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國家精準扶貧項目是什麼
國家精準扶貧十大工程分別為:幹部駐村幫扶、職業教育培訓、扶貧小額信貸、易地扶貧搬遷、電商扶貧、旅遊扶貧、光伏扶貧、構樹扶貧、致富帶頭人創業培訓、龍頭企業帶動。
這其中,包括幹部駐村幫扶、職業教育培訓等「傳統項目」,也包括電商扶貧、光伏扶貧、構樹扶貧等新手段新方法。精準扶貧,是粗放扶貧的對稱,是指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
(1)國家精準扶貧的上市公司擴展閱讀:
精準扶貧的意義:
1、精準扶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需要:只有通過扶貧消除了貧困,才能實現人民群眾的小康夢。
2、精準扶貧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讓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能夠平等享受基本醫療、基本養老、教育、住房和康復等服務,早日走出貧困深淵,實現共同富裕,才能體現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3、精準扶貧體現了深刻的民生內涵:讓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真正得到保障,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和關懷。
❷ 國家扶貧項目有哪些
我國精準扶貧十大工程分別為:幹部駐村幫扶、職業教育培訓、扶貧小額信貸、易地扶貧搬遷、電商扶貧、旅遊扶貧、光伏扶貧、構樹扶貧、致富帶頭人創業培訓、龍頭企業帶動。這其中,既包括幹部駐村幫扶、職業教育培訓等「傳統項目」,也包括電商扶貧、光伏扶貧、構樹扶貧等新手段新方法。
(2)國家精準扶貧的上市公司擴展閱讀:
扶貧項目資金申報的基本要求和程序:
(一)規劃先行、擇優立項。按照「綱要—>規劃—>項目申報—>下達立項計劃—>項目實施方案論證—>下達項目資金計劃—>組織實施」的工作思路。未列入規劃和項目庫的扶貧項目,一般不安排扶貧資金。
(二)逐級申報、分級管理。堅持扶貧項目到村到戶的原則,明確扶貧項目申報流程為:
1、產業化扶貧項目和國家及省級扶貧試點項目。根據產業發展規劃,涉及草地生態畜牧業、蔬菜、油茶、果(葯、竹)的扶貧項目以及國家和省確定的扶貧試點項目,均由項目實施地的鄉(鎮)人民政府提出立項申請,經縣扶貧部門及其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審查通過,報市(州、地)扶貧部門在10個工作日內完成初審後,擇優推薦上報省扶貧辦。
省扶貧辦在10個工作日內組織專家評審、競爭入圍,完成立項審批。
2、鄉鎮地方特色優勢產業扶貧項目。省、地、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規劃建設的地方特色優勢產業扶貧項目及其它扶貧項目,由項目實施地的鄉(鎮)人民政府提出項目立項申請,經縣扶貧部門及其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審核同意,報市(州、地)扶貧部門在10個工作日內完成立項審批,同時報省扶貧辦備案確認。
3、雨露計劃培訓項目。其中,勞動力轉移職業技能培訓,主要針對貧困地區農村新增勞動力開展初級及以上職業資格培訓,初級技工(含專項職業技能)培訓項目及資助貧困家庭子女就讀大中專院校,均由縣申報,經州報省審批。
產業化技能培訓項目,主要圍繞草地生態畜牧業、蔬菜、油茶、果葯竹等產業化扶貧項目和特色產業扶貧項目實施的農戶(單位),由縣申報,經州審批後,報省扶貧辦備案;
4、信貸扶貧項目。包括扶貧小額信貸貼息和項目貸款貼息。小額信貸貼息資金主要集中用於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省定有扶貧開發任務的縣及非重點縣的貧困村農戶,圍繞草地生態畜牧、蔬菜、油茶、果葯竹等產業化扶貧項目發展生產。
項目貸款貼息資金由省扶貧辦和省財政廳根據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下達的年度全省規模計劃,向各市(州、地)下達指導性計劃。各縣(市、區、特區)扶貧部門按規定程序逐級推報貼息項目,經省扶貧辦和省財政廳共同審查同意後,逐級下達和撥付資金到縣財政,再由財政直接撥付到項目實施單位。
5、社會幫扶項目。由項目所在地鄉鎮黨委政府提出項目申請,經縣扶貧部門及其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審核通過,報市(州、地)扶貧辦匯總綜合平衡,並與對口幫扶城市共同研究審批後,報省扶貧辦備案。
❸ 國家規定精準扶貧款是多少
我國現行扶貧標準是按照2010年當時的不變價為2300元計算。2014年脫貧標准2800元;2015年脫貧標准2855元;2016年脫貧標准3100元;2017年脫貧標准3300元;2018年脫貧標准3600元。
教育扶貧政策
1.幼兒園保教費減免。貧困在園幼兒據實減免保教費。(其中:公辦幼兒園據實免除;教育部門批準的民辦幼兒園按當地同類型公辦幼兒園免費補助標准給予等額補助)
2.義務教育階段「三免一補」。貧困學生在據實免除學雜費、教科書費、作業本費的基礎上,為寄宿的貧困學生提供生活補助。(小學1000元/生.年、初中1250元/生.年)
3.普通高中學生資助。普通高中建檔立卡貧困學生據實免除學費。發放國家助學金,標准為2000元/生.年。(分2—3檔,最低1000元/生.年,最高3000元/生.年)
4.中職學生資助。優先將中職一、二年級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納入資助范疇,標准為2000元/生.年。
5.普通高校學生資助。地方所屬普通高校貧困學生優先評定國家助學金和國家勵志獎學金。其中:國家助學金標准為生均3000元/生.年(分2—3檔,最低2000元/生.年,最高4000元/生.年)、 國家勵志獎學金標准為5000元/生.年。
6.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特別資助。從2016年秋季起,對全省2020年前入學的貧困學生,給予中職按1000元/生.年發放生活補助、全日制本專科給予4000元/生.年的補助。
7.教育扶貧救助基金。對戶籍在本縣(市、區)的貧困家庭學生,在享受現有教育保障制度和助學幫扶政策基礎上,仍存在與子女就學直接相關的特殊困難,予以救助。標准一般控制在每戶每年500—5000元之間,對確需超過救助標准上限的,報縣(市、區)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教助。
「雨露計劃"政策
「雨霧計劃」的資助對象: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已注冊學籍接受中等職業教育(含普通中專、職業高中、技工院校) (一、二年級)、高等職業教育(含全日制普通大專、高職院校、技師學院等) (一、二、三年級)。
「雨露計劃」的資助標准:資助標准為每生每學年1500元。中職教育連續補助二年,高職教育連續補助三年。每年分春、秋季兩學期申請、審核,每學期發放750元,補助資金由縣(市、區)財政部門通過定點銀行「一卡(折)通」直接補貼到戶(學生)。
(3)國家精準扶貧的上市公司擴展閱讀
貧困戶和脫貧戶識別有關事項
(1)識別范圍
一是將農村人口、戶籍制度改革就地農轉非的人口作為識別范圍。
二是識別以戶為單位,戶口本為基本原則,共同生活為參考依據。
三是貧困戶(整戶或單人)因搬遷、婚嫁、外遷、死亡、新生、判刑收監、出國定居的人員要及時動態調整。
四是貧困戶識別堅持以鄉鎮戶籍管理為主的原則。
(2)貧困戶和返貧戶識別標准
一是國家標准:低於國家現行扶貧標准,且「兩不愁」、「三保障」未實現的。
二是市級標准:「四進七不進」
"四進":一是家庭人均純收入未達到國家現行扶貧標準的農戶;二是因缺資金有子女無法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的農戶;三是無房且自己無能修建的農戶,或只有一套住房已經存在安全隱患,自己卻無力修建的農戶;四是因家庭成員患重大疾病或長期慢性病等,扣除各類政策補助後,自付醫療費仍然很高,導致家庭處於國家扶貧標准以下的農戶。
"七不進":
一是當年家庭年人均純收入高於當地平均水平的農戶;
二是2014年以來購房或修建新房,或高標准整修現有住房(不含因災重建、高山生態扶貧搬遷或國家統征拆遷房屋)的農戶;
三是家庭擁有或使用享受型轎車、船舶、工程機械及大型農機具的農戶;
四是家庭辦有或投資企業,長期僱用他人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並在正常經營正常納稅的農戶;
五是家庭成員中有正式編制的財政供養人員、村五職幹部(有重大致貧原因的村幹部除外)家庭;
六是舉家外出一年及以上,收入明顯高於當地平均水平的家庭;
七是其他明顯不符合扶貧開發對象標準的情形。
參考資料來源:宣漢縣人民政府-精準扶貧標准及政策
參考資料來源:河南省交通運輸脫貧攻堅專欄-精準扶貧知識匯總
❹ 中國證監會「精準扶貧」,哪些地區可以走「綠色通道」IPO
證監會綠色扶貧通道是福利還是拍腦袋?
《意見》中尤為吸引眼球的是「即報即過,審過即發」,這在當前IPO申請過會嚴格的背景下,算是給貧困地區的企業上市帶來了福音,但是從某種程度上講是給渴望快速上市的公司「以空間換時間」的機會,為貧困地區造血,效果未可知,而且經濟落後的地區難有企業願意冒風險去遷移;從另外一個角度講,這個扶貧綠色通道並沒有說要降低貧困地區企業的上市標准,而是有優先過會的這樣一個通道,一定程度節省IPO時間。
證監會不會降低審查標准,只會更加嚴格,議投資者不要停留在政策的表面,在整體行情不好的背景下,盲目跟風炒作不可取。貧困地區IPO綠色通道的確有誘惑,證監會的扶貧新政能對市場資源配置進行引導,為貧困地區帶去更多的資金和優質企業,但是也對擬上市企業的跨區域政策套利進行了限制,實際上想進行政策套利,還是需要花費很大時間成本的,而且即使搬遷成功,後續還會面臨水土不服的問題,例如經營風險和政策風險。
❺ 中國有多少家農業上市公司參加了精準扶貧
就要看國家指導,老百姓肯定是不知道這個問題。
❻ 國家精準扶貧的六個精準是指什麼
國家精準扶貧的六個精準是指扶貧對象精準、措施到戶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因村派人(第一書記)精準、脫貧成效精準。
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6月在貴州考察時,提出了扶貧開發工作「六個精準」的基本要求,即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六個精準」的提出,為精準扶貧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2015年12月15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十三五」脫貧攻堅工作有關情況新聞發布會。扶貧辦主任劉永富表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脫貧攻堅的基本方略。劉永富指出,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的基本要求與主要途徑是,六個精準和五個一批。
(6)國家精準扶貧的上市公司擴展閱讀
扶貧的方式:
1、因地制宜地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和加工業,合理地開發礦業,有計劃地進行能源建設,發展交通運輸業。
2、發展橫向經濟聯合,把貧困地區開發和發達地區發展結合起來,引進信息、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
3、組織發達地區和城市的工商企業、科研單位和中等專業學校、高等院校等與貧困地區建立長期聯系,開展對口支援;組織能工巧匠和技術力量幫助貧困地區培訓科技人才。
4、國家在資金、稅收等方面採取特殊的優惠政策。分別情況減免一定的稅收,資金適當集中,統籌安排,配套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