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購買力平價理論無法說明的是(多選)
CDE
2. 購買力平價理論無法說明
3、ACDE
4、ABCD
5、ABD
3. 如何理解購買力平價理論
購買力平價說又稱PPP理論,是匯率理論中最具有影響力的一種。一價定律是購買力平價說的基本假設前提。該理論認為,貨幣的價值在於其購買力,因此不同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取決於其購買力之比。也就是說,匯率與各國的價格水平之間具有直接的聯系。購買力平價有兩種形式,即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絕對購買力平價從靜態的角度考察匯率的決定,說明的是某一時點上的匯率取決於兩國貨幣的購買力(或物價水平)之比。相對購買力平價從動態的角度考察匯率的決定及變動,說明的是某一段時期內兩國貨幣匯率的變動取決於兩國貨幣所代表的購買力(或物價水平)的變動率之比。實際上,相對購買力平價是在絕對購買力平價的基礎上考慮了兩國貨幣的通貨膨脹水平的影響。
舉例:絕對購買力平價:同樣的一包方便麵,在中國購買需要6元人民幣,在美元購買是1美元,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匯率1美元=6人民幣.
相對購買力平價:方便麵在中國漲價了,變為8元人民幣,在美國也漲價了,變為1.1美元,匯率為:1美元=8/1.1=7.2727人民幣
4. 阻礙購買力平價理論在現實中實現的原因有哪些
購買力平價理論是一種研究和比較各國不同的貨幣之間購買力關系的理論。瑞典學者較早就研究了購買力平價方面的問題。瑞典於1745--1777年曾脫離鑄幣平價而實行過浮動匯率,此後匯率劇烈波動。政府企圖通過干預保持匯率的穩定,但屢遭失敗。另外,由於瑞典參加了長達7年的英法戰爭,使國內通貨膨脹加劇。
5. 試用購買力平價理論解釋國家越窮價格水平越低的現象。(詳細、清晰)
首先需要解釋什麼是貨幣購買力,然後再理解購買力平價。
1、貨幣購買力:是指一定單位的貨幣所能購買的商品和服務的數量
2、購買力平價:就是兩種(或多種)貨幣對於一定數量的商品和服務的購買力之比,亦即兩種貨幣在購買相同數量和質量商品時的價格之比。例如,購買同等數量和質量的一攬子商品,在中國用了80元人民幣,在美國用了20美元,對這些商品來說,人民幣對美元的購買力平價是4:1。也就是說,在這些商品上4元人民幣的購買力等於1美元的購買力
在對國內生產總值進行比較時,通常採用的一個簡單方法,就是用官方匯率對各國貨幣進行統一換算,但官方匯率並不能完全反映各國貨幣購買力之間的比價,使比較的結果不太准確。購買力平價是通過價格調查收集對比國家150多類、2000多種代表規格品(商品和勞務)的價格資料,並利用支出法計算的各國國內生產總值作基礎,用國內生產總值按150多類劃分的支出構成作為權數,進行加權平均,計算出的國內生產總值的購買力平價。它是不同國家、不同貨幣的價格之比,是一種比價指數,實質上是一種計算真實的匯率。
購買力平價的基本思想是,通貨膨脹意味著國內物價上漲,而物價是一國貨幣價值在商品市場的體現,物價的上漲意味著該國貨幣代表的價值量下降。在國內外商品市場相互緊密聯系的情況下,通貨膨脹使該國出口商品的外幣價格上升,出口減少,進口商品的本幣價格相對下降,進口將增加,從而對外匯市場的供求關系產生影響,導致該國匯率的下跌。因此,一國貨幣對內價值的下降必定導致其對外價值的下降。購買力平價理論是解釋這種機制的代表性學說。
在經濟學上, 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Parity,PPP) 是一種根與各國不同的價格水平計算出來的 貨幣 之間的等值系數,使我們能夠對各國的 國內生產總值 進行合理比較,這種理論匯率與實際 匯率 可能有很大的差距。
該理論指出,在對外貿易平衡的情況下,兩國之間的 匯率 將會趨向於靠攏 購買力平價 。一般來講,這個指標要根據相對於經濟的重要性考察許多貨物才能得出。
1、概述
購買力平價匯率對於比較不同國家之間的生活水平。現行的貨幣匯率對於比較各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將會產生誤導。例如,如果墨西哥比索相對於 美元 貶值一半,那麼以美元為單位的 國內生產總值 也將減半。可是,這並不表明墨西哥人變窮了。如果以比索為單位的收入和價格水平保持不變,而且進口貨物在對墨西哥人的生活水平並不重要(因為這樣進口貨物的價格將會翻倍),那麼貨幣貶值並不會帶來墨西哥人的生活質量的惡化。如果採用購買力平價就可以避免這個問題。
1、購買力平價與生活水平
即使使用正確的購買力平價,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也只能表明一個國家經濟的整體產出值,而不能直接作為普通人的生活水平的尺度。其它的指標,如住宅和校舍的質量、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水平、污染程度、消費者保護法的力度等等,很難測定,並且未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反映出來。所以即使是用購買力平價調整過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也要謹慎使用,因為它只是生活質量的眾多標准之一。
例如2002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40 000美元,購買力平價調整後是27 000美元,美國是27 500 美元,調整後為36 000美元。但是美國的犯罪率比日本高,貧困人口和地區比重比日本大,而日本的人均國土面積比美國小,國民享有的個人自由據稱比不上美國。而且生活質量還依賴於主觀判斷和個人好惡。最後,平均國內生產總值並不能表明財產分配是否平等。
6. 1、多選題 購買力平價理論無法說明:A.匯率中短期變動趨勢B.匯率長期變化趨 C.
你題目沒有C,D選項啊~
7. 購買力平價理論在人民幣匯率實證中為什麼不成立
人民幣利率平價論的實證不成立的簡單原因分析
第一,利率平價論的一個重要假設前提是資本能在兩國自由的移動,但是我國在資本和金融市場沒有完全開放的情況下,實現資本的國際間的自由移動相對困難,這造成了利率平價論不適用的根本原因。
第二,當時我國的匯率政策是盯住單一的美元,所以人民幣匯率保持相對的穩定,並未受到兩國利率差異的影響,也就是說利率的變動並沒有決定匯率的變動。
第三,在我國從1997年到 2005年,先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以及SARS等突發事件。防範突發事件,保證經濟快速穩定增長,人為地對匯率進行調控,保持匯率穩定。
第四,利率利率平價論在一些實證研究中被人為是長期理論,而我們的分析偏向於中短期,所以利率平價理論不成立。
8. 購買力平價理論的缺陷及有效地方
購買力平價理論被認為是解釋匯率應有趨勢的一種理論,也被認為是解釋長期匯率的一種理論。依據該理論,一國的價格水平上升,該國的貨幣就會貶值,或者說,通貨膨脹率高的國家的國幣會貶值。
購買力平價理論具有很強的合理性:兩國貨幣的購買力可以決定兩國貨幣匯率,這實際上是從貨幣所代表的價值這個層次上去分析匯率決定的。這抓住了匯率決定的主要方向,因而其方向是正確的。在紙幣流通的情況下,如果商品價值量既定,則兩國紙幣購買力的差異實際上代表了兩國貨幣所體現的價值量的差異。兩國貨幣購買力之比,就是兩國貨幣價值量之比。因而兩國貨幣兌換的匯率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由兩國貨幣購買力之比表現出來。購買力平價決定了匯率的長期趨勢。不考慮短期內影響匯率波動的各種短期因素,從長期來看,匯率的走勢與購買力平價的趨勢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購買力平價為長期匯率走勢的預測提供了一個較好的方法。購買力平價把物價指數與匯率水平聯系起來,而且研究思路相對簡單明了,對指導投資有一定意義。
理論基礎的錯誤:其理論基礎是貨幣數量論,但貨幣數量論與貨幣的基本職能是不想符合的。 把匯率的變動完全歸之於購買力的變化,忽視了其他因素。如國民收入、國際資本流動、生產成本、貿易條件、政治經濟局勢等對匯率變動的影響,也忽視了匯率變動對購買力的反作用。 該理論在計算具體匯率時,存在許多困難。主要表現在物價指數的選擇上,是以參加國際交換的貿易商品物價為指標,還是以國內全部商品的價格即一般物價為指標,很難確定。 絕對購買力平價方面的「一價定律」失去意義。因為諸如運費、關稅、商品不完全流動、產業結構變動以及技術進步等會引起國內價格的變化從而使一價定律與現實狀況不符。
參考資料來自:http://ke..com/view/43324.html?wtp=tt 網路
9. 為什麼用購買力平價理論和利率平價理論計算出的匯率與實際匯率不一致
因為實際匯率源於資本流動 而市場是決定匯率的最終力量 供需決定貨幣的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