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前蘇聯崩潰的原因是什麼,我們應當從中吸取什麼樣的教訓
教訓意義:
1)社會主義必須建立在高度發達的生產力的基礎上,要大力發展生產力,努力滿足人民群眾不斷提高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
2)傳統的社會主義觀念和僵化的經濟體制阻礙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充分發揮,必須不斷的進行改革。
3)缺乏民主,破壞法制,極大地損害了社會主義的聲譽,必須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
4)教條主義和學術領域的批判運動,窒息了創造精神。
5)社會主義大國必須妥善解決民族問題。
6)執政的共產黨必須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chang19... 2011-06-13
5
2
分享
南師?畢博?
流哖未央 2011-06-20
3
0
分享
時刻提防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造成對中國的滲透
⑵ 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背離社會主義的政治改革。
根本原因:「斯大林體制」的固有弊端所積攢的歷史問題。
解體原因有以下幾種:
1、思想理論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知識分子沒有表達意見的自由,思想僵化,照抄照搬脫離本國國情;
2、政治領域中,長期實行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忽視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官僚主義盛行、嚴重脫離群眾;
3、在經濟發展上,計劃經濟體制一統天下,經濟結構嚴重失衡,片面發展重工業特別是國防工業,收入分配長期搞平均主義,人民生活改善十分緩慢;
4、在對外關繫上,搞大國主義、霸權主義,干涉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內政,全面擴軍備戰,與美國爭霸,消耗和削弱自身實力。
由於意識形態的原因蘇聯不承認私有財產也不尊重和保護一切私有財產與公民權利,違背了國際歷史文明的發展潮流。
(2)蘇聯匯率崩潰的根本原因擴展閱讀
蘇聯解體的歷程:
1、原因: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沒有取得成效,反而使政治、經濟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銳,社會危機進一步加劇,成為蘇聯解體的原因之一。
2、催化劑:1991年,蘇聯發生「8.19,葉利欽掌握國家大權,政權性質發生根本變化,加速了蘇聯的解體。
3、標志:1991年12月,俄羅斯等11個原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在哈薩克的阿拉木圖集合,共同簽署《關於建立獨立國家聯合體協議議定書》,並發表《阿拉木圖宣言》。1991年,蘇聯宣告解體。
蘇聯解體的影響:
1、社會主義在世界的發展遭到重創;
2、結束了蘇美長達40年的爭霸局面,世界格局發生變化,兩極格局瓦解;
3、蘇聯的瓦解為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敲響了警鍾,為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成功改革積累了經驗。
⑶ 無比強大的蘇聯,最後為何迅速崩潰解體呢
美國是蘇聯倒塌的罪魁禍首。
1、冷戰中的軍備競賽。
二戰後,蘇聯和美國互相成為了假想敵,既然是假想敵,雙方就開始時時推演如何能不被對手突然干趴下,於是,兩方你來我往地發展軍備。
常規武器的開發就不說了,僅僅核武器,蘇聯最多時有4萬多枚,美國也曾經擁有超過3萬枚。兩個國家光是對這些核武進行維護,就是一個天文數字。
在軍事上的巨量投入,讓蘇聯不堪重負。而美國,因為經濟總量遠超蘇聯,所以並沒有造成大的影響。
這就像那個笑話,烏鴉和 豬因為罵空姐,結果都被扔出了飛機外,烏鴉沒事,因為會飛。而豬死了,因為沒有翅膀,更沒有降落傘。
軍備競賽,是壓垮蘇聯的一個重要原因。
2、美國的經濟制裁。
⑷ 蘇聯末期崩潰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
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模式的後果
蘇聯解體(俄文:Распад СССР,英文: Dissolution of the Soviet Union)一般是指1991年12月25日,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宣布辭職並將國家權力和核密碼箱移交與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的歷史事件。當晚,蘇聯國旗從克里姆林宮上空緩緩降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宣告解體,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受重大挫折,標志著冷戰兩極格局結束。
⑸ 前蘇聯崩潰是因為什麼
戈巴的改革+東歐的那檔子事+米國=蘇聯解體
⑹ 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麼
1、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是:戈爾巴喬夫的政治改革。
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與新思維」從根本上放棄了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念和政治體制,該改革以徹底擯棄斯大林主義留下的政治體制遺產,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的名義,取消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蘇聯共產黨的法定執政黨地位和公有制經濟對國家經濟的有效控制。
造成蘇聯黨和國家思想上、政治上的混亂和國家經濟的繼續惡化,為西方國家宣傳資本主義、攻擊共產主義,從而解體蘇聯提供了可乘之機。
在這種背景下,以葉利欽為代表的政治勢力,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支持下,利用改革後形成的混亂局面將蘇聯引向對自己有利的方向,最終導致蘇聯解體。
2、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是:蘇聯共產黨在建設蘇維埃社會主義實踐中嚴重背離了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導致的。
斯大林的獨斷專行和黨內清洗,赫魯曉夫的全盤否定和自以為是,勃烈日涅夫的墮落腐化和好大喜功,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和總統制,無一不嚴重背離了馬克思主義。
蘇聯解體作為20世紀最重大的歷史事件,其作為與1917年十月革命一樣對世界影響深遠。由此蘇聯解體引起了國際社會包括西方國家在內的高度關注。
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幾乎所有的西方學者和研究蘇聯的專家都不認為蘇聯會解體,包括時任美國總統喬治·布希在內的西方國家領導人與學者都對蘇聯在一夜之間解體感到意外,西方當時並不希望蘇聯解體,當時美國中情局還對此召開了多次的緊急會議。
美國國務卿貝克還專門帶領代表團到莫斯科實地了解事態的發展。但蘇聯各加盟共和國與首都莫斯科等蘇聯各城市的民眾對蘇聯在一夜之間就不復存在的結果卻表現得異常的平靜。
1991年12月21日也就是戈爾巴喬夫簽署辭職文件、蘇聯正式解體前4天,11個加盟共和國領導人在阿拉木圖簽署成立獨聯體協議時還討論了蘇聯解體後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的待遇問題,最終決定為感謝戈爾巴喬夫在推動歷史進程中的積極貢獻,在協議中保障了給予戈爾巴喬夫非常優厚的待遇。
其中包括可以領取終身的養老金、對其和家人提供終身的私人高級醫療服務和配備醫療保健團隊、配備20名警衛和專車以及在其他公共場合在內都可以享受總統待遇,而這些則完全由俄羅斯聯邦政府負責解決。
而在蘇聯解體之後所有支持葉利欽的蘇聯軍官和官員均獲得了加官進爵,但「819事件」中的主要參與者和曾經想要維護蘇聯體制的官員及軍官們則在後來都受到了俄羅斯聯邦法院的起訴和審判。
⑺ 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崩潰的根本原因
美元危機
布雷頓森林體系對重建戰後國際經濟新秩序曾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該體系的穩定性卻取決於美元的地位是否穩固。20世紀50年代以後,由於美國相繼發動了對外的侵略戰爭以及推行低利率政策導致美國國內經濟狀況惡化,動搖了美元的信用,引發了美元危機。所謂美元危機是指國際金融市場上人們大量拋售美元,引起黃金價格上漲、美元匯率急劇下跌的現象。從1960年10月到1972年下半年,先後爆發了四次大規模的美元危機。盡管每次危機爆發時,美國以及各主要的經濟發達國家都採取了一系列的拯救措施,但最終仍然無法挽回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的命運。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過程就是歷次美元危機及其拯救過程,是美元對黃金官價的不斷貶值過程。
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並與美元建立固定比價關系的格局構成了戰後重建的國際貨幣制度的兩大支柱。在美國國際收支不斷惡化,美國資本不斷外流,對外貿易突然出現逆差的情況下,1971年5月和7月至8月連續爆發了兩次美元危機,美國的黃金儲備減少到102億美元,而其對外短期負債卻達到520億美元,美元地位岌岌可危。1971年8月15日,美國宣布實行「新經濟政策」,對內凍結工資、物價,對外停止履行外國政府和中央銀行可以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的義務。新經濟政策的推行,意味著美元與黃金脫鉤,支撐國際貨幣制度的兩大支柱之一倒塌。
1971年12月,「十國集團」在美國華盛頓「史密森學會」大廈舉行財長和中央銀行行長會議,達成「史密森協議(Smithsonian Institute Agreement)」,正式宣布美元對黃金貶值7.8%,黃金官價從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其他各國的貨幣對黃金的比價也作了相應的調整。各國貨幣對美元匯率的波動幅度由原來不超過平價±1%,擴大到±2.25%。這是為維持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制度的最後努力。
美元停止兌換黃金和小幅度貶值並不能阻止美元危機與美國國際收支危機的繼續發展。1973年2月,國際金融市場上又一次掀起了拋售美元,搶購西德馬克和日元,並進而搶購黃金的浪潮。1973年3月,倫敦黃金市場的價格一度漲到每盎司96美元。美元終止了兌換黃金,各國紛紛放棄了對美元的固定比價,而採用浮動匯率制,布雷頓森林體系徹底瓦解了
⑻ 1970年代固定匯率制崩潰的根本原因
http://blog.sina.com.cn/u/1233721385
固定匯率制解體的原因主要是美元供求與黃金儲備之間的矛盾造成的。貨幣間的匯兌平價只是戰後初期世界經濟形勢的反映,美國依靠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黃金儲備,高估美元,低估黃金,而隨著日本和西歐經濟復甦和迅速發展,美國的霸權地位不斷下降,美元災加劇了黃金供求狀況的惡化,特別是美國為發展國內經濟及對付越南戰爭造成的國際收支逆差,又不斷增加貨幣發行,這使美元遠遠低於金平價,使黃金官價越來越成為買方一相情願的價格。加之國際市場上投機者抓住固定匯率制的瓦解趨勢推波助瀾,大肆借美元對黃金下賭注,進一步增加了美元的超額供應和對黃金的超額需求,最終美國黃金儲備面臨枯竭的危機,不得不放棄美元金本位,導致固定匯率制徹底崩潰。
⑼ 蘇聯為什麼在冷戰時崩潰了
因為蘇聯在經濟改革上沒弄好,
(畢竟社會主義是新事物,而資本主義已經有了很長時間的經驗積累。蘇聯沒把社會主義探索好。)
⑽ 前蘇聯瓦解主要原因
一、內因與外因
在分析蘇聯解體的諸種原因的相互關系時首先遇到的就是內因與外因的關系,即蘇聯解體主要是由於蘇聯本身的政治經濟原因,還是由於帝國主義和平演變戰略和陰謀分裂活動的結果。
誠然,從十月革命勝利和蘇聯誕生的第一天起,帝國主義就把搞垮蘇聯和整個社會主義作為它們對外戰略的目標。戰前它們採取武裝顛覆的「扼殺」戰略,遭到失敗。戰後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對蘇聯轉為實行「遏制」戰略,即用政治的、經濟的和軍事的「對抗力量」遏制蘇聯,阻止蘇聯和共產主義思想在世界擴大影響。「遏制」戰略同時也包含和平演變的內容,如前所述,初期是把蘇聯的瓦解寄託在下幾代身上,寄託在通過施加壓力使蘇聯政策軟化和變化上;後來是通過「思想接觸」,引起「不受歡迎的對比」,「播下不滿的種子」,以期「有朝一日結出和平演變之果」。布希出任美國總統後進一步提出「超越遏制」戰略,從此美國對蘇政策主體轉為和平演變戰略。即通過政治、經濟、外交和文化等手段,使蘇聯對外開放、對內實行民主化,逐步納入西方政治經濟體系。與此同時,在對待蘇維埃聯盟問題上,美國的政策是支持民主方向下的民族主義,以各種方式支持民族分離和共和國獨立,以期達到肢解蘇聯的目的。
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戰略對蘇聯劇變和解體的確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和平演變戰略能否得逞,歸根結底取決於蘇聯本身的情況。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在蘇聯劇變和解體的原因上,蘇聯社會本身的問題是主因,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戰略是輔因。第一,美國總統布希提出「超越遏制」戰略,是在戈爾巴喬夫擔任蘇共中央總書記並提出新思維之後。戈爾巴喬夫進行的以民主化、公開性和多元化為主要內容的政治體制改革,為西方國家實施和平演變戰略提供了極好的機會和條件。第二,戈爾巴喬夫「新思維」的提出和政策的轉變,其社會背景是蘇聯同美國軍備競賽和經濟競賽雙失敗,是蘇聯傳統政治經濟體制阻礙生產力發展,社會經濟政治蘊育著深刻的危機。第三,廣義說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戰略由來已久,在50年代中至80年代中的整個時期蘇聯領導人對此還是有警惕的。赫魯曉夫雖然提出和平共處的對外路線,但沒有放棄國際上的階級斗爭。勃列日涅夫對西方開展的心理戰、思想戰,以及在人權、民主和自由等問題上施加的壓力,也公開進行抵制和揭露。因此,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戰略一直沒有得逞。只是到了戈爾巴喬夫時期,由於提出「全人類利益高於一切」,放棄國家利益,否定國際上的階級斗爭,認同西方價值觀,在國內反共反社會主義和民族分離主義勢力猖狂進攻、美國等西方國家強力施壓下不斷潰敗,才導致蘇聯解體和劇變。第四,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戰略歸根結底是兩種社會制度的經濟競賽,是蘇聯模式與西方經濟制度哪個更有利於生產力發展的競賽。在蘇聯模式促進生產力迅速發展的時期,帝國主義的和平演變戰略是決不會得逞的,到70年代新科技革命興起之後,蘇聯模式不適合新科技發展的要求,經濟進入停滯時期,而西方市場經濟適合科技革命,經濟進入新的發展時期。正是這一根本原因,加之戈爾巴喬夫的錯誤路線,導致西方國家和平演變戰略的得逞。