦稱惡意並購,通常是指並購方不顧目標公司的意願而採取非協商購買的手段,強行並購目標公司或者並購公司事先並不與目標公司進行協商,而突然直接向目標公司股東開出價格或收購要約。敵意收購,通常指一家公司以高於交易所股票的交易價格, 敵意並購 向股東收購目標公司的股票。一般收購價格比市價高出20%到40%左右,以此吸引股東不顧經營者的反對而出售股票。因此,對於收購方而言,收購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在比較大規模的並購活動中銀行或證券商往往出面提供短期融資。同時,被收購公司在得知收購公司的收購意圖之後,可能採取一切反收購措施,如發行新股票以稀釋股權,或收購已發行在外的股票等等,這都將使收購的成本增加和成功率降低。理論上說,只要收購公司能夠收到51%的股票,就可以改組董事會,從而最終達到並購目的。
⑵ 求助,上市參股並購案例
上市公司收購 1. 寶延風波——中國上市公司收購第一案 1993 年 9 月 13 日, 深寶安旗下寶安上海,寶安華東保健品公司和深 圳龍崗寶靈電子燈飾公司在二級市場上悄悄收購延中實業的股票.9 月 29 日, 上述 3 家公司已經分別持有延中實業 4.56%,4.52%和 1.657%的股份, 合計持有 10.6%.由此, 延中實業的股票價格從 9 月 13 日的 8.83 元漲至 12.05 元. 月 30 日, 寶安繼續增持延中實業的 9 股票, 持股比例達到 15.98%.至此寶安才發布舉牌公告宣稱持有延 中 5%以上的股票, 在一切准備就緒的情況下, 向延中實業公開宣戰. 這是 1993 年國慶節的前夕.1993 年的寶延事件, 深圳寶安集團通過 二級市場購買延中股票達 19.8%, 而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由此開辟 了中國證券市場收購與兼並的先河, 成為中國證券市場首例通過二 級市場收購達到成功控制一家上市公司的案例.後來, 1998 年, 方 正入住延中, 延中改名為方正科技, 後來有發生長虹, 裕興爭奪控制 權的收購事件. 寶延風波是中國大陸第一例股權轉移事件,標志股份制改革和證券市 場發展邁出具有歷史意義的一步. 其後萬科參股申華, 恆通控股棱光, 康恩貝吃掉鳳凰,遼國發撥弄愛使,恆豐舉牌興業,一汽買金杯等一 系列事件,都可說是寶延事件激起的千層波浪,同時也催生了中國股 市挖掘不盡的題材板塊--資產重組. 涉及要點: 信息披露的程序; 公告,反收購 2. 申華競購案 1993 年 11 月 10 日, 寶延風波平息沒多久, 深萬科(000002)發布公 告, 深萬科及其子公司合計持有申華實業 5%股份. 1994 年 3 月 31 日, 《中國證券報》在第四版上刊登萬科 4 家 A 股股 東授權萬科 B 股股東之一君安證券所作 《改革倡議——告萬科企業股 份有限公司全體股東書》, 其中對萬科參股申華大加指責.王石雖對 此並不認同, 但其實在 1993 年末萬科就已經開始減持申華的股票. 1993 年底, 申華工貿持股 3.74%, 依然是第一大股東, 萬科持股比 例已經降為 2.92%.在後來的兩年中, 萬科繼續減持, 直至 1995 年 從申華前 10 大股東名單中退出.同年, 申華工貿及瞿建國等與上海 太陽海設備有限公司發生股權糾紛, 申華工貿退出但太陽海也沒有 進入申華實業, 而 1995 年瞿建國以 0.69%的持股比例, 儼然位居第 一大股東之列.此時申華實業的股權分散的程度已經到達歷史最低 點. 在 1996 年底, 金融大廈即將封頂之時, 廣州三新公司在二級市場大 量買進該公司股票, 接連二次"舉牌"公告, 並引發"申華"公司董 事會的內部決裂.七名董事要求接納"三新"公司的四名新董事, 並 與董事長反目.在此關鍵時刻, 作為國內最大的證券公司之一—— "君安證券"公司登場入駐, 先後持流通股 15%, 成為無法抗爭的 第一大股東 君安入住申華後, 派來年富力強的年輕管理人員, 瞿建 國仍是董事長, 但離開管理第一線. 1998 年 7 月, 君安高層出事後, 瞿建國在管理層的一致要求下, 重 新掌控申華. 但瞿建國在收購江西省最大的民營科技集團江西科環集 團時與君安產生分歧, 臨時股東大會上該項收購提案未被通過, 最 後瞿通過分拆收購的方式得以實現. 1999 年, 君安投資與瞿建國反目, 以瞿建國"侵權和非法投資"為 由, 將其告上法庭, 這也創下了中國資本市場第一例大股東狀告公 司董事長的例子.一時間, 君申之爭成了市場競相關注的焦點
⑶ 【送分】TCL收購「阿爾法特」的案例分析,比較其與聯想收購IBM的差別
吞象之蛇是象?是蛇?
03年做為中國高科技企業排頭兵的TCL率先吹響了國際化的號角,挺進法蘭西,直取阿爾卡特的手機業務。標志著中國企業終於走出了一貫以來的「自我擴張型」國際化模式開始了解並且熟悉了另一種跳躍式的「國際化」手段。在輿論一片叫好聲中,曾經成就了無數國際化大公司的發展模式成為了國內企業的夢寐以求的法寶,欲借「蛇吞象」再一次演義發展神話的企業蠢蠢欲動。之後就有浙江華力購並Philip手機研發部,前得隆的美國並購,以及04年底聯想對IBM的PC業務的收購。
前車之鑒:TCL,阿爾卡特,融合何期?
當年,TCL手機之父萬明堅這樣回答如何真正完成公司融合的問題上就有點勉為其難,他說,要真正融為一體,這個過程就象兩人的感情一樣,有可能是一見鍾情,也有可能要很長時間,所以很難判斷。但是,"從法律的界定來說,4年之後阿爾卡特從協議上就完全融入TCL。" 但是對03年虧損達8000萬歐元並且已連續3年虧損的阿爾法特以及由贏利英雄墜落為虧損大戶的 TCL手機業務來說,4年太久,朝夕必爭!
但是,企業文化的差異如同不去的夢魘,困擾並摧殘著TCL曾經美好的願望。來自法國,流著貴族血統的阿爾卡特一直以"誠信"與"規則"為准則,曾經給了這些服務提供商太多美好的回憶。「盡管阿爾卡特手機進入中國市場以來,在財務方面一直吃緊,但是與外界的合作還是"基於一種可以理解的原因,一直都很愉快」。
基於一種共同的血脈相連的客戶利益,使得其與上下游產業鏈達成了良好的協同能力,這也是阿爾卡特的品牌效應;"誠信"與"規則"的規則更使得阿爾卡特員工與這些手機服務商形成了融洽的個人關系。然而,融入TCL的阿爾卡特,正在開始減弱甚至放棄法蘭西企業的秉性。作為解除合同方阿爾卡特在提出解除雙方合同時,並沒有詳細考慮到合同雙方的利益,主動提出一個相應的解決方案。
資料顯示,阿爾卡特售後服務部門的工作人員透露,他們之前就收回下游渠道一事向公司提出過自己的想法,然而,可惜的是,最終都沒有被採納。
根據阿爾卡特的慣例,各項規章制度出台之前,都會在操作流程之下制定出一個可行的方案,各售後服務商只需要按照規定時間,按部就班執行即可。而這次,無論是阿爾卡特還是下游渠道商,都失去了行動方向。
綜觀國際並購先例,相愛簡單相處難以成為普遍規律,HP購並康柏如此,畢博購並安達信如此,正在購並的Oracle吃Peoplesoft(仁科)也是如此。對於中國企業而言,類似的「蛇吞象」式的收購是一條快捷方式,可以快速地獲得核心技術、品牌和市場影響力。但是,這種以「蛇吞象」的收購方式進入國際市場的症結在於:中國企業缺乏國際管理經驗,在如何管理比自身規模大幾倍的國際企業方面無任何積累,尤其對國際公司龐大而復雜的銷售及物流系統的管理更是所知甚少。由此產生的財務風險也是足以致命的,從前期的巨額收購資金、承擔的大筆凈負債,以及後期的服務費用,這些大筆資金都將導致公司資金鏈吃緊。如果還要填補被收購公司巨額的虧損,那麼,公司所臨的巨大的財務風險將顯而易見。
04年對TCL的國際化戰略來說,只涅磐的前夜,還是滑向深淵的標志,我們拭目以待。
反思聯想收購案
2004年12月8日,聯想集團有限公司(聯想集團)和IBM簽署了一項重要協議,聯想集團將收購IBM個人電腦事業部(PCD),成為一家擁有強大品牌、豐富產品組合和領先研發能力的國際化大型企業。收購的資產包括IBM所有筆記本、台式電腦業務及相關業務,包括客戶、分銷、經銷和直銷渠道;「Think」品牌及相關專利、IBM深圳合資公司(不包括其X系列生產線);以及位於大和(日本)和羅利(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研發中心;交易總額為12.5億美元。聯想將向IBM支付6.5億美元現金,以及價值6億美元的聯想集團普通股,鎖定期為期三年。並且IBM將持有聯想集團約19%的股份,聯想集團和IBM將在全球PC銷售、服務和客戶融資領域結成長期戰略聯盟。
如此聯想將藉助IBM的PC業務一躍而成為僅次於戴爾與惠普的全球第三大電腦生產商,就此將成為首個進入全球500強的國有民營企業。但是能否走出並購之後融合難的「鐵律」?
整合之路決非坦途,惠普個人系統全球副總裁Deborah Nelson曾表示,聯想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向其目前所熟悉的中國市場之外擴張,在世界級舞台上表演所要面對的可不僅僅是渠道和供應鏈。此外,聯想還將面臨缺乏在中國以外地區的品牌認知、應對全球電腦市場激烈價格競爭以及合並導致的文化沖突等諸多問題。
戴爾公司的創始人戴爾在接受《金融時報》采訪時坦言:「計算機行業,上一次成功的兼並是什麼時候的事情了?」其言下之意,聯想要真正形成與戴爾決戰的態勢,絕非易事。即使合並之後,新聯想的全球市場份額,也不足戴爾的一半,何況到現在為止,戴爾的擴張還沒有終止的跡象。 HP購並康柏的現成例子,新HP是在兩家公司整合了生產研發、銷售和采購基礎上運營的,即使這樣,近期的業績表現也沒有讓華爾街滿意,好幾個HP高層丟了飯碗。這個問題概括一句話,同行業公司之間的購並,主要的短期變虧為賺的方式是「三斧頭」:統一采購以降低成本,裁減重合功能職位的員工以降低成本,交叉銷售新產品給老客戶以增加收入。在象吞象的並購也成為企業雞肋的時候,蛇吞象的結果到底能成就為更強的「象」還是變成更弱的「蛇「如果在有限時間內不能完成文化,品牌,人力資源,銷售服務的整合。即便將來成功,其代價是否值得,吞象之蛇是象?是蛇?我們靜觀其變!
⑷ 股市中經常提到的舉牌是什麼意思 例如:QFII舉牌G葯玻;G寶鋼舉牌G邯鋼等.
「舉牌」收購一般是指投資人在證券市場的二級市場上收購的流通股份超過該股票總股本的 5%或者是5%的整倍數時,根據有關法規的規定,必須馬上通知該上市公司、證券交易所和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在證券監督管理機構指定的報刊上進行公告,並且履行有關法律規定的義務。
在我國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絕大多數都有占總股本60%的國家股或者法人股,這些股票目前法律上還不能上市流通,少數一個或者幾個大的國家股或者法人股的股東決定這些公司的一切重大事項。對於這部分非流通股占總股本一半以上的公司,無論投資人在二級市場上收購多少流通股份也無法決定公司的重大事項,所以目前這些公司的控制權利的轉移主要是國家股或者法人股的股東與大的投資人在場外進行協議轉讓的方式進行,與流通股票市場一般是沒有關系的,也就談不上能「舉牌」收購。
目前在證券市場的二級市場上有幾個股票的總股本已經是全流通狀態的,其中有方正科技、愛使股份、飛樂股票、飛樂音響和興業房產等。由於它們的股票的流動性特點,特別是這些股票的股權分散的特點,加上一些股票特殊的高成長的行業特點,引起市場上比較大的投資人的異常關注,收購題材不斷涌現,用比較小的投資來控制一家比較大的公司以及二級市場上的巨大投資或投機收益,使得市場上不斷有新的投資人「舉牌」收購這些公司,這也是國內外所有的證券市場的魅力所在。(中國銀河證券公司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毛昂)
⑸ 股市中經常提到的「舉牌」是什麼意思
「舉牌」收購一般是指投資人在證券市場的二級市場上收購的流通股份超過該股票總股本的5%或者是5%的整倍數時,根據有關法規的規定,必須馬上通知該上市公司、證券交易所和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在證券監督管理機構指定的報刊上進行公告,並且履行有關法律規定的義務。
在我國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絕大多數都有占總股本60%的國家股或者法人股,這些股票目前法律上還不能上市流通,少數一個或者幾個大的國家股或者法人股的股東決定這些公司的一切重大事項。
對於這部分非流通股占總股本一半以上的公司,無論投資人在二級市場上收購多少流通股份也無法決定公司的重大事項,所
以目前這些公司的控制權利的轉移主要是國家股或者法人股的股東與大的投資人在場外進行協議轉讓的方式進行,與流通股票市場一般是沒有關系的,也就談不上能
「舉牌」收購。
投資者進入股市之前最好對股市深入的去了解一下。前期可用個牛股寶手機炒股去看看,裡面有一些股票的基本知識資料值得學習,還可以追蹤裡面的牛人學習來建立自己的一套成熟的炒股知識經驗。祝投資成功!
⑹ 在企業收購中,當流通股占總股本比例達到5%,觸及舉牌線,請問,什麼是舉牌有何意義具體方式怎樣
「舉牌」收購一般是指投資人在證券市場的二級市場上收購的流通股份超過該股票總股本的 5%或者是5%的整倍數時,根據有關法規的規定,必須馬上通知該上市公司、證券交易所和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在證券監督管理機構指定的報刊上進行公告,並且履行有關法律規定的義務。
在我國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絕大多數都有占總股本60%的國家股或者法人股,這些股票目前法律上還不能上市流通,少數一個或者幾個大的國家股或者法人股的股東決定這些公司的一切重大事項。對於這部分非流通股占總股本一半以上的公司,無論投資人在二級市場上收購多少流通股份也無法決定公司的重大事項,所以目前這些公司的控制權利的轉移主要是國家股或者法人股的股東與大的投資人在場外進行協議轉讓的方式進行,與流通股票市場一般是沒有關系的,也就談不上能「舉牌」收購。
目前在證券市場的二級市場上有幾個股票的總股本已經是全流通狀態的,其中有方正科技、愛使股份、飛樂股票、飛樂音響和興業房產等。由於它們的股票的流動性特點,特別是這些股票的股權分散的特點,加上一些股票特殊的高成長的行業特點,引起市場上比較大的投資人的異常關注,收購題材不斷涌現,用比較小的投資來控制一家比較大的公司以及二級市場上的巨大投資或投機收益,使得市場上不斷有新的投資人「舉牌」收購這些公司,這也是國內外所有的證券市場的魅力所在。(
⑺ 關於大股東減持有哪些規定
根據《上市公司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
第六條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上市公司大股東不得減持股份:
(一)上市公司或者大股東因涉嫌證券期貨違法犯罪,在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或者被司法機關立案偵查期間,以及在行政處罰決定、刑事判決作出之後未滿 6 個月的。
(二)大股東因違反證券交易所規則,被證券交易所公開譴責未滿 3 個月的。
(三)中國證監會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七條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上市公司董監高不得減持股份:
(一)董監高因涉嫌證券期貨違法犯罪,在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或者被司法機關立案偵查期間,以及在行政處罰決定、刑事判決作出之後未滿 6 個月的。
(二)董監高因違反證券交易所規則,被證券交易所公開譴責未滿 3 個月的。
(三)中國證監會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八條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計劃通過證券交易所集中競價交易減持股份,應當在首次賣出的 15 個交易日前向證券交易所報告並預先披露減持計劃,由證券交易所予以備案。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減持計劃的內容應當包括但不限於:擬減持股份的數量、來源、減持時間區間、方式、價格區間、減持原因。
減持時間區間應當符合證券交易所的規定。在預先披露的減持時間區間內,大股東、董監高應當按照證券交易所的規定披露減持進展情況。
減持計劃實施完畢後,大股東、董監高應當在兩個交易日內向證券交易所報告,並予公告;在預先披露的減持時間區間內,未實施減持或者減持計劃未實施完畢的,應當在減持時間區間屆滿後的兩個交易日內向證券交易所報告,並予公告。
第九條上市公司大股東在 3 個月內通過證券交易所集中競價交易減持股份的總數,不得超過公司股份總數的 1%。股東通過證券交易所集中競價交易減持其持有的公司首次公開發行前發行的股份、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的股份,應當符合前款規定的比例限制。
股東持有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的股份,在股份限售期屆滿後 12 個月內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減持的數量,還應當符合證券交易所規定的比例限制。適用前三款規定時,上市公司大股東與其一致行動人所持有的股份應當合並計算。
(7)愛使股份並購擴展閱讀
操作流程
一、堅決迴避基金重倉的高價股。
股價越高,大小非減持慾望越強。譬如減持壓力較大的浦發等銀行股遭基金瘋狂「空襲」,中小散戶應躲進「防空洞」,買入一季報大幅預增的低價股。這類股票業績剛剛走出低谷,大小非不僅不會拋,可能還會逢低買入,所以有可能走出獨立行情。
二、買入已經全流通的股票。
譬如像股改第一批的三一重工等,全流通,大小非想減持的早已在6000點高位拋光了,更多的是考慮在低位回補。當然,前提是上市公司業績呈增長勢態。
三、買入脫胎換骨的重組股或更名摘帽的ST股
ST股沒有大小非減持之虞,一是重組時,股權剛剛經過了置換,大股東不會再去減持;二是ST公司股改較晚,離減持時日尚早;三是ST股價低,大多跌破了發行價、配股價和增發價,在大股東成本之下,大股東想減持都下不了手。
譬如像重組的ST天橋,想買都沒門,誰願減持呢?還有ST羅牛市盈率不到15倍,已申請摘帽,漲勢可期;ST科龍因外資並購縮量封漲停等等。
四、買入剛上市不久的新股。
新股沒有大小非減持之憂,大小非要減持也是三年後的事,特別是那些上市後跌破發行價或接近發行價且網下申購機構已解禁的新股可以作為首選,譬如中煤能源、中國太保等。
五、買入三無板塊。
不需過多解釋,三無板塊早已全流通,與大小非無任何瓜葛。然而,三無板塊因數量小且良莠不齊,難成氣候,因而要擇優介入。譬如像已控股煤礦的愛使股份反彈強勁且已步入上升通道、參股風電的申華控股等都有較大機會。
六、買入袖珍盤的中小板超跌股票。
中小板里總股本在一億股以下的袖珍股比比皆是,這些股票成長性好且無懼大小非減持,就是全流通了也還是小盤股,同樣擁有大比例送股優勢。這類股票隨大盤超跌嚴重,投資機會已凸顯。譬如方正電機,流通盤2000萬,總股本才7700萬,每股收益0.54元,股價從最高30元跌到14元。大小非若盲目減持定會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連公司一起被收購。
以上針對大小非減持的六大操作策略,應靈活運用,切忌生搬硬套。應波段操作,大漲時賣,大跌時買。如此,才能在反彈中取得收益的最大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減持
⑻ 公司並購與重組的目錄
第1章 美國五次並購浪潮回顧
1.1第一次並購浪潮
1.1.1第一次並購浪潮的基本情況
1.1.2第一次並購浪潮產生的原因
1.1.3第一次並購浪潮結束的原因
案例提要1 摩根壟斷美國鋼鐵業——一美國鋼鐵公司系列並購案
1.2第二、第三與第四次並購浪潮
1.2.1美國的第二次並購浪潮
案例提要2 縱向並購的典型~ 美國通用汽車並購案
1.2.2美國的第三次並購浪潮
案例提要3 人們不熟悉的多元化戰略——一美國可口可樂公司
系列並購案
1.2.3美國第四次並購浪潮
案例提要4 效益良好公司的杠桿收購——杜拉賽爾公司收購案
1.3第五次並購浪潮
1.3.1美國第五次並購浪潮的規模與起止時間
1.3.2並購的行業分布與金融業的大合並
1.3.3第五次並購浪潮中的跨國並購
1.3.4資產剝離與對各類公司的收購
1.3.5並購的支付方式
1.3.6第五次並購浪潮的原因與影響
案例提要5 證券業巨頭之間的合並——摩根士丹利
收購丁威特公司案
案例提要6 全球布局圖發展——匯豐銀行系列並購案
案例提要7 銀行與保險業的整合——花旗收購旅行者案
附錄 中國的上市公司並購回顧
案例提要8 中國第一並購案例——深寶安收購延中實業案
案例提要9 一個沒有講完的故事——北大方正收購延中實業案
案例提要10 深寶安的另一個故事——愛使股份爭購案
第2章 並購動因與並購類型
2.1公司並購的動因
2.1.1微觀經濟理論的說明
2.1.2代理理論的說明
2.1.3市場勢力理論
2.1.4交易成本理論的說明
2.1.5產權理論的說明
2.1.6管理協同效應理論的說明
2.1.7財務協同效應理論的說明
2.1.8中國並購的特點
案例提要11 追求規模效應——美國波音公司與麥道公司的合並
案例提要12 企業結構調整——包玉剛收購九龍倉案
案例提要13 買殼上市一三聯重組鄭百文案
2.2為什麼要並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