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請在圖中畫出斜面上.不倒翁受重力和支持力的示意圖,並面出重力相對於O點的力臂(黑點表示「不倒翁」的
過重心沿豎直向下的方向畫一條帶箭頭的線段,用符號G表示;過O點沿豎直向上的方向畫一條帶箭頭的線段,用符號F表示; 過支點O做重力作用線的垂線段,用L表示,如圖所示: ![]() |
Ⅱ 在圖中畫出斜面上「不倒翁」受重力的示意圖,並畫出重力相對於O點的力臂l 1 . (黑點表示「不倒翁」的重
過重心做豎直向下的力,即重力; 過支點O做垂直於重力作用線的垂線段l 1 ,即重力的力臂.如圖所示: ![]() |
Ⅲ 按要求完成下列作圖題.(1)如圖甲為揭開井蓋的示意圖,O為支點,請在圖中畫出拉力F的力臂L.(2)請畫
(1)沿力F做力的作用線,從支點O向力的作用線做垂線,垂線段的長度即為力臂,如圖所示:
Ⅳ 求初中中考復習物理化學實驗探究題
1.(2010年浙江湖州,31題)聶利同學在一個養蜂場看到許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雙翅沒有振動,仍嗡嗡地叫個不停。她對《十萬個為什麼》中「蜜蜂發聲是不斷振動雙翅產生的」這一結論產生懷疑。蜜蜂的發聲部位到底在哪裡? 下面是聶利同學的主要探索過程: ①把多隻蜜蜂的雙翅用膠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發聲。 ②剪去多隻蜜蜂的雙翅,蜜蜂仍然發聲。 ③在蜜蜂的翅根旁發現兩粒小「黑點」,蜜蜂發聲時,黑點上下鼓動。 ④用大頭針刺破多隻蜜蜂的小黑點,蜜蜂不發聲。 請回答: (1)聶利同學在實驗時,採用多隻蜜蜂的目的是 。 (2)從實驗①和②可得出的結論是 。 (3)「用大頭針刺破多隻蜜蜂的小黑點」基於的假設是 。 2.(2010四川廣安,12題)石林中學的張江同學自備器材,主動探究「平面 鏡成像的規律」,其情形如圖所示,他先把一塊平板玻璃垂直立在水平桌面上,再准備A、B兩支大小、外形完全一樣的蠟燭,然後把點燃的蠟燭A立在玻璃板前,又把蠟燭B放在玻璃板後面,並移動蠟燭B的位置,使它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 (1)張江同學在做探究實驗時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鏡是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選擇的蠟燭B與蠟燭A的大小、外形完全一樣是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把蠟燭A向鏡面移動一段距離,又移動蠟燭B去與蠟燭A的像比較,會發現蠟燭A像 的大小______(選項「變大」、「變小」或「不變」)。 (4)如果在蠟燭A像的位置放一個光屏,光屏上______承接到像(選項「會」或「不會」),這 說明平面鏡所成的像是_____像(選填「虛」或「實」)。 3.(2011山東威海,第20題)(1)在「探究光反射的規律」時,小李進行如圖所示的實驗,讓一束光EO貼著紙板射到平面鏡上,在紙板上會看到反射光線OF。將紙板沿ON向擁不後折,此時在NOF面上看不到反射光線,如圖乙所示,此實驗現象說明;在圖甲中,如果讓光線逆著OF的方向射向鏡面,會看到反射光線沿著OE方向射出,這表明 。 (2)圖甲是小明同學探究平面鏡的實驗裝置,在豎立的玻璃板前A處放一支點燃的蠟燭,可以看到玻璃板後面出現蠟燭的像,小明拿一支大小和點燃蠟燭相同的蠟燭在玻璃板後面移動,當移動到A』處時,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經過三次實驗後,在白紙上記錄的像與物對應點的位置如圖乙所示,下一步你將如何處理「白紙」上的信息得出結論:。 4.(2010年安徽,19題)下圖是研究光的折射規律的實驗原理圖;下表中記錄了不同的入射角和對應的折射角的實驗測量數據。 入射角i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折射角 6.7° 13.3° 19.6° 25.2° 30.7° 35.1° 38.6° 40.6° (l)請你結合圖,以光從空氣進入到玻璃中的情況為例,分析實驗數據(光從空氣進入其它透明介質中也可得到具有相同規律的實驗數據),對光從空氣進入其它透明介質中的折射規律加以總結(補充完整) a.折射光線跟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並且分別位於法線兩側; b.____________ ___。 (2)請定量比較實驗數據.把你新的發現寫在下面:________________。 5.(2011年福建省泉州市第26題)在用焦距為10cm的凸透鏡來探究其成像規律的實驗中: (1)如圖將蠟燭、凸透鏡、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點燃蠟燭後,調節凸透鏡和光屏的高度,使它們的中心與燭焰中心大致在 ,其目的是使像成在 。 (2)當燭焰距凸透鏡25cm時,移動光屏,可在光屏上上得到一個清晰的 , 的實像、人們利用這個原理製成了 。 6.(2010年廣東省,16(2)題)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時,所用的凸透鏡的焦距為10cm。 ①現將凸透鏡、蠟燭和光屏放在如圖16所示的光具座上進行實驗。若圖中C位置上放置光屏,則B位置上應放置 。 ②如圖16所示,,現要在光屏上成縮小的像,蠟燭應向 移動,光屏應向 移動。(填「左」或「右」) 7.(2011山東濱州,第19題)在「觀察水的沸騰實驗」中,用溫度計測小燒杯中水的初溫時的操作過程如圖甲所示,水在沸騰時溫度計示數如圖乙所示。 (1)圖中操作的錯誤是 (2)由圖乙可知水的沸點是 ℃;根據水的沸點,可判斷當時的大氣壓 (選填「高於」、「等於」、「低於」)1標准大氣壓。 (3)在探究結束後,四位同學分別交流展示了自己所繪制的水的溫度和時間關系的曲線,如圖丙所示。其中能正確反映研究水沸騰過程中溫度隨時間變化關系的是 。{選填字母標號} 8.(2010湖北荊門,15題)圖甲所示,是探究 冰和蠟的熔化過程的實驗裝置。器材有:冰、蠟、熱水瓶、試管、燒杯、鐵架台(帶鐵夾)、攪棒、秒錶、溫度計、水。 (1)圖乙是 (選填「冰」或「蠟」)的溫度 隨時間變化的圖象。圖丙所示溫度計顯示的是蠟某時刻的溫度,它的示數是 ℃。 (2)在冰和蠟熔化過程中,如果將試管從燒杯中拿出來,冰和蠟停止熔化。將試管放回燒杯後,冰和蠟又繼續熔化。說明固體熔化時需要 (選填「吸收」或「放出」)熱量。 9.(2010江蘇徐州,37題)小明想探究足球滾動的快慢和什麼因素有關 (1)小明想到自行車輪胎充氣不足時很難騎快,於是猜想:足球充的氣越足,滾動就越 (2)如圖所示,小明在一處斜坡上進行實驗,他測出足球在A處從靜止釋放,滾動10m到B處所用的時間為8s;將足球用球針放掉一些氣後,在B處從靜止釋放,測出足球滾動10m到C處所用的時間為14s.小明在實驗時需要用到的測量工具有秒錶和 。 (3)足球在AB段的平均速度為 m/s。 (4)小明實驗中存在不足之處,請你指出一點: 。 10.(2010四川廣安,14題)在探究「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的實驗中,在水平桌面上分別鋪上分別粗糙程度不同的毛巾、棉布、玻璃,讓小車自斜面頂端從靜止開始滑下,小車從同一高度滑下後,在不同物體表面上運動的距離如圖所示。 (1)實驗時小車每次都從斜面頂端滾下,是為了讓小車在這些物體表面開始運動的_______相同。 (2)由圖示可知,小車在玻璃上運動的距離最_____,這說明小車受到的阻力越_____,速度減 小得越慢。 (3)根據這個實驗推理:若水平物體表面絕對光滑(即小車不受任何阻力作用),那麼小車將一 直保持_______________。 11.(2011江蘇無錫,第30題)如圖甲是小華同學探究二力平衡條件時的實驗情景. (1)小華將系於小卡片(重力可忽略不計)兩對危的線分別跨過左右支架上的滑輪,在線的兩端掛上鉤碼,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兩個拉力方向 ,並通過調整 來改變拉力的大小. (2)當小卡片平衡時,小華將小卡片轉過一個角度,鬆手後小卡片 (選填「能」或「不能』』)平衡。設計此實驗步驟的目的是為了探究 . (3)為了驗證只有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才能平衡,在圖甲所示情況下,小華下一步的操作是: . (4)在探究同一問題時,小明將木塊放在水平桌面上,沒計了如圖乙所示的實驗,同學們認為小華的實驗優予小明的實驗.其主要原因是 . A.減少,摩擦力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B.小書片是比較容易獲取的才料 C.容易讓小卡片在水平方向上保持平衡 D.小卡片容易扭轉 12.(2010年廣東省,18題)在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中。 (1)小明的三次實驗情況分別如圖19中的甲、乙、丙所示。實驗時,用彈簧測力計拉木塊在水平木板(或毛巾)上做勻速直線運動,根據 知識可知,這時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等於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2)小明在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的關系」時,利用圖19中甲、乙兩組數據比較得出:「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就越大」的結論。你認為他這樣對比這兩組數據就得出這樣的結論對嗎? 。你的理由是: 。 (3)請你根據小明這三次實驗情況設計一個實驗數據記錄表格。 (4)從圖中甲、丙兩組數據比較,你能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 13.(2010年廣西河池,25題)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系」的實驗中,按照圖14甲所示,把鉤碼逐個掛在彈簧測力計上,分別測出它們受到的重力,並記錄在下面的表格中. 質量m/g 100 200 300 500 重力G/N 1 2 3 4 5 (1)把表格中的空格填寫完整; (2)圖甲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_____N; (3)根據表格中的實驗數據,在圖14乙中畫出重力與質量的關系圖象; (4)由此可知物體所受的重力跟質量成 . 14.(2011年河北省,第33題)下表是小明測一滑輪組機械效率時收集的有關數據。 (1)請在圖中畫出實驗中滑輪組的繞繩方法。 (2)將表格中的數據補充完整。 (3)用同一滑輪組提升不同重物至同一高度,提升的物重增加時,出克服動滑輪重所做的額外功外,其它額外功將 (選填「變大」、 「變小」或「不變」)。進一步分析可知,在動滑輪和繩重一定的情況下,該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與 和 有關。 (4)第一次實驗中,鉤碼上升0.1m所用的時間為1.5s則動力的功率為 W。 15.(2011江蘇連雲港,第26題)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的實驗中: (1)在沒有掛鉤碼時杠桿的平衡位置如圖(甲)所示。為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將杠桿左端螺母向_______邊旋一些(選填「左「或「右」)。 (2)調好後,第一組按圖(乙)進行實驗,第二組按圖(丙)進行實驗.你認為第_____組實驗更好,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2011年福建省福州 第28題)在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實驗中,小聰對實驗器材做了一些改進,如圖20所示,在有機透明盒裡放入一塊海綿和磚塊進行實驗。 (1)實驗時,是通過觀察 來比較磚塊對海綿的壓力作用效果。 (2)要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的關系,可以選用 兩次實驗(填序號)。 (3)分析比較圖中a、b、c三次實驗,可得的結論是 。 17.(2011江蘇連雲港,第27題)「帕斯卡裂桶實驗」的演示,激發了學生「探究影響液體壓強大小因素」的興趣。他們設計了如下圖所示的實驗探究方案,圖(a)、(b)、(d)中金屬盒在液體中的深度相同。實驗測得幾種情況下壓強計的U形管兩側液面高度差的大小關系是h4>h1=h2>h3。 (1)實驗中液體內部壓強的大小通過 反應出來。 (2)實驗中液體內部壓強最小的是 圖。 (3)比較圖a和圖d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
Ⅳ 在圖中畫出斜面上「不倒翁」受重力的示意圖,並畫出重力相對於O點的力臂l 1 。 (黑點表示「不倒翁」的
![]() |
Ⅵ 不倒翁的杠桿示意圖
(1)過重心沿豎直向下的方向畫一條帶箭頭的線段,用符號G表示;如下圖所示:
(2)首先沿力F的方向作出F的作用線,由支點O向F的作用線做垂線,垂線段的長度為F的力臂;如下圖所示:
(3)從動滑輪的掛鉤開始依次繞繩子,最後有三段繩子承擔物重,這就是最省力的繞法.如圖所示.
Ⅶ 如圖所示,在圖中做出使杠桿靜止時最小動力F1的示意圖及阻力F2的力臂
要想用最小的力,就需要動力臂是最大,動力作用點在斜向右下方的箭頭處,
黑點是支點,黑色筆畫的是動力方向,動力臂L1就是杠桿的長度。
看圖吧。
Ⅷ 初三物理杠桿知識點 杠桿畫圖題最好把答案帶上。謝謝。
(1)杠桿的基本概念
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繞著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就叫杠桿。
杠桿的五個術語:①支點:杠桿繞著轉動的點(o);②動力:使杠桿轉動的力(F1);③阻力:阻礙杠桿轉動的力(F2); ④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的作用線的距離(L1);⑤阻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L2)。
(2)杠桿平衡的條件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這個平衡條件也就是阿基米德發現的杠桿原理。
(3)三種杠桿:
①省力杠桿:L1>L2,平衡時F1<F2。特點是省力,但費距離。(如剪鐵剪刀,鍘刀,起子)
②費力杠桿:L1<L2,平衡時F1>F2。特點是費力,但省距離。(如釣魚杠,理發剪刀等)
③等臂杠桿:L1=L2,平衡時F1=F2。特點是既不省力,也不費力。(如:天平
Ⅸ 一道初三物理杠桿畫圖題,
F1垂直於杠桿時最小,支點就是兩個黑點中,右邊那個,L1是O點到F1的距離,基本與杠杠重合(因為杠杠是彎曲的所以不完全重合)。樓主不是要圖片,是解析吧。。。。
補充:如何辨別杠桿的支點。這個,杠桿轉動,唯一不動的那一點就是支點,也就是o點。
力臂的概念是,支點到力的最短距離,因為支點是點,力是一個有向線段(數學必修2會有的),可知,力臂就是一個點到一條線段的距離,我們都知道,點到線的最短距離就是,過這點作直線垂直於這條線段,直線與線段的交點和這點的連線就是點到線的最短距離。根據這個概念,我們就可以確定,力臂是垂直於力的,並且經過支點的線段。
希望能教會樓主,望採納!
Ⅹ 白鋼管露出黑點怎麼辦
鋼管露出黑點有可能是要生銹的象徵,一定要做好鋼管的防銹處理,防止鋼管腐爛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