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明朝前期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國家的文化交流的事件是什麼
注意:由於從網上轉載,有的字漏了,有時候甚至時間都寫錯,看時盡量注意:
「明太祖在位時期,南海地區的琉球、暹羅、占城、爪哇諸國王先後遣使入貢。明成祖即位,多次派遣宦官,出使亞、非諸國,招徠各國使巨入貢,開拓貢使貿易。宦官鄭和幾次出使,揚威海外,尤為一時的盛舉。
南海與西洋:成祖即位後,即在一四○二年九月,派遣使臣到安南、暹羅、爪哇、琉球及蘇門答剌、占城等國通告即位。次年,建元永樂,又遣使去這些國家頒賞國王。同年九月,爪哇國西王(時有東、西二王)都馬板遣使入貢。明成祖隨即派遣宦官馬彬出使爪哇,賜給都馬板敕書及王印,並往諭蘇門答剌等部,帶去文綺紗羅等織品。又遣宦官李興等待敕書往暹羅,見暹羅國王。宦官尹慶等往滿剌加(馬六甲)、柯枝(柯欽)等國。一四○五年六月,派遣宦官鄭和、王景弘等率領船隊,開始了規模浩大的出使。
雲南昆陽州人鄭和,世奉伊斯蘭教,父馬合只曾往天方(默伽)朝聖,尊號哈只(朝聖者),在元代稱為色目或回回。一三八一年明軍平雲南,鄭和被俘,在燕王府服役,隨燕王作戰有功,擢升為內官監長官太監(正四品),賜姓鄭,稱三保太監。一四○五年,鄭和奉使出洋時,年約三十五歲。據說他幼習孔孟,又通曉伊斯蘭教諸國的文化習俗,知兵習戰,能武能文,而且是明成祖即位前就已寵信的宦官,自是恰當的人選。《明史·鄭和傳》說,鄭和首次出使,率領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修造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的大船六十二艘。鄭和攜帶成祖詔諭諸國的敕書,去各國開讀,並持有頒賜各國王的敕誥和王印。又攜帶大量金銀、銅錢、運載大批貨物作為賞賜。他既是明朝奉敕的使臣,又是船隊軍兵的統帥。
元代海上交通發達,東起琉球,西至非洲東岸,都已有商船來往。造船技術及航海技術也相應發展,取得很大的進步。江蘇太倉劉家港是元代海運和海外交通的繁華港口。鄭和的船隊即從劉家港出發,經福建五虎門出海,到達占城(今越南中部)。占城、暹羅、爪哇等國在東南海中,習稱南海諸國或東南諸國。南洋海域,自宋元以來,大體上以昆侖島為界,以東稱東洋,以西稱西洋。鄭和經南海入西洋,途經蘇門答剌、阿魯(亞魯)、舊港(三佛齊國)、滿剌加(麻六甲)、小葛蘭(奎隆),一四○七年到達印度半島西海岸的古里國回航。一四○三年宦官尹慶出使柯枝時,曾到達古里。古里王遣使者隨尹慶入貢,一四○五年至京師。鄭和到古里後,頒賜誥、印,賞給冠服,並在古里立碑,稱『刻石於茲,永垂萬世』。一四○七年九月,鄭和返回京師。鄭和此次出使途經舊港時,廣東商人陳祖義據地從事海盜活動,劫奪貢使。鄭和擒陳祖義回朝,由明成祖處死。
鄭和出使的兩年間,南海諸國繼續遣使入貢。一四○五年,明成祖曾封授滿剌加國王,並為王撰寫鎮國碑銘。浡泥(汶萊)國王麻那惹加那乃遣使入貢,明成祖賜予國王印誥。爪哇東、西二王分別遣使入貢,而又相互攻戰。當明朝的使團到達東王城時,正值西王攻滅東王,明軍卒七百餘人在戰亂中被殺。西王向明朝請罪,明成祖命他輸納黃金六萬兩自贖。(後獻一萬兩,免除其餘)當鄭和回京時,蘇門答剌、古里、滿剌加、小葛蘭、阿魯等使臣也隨船同來,到京師入貢。
鄭和首次遠航歸國的次年,浡泥國王麻那惹加那乃為感謝明朝的封授和厚贈,也為了觀覽明京盛況,率領妻子弟妹等家屬及親戚、陪臣等共一百五十餘人來明朝京師,奉表朝貢,於一四○八年八月到達京師南京。明成祖在奉天殿召見,親與交談,在華蓋殿和奉天門,接連設宴款待,並命大臣一人在館舍陪侍。錫予儀仗及金銀絲絹等器,甚為豐厚。域外國王來朝,是明朝前所未有的大事,舉朝歡慶,傳為盛舉。麻那惹加那乃不幸於十月間病死於南京,葬於南京安德門西,建陵樹碑,謚恭順王。子遐旺繼承王位。
福建長樂縣現存鄭和等立《天妃之神靈應記》碑石,記載永樂五年(一四○七年)鄭和舟師曾再次出使爪哇等國,可能只是送貢使回國,現存文獻並未留下較詳的記載。一四○八年九月,明成祖命鄭和與宦官王貴通等率領官兵二萬七千餘人,海船四十八艘再次出使南海西洋,以錦綺等頒賞諸國。鄭和等仍循舊路,自福建五虎門出海經占城、爪哇、滿剌加,於次年年初到達錫蘭。錫蘭是佛教聖地。鄭和、王貴通等向錫蘭山佛寺布施金銀錢幣及絲絹、銅器,在二月朔日刻石存記。由錫蘭西行,北至印度半島西岸的小葛蘭、柯枝、古里等國。在各國開讀明成祖的敕諭,主要是勸告各國『循理安分』『庶幾共享太平之福』,倘若來朝,皆予賞賜。鄭和船隊返回時,再經錫蘭。其王亞烈苦奈兒發兵五萬人,堵塞道路,劫掠鄭和貨船。鄭和以三千人乘夜攻入王城。亞烈苦奈兒及妻子等家屬被擒,押解到南京。一四一一年七月九日鄭和至京。明成祖得報大喜,封賞下西洋官軍錫蘭山戰功,又將亞烈苦奈兒及妻子開釋遣回,另立新王,從而提高了明朝的聲威。明成祖對此次戰役極為得意,兩年後,在頒給烏斯藏大寶法王的詔書中還曾歷述其事,並說在錫蘭得到佛牙。
鄭和於一四○九年途經滿剌加時,曾頒成祖詔書,封授滿剌加國王,賜以銀印。滿剌加原來為暹羅所控制,向暹羅納稅。得明封授,遂得自立。一四一一年,國王拜里迷蘇剌率領妻子陪臣等五百四十餘人,來南京朝見謝封。明成祖在奉天殿設宴會見、賜給黃金、錦綺等甚厚。
南海西洋諸國相繼來朝,貢使貿易頻繁。鄭和等不辱使命,明成祖對南海西洋諸國的共享太平之策獲得了成功。
西洋與西域鄭和等三次出使,完成了預定的使命。但明朝的船隊到達西洋最遠之國,大概只是印度半島西岸的古里。一四一二年冬,明成祖再命鄭和率領船隊作更遠的航行。《明史·外國傳·忽魯謨斯傳》說,因為西洋近國已航海入貢,『遠者猶未賓服』,乃命鄭和持璽書前往諸國。所謂遠國,主要是指忽魯謨斯。忽魯謨斯《元史》作忽里模子,原在波斯灣忽里模子海峽北岸建城,元代城毀,在海峽島上立國(今伊朗霍木茲島)。此國是伊斯蘭教的盛國,也是伊斯蘭世界與海外通商的要地。元代泛稱穆斯林為回回,或西域人,因而也泛稱忽魯謨斯等阿拉伯海以西諸回教國為西域。(《天妃之神靈應記》《通番事跡記》)
一四一二年冬,宦官少監楊敏率一支船隊往榜葛剌(孟加拉)國,弔唁其國王之喪,封授新王。一四一三年春,鄭和統領舟師往忽魯謨斯,於次年到達。賜給國王及諸臣錦綺彩帛等物。忽魯謨斯於當年至京師奉表貢馬。一四一五年,鄭和歸國途中,經蘇門答剌。蘇門答剌國王宰奴里阿比丁向明朝申訴,部落貴族蘇斡剌領兵作亂。鄭和領兵擒蘇斡剌,押解回京師。明成祖將蘇斡剌處死。
鄭和此次西行,似自古里西航,約一月達忽魯謨斯。一四一五年七月,返回京師。一四一六年十一月,非洲東南海岸的木骨都束、卜剌哇(今索馬里境)及著名回教國西域貿易中心阿丹(葉門亞丁)等國隨忽魯謨斯朝貢。十二月,明成祖命鄭和為欽差總兵太監率舟師隨使臣往其國回賜,並去柯枝頒賜國王印誥及封鎮國山的碑文。一四一七年五月,鄭和在福建泉州回教徒墓進香祝禱,出海。鄭和在前引兩碑記中都稱此行是『往西域』。大約自蘇門答剌、錫蘭,經回教國之溜山(今馬爾地夫群島)徑西航向木骨都束等國,再北航至阿丹、忽魯謨斯,然後東返古里、柯枝,再循舊路經蘇門答剌回國。一四一九年七月,鄭和回到京師。隨同前來進貢的忽魯謨斯、阿丹、木骨都束、卜剌哇、古里、爪哇等國使臣,貢獻了稀見的獅子、金錢豹等珍奇動物。明成祖命群臣在奉天門觀賞。文臣紛紛作詩祝賀。明成祖厚賞自西域歸來的官兵。
永樂十九年(一四二一年)正月,明成祖遷都北京(詳見下節)。自蘇門答剌以西至忽魯謨斯,共有十六國使臣在京朝貢祝賀。其中包括一四一九年來朝未歸的使者。阿丹以北,阿拉伯半島東南岸的回教國祖法兒則是第一次隨阿丹使臣來明。明成祖命鄭和等率領舟師護送十六國使臣回國。此次護送,並無其他使命。鄭和到達南海一帶,似未再西行。一四二○年八月即返回北京。各國使臣由舟師分隊分頭護送。太監李克率領的舟師送阿丹國使臣至蘇門答剌後,命宦官周某率船三艘送至其國。
明成祖在位時期,先後六次派遣鄭和率舟師出使南海西洋以至西域諸國,遠至今西亞與東非,見於記載的所經國度,多至三十餘地。在古代中國的對外關系史和航海史上都是罕見的壯舉。以鄭和為首的官兵數萬人,遠航海域,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使團隨行人員馬歡著《瀛涯勝覽》、費信著《星槎勝覽》,分別紀錄了航行諸國的見聞。
……
再下西洋 仁宗即位,采夏原吉議,詔令停罷西洋取寶船。宣宗即位,政局穩定後,南海西域諸國又相繼來明朝貢、貿易。安南戰事停止後,一四三○年宣宗命鄭和率領船隊,再經占城出使南海西域諸國,開讀詔諭。五月間,敕命守備太監准備大小船隻六十一隻以及頒賞諸國彩幣、交易物品、航海應用的物件(鞏珍《西洋番國志》)。六月,正式頒詔遣鄭和、王景弘等詔諭忽魯謨斯等二十國即位改元並頒賜彩幣(《宣宗實錄》卷六七)。此次航行,鄭和、王景弘為正使,副使太監李興、朱良、周滿、洪保、楊真、張達、吳忠等七人。船隊人員共二萬七千五百五十人。
當年閏十二月,鄭和的船隊,自南京龍江寶船廠開船,經龍江關,入長江口。一四三一年春二月到達福建長樂港,在當地等候朔風出海。十一月間,曾在長樂南山寺刻石紀事。據祝允明《前聞記》所錄記事,十一月自長樂啟航,十二月到占城。次年正月開船,二月到爪哇,七月到滿剌加,八月到蘇門答剌,十一月到錫蘭山、古里,十二月到達忽魯謨斯。一四三三年二月,大■船回洋,六月到江蘇太倉。七月初返回南京。這個紀錄大約只是反映了鄭和親自率領的大■船隊的行程。宣宗詔書中列入的東非諸國卜剌哇、木骨都束、阿丹、祖法兒、竹步等地,可能是由副使率領的分■前往。副使洪保率領的分■在古里國遇到天方國(默伽國)的使臣,遂命通事七人隨同前往天方,購得麒麟等珍貴動物。天方國也派使臣隨船隊來明朝進貢。天方國是伊斯蘭教的聖地,原不在宣宗詔諭的二十國之內。作為回教徒的鄭和雖然未能親往默伽(麥加)朝聖,但由此建立了明朝與天方的聯系。
鄭和的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遠航,恢復了明朝與亞非諸國的往來。隨同來明朝貢的還有蘇門答剌、古里、柯枝、錫蘭、祖法兒、阿丹、甘巴里(坎貝)、忽魯謨斯等國的使臣。宣德八年(一四三三年)閏八月朔日,宣宗在京城奉天門接受使臣們的貢物,重又建立起與諸國的政治聯系與貿易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