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美國國務卿蒂勒森是不是德國裔
二戰後,大批得國的科學家、學者、高級技術人員被霉國拉了一空,你說誰強?而且當時得國本土被開擼之後,大多有錢人都跑了,留下來的都是沒錢的走走不了只好跟著鬍子希幹了。
㈡ 特朗普為何選雷克斯·蒂勒森作為國務卿
華盛頓市中心西北區有一條老街,因為緊靠波托馬克河,常年霧氣彌漫,故而得名「霧谷」。這里是美國國務院總部所在地。雷克斯·蒂勒森一拖再拖之後在2月1日得到參議院確認,出任美國第69任國務卿,成為「霧谷」的新掌門。
㈢ 美國務卿蒂勒森被解職了嗎
美國總統特朗普3月13日宣布,解除美國國務卿蒂勒森的職務,由中央情報局局長(CIA)蓬佩奧接任。這是白宮近幾周繼通訊主任希克斯、首席經濟顧問科恩離職後,又一次人事變動。
但實際上,特朗普與蒂勒森不合的傳聞由來已久,而蒂勒森在國務院的工作也備受質疑。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問題專家呂祥13日表示,蒂勒森當初被任用是特朗普與傳統共和黨人的妥協,但其代表的利益和行事方式與特朗普有著深厚的矛盾。他的離職並不讓人意外,背後也體現出了共和黨各大利益集團間的無情爭奪。
㈣ 美國國務卿蒂勒森為何突訪阿富汗
美國國務卿蒂勒森23日突然到訪喀布爾,並與阿富汗總統加尼舉行會談。這也是蒂勒森今年就任美國國務卿以來首次訪問阿富汗。
聲明說,加尼在會談中強調阿政府將通過改革進一步維護國家安全和阿富汗人民的利益。
美國總統特朗普今年8月21日公布對阿新戰略,稱美國不會從阿富汗撤軍,美軍將依據實際戰況、而非提前擬定的時間表作出軍事行動選擇。不過,對於美國新戰略,阿各界意見不一。阿富汗前總統哈米德·卡爾扎伊本月12日曾公開批評新戰略,認為它著眼於戰爭,並未傳達和平的信息,美國採取了錯誤的反恐策略,導致極端組織「伊斯蘭國」肆虐,進而造成大量平民遇害。
㈤ 美國務卿時隔3月再訪海灣為了什麼
當地時間10月22日,蒂勒森與沙特國王薩勒曼和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分別舉行了會晤,並在利雅得出席了沙烏地阿拉伯語伊拉克政府協調委員會首次會議。隨後,蒂勒森於22日稍晚時候赴卡達首都多哈。
在此次中東之行中,海灣國家間的外交危機以及沙特-伊拉克關系成為外界談論與關注的重點,而兜售美國對伊朗新政、拉攏盟友對付伊朗則成為了蒂勒森此行背後的邏輯支點。
今年7月10日,蒂勒森曾到訪科威特、卡達與沙特,就今年6月爆發的卡達外交危機穿梭斡旋,但並未獲得突破性進展的。時隔3個多月,蒂勒森再度踏足海灣地區。
在22日於多哈舉行的記者發布會上,蒂勒森表示,海灣危機「到了該解決的時候了」。然而,他的呼應並沒有得到積極反饋。
美國認為,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向伊拉克派兵,不僅武裝和訓練當地什葉派民兵組織,還參與作戰。伊朗否認這一指控,聲稱這些人都是「自願」赴伊拉克的「民兵」。
針對蒂勒森的最新批評,伊朗外交部長賈瓦德·扎里夫在推特上發文回應說:「那些抗擊 伊斯蘭國 、保家衛國的人明明是伊拉克人,你讓他們回哪個國家去?由石油美元操控的美國外交政策真可鄙!」
「在極端組織 伊斯蘭國 (IS)被打垮後,中東進入 後伊斯蘭國 時代。美國與伊朗的矛盾,恐將成為未來美國在中東的主要矛盾。特朗普政府多次追加對伊朗的制裁,並在外交上積極構建 反伊朗統一戰線 。」孫德剛指出,此次蒂勒森海灣之行,「不僅有助於美國在中東駐軍的軍事利益,而且有助於構築 反伊朗統一戰線 ,使沙特和卡達等國成為對抗伊朗的代理人。」
㈥ 蒂勒森訪韓的戰略考量是什麼
美國國務卿蒂勒森17日在訪問韓國時表示,美國對朝鮮的「戰略忍耐」政策已到盡頭,為讓朝鮮棄核將考慮「所有可能選項」。這與他前一天在日本的表態一脈相承。
分析人士認為,蒂勒森此次訪問韓日兩國主要是為了與兩國高層討論研究對朝新思路。他在訪韓過程中一方面顯示對朝強硬姿態,另一方面又保持戰略模糊,其目的是保持地區適度緊張,以實現美國利益最大化。
㈦ 蒂勒森訪華是美國要打朝鮮了嗎
應該不會直接幫忙,因為現在中國和俄羅斯都與美國沒有直接的利益沖突,所以直接幫忙的可能性應該不大,但是兩國絕不會讓朝鮮現政府垮台,因為這對中俄兩國將是致命的~
㈧ 美「離職潮」背後有利益爭奪嗎
今年2月底以來,白宮通訊主任希克斯、首席經濟顧問科恩相繼離開白宮,加上蒂勒森此番離職,又一輪「離職潮」似乎正在到來。
呂祥預測說,今年3-5月,美國政府可能正迎來一輪更大規模的「換血行動」,其贏家可能是科赫兄弟支持的人士。實際上,此次蒂勒森的接任者蓬佩奧就是科赫兄弟家族一手栽培起來的政客,他的上位便是科赫兄弟的一大勝利。
韋宗友則表示,特朗普覺得自己是個談判經驗豐富的商人,現在上台的蓬佩奧從很多角度來看都與他更合拍,容易獲得信任,從這個角度來看,特朗普對美國的外交政策的主導力會進一步的加強,抓手會越來越緊。
㈨ 為什麼這次蒂勒森突訪阿富汗
美國國務卿蒂勒森10月23號突然到訪阿富汗首都喀布爾,並與阿富汗總統加尼舉行會談。這也是蒂勒森今年就任美國國務卿以來首次訪問阿富汗。
卡爾扎伊本月12日公開批評美國這一新戰略,認為它著眼於戰爭,並未傳達和平的信息,美國採取了錯誤的反恐策略,導致極端組織肆虐,進而造成大量平民遇害。
㈩ 如何認識特朗普"美國優先"外交政策
3月22日,美國特朗普政府上台滿兩個月,在外交方面的特點初露端倪。為了實現競選時「美國優先」的承諾,特朗普政府在貿易、移民方面展示了前所未有的決心;而對待老盟友歐洲、日本,特朗普政府則是「軟硬兼施」,在合作的同時小摩擦不斷。在競選時就喊著「美國優先」口號的特朗普政府,首先在最容易讓支持者感受到成果的對外貿易政策上邁向強硬路線。1月20日,特朗普政權上台之後,按競選承諾宣布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此外,與墨西哥和加拿大簽署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也將啟動重新談判。對於支撐美國推進自由貿易的世界貿易組織(WTO),特朗普政權表示未必遵守其爭端解決程序。3月18日,日美歐和新興市場國家參加的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在德國閉幕。美國直到最後仍堅持貿易政策,呼籲在聯合聲明中刪除作為G20共識基本表述的「反保護主義」,寫入暗示貿易不均衡問題的「自由公平的貿易」。根據美國的主張,「對抗保護主義」這一表述從聯合聲明中消失。移民方面,特朗普政府也履行了競選時的承諾。長達3200公里的美墨邊界上已間斷地修有高牆以及其它安全設施,不過特朗普政府還是希望通過修築新牆,將整個邊境線變成阻擋非法移民以及毒販的鋼筋水泥「長城」。當地時間3月19日,美國國土安全部公布修牆招標計劃。新牆不僅高不可攀,而且縱深至地下,成為阻攔拉美「偷渡者」的無法穿越的「長城」。不過,民眾格外關注的是,巨額建牆費用到底誰來買單。特朗普多次強調,修築界牆的費用由墨西哥承擔,雖然特朗普仍然堅持這一說法,但可能不是直接要求墨西哥政府付賬單,因為墨西哥方面早已拒絕了這種可能。另一方面,在連續兩版「禁穆令」遇阻後,特朗普政府誓言就法院的禁止令發起上訴,決心提高移民進入美國的門檻。對於盟友日本,早在特朗普上任伊始,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就代表美國重審對日本的安保承諾。近日美國國務卿蒂勒森訪日再次確認加強同盟關系,讓安倍在與蒂勒森會談後滿意地說,感到「日美同盟又進入了新的階段」。不過,日美在經濟領域的關系,顯然不如政治領域那麼融洽。日本杏林大學名譽教授田久保忠衛在日媒刊文《對日美關系持樂觀論為時尚早》。文中稱,特朗普就職後,隨著安倍成功訪美,以及兩國在安保協議、經濟合作等方面達成共識,日美外交關系取得了罕見的成果,但特朗普倡導「美國優先」,令人懷疑其很可能奉行「保護主義」,日美面臨「共同威脅」的認識會不會動搖?日本有必要謹慎看待。正如田久保忠衛擔心的那樣,美國貿易代表公室(USTR)代表提名人萊特希澤就日美在農業領域的貿易談判明確表示,「日本將成為第一目標」。擬定貿易政策的國家貿易委員會(NTC)主席納瓦羅摩拳擦掌地表示,「將縮小日本棘手的非關稅壁壘。」日本共同社說,貿易領域的「鷹派」在特朗普政府影響力增強,並為加大出口對日發起攻勢,日本企業界相關人士表示「遲早將面臨艱難的談判。」與2月同安倍晉三會談時微笑著握手19秒形成了鮮明對比,3月17日,當到訪白宮的德國總理默克爾要求與特朗普握手時,特朗普面無表情,未作出回應。不僅如此,他還批評德國欠下北約大筆金錢,「美國為德國提供了強有力且十分昂貴的防務援助,必須由德國支付較多經費」。雖然白宮出面澄清特朗普「當時沒看到」,不是不握手,但有輿論認為這多少折射出特朗普對歐洲的態度——一直以來,特朗普猛烈抨擊歐洲的難民政策,也曾對北約組織(NATO)作出批評,讓多位歐盟國家領導人不得不回應:歐洲的事務「不需要外人來提供建議」。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就此認為,美國和歐洲的互動「進入了隔閡階段」,歐盟同美國的關系已經降到了歷史低點。他還警告說,美國和歐盟有發生貿易戰的潛在風險,歐洲「必須要認真對待特朗普政府的貿易保護主義言辭,並且要做好准備」。正如德國媒體評價此次握手事件所說的,默克爾作為西方自由世界的最後代言人,與主張「美國優先」的特朗普成為對立面。特朗普政府與歐洲的碰撞是「美國優先」與歐洲的「政治正確」的碰撞,最終不歡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