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給我一根杠桿和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
這個問題樓主質疑的好!阿基米德說這個豪言壯語只是用一種比喻表明了人類理性力量的偉大,並非是真的去撬動地球。
不過即便要裝模作樣的作出「科學」質疑(其實這是出題者無知的表現),至少也要符合點常識,說地球對杠桿的作用力為6 ×10^25N這顯然荒唐無比(地球上還摞了一個地球?即便如此,重力加速度也不能用常量g計算)。還有支點在哪呢?這些問題都不交代清楚,就匆匆下結論(雖然沒有明說,但言下之意很明顯就是:老阿基米德你牛B吹大了)。另外為什麼要撬起1cm?阿基米德完全可以為自己辯護,哪怕撬起1nm都是撬起。
至於後一空樓主作為中學生(我猜測應該是吧)顯示了少見的洞察力。如果用牛頓力學容易計算,按照題目中假定,杠桿的另一端速度不知道要超過光速的多少倍了,相對論效應在這個問題中不可不考慮。
Ⅱ 給我一根杠桿,我就可以撬動地球什麼意思
杠桿平衡原理:主要想重點突出杠桿長短對平衡的影響。 不過個人也覺得這句話有「一切皆有可能的意思」
Ⅲ 如何理解「給我一個杠桿我可以撬動地球」
這句話原意是說杠桿原理的.只要有合適的工具和一個合適的支點.利用杠桿原理可以把地球(像地球一樣質量物體)輕松搬動.
現在這句話被一些年輕人賦予了新的含義.是指只要給我一次機會.我會創造一個奇跡的意思.
阿基米德在《論平面圖形的平衡》一書中最早提出了杠桿原理.阿基米德曾講:「給我一個立足點和一根足夠長的杠桿,我就可以撬動地球」。也是當代青年充滿激情與自信,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成功宣言。阿基米德為何能有如此氣魄,道理很簡單,因為他找到了一個可供支撐的支點。
Ⅳ 給我一根杠桿,我就可以撬動地球什麼意思
杠桿原理亦稱「杠桿平衡條件」.要使杠桿平衡,作用在杠桿上的兩個力(用力點、支點和阻力點)的大小跟它們的力臂成反比.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用代數式表示為F1·l1=F2·l2.式中,F1表示動力,l1表示動力臂,F2表示阻力,l2表示阻力臂.從上式可看出,欲使杠桿達到平衡,動力臂是阻力臂的幾倍,動力就是阻力的幾分之一.
在使用杠桿時,為了省力,就應該用動力臂比阻力臂長的杠桿;如果想要省距離,就應該用動力臂比阻力臂短的杠桿.因此使用杠桿可以省力,也可以省距離.但是,要想省力,就必須多移動距離;要想少移動距離,就必須多費些力.要想又省力而又少移動距離,是不可能實現的.正是從這些公理出發,在「重心」理論的基礎上,阿基米德發現了杠桿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時,它們離支點的距離與重量成反比.桿的支點不一定要在中間,滿足下列三個點的系統,基本上就是杠桿:支點、施力點、受力點.其中公式這樣寫: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這樣就是一個杠桿.動力臂延伸
杠桿也有省力杠桿跟費力的杠桿,兩者皆有但是功能表現不同.例如有一種用腳踩的打氣機,或是用手壓的榨汁機,就是省力杠桿(力臂>力距);但是我們要壓下較大的距離,受力端只有較小的動作.另外有一種費力的杠桿.例如路邊的吊車,釣東西的鉤子在整個桿的尖端,尾端是支點、中間是油壓機(力矩>力臂),這就是費力的杠桿,但費力換來的就是中間的施力點只要動小距離,尖端的掛勾就會移動相當大的距離.兩種杠桿都有用處,只是要用的地方要去評估是要省力或是省下動作范圍.另外有種東西叫做輪軸,也可以當作是一種杠桿的應用,不過表現尚可能有時要加上轉動的計算.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有這樣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假如給我一個支點,就能撬起地球"這句話不僅是催人奮進的警句,更是有著嚴格的科學根據的.
Ⅳ 關於給我一個杠桿和一個支點我可以翹起整個地球的議論文
外有阿基米德坦言「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動整個地球」;今有中國工人發出「只要給我們工人一個杠桿,我們同樣能撬動地球」的豪言壯志。阿基米德依據力學原理,說此豪言,而中國工人靠什麼擺脫「兩頭在外,中間加工」的中國模式,撬動地球呢?寶鋼集團給了我們滿意的答案:藍領創新,撬動地球。
創新,不僅需要經驗,也需要勇氣,更需要不斷追求新事物的精神。工人,是企業力量之基、活力之源,依靠藍領創新,是我們不斷提高中國製造業實力,擺脫「兩頭在外,中間加工」生產模式的關鍵之策。
——藍領創新,需要政府積極引導突破「兩頭在外,中間加工」的發展模式,探索向產品設計、研發和營銷兩頭延伸,激發需求,激發藍領創新。
「中國製造」曾經瘋狂席捲全球,中國一度成為了「世界工廠」。中國製造給中國帶來了GDP數據的劇增,也被某一時期作為中國國際影響力提升的例證。然後,中國製造,並沒有給中國帶了技術的飛躍,卻有可能讓中國陷入某學者所說的「人口詛咒」。隨著「代工廠」生產模式的出現,中國的產業工人在減少,「農民工」在不斷增加。農民工成了生產流水線上的生產工具,卻降低了工人創造力,藍領創新,在一定階段內在消失、在減弱。究其根源,是企業單一的加工模式造成。
為了擺脫困境,長三角A市政府,積極引導企業,擺脫「兩頭在外,中間加工」的發展模式,向產品設計、研發和營銷兩頭延伸,實施中間分離,在現代製造業中拓展現代服務業,助推了現在製造業發展,並實現了產業整體轉型升級,充分激發了藍領創新,激發了市場活力,是產品走向了產品研發、品牌塑造、銷售一條龍的專業化、社會化和市場化的發展之路。
——藍領創新,需要企業尊重工人,形成深入的創新體系和跨崗位、跨區域、跨專業的協同創新機制,激發藍領創造力。
隨著「中國製造」的成本不斷增加,國際外貿冷清,中國企業發展面臨瓶頸。曾經盛極一時的「盛昌製鞋」等中國加工企業,面臨「盛極而衰」的命運。如何激發企業活力,如何激發藍領創新,成為突破企業困境的關鍵。
在這里,寶鋼集團是中國企業的榜樣。寶鋼充分尊重工人,完善企業的創新體系,形成跨崗位、跨區域、跨專業的創新機制,把每名員工都當做一個充滿創造性的個體。為更好的激勵「藍領創新」,還建立全方面的創新激勵制度,為每位有創新成果的員工,申請專利,頒發獎金。尊重工人,就是對工人價值的最好肯定;尊重工人,就是尊重企業的創造和發展;尊重工人,才能更好的激發藍領創造力。
——藍領創新,需要工人保持認真負責,不斷學習、不斷創新的活力和精神。
「咱們工人有力量」、「工人老大哥」等有關工人昂揚的旋律和話語,已經成為歷史;「鐵人王進喜」等拼搏的工人形象也進入了史冊。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藍領創新,對新時代工人也提出了新要求。
藍領創新,需要工人有認真負責的態度。「80」、「90」新一代農民工,嚮往自由、個人尊重,這是新時代工人的優勢,尊重他們的喜怒哀樂,尊重他們的理想和最求,充分激發他們個人活力,不斷創新。
但同時,新時代的藍領,首先應具有不斷學習、不斷創新的精神。可以有個人追求,但應該拒絕「吃喝嫖賭抽」,弘揚「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理想和追求;其次,政府應重視職業教育,完善職業培訓制度,投入資金和人才。在社會中,在職業學校,不斷引導學習精神,不斷培養創新型人才,為有理想和追求的新時代藍領,提供職業規劃咨詢和深造培訓機會。同時,企業也應不斷對新工人和在崗工人提供充分的學習機會,可以在工作中,在企業大學中,如海爾大學,不斷培養新型創造性藍領,培養藍領學習和創新精神。
藍領創新,是突破傳統加工模式的關鍵之策;藍領創新,是突破企業瓶頸的關鍵之舉;藍領創新,是保持工人創新活力的關鍵之路;藍領創新,是振興中華民族的重要法寶。只有藍領創新,才能給工人足夠的力量,撬動地球。
Ⅵ 阿基米德曾說,給我一根杠桿我就能撬動整個地球,這是為什麼呢
杠桿又分稱費力杠桿、省力杠桿和等臂杠桿,杠桿原理也稱為「杠桿平衡條件」。要使杠桿平衡,作用在杠桿上的兩個力矩(力與力臂的乘積)大小必須相等。
即: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用代數式表示為F1·L1=F2·L2。式中,F1表示動力,L1表示動力臂,F2表示阻力,L2表示阻力臂。從上式可看出,要使杠桿達到平衡,動力臂是阻力臂的幾倍,阻力就是動力的幾倍。
據說,他曾經藉助杠桿和滑輪組,使停放在沙灘上的船隻順利下水,在保衛敘拉古免受羅馬海軍襲擊的戰斗中,阿基米德利用杠桿原理製造了遠、近距離的投石器,利用它射出各種飛彈和巨石攻擊敵人,曾把羅馬人阻於敘拉古城外達3年之久。
Ⅶ 「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這句話是誰說的
這是古希臘物理學家阿基米德說的,講述的是杠桿原理。
阿基米德在《論平面圖形的平衡》一書中也提出了杠桿原理。他首先把杠桿實際應用中的一些經驗知識當作「不證自明的公理」,然後從這些公理出發,運用幾何學通過嚴密的邏輯論證,得出了杠桿原理。
這些公理是:
(1)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相等的距離處掛上相等的重量,它們將平衡;
(2)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相等的距離處掛上不相等的重量,重的一端將下傾;
(3)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不相等距離處掛上相等重量,距離遠的一端將下傾;
(4)一個重物的作用可以用幾個均勻分布的重物的作用來代替,只要重心的位置保持不變。相反,幾個均勻分布的重物可以用一個懸掛在它們的重心處的重物來代替。
倍。
Ⅷ 給我一根杠桿和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
第一問可以用力與力臂的關系求,第二問可以用相似來求,答案自己算吧。
打字太麻煩了。
Ⅸ 給我一個支點一個扛就能撬動整個地球,這名言是誰說的
「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整個地球」,這名言是誰說的?
答:「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整個地球」,這句名言是(古希臘偉大的物理學家阿基米德說的)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