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智利礦工深埋地下幾個月而不死.中國礦工卻深埋地下幾天就死了.這除了一些特殊原因還有其它原因嗎
智利礦工被困事件及救援十大問題解答 2010年10月13日11:41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10月13日訊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發布消息解答了有關智利銅礦被困礦工事件及其救援情況的十大問題: 發生了什麼? 8月5日當地時間下午兩點,兩組智利礦工在聖何塞金銅礦作業,山體滑坡造成距地面518米的一條隧道發生塌方。入口處附近的一組礦工及時撤離,沒有受傷。另一組在地下700米處的一個應急避難所吃午餐的礦工們被困在井下。 他們被困了多長時間? 至今天早上,礦工已被困了69天,比歷史上最長的被困時間還長了19天。在塌方事故發生的最初17天內,沒有人知道他們是否倖存。當營救人員將鑽探儀送至他們的地下避難所後,礦工們向地面傳送了一張字條,字條上寫著:「我們全部33人都在避難所里,我們狀況良好。」這引發了普遍的慶祝活動。 他們是如何倖存下來的? 在被營救人員發現之前,這些礦工對給養進行了配給,每名礦工兩天的給養是兩勺金槍魚、半包餅干、半杯牛奶。他們很快建立了生活區和日常生活秩序。心理學家稱,這對於他們保持心理健康至為重要。當他們與外部世界建立聯系以後,礦工們開始節食。營救人員通過營救通道用小管子給他們送去了葯物和食物。 誰應當為所發生的事故負責? 聖史蒂芬第一礦井公司承擔礦工安全方面的主要責任。有報道稱,該公司多次忽視安全方面的警告,並因違反安全規定而遭到罰款。政府也因為允許礦井在發生多起事故後重新開放而遭到指責。 這種事情以前也發生過? 據政府公布的數據顯示,自2000年以來,智利礦業事故每年平均造成34人死亡,2008年礦業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數達43人。在聖史蒂芬第一礦井公司所屬的礦井裡,過去6年有3人死於礦難,150多人據信在事故中受傷。 礦工們是如何應對困境的? 人們給礦工們送去了聖經、好萊塢大片和特別食品,以使他們保持高昂的精神狀態,他們每周至少一次通過信件和視頻與家人進行交流。他們還組織了負責監管健康和安全狀況的工作小組,保持礦井整潔。他們還任命了一位小組詩人、顧問、傳記作者。 他們的家人狀況如何? 被困礦工的家人和朋友一直在被稱作「希望」營地的營地里露營。當他們看到礦工們還活著的視頻證據和礦工們給家人所寫的第一批信件後,他們感到很高興。不過,也存在著緊張局面,敵對家庭成員因爭奪被困礦工的歸屬發生了爭吵。 礦工們將得到什麼賠償? 除了獲得了一筆數額不明的政府賠償款外,礦工們將可能在起訴聖史蒂芬第一礦井公司和國家監管機構的官司中獲得1200萬美元的賠償。 營救行動進展如何? 營救行動自礦井發生塌方事故後當天就已開始,營救行動由智利國家銅業公司負責。他們邀請了跨國礦業公司專家和美國宇航局專家來向營救人員提供建議。營救人中使用了多個鑽機在不同角度進行鑽探,但只有一個方案取得了成功,救援通道於10月9日打通。 礦工們的生存機遇如何? 一名礦工在致家人的信件中稱,礦工們聽到岩石落下的聲音,他們擔心頂部會再次發生塌方。不過,營救人員已用金屬管加固了救援通道,對營救艙進行了四次實驗。他們稱,他們對礦工們順利升井抱有信心。智利礦工脫險後人均將獲近300萬人民幣補償 2010年10月13日08:51天府早報我要評論(350) 字型大小:T|T 智利救援人員11日完成聖何塞銅礦救援通道加固工作,被稱為「膠囊」的救援艙下井測試成功。智利礦業部長戈爾沃內說,在受困70天後,33名礦工12日午夜開始將陸續搭乘救援艙升井。測試成功救援人員11日用金屬管完成救援通道內壁加固,以防礦工升井時通道牆體出現塌方險情。參與作業的礦工比爾切斯說:「加固工作凌晨3時(北京時間14時)完成,我們將開始救援艙(下井)測試。」救援人員隨後把特製救援艙「鳳凰1號」降至距離地面大約625米的通道底部,救援艙下井測試取得成功。救援艙直徑53厘米,僅稍寬於人的肩部。礦工將搭乘它由井下升至地面。准備就緒根據智利政府公布的計劃,兩名礦業救援專業人員和兩名軍方醫護人員將隨救援艙下降至井下624米處的工作間,對所有33名礦工進行檢查,按照生理、心理兩方面的狀況排定升井順序,此後每位礦工將進入軍方研製的「膠囊」,以平均每秒0.2米的速度上升,重回地面。救援艙每完成一次升降井大約需要1小時。因此,33名受困礦工最遲可在15日全部「重見天日」。創造紀錄衛生部長馬納利奇說 gz.sojk.net宗教
B. 智利鋰礦禁私後 大眾、戴姆勒或成境外最大開采商
智利鋰礦開采「禁私」後,德國發展機構向智利遞交由大眾、戴姆勒推動的鋰開采可行性研究報告,在電動化資源爭奪戰中,大眾、戴姆勒或成智利最大境外鋰開采商,把控電池鏈生產源頭。
作者?|李響?????編輯?|王鑫
●?●?●
2月11日,有報道稱,大眾和戴姆勒呼籲智利可持續開采鋰礦,並委託機構游說智利政府採取措施,進行「可行性研究」。據悉,可行性研究包括和當地政府、社區和開發商進行磋商,希望共同開發可行性計劃,保證鋰礦可持續開采。
在電動汽車大潮到來之前,各跨國車企對於供應鏈的擔憂日益加劇。鋰作為動力電池中不可或缺的關鍵元素,已經成為汽車產業中炙手可熱的原材料。資料顯示,2019年新能源車全球銷量增長6%至221萬輛,鋰電測算總裝機量達112GWh,同比增長20%。隨著汽車產業向電氣化轉型的腳步不斷加快,相關機構預測,預計到2023年,全球鋰需求將增加一倍以上。
此前,有汽車企業已布局鋰資源,在行業人士眼中,車企不能再像以前一樣只顧整車與效益,若不想在發展電動化時制約,就必須從鋰源頭入手,誰越早下手越能在這場「大戰」中享有主動權。
1
智利鋰儲量大、產量低
據礦業機構Roskil推算,全球76%鋰資源分布於鹽湖,24%為礦石。鹽湖資源主要集中在智利、美國、玻利維亞、阿根廷、俄羅斯和中國,已探明重要的含鋰鹽湖有智利的阿塔卡瑪、玻利維亞的烏尤尼、阿根廷的霍姆布雷托、中東的死海、中國西藏扎布耶和青海鹽湖等。
智利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鋰儲量,根據此前公布的數據智利鋰儲量佔全球52%以上。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智利的鋰產量幾乎沒有變化,在2017年澳大利亞超越智利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鋰生產國。
經過梳理發現,智利僅有的兩家生產商SQM和美國雅寶公司一直難以提高產量。資料顯示,SQM目前的年生產能力為70000噸碳酸鋰和13500噸氫氧化鋰。不過,SQM希望到2021年下半年將碳酸鋰產量增至12萬噸,氫氧化鋰產量增至近3萬噸,到2023年底將產量增至16萬噸。
雖然智利在法律上也表示「允許任何人(任何當地或國外的個人或公司)獲取或申請采礦權」,但由於鋰開采帶來的環境影響,當地人和活動人士反對鋰開採的新項目落地,原有礦業企業的產量也難以提升,鋰資源開采商業化程度低。在意識到這些問題的時候,2019年7月智利眾議院擬將發展鋰產業列為國策,依託便利的海洋運輸發展鋰。
2
大眾、戴姆勒推動「可行性研究」
游說記錄顯示,德國發展機構GIZ,以及公私合營組織智利基金會所組成的一個團隊,在今年1月與智利最高環境監管機構SMA的負責人會面,並正式提交了「可行性研究」計劃。其中包括和當地政府、社區和開發商進行磋商,希望共同開發可行性計劃,保證鋰礦可持續開采。
分析人士認為:「這時候,大眾和戴姆勒通過GIZ以「德國政府」的名義向智利提交鋰礦可持續開采可行性研究,表明這已經不再是企業間的行為。」根據GIZ官方網站所示,德國國際合作機構(GIZ)是一家致力於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合作企業,作為雙邊合作的工具代表德國政府行事。
除此外,隨著全球汽車電動車浪潮加劇,大眾集團與戴姆勒集團已開始布局自身電動化。根據大眾此前的相關規劃將在2025年實現電動汽車占總體銷量四分之一的目標,戴姆勒同樣做出至2030年電動車型將占據新車銷量一半以上份額的規劃。在電動車平台上,大眾與戴姆勒分別開發MQB與EQ平台,與此同時,兩家企業的電池工廠都在積極擴充產能。
當電動供應商出現產能斷供的情況時,汽車製造商意識到僅僅只靠電池供應商是不能完全滿足未來的電動汽車發展狀態。但在發展初期,為了保證電池的供應充足只能選擇多家電池供應商。如今,隨著布局逐漸完善,汽車製造企業能夠在產業鏈中實現更深層次的探入。
3
汽車企業開啟資源爭奪戰
近期有報道稱,由於LG化學的動力電池短缺,捷豹宣布將從2月17日開始關閉奧地利格拉茨的I-PACE生產線一周時間。由於I-PACE在歐洲銷量占據捷豹歐洲銷量的16%,停產一周勢必會對捷豹造成負面影響。雖然捷豹早在2018年就與三星SDI簽署了合作協議,擴展供應商,但目前LG化學仍然是捷豹的主要電池供應商。
要知道,大眾汽車已選擇LG化學、三星SDI以及SKInnovation等公司作為歐洲的電池供應商,早在2019年5月,三星與大眾汽車就有了無法提供既定數量的電池的情況發生。這一次,除了捷豹,奧迪、賓士也因為LG化學的電池供應問題變更了e-teon和EQC的生產計劃,EQC生產目標從6萬輛削減至3萬輛,而奧迪e-tron延遲了投產時間。
動力電池的產量不足已成為制約車企發展電動汽車的關鍵難題,為了應對這個難題,大眾、豐田、通用、特斯拉等車企都已經開始進行動力電池的研發與生產。在行業人士看來,電動車如此龐大的市場規模,使得車企不能再像以前一樣只顧整車產品生產製造即可,車企若想發展新能源不被制約掣肘,則必須從原材料源頭入手。寶馬也曾表示將從2020年開始直接采購鈷和鋰。可以預見,這場世界規模的鋰資源搶奪大戰會愈演愈烈,畢竟鋰資源屬於非可再生資源,誰越早下手越能在這場「大戰」中享有主動權,把控自己的生產節奏。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C. 智利埃爾印第奧金銀銅礦床
1.地質背景
智利埃爾印第奧(El Indio)礦床位於拉塞雷納(La Serena)以東125km,在與阿根廷交界處,海拔4150m。它是一個與第三紀中-晚期岩漿作用有關的、產在長英質火山岩中的高硫化淺成熱液型金銀銅礦床。礦床賦存在斷裂帶中,含礦帶長200m,深300m以上。容礦岩石為英安質凝灰岩、安山質角礫岩以及火山碎屑岩。礦化主要集中在兩個成礦期,即早期形成的是塊狀硫化物礦脈,其中含黃鐵礦、硫砷銅礦和明礬石;晚期為金-石英脈,並切穿了第一期礦化脈。大部分金與第二期礦化有關,產在微小的裂隙里。
礦山於1980年投產,到1989年已產金約62t,銀約186t,銅10萬t。現尚有大量儲量,礦床開采前共約含金140t,銀1100t,銅50萬t(銅品位達4.5%)。
2.勘查與發現
埃爾印第奧礦床最初是由當地人於1967年發現的。當時只在夏天開采高品位的銅礦石。1973年由於金價的升高,開始手工挑選高品位的金礦石。1974~1976年間,EMAMI公司在印第奧礦床周圍30km長的蝕變帶上開展地質、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勘查工作,並認識到淺成熱液型金銀銅礦床遠景。
1974年智利的采礦法修改後,聖喬(St.Joe)礦業公司在智利尋找勘查項目,並於1975年年中派一名地質學家到智利考察旅行。在拉塞雷納,該地質學家碰到了一位對印第奧高品位金礦采礦十分了解的地方顧問。這一會面使聖喬礦業公司的地質學家有機會考察了印第奧。根據在秘魯對高品位低溫熱液型銀礦床的工作經驗,他認定該區具有形成重要金銀礦床的潛力。據報道,在考察期間獲得的樣品,金品位出乎意料的高,含量接近100×10-6。緊接著進行了第二次考察。但由於冬雪覆蓋,直至1975年才完成。1976年年中,聖喬礦業公司與印第奧的主人磋商,同意購買80%的股份。
在1976年年底前開展了廣泛的勘查項目,包括最原始的地質填圖和地理填圖,以及細粒土壤地球化學取樣和岩石揀塊取樣,分析Au、Ag、As、Cu、Pb、Zn。在印第奧當地人的工作區約3km2內,按60m×20m的網格採集了細粒土壤樣品。2000個樣品各元素的算術平均值為:Au 0.55×10-6,Ag 7.64×10-6,Cu 98×10-6,As 1283×10-6,Pb 283×10-6,Zn 72×10-6;Au、Ag、As和Pb明顯存在異常,並表現出正相關(圖10-38)。盡管Cu和Zn由於表生作用可能虧損,但Au、Ag分別超過1×10-6和15×10-6,它們的異常范圍與後來發現的礦化脈十分吻合。As主要富集在臭蔥石和其他含砷礦物中,As的異常范圍要比Au、Ag、Pb大得多。因此,它是一種十分有用的指示元素。由於硫砷銅礦和黃鐵礦的溶解度低,再加上石膏的屏蔽作用,礦脈在地表上的顯示是不明顯的。到1978年年中,共完成了地表鑽探工作量1720m,槽探工作量4078m,而道路建設也揭露出一些人工露頭。
圖10-38 埃爾印第奧高硫低溫熱液型Au-Ag-Cu礦床的-80目土壤Au、Ag、As綜合異常圖
(引自G.Siddely和R.Araneda,1986)
1978~1979年,完成了地表鑽探4220m,槽探3920m。然而,直至1979年5月才揭露出北東向的高品位石英脈。按2m間距刻槽取樣,Au品位達3543×10-6,故將該脈稱作南埃爾印第奧-3500。這條富礦脈距當地人找到的礦約100m,但當地人未能發現它,因為該礦體隱伏於2m厚的覆蓋層之下。
3.小結
埃爾印第奧金銀銅礦床於1967年發現,但1973年才開始有選擇地采礦。然而,直至1977~1978年才對礦化的特徵及其范圍作出評價,進而對資源量作出估算。其中細粒土壤和岩屑地球化學方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南埃爾印第奧-3500礦脈的發現,也讓人意識到薄薄的覆蓋層的「蒙蔽作用」有多大。
埃爾印第奧礦床的發現,對智利20世紀80年代的礦產勘查產生了重大影響,使勘查者對晚新生代火山岩地體重新產生了興趣。
D. 智利盛產什麼礦
智利國民經濟以工礦業為主,工礦業占工農業生產總值的70%以上,礦產品占出口總額的85%左右。智利以盛產銅著名
E. 當年智利礦工在井下兩個月是怎麼活下來的,感覺不可思議
其實是有緊急避難所的,當時有存儲食物和水的,雖然只夠2天消耗的,但33名礦工節省消耗,其次是當時礦工集中在一起吃飯,互相鼓勵,沒有消極對待,積極獲取營救的准備工作,清理了很多碎石障礙,等待了17天才和上面溝通,後來打通一條探測通道,通過細長的通道把食物和水還有葯品送到井下的,否則這么漫長的時間礦工是無法生存的
F. 智利坎德拉里亞銅金礦床
1.地質背景
坎德拉里亞(Candelaria)銅金礦床位於智利北部阿塔卡馬省,地處海岸科迪勒拉山脈,在科皮亞波以南20km。礦床是蓬塔-德爾科夫雷(Punta del Cobre)礦區的西部延伸部分,該礦區位於科皮亞波河以東(圖11-31)。
圖11-31 智利坎德拉里亞隱伏銅-金礦床及周圍地區的激發極化響應
(引自P.J.Ryan等,1995)
銅金礦化出現在早白堊世以熔岩流和火山碎屑岩為主的安山質岩石中,隱伏在一套厚石灰岩之下,其地層位置相當於賦存在礦區東部有部分露頭的銅金礦的位置。由於在西邊不足1km處出露的白堊紀中期岩基的侵位,使得這些岩石受到了接觸變質和交代作用。但是,導致成礦的確切侵入作用尚不明了,因為在礦體內或其近旁除岩牆之外沒有發現其他證據。
該銅金礦床從形態上看基本上是層控的,其中部的厚度超過350m。從與蓬塔-德爾科夫雷礦區其他地方的銅金礦床的類比來看,構造控制可能是重要的。礦石呈黃銅礦脈、細脈、角礫充填物以及粗粒到細粒浸染體產出,伴生有佔10%~15%體積的磁鐵礦,其次是黃鐵礦和少量磁黃鐵礦。伴生蝕變沒有明顯的分帶現象,蝕變表現為主要是在下部70%礦體中普遍存在的黑雲母以及鈣硅酸鹽的發育,後者以陽起石和方柱石為主。上覆石灰岩發生了鈣硅酸鹽蝕變,但是伴生銅-金礦化的數量相對有限;然而,在布朗斯(Bronce)和拉爾(Lar)兩地有小型的富金含銅夕卡岩體出露(圖11-31),它們位於坎德拉里亞礦床上方。
坎德拉里亞礦床的可采儲量為3.66億t,銅品位為1.08%,金品位為0.26×10-6,用銅的邊界品位0.4%圈定,3.66億t礦石含有銅395.28萬t、金95.16t。同品位礦石的地質儲量為6億t。
2.勘查與發現
蓬塔-德爾科夫雷礦區的銅礦生產始於17世紀。自19世紀以來,有幾家智利公司在該礦區經營了幾個小型地下礦山。1981年,費爾普斯道奇(Phelps Dodge)礦業公司買下了其中一家公司(奧霍斯-德爾薩拉多礦業公司)66%的股權,4年後又買下該公司的其餘股權。在擁有100%股權之後,費爾普斯道奇公司當即決定,應當把奧霍斯-德爾薩拉多公司的部分利潤用於蓬塔-德爾科夫雷礦區的勘查。勘查目標是金含量高的硫化物銅礦,以幫助補償1985年低迷的銅價。所調查的幾個探區包括拉爾礦山,該地為一小型(約20萬t)氧化銅-金夕卡岩礦床,與幾個在產礦山隔河相望(圖11-31)。奧霍斯-德爾薩拉多公司曾在1981~1984年期間對氧化礦進行過小規模開采(約1800t),但後來放棄了該礦產地,因為金的回收量不盡人意。1985年底,拉爾礦山再度中選,並進行了沖擊鑽探,以探測和定量查明沿傾斜向下的硫化物帶。1986年年中,33號鑽孔在打到預定深度後繼續鑽進,穿過70m厚的無礦安山岩,最後打到了20m厚的硫化物和磁鐵礦礦化,銅的平均品位為1%,金為0.3×10-6。
此階段,在拉爾礦山以100m線距試測了3條激發極化剖面,圈定出一個中等強度的極化率異常(圖11-31)。因此,奧霍斯-德爾薩拉多公司購買了一台二手鑽機,用於驗證該異常。1987年初,在與33號孔相同的孔位打了第一個鑽孔(圖11-31),見礦厚度>50m,銅的平均品位近2%,另外還有數量可觀的金。在33號孔位以北和以南打的鑽孔也見到了銅礦化。至此,坎德拉里亞礦床的北部已被發現了。
1987年期間打了25個鑽孔,網度為50m×50m。對礦帶進行了取心和沖擊鑽探。同時在全區進行偶極-偶極激發極化測量和地面磁測,兩者都獲得了大片異常。共完成了大約215km測線的激發極化和地面磁測工作,測線間距100m。偶極間距先採用100m,然後是50m,而磁測讀數間距為25m。極化率響應(圖11-31)對圈定礦床北部幫助不大(這部分礦床隱伏在厚石灰岩覆蓋層下面),但是導致了礦床南部的發現,這部分礦床是位於厚度僅約40m的沖積層之下的一些隱伏露頭。再靠西邊的一些大型極化率異常類似於坎德拉里亞礦床上方的異常(圖11-31),但都是由岩基接觸暈中的黃鐵礦引起的。大型的地面磁力高對圈礦或確定鑽孔位置沒有幫助。
繼發現該礦床之後,在礦區完成了16km2的1:5000地質填圖,並在礦床本身完成了1:2000的填圖工作。1988年,在整個礦區進行了一次航磁測量,揭示出坎德拉里亞地區存在與地面測量結果相似的強梯度異常。後來對其中的一個磁力高進行了鑽探,發現了位於東北部的阿爾卡帕羅薩(Alcaparrosa)衛星礦床。
在1987~1990年勘查和圈定坎德拉里亞礦床期間打了325個鑽孔,岩心鑽探總進尺98600m,沖擊鑽探進尺36600m。礦體內的鑽孔網度為50m,周圍地段的鑽孔間距為100~400m。為了證明礦體的連續性並採集冶金試驗樣品,打了一口2090m的斜井。1989年,將總量達72455t的不同礦石類型的代表性樣品送往奧霍斯-德爾薩拉多浮選廠處理,結果表明,銅的回收率將超過90%。
1991年年中,薩米托莫金屬礦業公司購買了坎德拉里亞礦床20%的股份,1994年底露天礦/浮選廠開始生產。
3.小結
坎德拉里亞銅-金礦床是在全礦區范圍內實施富金銅礦勘查計劃的第一年之後發現的。但在該發現中,偶然找到寶藏的運氣是一個重要因素,因為,事先並未提出任何理由或概念要對位於所評價的銅-金礦床之下的無礦岩石進行鑽探。實際上,當時誰也沒料到在科皮亞波河以西的無礦石灰岩下面可能存在蓬塔-德爾科夫雷型的礦體。
鑽探、地質模擬和激發極化地球物理方法推動了坎德拉里亞礦床的勘查工作。地球化學沒有起到什麼作用,因為該礦床沒有露頭。盡管20世紀90年代初期由於礦權糾紛礦床勘查工作被迫延遲,但是從發現到投產僅僅用了8年。
G. 智利的自然資源
智利有著富饒的礦產資源,特別是硝石和銅礦曾先後在智利經濟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16世紀智利發現金礦,17世紀發現銀礦,18世紀發現銅礦,此後智利礦業不僅在拉美,甚至在世界上也都佔有重要地位。
銅礦業是智利經濟的重要支柱。2005年智利銅的儲量為1.4億噸,佔世界總量的29.79%,居世界第一位,按生產水平計算,可供開采68年。2005年智利生產的精煉銅為530萬噸,超過世界總產量的35%,是1990年產出水平的3倍多。智利的銅資源絕大多數集中在中、北部的斑岩型銅一鉬一金礦化帶中,走向南北延續2000多公里,北起安第斯高原山脈向南延伸到中部聖地亞哥以南的海岸山脈,再向東延伸到接近阿根廷邊界。礦帶相當於智利領土長度的二分之一,位於秘魯一智利一阿根延安第斯斑岩銅礦帶。智利共有礦床400多個,其中大型和超大型礦床10多個,如世界馳名的丘基卡馬塔(Chuquicamata)礦、厄爾特尼思特(El Teniente)礦、厄爾薩爾瓦多(El Salvador)礦、安迪納(Andian)礦、埃斯貢地達(Escondida)礦、洛斯布隆塞斯(Los Bronces)礦等。礦床覆蓋岩層較薄,水文地質條件好,易采易選。礦石含銅量較高,銅品位在0.55-5%之間,平均品位為0.94%。
智利是世界上惟一生產天然硝石的國家,主要產在北方的阿塔卡馬沙漠地區。自從發現硝石,這塊荒漠就成為智利歷史上最富庶的地區。智利的硝石礦分布區域十分廣闊,在沿海高原後面,秘魯邊界與安托法加斯塔省之間,硝石礦帶長750多公里,寬25~30公里。在離地面0.5~2米的地下,埋藏著1~3米厚的硝石層。硝石是提煉氮、鉀、鈉、硫等肥料及碘元素的天然原料,也是軍事工業必不可少的原料。此外,在煉銅時加入一定比例的硝石可以使銅的純度提高。除上述礦產外,智利還有鐵、煤、碘、鉛、鋅、錳、水銀和石油等礦藏。尤其是鐵礦石,其品位很高(含鐵量在60%以上),可以跟瑞典鐵礦石媲美。
H. 智利帕斯卡金銀礦床
1.地質背景
帕斯卡(Pascua)金銀礦床(以前稱內華達礦床)地處智利和阿根廷邊界智利境內,位於埃爾印第奧礦床以北50km,是屬埃爾印第奧金礦帶的一個重要的高硫化低溫熱液型金銀礦床。在阿根廷境內發現的拉馬(Lama)礦床,與之同屬一個礦床,合稱為帕斯卡-拉馬礦床,合計有礦石儲量2.2億t,含金2.03×10-6,銀66.3×10-6,即含有金532t,銀17371t。該礦化系統出露在一陡傾的、垂直落差為100m的斜坡上。礦化帶的海拔標高在4800~5000m之間。
金主要產在高級泥化蝕變帶上部的硅化凝灰岩中。其下部為冰長石化蝕變,並有大量的硫砷銅礦。礦石以多種熱液角礫產出。礦體被貧礦的酸淋濾岩石所覆蓋,礦體還遭受了強烈的表生氧化作用。
2.勘查與發現
帕斯卡礦床所在地——黃山,雖然是一個大型的熱液蝕變帶,但直至20世紀70年代末,人們才對它進行勘查。1975年晚期,一家私人礦業公司在埃爾印第奧礦帶及其周圍開展勘查活動後,宣布發現蝕變帶。在1978年,由聖喬礦業公司控股的聖喬子公司選中了帕斯卡租地,而後進行了基本的地質和地球化學工作。
根據地球化學測量結果,進行了槽探,鑽探進尺達3347m,4個中段的坑道長達3347m。在細粒的土壤地球化學測量中,用>1×10-6Au和>20×10-6Ag在800×400m2的范圍內圈出了化探異常。該異常比埃爾印第奧的異常更具有吸引力。幾乎所有工作都是由英美礦業公司來完成,主要集中在4700m高程以下的古生代侵入體和石英斑岩上,因為其注意力只放在尋找與埃爾印第奧相似的礦脈和富明礬石的熱液角礫岩上。由於金礦化范圍十分有限,盡管個別地方品位很高,但英美礦業公司還是於1984年撤回了項目。
1989年聖喬礦業公司回到該區,研究海拔更高區的東部地球化學異常。這些異常在過去的合資公司看來很不起眼,且從未能解釋清楚。1989年~1991年間,反循環鑽探完成4255m進尺後,發現硅質熔結凝灰岩中可能含200萬盎司(62.2t)的金。1991~1992年間進行了推土機挖掘,在一個截面上碰上了厚112m的礦體,Au品位為4×10-6。這進一步證實了本區的礦產潛力。
此時聖喬礦業公司的母公司(當時為拉克礦業公司)決定不再在該地區獨立勘查,並將該項目提供給合資公司。幾個公司都重新考察了相關資料,但只有智利的殼牌公司對此表現出興趣。然而,智利的殼牌母公司還是不選擇這個項目。最終,聖喬礦業公司的職員說服了其母公司,認為這個項目具有很大的優點,其預算主要用於鑽探和槽探。從1992年至1995年,共完成了66000m進尺的反循環鑽,5000m進尺的岩心鑽,以及冶金試驗和預可行性研究,最終發現了該礦床。聖喬礦業公司的新股東巴里克金礦公司決定開采和冶煉。
3.小結
對於智利北部金礦床勘查來說,細粒土壤和岩屑的地球化學測量是一種有效的工具。然而,原先基於埃爾印第奧礦床模型的認識,限制了早期的勘查工作,低估了在火山熔岩層以下的成礦潛力。由於帕斯卡地勢偏高,使得聖喬礦業公司未能在1992年發現該礦。該礦的勘查成功應歸功於地質人員與管理者建立了有效關系。
I. 智利礦工事件來龍去脈
2010年8月5日,位於智利科比亞波市附近的聖何塞銅礦發生嚴重塌方,33名礦工被困井下700米處。
在經歷了兩個多月的漫長等待後,北京時間13日上午,智利聖何塞銅礦被困礦工營救行動全面啟動。
2010年8月5日,智利北部阿塔卡馬沙漠中一處名為聖何塞的銅金礦發生塌方事故,導致在井下作業的32名智利籍礦工和1名玻利維亞籍礦工陷於700米深的地下。隨後救援工作立即展開,截至2010年10月13日,智利聖何塞銅礦33名被困礦工在經過長達69天的漫長等待後,終於迎來了獲救的一天。
當地時間13日0時10分,首名礦工弗洛倫西奧·阿瓦洛斯隨「鳳凰2」號搭載艙,穿過長達622米的救生隧道,重見天日,救援工作成功邁出第一步,救生艙接下來將繼續放入井下,營救其餘32名被困礦工。期間智利被困礦工求生慾望一次又一次的創造著人類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